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
章节:第2单元第08课
课题:《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生姓名:班级:授课日期:
一、学习目标
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二、学法指导
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的发展历程,多角度认识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脉络,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其成就取得的原因。
3.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理解隋唐时期文化多元的原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文明交融以及多元发展的意义。
三、知识归纳
知识点1:儒教、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概况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佛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
①南朝范镇《神灭论》: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面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这丰富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的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拓展: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
(1)魏晋时期
①当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②统治者的提倡支持。
他们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维护统治。
(2)隋唐时期
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
②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宗教政策,儒、释、道均得到大发展。
③佛教的世俗化进程加快。
④印刷术、造纸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佛、道的传播。
知识点2:文学艺术
(一)诗歌
(1)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唐朝
1概况: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2代表诗人:
(二)书法
(三)绘画
(四)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闻名世界。
知识点3:科技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二)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知识点4:中外文化交流
(一)多元文化交流
(1)中印之间的交流: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西行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
(2)中日之间的研讨: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鉴真,促进了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
(3)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
(4)日本、新罗两国的文化深受唐朝的影响。
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以及留学生。
(5)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二)评价
(1)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2)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对形成中华文化圈起了重要作用。
拓展: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2)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3)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是国际性大都市。
(4)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
(5)使臣、商人、留学生及僧侣在推动中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知识点5: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化的特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明显的区别,如南北方民歌风格迥然不同。
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方也有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2)体现民族大交融的特色。
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道教影响扩大,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出现合流的迹象。
佛教在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等许多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二)隋唐文化的特点
(1)全面繁荣:隋唐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
(2)兼收并蓄:注意吸收各民族和外来文化优秀成分。
(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本课小结
五、小试牛刀
1、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
他们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
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D.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2、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人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的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人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
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桃花源记》有着极强的史实依托
D.《桃花源记》可作为史料确证史实
3、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涉及饮食烹饪的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等。
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的方法
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是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
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4、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人中原,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域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
5、(2020河北石家庄高中检测)敦煌莫高窟壁画有三大特点,“在内容上,中西方同类神像同在一窟。
在风格上,敦煌式西域风格与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的汉式风格并存......在立体感表现上,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
从材料可知敦煌莫高窟文化()
A.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
B.是历经数世纪锤炼的结晶
C.使中外文化趋于一致
D.使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扩大
参考答案及解析:
五、小试牛刀
1.D 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是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B项史实错误;从材料“魏晋时期门阀土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可知,士族是有精神信仰的,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极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挑战,政治对文化的干预弱化,故D项正确。
2.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与政府矛盾尖锐,庄园经济发达,这与材料信息相符,说明《桃花源记》有着极强的史实依托,C项正确。
3.A 由材料“涉及饮食烹饪的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做菜肴和点心等”可知,《齐民要术》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方法,故选A项。
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D项错误。
4. D 唐朝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等外来丝织品不断输人中原,内地也能生产“胡式锦”,可见中外(域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故选D项。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B、C两项史实错误。
5.A 根据材料“中西方同类神像同在一窟”“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可知,敦煌莫高窟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故选A项。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D 两项说法错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