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备考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考课外文言文备考的思考
摘要:近年中考,许多地方中考语文试题涉及课外文言文阅读。

如何迎考?如何入手?如何让学生考试时心中有数?每个语文老师都会精心谋划。

有鉴于此,笔者梳理出一些头绪。

关键词:中考文言文阅读
首先,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分门别类的掌握考纲中规定的相关的
文言文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解答中考语文试题中的课内文言文,而且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的理解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特别是培养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诸如文言语感、领悟能力,关键词语的理解,由课内文言文迁移到课外文言文。

例如《陈涉世家》中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而《史记,项羽本传》中有”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两者相对照,不难发现,”亡”字都当作”逃亡”讲;而在”亡羊补牢”中,”亡”解释为”
丢失”。

其次,重视课内,面向课外,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

考纲明确指出,中考课外文言文是比较肤浅的。

从这点可以看出,中考课外文言文具有浅显性、短小性、教育性的特点。

这种情况下,结合课本,选用一些浅显的课外文言文让学生阅读练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势必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涉世家》课后练习第三题;《唐雎不辱使命》与《唐雎说信陵君》;《隆中对》与《出师表》;《愚公移山》与《小儿不畏虎》;《曹刿论战》与《智子疑邻》;《庄子与蕙子游于濠梁》与《塞翁失马》;《薛谭学讴》与《送东阳马生序》。

第三,比较阅读,促进感悟。

通过比较,让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把握文言文中的关键字词,大致感悟作者写作时的心绪,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为阅读课外文言文开启智慧之门。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三篇课文都有古代”记”的特点。

写景抒情,但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的雄伟抱负。

欧阳修借《醉翁亭记》阐发了贬官后”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则写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孤单寂寞的心境。

与前两篇的风格迥然不同,《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缩影。

李清照,李煜二人,一个身处乱世,一个是亡国之君。

而他们把无形的愁描绘得形象生动。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是多么深重,国破夫死家亡;而李煜在《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是多么绵长,亡国之君悔之晚矣。

对于”士”,《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专诸,聂政,要离多让人称道,发展到”荆柯刺秦王”那”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的悲壮,让多少人拍手叫绝;而北宋的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针对前人评说”孟尝君善养士”的说法,指出并论证其”士”多是鸡鸣狗盗之辈。

关于”雪”,柳宗元的《江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都成为千古名作。

《江雪》中描绘了孤独,寂寞,让人觉得过于冷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春花比喻冬雪的欣喜,塞外早雪的奇寒,朋友分别的无限惆怅,让人体验到了唐朝边塞诗的韵
味;《沁园春雪》中,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远大理想和伟大抱负,读来不觉让人心旷神怡。

第四,认真阅读、利用注释。

既然课外文言文,其注释当然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性的注释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有很大帮助。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选文中的注释,可以说是学生阅读课外文言
文的拐杖。

读懂了它,学生不用磕磕拌拌,少跌跟斗;读懂了它,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课外文言文大门的钥匙;读懂它,学生就能从中发
现作者的思路,理清文脉;读懂它,学生就会产生”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顿悟;读懂它,学生更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

”的新奇;读懂它,学生会轻松完成课外文言文,更会有不过如此的如释重负。

总之,方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

老师指导学生掌握好课内文言文,适当阅读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假以时日,提高感悟,特别是语言穿透力。

准确阅读中考课外文言文,应该说是很有把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