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考古学具备更好发展的条件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历史传承,或用文字记载,或以神话和传说等方式口头传承。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数千年来,历代史家为记述和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了不懈努力,留下了珍贵的学术遗产。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入研究历史,其中也包括推动我国考古学发展。
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研究历史。
考古学研究人类过去的生活,探讨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特点与规律,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考古学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研究,只有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资料才能不断深入。
可以说,考古学与文献史学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两个车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考古学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学科:考古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与自然科学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真实性和解释的多样性,决定了考古学更加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更加需要严谨科学、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学风与学术精神;考古学的研究区域和内容既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又往往具有国际性,适于开展国际交流;考古学的研究年代虽然非常久远,但与当今时代又密切相关,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古城保护利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考古学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我国生态环境多样、文化丰富多彩,许多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手段都有用武之地,往往能产生更多成果;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生生不息,许多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依然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肌体之中,民众对考古学具有亲切感和浓厚兴趣等。
新时代推动我国考古学更好发展,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考古学研究的资料是实物,但这些实物资料除了诸如甲骨文、金文的文字资料,通常不能直接反映历史事实,大都需要考古工作者进行阐释。
不同的人对同一资料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阐释。
因此,考古学研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考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服务。
学术无国界,学者有立场。
考古学研究要以传承文明为己任,在一系列涉及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必须坚守底线,与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在考古学上的表现作坚决斗争。
三是坚持考古学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方向。
推进科学化,就要大力发展科技考古,加强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使考古研究手段更加科学化。
推进国际化,就要树立全球视野,推动我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交流互动,并加大考古“走出去”的力度。
推进大众化,就要通过举办公共考古讲座、开展考古研究成果的
普及宣传等手段,让考古走进寻常百姓家。
新时代,我国考古学要发挥优势,在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提高我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在国际上掌握更多学术话语权,努力把我国建成世界考古研究强国。
(《人民日报》2019年6月1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所以世界各民族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传承。
B.历史学发展离不开考古学,没有考古学的地下发掘就没有历史学的持续发展。
C.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不能直接反映历史事实的出土实物,解释会出现多样性,这就需要严谨的学术精神。
D.推进考古学的科学化就要大力发展科技考古以及在考古研究方面加强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历史研究入手引出考古学的概念,然后阐述考古学的价值、特点等,文末又展望考古学的未来。
B.历史学的发展需要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的共同推动,但文中主要论述考古学对历史学的价值。
C.在论述考古学的特点时,文章从多个角度论证,以此得出我国考古学的优越条件。
D.文章从指导思想、服务对象、发展方向三方面,分析了我国考古学要坚持的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代史家坚持不懈的记述和研究,也离不开考古学对人类过去生活的研究。
B.考古学对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研究特别重要,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规律与特点也有启示意义。
C.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考古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
D.我国要建成世界考古研究强国,就要发挥优势,建立具有自身特色、风格、气派的体系,掌握更多国际学术话语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领域。
《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跨界”文学领域,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
《史记》虽被替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其审美观有“爱奇”倾向。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说《史记》“爱奇之甚”。
认为司马迁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是司马迁选择大量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
鲁迅《汉文学史纲委》说,《史记》创作目的是要“传奇人于千秋”。
“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
这些人,或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或有理想作为却落得悲剧结局,或出身卑贱又有出众之处。
正是他们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
为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尤其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和场面,如《田单列传》的火牛阵,《淮阴候列传》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
“爱奇”审美观不只是史学家搜求历史资料,更是文学家通过资料发现美之对象,能体现生命力的人和事,且不受他人约束,这就使《史记》
《史记》作为创作标本进行借鉴,古代大量咏史诗从《史记》中取材,亦见其对后世之影响。
《史记》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个性,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用心理等细节描写充实人物个性:多侧面写人,使人物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运用对比描写,显示人物个性,等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述和呆板的生平介绍。
尤其是个性化语言,这是历史跨入文学的一道槛,司马迁的努力创造,使《史记》迈过了这道槛。
从某种意又上说,典型化、个性化是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因为这是经过对生活深入挖掘而产生的。
《史记》中还有一些想象、心理刻画,也具有文学品质。
成功的传记,不仅要展现人的生命过程,更要揭示这个过程的内动力。
《史记》在“实录”基础上,根据人物、环境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揣度人物内心世界;适当进行艺术夸张和艺木想象。
更重要的,司马迁秉笔直书,褒善贬恶,爱憎分明,加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灌注着他强烈的感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
这也是《史记》迈入文学殿堂的一个标志,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后世文学或学习《史记》纪传体的写法,或继承和发展《史记》的内在精神的例子不胜牧举。
文学阐释和评论,是连接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桥梁,引导读者解开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密码”。
《史记》在汉魏六朝就已被文学家、理论家关注。
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以“雄深雅健”“峻洁”等评价《史记》。
宋代形成评论《史记》的风气,欧阳修、“三苏”等从古文角度评论《史记》,如苏洵首次发现《史记》叙事写人的“互见法”。
文学评点到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广泛涉及《史记》叙事写人的结构、线索、层次、情节、段落、语言、风格等方面。
近现代许多学者评论《史记》文学特征。
内容愈未愈丰富。
1910年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教材,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影响至今。
自此,《史记》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中所写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
B.某种意义上,对生活深入挖掘而产生的典型化、个性化特征是《史记》文学上的灵魂。
C.是否秉笔直书,有无分明爱憎及强烈感情色彩是区别《史记》与其他历史著作的标志。
D.历代评论家对《史记》的文学阐释和评论都集中在叙事写人的文学特征上,内容丰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形式,提出问题之后再进行分析论证,结构清楚,层次清晰。
B.论述《史记》“跨界”文学,第2、3段是“内在原因”,第4段主要是“外部因素”。
C.第2、3段分别是从司马迁“爱奇”审美观和《史记》的文学品质角度加以论述的。
D.文章引用刘勰和鲁迅的有关评论既有力支撑了分论点,也印证了历代评论家的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它之所以能够进入文学领域,与历代文学家创作实践中能在内容或形式上接受《史记》
B.《大英百科全书》说:“传记艺术家在展现年代范围和形象立体化时要凸现人物内心主要行为形式。
”《史记》做到了这点。
C.如果1910年林传甲在《中国文学史》教材中没有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史记》就很难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殿堂。
D.《史记》被文学家从诸多方面予以学习模仿,不仅显示了《史记》的文学品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的共同滋养。
其中,敦煌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一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
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
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承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
么道理的。
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
敦煌文化既有多种文化形态的汇通融合,又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兼容了不同文化形态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
“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
“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变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
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
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我们才造就了敦煌文化,并使敦煌文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绝不希望用中国这一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而不统’’的精神。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精神,这使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B.敦煌曾是多种文明形态的交汇之所,这种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
C.“通而不统”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两者都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用中国智慧解决人类问题,但并不能以此统一世界各种文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论证敦:惶文化的精神,更具现实意义。
B.文章通过和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的比较,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C.文章从敦煌文化的形成、传承渊源等多方面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通而不统”“和而不同”两者概念之间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唯一没断裂的世界文明。
B.有世界性特点的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不属于中国文化是错误的。
C.如果敦煌文化不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那么它就会被外来文明如佛教文化异化。
D.相比较于其他中华文化如齐鲁文化,敦煌文化的独立性、兼容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继和字周叔,少以荫补
..供奉官,三迁洛苑使。
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曰:“吾门不坠者在尔矣。
”初,继隆之请城镇戎军也,朝廷不果于行。
继和面奏曰:“平凉旧地,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城之为便。
”太宗乃许焉。
后复不守。
咸平中,继和又以为言,乃命版筑,以继和知其军,兼原、渭、仪都巡检使。
城毕,建议募贫民及弓箭手,垦田积粟,又屡请益兵,朝议未许。
上曰:“苟缓急,不为济师,则或至失援矣。
”命继和兼泾、原、仪、渭钤辖。
时继迁未弭,命张齐贤、梁颢经略,因访继和边事。
继和上言:“镇戎军为北面捍蔽,又为熟户所依。
诚能常用步骑五千守之,泾、原、渭州苟有缓急,会于此军,并力战守,则贼必不敢过此军。
臣虑议者以调发刍粮扰民为言。
赖圣谟深远,不惑群议,复置此军,一年以来,蕃部咸以安集,边民无复愁苦。
以此较之,则存废之说,相失万倍矣。
”真宗以其精心戎事,甚嘉之。
戎人伺警巡驰备,一夕,
塞长壕,越古长城抵城下。
继和与都监史重贵出兵御之,贼据险再突城隍
..,列阵接战,重贵中重创,败走之,大获甲
骑。
有诏嘉奖,别出良药、缣帛、牢酒
..以赐。
继和习武艺,好谈方略,颇知书,所至干治。
然性刚忍,御下少恩,部兵终日擐甲,常如寇至,人多怨焉。
真宗屡加勖励,且为覆护之。
时朝廷每诏书约束边事,或有当行极断之语,官吏不详深意,即处大辟。
继和言其事,乃诏:“自今有云重断、极断、处斩、决配之类,悉须裁奏。
”先是,继隆卒,
继和耻以遗奏得官。
久之,迁西上阁门使。
大中祥符元年卒,年四十六。
赠镇国军节度,遣诸王率宗室素服
..赴吊。
(节选自《宋史·李继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B.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C.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D.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文中指继和因上辈功劳任供奉官。
B.城隍指城墙或护城河,从《过秦论》“因河为池”看,古代就是以天然河流作护城河。
C.牢酒即牢牲和酒,古代用作赏赐慰劳的物品,其中牢作祭祀用时,有太牢少牢之分。
D.素服指白色的冠服,居丧或遭到其他凶事时所穿,表示悲痛的心情和对死者的悼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和深谋远虑,见识不同一般。
有人以调拨粮草烦扰百姓为理由反对保留镇戎军,继和表示反对,认为镇戎军是北部边境的屏障,军事意义重大。
B.继和精忠报国,很受朝廷重视。
敌人夜里翻越长城进攻,形势危急,继和英勇迎战,得到朝廷嘉奖;他去世后,皇帝派遣诸王去吊唁。
C.继和治军严厉,得到皇帝理解。
继和对待部下缺少恩德,因敌寇经常到来,他命令士兵终日穿着铠甲,士兵对此不满,真宗却勉励他并替他掩盖不足。
D.继和熟悉边务,敢于上书进言。
当时朝廷下诏令严禁发生边境冲突,官吏没有准确理解诏令,随意执行死刑,继和上书反映,使朝廷下诏纠正官吏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凉旧地,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城之为便。
(2)上曰:“苟缓急,不为济师,则或至失援矣。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侯庙古柏
李商隐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①。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②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③。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④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⑤。
[注]①閟(bì)宫:深闭的祠庙。
②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
③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
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
④金刀:暗指刘家天下。
⑤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枝拱卫祠堂。
B.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C.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D.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2.诗的五、六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兼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3)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4)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7)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羸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君子以文会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7、微写作
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伊斯梅尔·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 300 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
而此时他身后的竞争对手奥古斯汀·纳瓦罗拒绝超越对手,慢慢地跟随其身后。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 150 字。
①这一消息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发表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②请发挥想象,描写当时比赛终点的场景。
要求:具体、形象,有画面感。
③请以“对手”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8、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往往有着某种特殊的审美爱好,而这又常常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与人生。
如“李白与酒紧密相连;陶渊明与菊紧密相连;林逋与梅紧密相连;杜甫与……紧密相连;巴金与……紧密相连。
请自选一个人物,仿照
60
沈从文与水紧密相连。
水是他创作的源泉,是他灵魂的栖息地。
他的文字如水一般通透澄明,浸染了湘西水土独有的气息。
他的心灵如水般柔情缱绻,充满了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热爱与眷恋。
他的人生如水般波澜起伏,书写了一个乡下人成长的传奇。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这句话可以启发人们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D
2.C
3.C
【解析】
1.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
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所以世界各民族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传承”分析错误,前后句在原文中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B项,“没有考古学的地下发掘就没有历史学的持续发展”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可以说,考古学与文献史学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两个车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知,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项说法太绝对。
C项,“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不能直接反映历史事实的出土实物”分析错误,扩大了范围。
原文为“通常不能直接反映”。
故选D。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