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的武大樱花季除了传统的樱花看点之外,就要数武汉大学在校园管理上的优化了。
除了保持“实名限额、免费预约、双重核验”等基本政策外,还特别引入了人脸识别闸机,预约而来的游客需要“刷脸”才能进入校区。
从2015年到2017年,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
如今,坐车可以刷脸、支付可以刷脸、自动取款也能刷脸、甚至连公厕取纸都能够刷脸……没有一点点防备,“刷脸”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金融、交通、教育、安防、社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什么人脸识别能够独得市场认可,落地与应用都如此迅速呢?
首先,相比于指纹识别必须要采集指纹信息,人脸识别具有非强制性。
它不需要被测者主动提供任何信息,只要你露出你的脸,它就能在不经意间对你完成识别。
因此,人脸识别在便利性和隐蔽性方面更具优势。
其次,因为人脸识别是利用可见光获取人脸图像信息,无需接触设备,因此不用担心病毒的接触性传染,在安全性和卫生方面更有保障。
最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并发性特点让其在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智能制造网)材料二:
上周公布了iPhoneX应用脸部识别功能,就在几天前,杭州一肯德基餐厅宣布可以刷脸支付了;农业银行总行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推广人脸识别系统;旅游业界很多领域已经开始试水应用刷脸技术——“刷脸”应用呈爆发式增长。
但不少人也对该技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对此做专题报告,对齐爱民教授进行专访。
记者:指纹、虹膜、面容甚至基因等个人生物信息被大量搜集存储,目前这些已经被采集的生物信息,其利用和保护现状如何?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
齐教授: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毫无疑问是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不同于地址、电话号码等由社会生活经验等而形成的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这些生物信息直接采集于人体,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
通常正是由于此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
但在特殊情形下,指纹、虹膜、面容等此类唯一识别生物信息的收集,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造成的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
鉴于此类个人生物信息可直接且唯一识别到个人,从个人信息理论分类角度,其敏感程度远高于一般信息,甚至可称之为“敏感信息”中的“敏感信息”。
鉴于其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要高于“一般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是以上讨论还仅限于学术领域,未列入立法实践的议程。
记者:技术革新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包括生物信息、健康数据、生活习惯等在内的个人
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利用,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
齐教授:由于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个人信息早就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成为各国竞争和关注的焦点。
在当今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个人信息跨国传输问题早就超越个人信息保护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
在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为他国厂商广泛收集的情况下,其除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外,同样可以了解我国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
2013年出现的斯诺登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但这只是被揭露出的冰山一角,事件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上述安全威胁却并未停止。
在生物识别信息相关法律保护体系还未成熟之前贸然授予个人权限存在风险,尤其是在支付领域,因此较为稳妥的做法是保留个人权限或者为其设定上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数据人》第732期)材料三:
用户上网产生的位置信息、购物历史、网页浏览痕迹等数据归谁所有?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大规模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是否合法?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论坛上,与会者就人工智能背景下数据财产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行《物权法》把物权分为动产和不动产,而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财产,难以按照此种分类方法进行归类。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提到,有观点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没有任何主体指向的数据是公共资源,但人工智能收集、储存、加工信息的过程中,数据的占有和转移是无形的,也没有有效的权属证明。
如何对数据进行确权并且建构起权利内容和权利转移制度,这些问题尚未解决,需要立法予以回应。
(财新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说明“刷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 由于在便利性和隐蔽性、安全性和卫生方面以及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人脸识别能够独得市场认可。
C. 个人信息的“唯一对应性”虽然可以避免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况下会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
D. 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不同于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它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鉴于个人生物信息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此讨论还未列人立法实践的议程。
B. 唯一识别生物信息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带来的损失和危害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
C. 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对方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还可能会给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安全带来隐患。
D.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
(3)请结合材料概括利用个人生物信息的利弊,并就个人生物信息在未来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给出建议。
【答案】(1)C
(2)D
(3)好处:个人生物信息的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
弊端:生物信息一旦被非法使用,会使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处于危险之中,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个人生物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并立法对其进行法律保护。
【解析】【分析】(1)C项,“虽然可以避免用户”这里的“避免”用词不当,根据原文,是“降低”,而非“避免”。
故选C。
(2)D项,“王利明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应是“有观点认为”,而非“王利民认为”。
故选D。
(3)第一问的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根据原文内容“通常正是由于此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
但在特殊情形下,指纹、虹膜、面容等此类唯一识别生物信息的收集,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造成的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跨国传输问题早就超越个人信息保护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
在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为他国厂商广泛收集的情况下,其除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外,同样可以了解我国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可概括出好处就是:个人生物信息的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
弊端是:生物信息一旦被非法使用,会使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处于危险之中,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第二问是就个人生物信息在未来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给出建议,可从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角度分析。
根据原文“鉴于其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要高于‘一般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是以上讨论还仅限于学术领域,未列入立法实践的议程”可从个人生物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并立法对其进行法律保护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好处:个人生物信息的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
弊端:生物信息一旦被非法使用,会使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处于危险之中,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个人生物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并立法对其进行法律保护。
【点评】(1)此题重点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做题时从原文中找到分析每个选项的有效内容,然后把
选项与之一一对应,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
②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到岭南地区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或为军队戍边,或为躲避战乱。
初以平民为主,后有文人贵族。
而历史上的客家人因各种原因,又从岭南地区继续外迁。
当今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
所以,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
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多方面中,都突出体现了客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其精神的核心又在于团结和奋进。
③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
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
江西赣南,广东梅州地区的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④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
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
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⑤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
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
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
⑥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
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
妈祖本是沿
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
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摘自罗勇《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客家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它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B. 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例如耕读文化和儒家文化。
C. 客家人包括入迁的中原汉人、本地的土著居民,还有迁入客家居地的其他民系。
D. 客家人不仅信仰妈祖,还信仰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第一段采用了假设的论证手法,论述了客家群体与客家精神之间的关系。
B. 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概括评述了客家人的迁徙史,为下文奠定理论基础。
C. 文章第五段引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两句口号,旨在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朴素愿望。
D. 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系统阐释了客家文化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家群体是客家文化存在的前提条件,而长期稳定发展的客家文化又是客家群体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保证。
B. 当今的客家人分布很广。
在国内,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交界处,国外主要聚居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
C. 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建筑,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存续。
D. 客家民系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与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相关。
【答案】(1)B
(2)D
(3)C
【解析】【分析】(1)A项张冠李戴。
“客家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它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表述错误,由第一段“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可知,客家文化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A项错误。
B项正确。
“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例如耕读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说法来自第三段“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和第四段“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B项理解分析正确。
C项扩大范围。
“客家人包括入迁的中原汉人、本地的土著居民,还有迁入客家居地的其他民系”表述有误,据第五段“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及“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可知,客家人不包括“土著居民”。
C项错误。
D项歪曲文意。
“客家人不仅信仰妈祖,还信仰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曲解文意,虽然第六段“人们的宗教信仰也
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有这样的说法,但是不等于说人们都信仰这些。
D项错误。
故选B。
(2)D项,“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系统阐释了客家文化的特点”分析有误,整体把握文章可知,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重点阐释的应该是“客家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和奋进。
”文章前两段是总述,提出观点“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多方面中,都突出体现了客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其精神的核心又在于团结和奋进”;根据第三段“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和第五段“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的提示可知,从第三段到结尾是分别论述观点的分论点。
故选D。
(3)C项曲解文意,“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建筑,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存续”表述有误。
据第三段“江西赣南,广东梅州地区的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可知,这些典型的客家建筑,应该是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的象征,而不是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存续的必要条件;“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存续”应该是第六段中说的“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故选C。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泥火盆儿
张金凤
“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
”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这开阔而温馨的诗句迎面而来。
入诗的一定是带着婉约气质的红泥小火炉吧,我立年那一盆红通通的炉火,似雪中红梅闪耀光芒,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
我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小时侠的北方冬天似乎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
晌午,阳光强烈,屋里生火作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有滴淌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
日头稍稍偏西,屋擔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
这叶候,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
一根带子从腰勒紧,推开风门。
他手端一个大泥盆,那就是泥火盆儿,是乡下人冬天里的室内取暖宝物。
祖父给泥火盆儿装了些碎草,上面盖上碎的苞米骨头,点燃。
碎草抽抽噎噎地燃烧,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
他在旁边缓慢地吸着一烟锅旱烟,等烟吸透了,火盆儿也不再冒青烟,一盆火红的炭骨冒着短小的火苗活力四射。
祖父粗糙的大手小心端起暖烘烘的火盆,笑吟吟地回屋。
乡村取暖方式大都是通过烧火做饭、烧热大炕,“辐射”得屋里暖和,这就叫“暖屋热坑”。
但四九天气,到了寒气逼人的时候,还得请泥火盆儿出场。
·每一餐的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热灶膛里拣几块红通通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
热腾的炭火在火盆儿里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
泥做的火盆儿,不管盆内的炭火多热,火盆儿也是敢搬动的。
有时候,一个火盆儿在炭根熊熊燃烧不断释放热量的时候,被搬来搬去,给几间卧室驱赶寒气。
清晨,小孩子赖被窝,大人在早早生起的泥火盆儿上烤烤棉袄再给孩子穿上。
在大炕上绣花、扎鞋垫的大姑娘,一根绣花针拿久了,寒气就聚在手上,手僵了做不了活,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都更灵性了。
外出的人回家来,也许顶着一头的雪花,拿笤帚扫扫一身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无比感慨,或许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冬天,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蓝火苗的温馨。
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的昐头挪动。
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和知足。
泥火盆儿,这位温暖的使者,还客串着美食源地这一角色。
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
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粒爆米花。
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拨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长成大姑娘了。
”有时候,祖父悄悄把地瓜埋进深灰里,慢慢地热。
闻到昋甜的味儿,小孩子馋猫一样到处找,直到那冒着油,滋滋响的地瓜被祖父从深灰里掏出来,小孩子才恍然。
于是下一次,小孩子趁大人送客去了,学着大人的样子,将地瓜悄悄埋在明火里就上街玩耍了。
等到家人闻到焦糊的气味,那红皮地瓜已经变成个炭灰锥。
最温馨的是祖父烤着火盆儿喝酒,他把那黑色的小烫酒壶倒上半壶白酒,将酒壶根部埋进炭灰里,伸手从挂在屋脊挂钩子上摘下小小的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
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哇哇叫着,围着祖父转,还用头去蹭祖父。
祖父找过猫食碟子,将鱼头、鱼鳞和杂刺、肚腹之物分享给猫。
有一只莽撞的野猫,直眉瞪眼“蹭”地一声从窗口的猫道冲进未,见屋里有人又仓皇逃窜了。
祖母将猫道那里竖起本厚厚的书,嘱咐祖父,小心外来的猫馋极了撞破窗户纸。
祖父呷了口酒,啧啧着,干鱼肉放嘴里品咂着,慢悠悠地说,撞破了再封。
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听北风敲窗,几片干树叶在窗外飒飒轻响;看雪花飘飞,给院中的草垛披上斗篷。
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是祖母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
火盆前的祖母戴上老花镜,慢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林子,或者就那么比画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
故事像她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
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棂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