张居正为政思想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张居正为政思想研究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
指导教师:***
20060401
张居正为政思想研究
专业:专门史研究方向:思想文化导师:任冠文教授研究生:李芳
中文摘要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
少时“颖敏绝伦”,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隆庆元年(1567)穆宗即位,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政事。
神宗即位后,代高拱为首辅,持掌大权达十年之久,为一代“权相”。
张居正执政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死后受人谮毁,削爵夺谥,籍没家产。
长子自缢,次子及居正之弟“俱发戍烟瘴地”,[1]至崇祯时才得以平反。
张居正的祖先在明太祖时期曾经跟随大将军徐达平定江南,世隶军籍,是太祖的功臣。
曾祖张诚为人正直厚道、假世济贫、喜结良缘,祖父张镇有着豪爽的气魄,父亲张文明亦性坦率,张居正从祖先那里继承了以身许国的志向和“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决心,青年时代就十分注重“敦本务实”之学,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穆宗病死,神宗新立,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执政十年,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利,沉潜刚毅,讲究实效,大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扭转了嘉隆以来的积贫积弱的统治局面,为富国强兵与安定民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对于张居正的评价却一直存在分歧“毁誉不一,迄无定评”,赞扬者推崇他为古代政治家中接触的典范,说:“除却伊、周只此人”指责者骂他为心术不正的奸权,同情者则说他为谋社稷祸及自身,而对张居正思想的研究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对其改革及自身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现今又出现了一系列的论著及文章,但是大部分都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出现,掺杂了很多人物小说的成分在内,文章也很少对张居正为政思想渊源以及民族政策进行挖掘,本文正是基于此,尝试探讨张居正整个为政思想的渊源以及他的民族政策,尤其是他对明太祖立法的推崇,以期能够全面理解张居正的为政思想渊源,正确对待他的功过一生。
并希望通过对他为政思想的研究,从中汲取一些能为我们今天改革所用的有益的历史借鉴。
全文共有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序言,首先介绍前人对于张居正及其思想研究的概况,从而引出自己文章的写作来源和创新之处,并说明自己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全面的分析和概括张居正施政之前的历史背景,从大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张居正的家世渊源,人生的主要经历,顾璘、李元阳和徐阶等重要人物的影响以及思想理论渊源,来分析张居正施政思想的渊源。
第四部分就是1对张居正施政原则进行阐述,即恪守祖制原则和宫府一体原则,尤其是在恪守祖制原则中将深入探讨张居正对明太祖立法的推崇,以求创新。
第五部分就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从张居正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边疆军事思想以及民族政策五个方面来全面分析张居正的施政思想,并具体分析这些思想的起源,尤其是张居正远效明
太祖、明成祖,近效明世宗,是他法祖思想的鲜明特色所在,文中将具体的论述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第六部分即是论述张居正施政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从改革自身的弊病和时代的局限性进行具体分析,来理性的剖析张居正整个施政思想的功过是非。
第七部分是对张居正为政思想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进行条理性的简单阐述和评价,并进一步总结出能为我们今天解决现实问题所用的些许历史经验。
总之,本文试图全面深入地探讨张居正为政思想的渊源所在,尤其是他对明太祖立法的推崇,对明世宗革新的继承,尝试挖掘他的民族政策,以期能够全面理解张居正的为政思想渊源,正确对待他的功过一生。
并希望通过对他为政思想的研究,从中汲取一些能为我们今天改革所用的有益的历史借鉴。
关键词:张居正为政思想
Zhang Juzheng’s political thought research
Specialized: Special history Research direction: Thought culture
Teacher: Professor Renguanwen Graduate student: Li Fang
English abstract
Zhangjuzheng(1525~1582),named Shuda,who gave himself a title Taiyue,was born in Hubei Jiangling,Ming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renowned statesman。
It was said he was very bright when he was young, Jiajing 26 years(1547, managed to pass the second important examation and become an Jinshi,later turned Shujishi, he was offered a position as reviser.Longqing the 1st year(1567)Muzhong King ascends the throne,an official in the minster as well as an Eastern officer.Participated politics。
When Shengzhong King ascended the throne,the first assistrunt instead of Gaogong, Held the palm power authority for ten years long,called a “ Powefull Prime minister ” .During his ruling period,he carries out a series of reforms.So after the death,he was Slandered, deprived the title,confiscated the family property。
His eldest son hang ed himself,his little son and his younger brother was sent to frontier service to the place which goes out of cultivation, His case of injustice was rehabilitated until Chongzhen period.
Zhang’s ancestor once followed General Xu to reach stills Chiangnanin Ming Taizu time,the generation all was a serviceman,was the hgh-ranking court official of Taizu。
Paternal great-grandfather Zhangcheng was an honest man、kind enough to help poor.His grand-father Zhangzhen had the straightforward breadth of spirit.His father Zhangwenming’s disposition was frank,Zhangjunzheng inherited the faith that offers all for the country from ancestor. H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study extremely in the youth. Longqing 6th year(AD1572年)The Mouzon King died of illness, Shenzhong King Just ascended the throne,Zhang took the chief post of the cabinet to assist minister. He was being in power for ten years. H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 vigorously by his authority,reversed the poor and weak dominant aspect which was since Longjia. He had made th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for enriching the country and strengthening its military power and ensuring a stable livelihood.However,there is always the difference actually regarding the Zhang appraisal. The praise esteemed him for the ancient times statesman in the outstanding model,saying:it was this man besides Yi and Zhou.The accusation scolded him the treacherous minister. The sympathizer then said he seeks for the state cause himself to meet with a disaster,Now there is many articles about Zhang,But majority of all is the character biography stye,has doped the very many characters novel ingredient inside,Those articles are short to study Zhang Juzheng’s excavation for the political thought origin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policy. This article is precisely based on this, attempting to discuss Zhang Juzheng ‘s whole political thought origin and his national policy, especially he ‘s esteem to Ming Taizu legislates, hoping can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Zhang Juzheng’s political thought origin. Through research to his political thought, derives some
beneficial historical model which can reform for us uses today.
The full text altogether has seven parts. First divides the preface, first introduces the predecessor regarding Zhang Juzheng and his thought research survey, thus draws out my article’s writing origin and the innovation place, and explains own research technique.
In the second part, analysis and summary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Before Zhang Juzheng ‘s administration, carrying on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from the great time background and the concrete historical condition two aspects.
In the third part, Through analyzes Zhang Juzheng the family background, life main experience, Guxu, Li Yuanyang and Xu Jie and such important personage's influence as well as thought theory origin, to analyzes Zhang Juzheng’s thought origin to administer .
The fourth part is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to Zhang Juzheng administration principle, also is scrupulously follows the regulations or system handed down by the royal ancestors principle and a palace government office body principle, in will scrupulously follow in the regulations or system handed down by the royal ancestors principle to penetrate in particular discusses Zhang Juzheng ‘s esteem Ming Taizu legislate, in order to innovate.
The fifth part is this article key point, mainly from Zhang Juzheng political thinking, the economic thought, the education thought, the border area military thought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policy five aspects comes comprehensively to analyze Zhang Juzheng the administration thought, and analyzes these thought origin,.Zhang Juzheng imitates Ming Taizu, Chengzu and Ming Shizong, is he imitating the ancestor thought ‘s bright characteristic .In the article will concrete elaborate the origin relations between them.
The sixth part is elaborating the defeat reason of Zhang Juzheng administer, mainly is from reforms own disease and the time limitation carries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comes rational to analyze Zhang Juzheng the entire administration thought to and is wrong
The seventh part is carring on the coherence simple elaboration and the appraisal to Zhang Juzheng for the political thought historical influence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urther summarizes can solve the trifle history experience today for us which the realistic question uses
In brief, this article attempts comprehensively thoroughly to discuss Zhang Juzheng ‘s political thought origin, in particular he the esteem which legislates to Ming Taizu, innovates inheriting to Ming Shizong, the attempt excavates his national policy, by the time can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Zhang Juzheng is the political thought origin, correctly treats his merit life. And the hope through to him for the political thought research, derives some can the beneficial historical model which reforms today for us uses.
Key word: Zhang Juzheng political thought
一、序言
文化的开合演进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满足当时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为目的。
学术思想――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也必然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对原有学术思想的反思、批判、调适与发展,以形成一种新的思想或者思潮,从而成为推动历史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力量。
中国封建社会的车轮驶入明代以后,便逐步走向了它的衰落时期,“声容盛而武备衰,议论多而成功少,少宋之所以不竞也;不图今日,复见此事。
”[1]“当嘉靖中年,商贾在位,货财上流;百姓嗷嗷,莫必待命。
此时景象,曾有异于汉、唐之末世乎?”[2]万历元年,正值改革之际,“人乐于因循,事趋于苦窳。
又近年来,习尚尤糜。
至使是非毁誉,纷纷无所归究。
牛骥以并驾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
议论蜂兴,实绩罔效。
所谓‘怠则张而相之’之时也。
”[3]可见当时封建社会原有的痼疾已经进一步加深,政治上吏治腐败,弊端丛集;经济上财政拮据,捉襟见肘;内部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边患丛生,险象迭至,南有倭寇肆虐,北有蒙古逞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张居正奋起改革,励精图治,使明王朝岌岌可危的政权又延长了近七十二年的时间,被誉为“救时宰相”“旷世奇才”,史称:“万历初政,委任张居正,综核名实,几于富强。
”[4]当时理学家吕坤认为:“江陵丰功伟业不可磨灭者,一言以蔽之曰任”,大思想家李贄也称他是“宰相之杰”。
但是张居正毕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朝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就决定了他和其他的封建政治家一样,必然存在着该阶级所特有的缺点和错误,而施政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一些弊政,所以对于张居正的评价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分歧,“毁誉不一,迄无定评”。
[5]
赞扬者推崇他为古代政治家中杰出的典范,说:“除却伊、周只此人”[6]《明史》赞其:“通
[1]《张文忠公全集》书牍二第1页
[2]《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二第12页
[3]《张居正集》书牍五卷十八《于李太后论治体》第430页
[4]《明史·李太后传》
[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6]《张文忠公全集·附录二》
识时变,勇于任事。
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于济才。
”[1]3指责者骂他为心术不正的奸权,清人谷应泰在其著作中痛斥张居正“特危倾陗刻,忘生背死之徒”,“包藏祸心,倾危同列,真狗彘不食其余矣”。
同情者则说他为谋社稷祸及自身,海瑞论其“工于谋国,拙于谋身”,[2]谈迁说他“功在社稷,祸在家身”。
然而事实上,他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有过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劳,也犯过不少的错误,纷纭的议论,经常是“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
历史和人生本来就酿造在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之中,巨人和常人之间是保留着万缕千丝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的。
任何简单化的裁定和脸谱化的描述,都有可能悖离真实。
张居正不是神,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为某一特定古人搞造神运动,所以只要客观公正地去审视张居正的一生,即使将他有过的失误失律甚至失德的问题累加起来,也不能抵消其在明代无以伦比的伟大建树,更绝不会抵消其在志行方面许多正确可贵的作为。
历史不会因一失而遗大德,但也不会因有大德而回避或掩饰他的失误。
缺憾与过失,在伟大人物身上仍然是缺憾和过失。
所以对于张居正的研究,就应该“美恶不掩,各从其实”。
张居正是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但也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史学界从明清时期就已经开始对其改革及自身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简单评述。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1、解放前的研究现状(从明清时期~民国时期)
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一者是清初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在《江陵柄政》一节中,对张居正及其十年新政,多言其非。
另者是清乾隆年间定稿修成的《明史》,其《张居正传》则对张居正是肯定多于贬责。
连康熙帝也曾评价曰:“彼时主少国疑,使居正不朝纲独握,则道旁筑室,谁秉其成?亦未可以揽权罪居正矣。
”[3]及至清中叶以后,由于内外的冲击,思想界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张居正的评论多有异于往昔的新变化,肯定的声调逐渐高涨起来。
晚清大臣(时为江苏巡抚)陶澎重刻张居正全集,为之作序论功。
曾国藩、王闿运,乃至民国时的梁启超都对张居正有正面的肯定。
后来钱穆对张居正的评价又是别开生面,在他1939年的问世的《国史大纲》中,对张居正这样评价:“张居正为相,治河委潘季驯,安边委李成梁、戚继光、俞大猷。
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贮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
然能治国,不能服人。
法度虽严,非议四起。
继之为政者,惩其败,多谦退、缄默以苟免。
因循积弊,遂至于亡。
”[4]钱穆认为张居正悲剧的根源是“一切症结,实在内阁制度本身也”。
首辅所处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而在体制上,大学士只是私人秘书,不能干预
[1]《明史》卷213
[2]《国榷》卷71
[3] 见张同奎《上六部廪帖》,又见《张文忠公遗事》、杨铎《张江陵年谱》附录
[4 ]转引自中华历史名人丛书《十大政治家》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91页
朝政,但演变结果,大学士所理者皆朝廷大事。
正是由于内阁首辅的地位,名实不相配合,使得张居正虽循名责实,起衰振敝,为明代有数能臣,但终究亦难逃众议。
”[1]4
2、解放后的研究现状(解放后~至今)
应该说对于张居正及其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解放后这段时期,尤其近年来,学术界更对张居正的研究明显增加,首先是出现了多部有关张居正及其改革的论著,如韦庆远的《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东高级教育出版社1999年)、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刘之昆的《张居正传奇》(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肖少秋的《张居正改革》(求实出版社1987年)、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等重要的著作。
其次就是每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张居正的文章多达几十篇,比以往多出不少,而现今学术界对其研究的主要模式大致有四种:一是对其功与过的争辩,相关的文章著作有《张居正大传》《张居正传奇》《张居正改革》等;二是对其“改革”成就和弊端的描述,相关文章有《腐败与弊政――张居正改革的另一面》《张居正改革弊政张四维倒行逆施》《政治上的务实性张居正改革成功的关键》《论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借鉴》等;三是张居正与其它改革家的比较研究;如《子产·商鞅·魏孝文帝·杨炎·王叔文·柴荣·范仲淹·张居正》《王安石与张居正理财之道的比较》《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变法异同论》等;四是对张居正改革相关政策的分别探讨。
相关文章有《论张居正的政治思想》《论张居正的教育改革》《张居正军事改革初探》《张居正的仗田运动》《试论张居正的“考成法”》《张居正对驿传制度的改革》《张居正的经济管理思想》《张居正与“俺达封贡”》《试论张居正的“人才观”》《必须“以法绳天下”:论改革家张居正的法律思想》等。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张居正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60年代到80年代的日本,大多是针对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他的土地丈量政策的文章,如《关于张居正的土地丈量》(清水泰次《东洋学报》1942年29-2)《张居正的土地丈量》(西村元照《东洋史研究》1971年30-1、2、3)《张居正丈量策的开展――特别是关于明末江南地主制的发展》(川盛守《史学杂志》1971年80-3、4)《明嘉靖前后的赋役改革》(岩见宏《东洋史研究》1949年10-5)《一条鞭法》(清水泰次《桑原论丛》1930年)《明代一条鞭法序说――租税和粮的关系》(沼田鞆雄《历史与地理》1934年10)《一条鞭法的诞生地》(曾我部静雄《文化》1953年17-6)《关于一条鞭法的创行》山崎武治(《立命馆文学》1958年151)《创行期的一条鞭法――围绕傅汉臣上言的诸问题》(藤井宏《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1961年9)《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山根幸夫《世界历史》1961年11月)《一条鞭法的形成》(栗林宣夫《清水论丛》1962年)《华北的土地所有和一条鞭法》(片冈芝子《清水论丛》1962年)《一条鞭法成立的生产力基础》(黑木国泰《明代史研究》1976年18-3)《一条鞭法和地丁银之间》(重田德《人文
[1]转引自中华历史名人丛书《十大政治家》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91页
研究》1976年18-3)《一条鞭法的一个侧面》(藤井宏《和田论丛》)《一条鞭法研究史》(寺田隆信《文化》1966年30-3)《张居正研究》(铃木正《史观》1957年49)《俺答汗和板升》(荻原淳平《东洋史研究》1955年14-3)《明嘉靖朝的大同叛乱与蒙古利亚》(荻原淳平《东洋史研究》1972年30-4 30-1)《明代西南夷经营》(栗林宣夫《史潮》1963年49)。
除此之外,美国的富路特也写了有关张居正的文章Grawford ,Robert B“The Life and Thought of chang chv-cheng 1525-1582”Washington (seattle),1961,318P 《张居正生平及思想》主要论著《明代名人传》(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1368-1644)
所以就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来看,张居正的研究价值还是很高的,尤其是近几年来对于张居正的进一步研究可以说是出现了一场“张居正研究热”。
而对于“张居正研究热”的出现,我认为大致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重视历史研究的大背景紧密相关;其次,与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有关,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尤其是税费改革和反腐倡廉,人们希望通过研究张居正及其改革寻求历史借鉴;第三,与几本重要的与张居正有关的书有关,一本是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1]一本是熊召政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5》。
[2]
综探以上史学界关于张居正改革及自身评价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以往对张居正具体改革措施分析研究的较多,而且大都是肯定他的功劳。
最近几年才陆续出现了探讨张居正改革弊政的文章,而且也出现了不少张居正的传记,但是大多数都只是将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分别进行具体的探讨与罗列,而且在其边疆民族政策上研究的也不多,因此笔者认为还有必要再对张居正为政思想的来源及其民族边疆政策进行深入整体地探讨,尤其是将张居正改革与“二祖”时期以及嘉靖革新时期的政策联系起来对张居正为政思想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
但是囿于本人学识浅薄,能力有限,现在仅对张居正为政思想渊源和对前人革新经验的承继作一些研究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并希望能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发掘张居正为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努力做到古为今用。
在研究方法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一、实事求是,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注重将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其实践、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
二、注意借鉴和使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综核运用历史学、哲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三、注意采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把人物思想的产生发展放到中国历史学术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中去考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联系的结构进行分析,从整体上看局部,从宏观上认识个体,力图全面客观评价张居正为政思想的渊源承继及其价值。
[1]此书自20年前出版以来,誉满中外,成为读者最多的历史读物,由此引发人们对晚明社会,对张居正的普
遍关注和思考
[2]此书自2000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发行以来,风行全国,并获得第六届矛盾文学奖,由此也引发了一些历史
争议
二、张居正施政的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主张的形成和发展必6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基础。
列宁曾经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1]梁启超也在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提出:“凡研究一个时代的思潮,必须把前头的时代略为认清,才能知道那来龙去脉。
”[2]
那么研究一个人的思想更是如此,因此我们研究张居正的为政思想,也应该放在一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去考察,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苛求古人,就是把古人现代化,所以研究历史人物思想的出现,评价其历史地位,首先就要分析他所处的历史背景。
17世纪,一度强盛的明王朝继续着前一个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的衰落,一些王朝暮日的景象也渐渐显露出来,明王朝一步一步地走向它的终结。
而它的衰落,从根本上说是由明朝君主专制体制造成的。
明王朝存在的276年是中国漫长的王朝统治历史中专制皇权空前强大的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废置丞相、设通政使司等措施使皇权空前强大。
然而随着皇帝们的不断腐朽,皇权逐渐下移,至明成祖之后,政治的枢纽就已经全在内阁。
而在四、五人的内阁中间,首辅和其余的阁员,常常会有不断的斗争出现,尤其是首辅、次辅之间的争权斗争。
为了维护内阁的尊严,他们的斗争常是暗斗而不是明争,所以斗争的后面隐藏的是诬蔑、谗毁甚至杀机。
加之权宦在明王朝的特殊地位,使得权臣和权宦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状态,然而正是这种制衡又确保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从秦汉以来到明末,已经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
它本身不仅有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不断地加强和削弱的反复震荡中发展。
多少次农民起义,打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一次又一次造成封建统治的瘫痪,但是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仍然沿袭下来,发育起来,越是封建社会后期,封建专制越是强化。
发展到明朝,政治上的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连宰相的权力都收归皇帝所有,因此后世都把明朝视为封建专制主义极度发展的一个王朝。
然而就在这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王朝的末年,衰败的景象远远超过汉末、唐末和宋末,这样一种极度强化和极度弱化的势态,共生在同一王朝的始末,是历代王朝从未有的境遇。
这一强弱相间相随的现象,反映封建专制主义体制本身蕴有不可克服的矛盾,标志封建专制制度已经百病丛生,沉疴临绝。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张居正发出“非得磊落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弭天下之患”的呼声,而他的变法正是为了“弭天下之患”,挽救明王朝摇摇欲坠的封建政权的。
[1]列宁:《列宁选集》,《论民族自决权》第20卷第4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3月,据1936年中华书局版影印
明正德、嘉靖以后,表面看来还是太平盛世,骨子里却在一天天地溃烂下去,明王朝的社会矛盾已经是空前严重的时期。
首先经济上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政府财政拮据,捉襟见肘;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土地集中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皇帝不仅通过封建国家控制大量的“官田”,还设立无数“皇庄”。
藩王、勋戚、官僚的“庄田”也急剧扩张。
如景王在湖广“占陂田数万顷”。
[1]
阁臣严嵩“广布良田,遍于江西数郡”,又“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
[2]至于各地一般地主豪绅“亦多依势恃强,视佃民为弱肉”[3]疯狂地兼并土地。
失去土地的大批农民,沦为佃户,受着残酷的地租剥削,封建赋役越来越重,嘉靖年间,“言征敛,则自两税外,如军饷,如岁派、造作、供应,昔无而今有……言差役,则自旧额外,如兵勇、如听,……昔半而今倍”。
[4]加之豪强地主又勾结官府,通过“飞洒”、“诡寄”、“挪移”等欺骗手段,把赋役转嫁到农民的身上,造成了负担的严重不均。
“有地无立锥而籍田逾顷万亩者,有田连阡陌而版籍无担石者”[5]于是更多的农民“抛荒田产,避移四方”,[6]至使流民遍及全国。
政府税田锐减,农民大规模逃亡,豪强“恃顽不纳田粮”,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而统治者阶级贪污腐化,挥霍浪费,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却使政府支出急剧增加。
嘉靖以来,几乎每年都在财政赤字下过日子。
单就田赋的收入来看,嘉靖时,每年收入约二百万两,而支出“多者过五百万,少者亦三百余万,岁入不能充岁出之半。
”[7]据记载,从1528年(嘉靖七年)到1567年(隆庆元年)的40年间,明政府每年都要亏空二、三百万两银子,真是“赋入则日损,支费则旧加。
”[8]
而在财政支出中,皇室的奢侈自不用说,官吏的禄铜也十分可观,以明嘉靖时期为例,岁入米400万石,而各藩王的禄米多至853万,至于军饷就更为庞大。
隆庆元年(1567),太仓现存银一百三十五万两,以岁支五百五十三万两计,仅足三个月开支。
张居正说道:“生民之骨血7已罄,国用之广出无径,臣等日夜忧患,计无所出。
……一旦或有饥荒盗贼之事,何以应之?”
[1]可见财政危机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其次政治上吏治腐败,弊端丛集,贪污受贿、官僚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相互推诿、政令不通。
从正统年间(1436-1449)开始,不断有宦官专权,政治更加黑暗。
嘉靖以后,官僚集团
[1]《明史·徐阶传、景王载训传》
[2]《明史·王宗茂传、邹应龙传》
[3]《廿二史札记·明乡官虐民之害》
[4]《嘉靖实录》卷545
[5]《明书·土田志》
[6]《万历实录》卷32
[7]《明史·食货志二》
[8]《明史·食货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