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观书有感》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六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古诗阅读摸底专项练习题

六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古诗阅读摸底专项练习题

六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古诗阅读摸底专项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古诗欣赏。

观书有感文/〔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①巨舰一毛轻②。

向来③枉费推移力④,此日中流⑤自在行。

注释:①艨艟(ménɡ chōnɡ):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②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③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④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⑤中流:河流的中心。

[1]写出诗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为什么说“艨艟巨舰一毛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以水上行舟比喻什么?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要不要学习古人的那些读书方法?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竹石》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

诗人以______喻______,实写________,赞颂的却是______。

[2]作者用竹子________的特点,来表达自己______的品质。

[3]“东西南北风”喻指()A.各个方向吹来的风。

B.生活中的各种艰险磨难。

[4]“千磨万击还坚劲”表现出()A.竹子根深蒂固,吹不倒。

B.诗人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品质。

3.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送范山人归泰山(),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二句写景:半亩的“方塘”,像一面镜子般澄澈明净,镜子打开,映照出了“天光云影”。

这两句既呈现出了形象之美感,还蕴涵着一种理性:水清而深,方能映出美好的东西,反之,假如很浅、很污浊,就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景物的漂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承上而写水之清。

诗人禁不住要问,那个“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澈呢?当诗人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时终于得出了答案——“为有源头活水来”。

正是因为有源源持续的活水流出,这个方塘才永不枯竭,永不污浊,既“深”且“清”。

结合诗题之“观书有感”可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实际上写的是观书的感受。

诗人借眼前之景,巧妙地告诉我们,读书正像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持续地汲取知识,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澄澈清明。

其实,此二句所蕴含的哲理不仅只适用于读书,还可以用以说明,只有思想保持活跃,以开明宽敞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方能才思持续。

当然,也可用此二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扩展阅读:朱熹的文学成就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其词结有《晦庵词》。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因为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持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持续有所发展提升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观书有感朱熹阅读答案

观书有感朱熹阅读答案

观书有感朱熹阅读答案【篇一:《观书有感》[宋]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它,这里指池塘中的水;清如许,这样地清,指池水如镜,能够使“天光云影共徘徊”)题目是《观书有感》,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

把书打开了,好像打开一面镜子。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丰富内容。

问那个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澄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流过来。

这句话比喻书中的内容那样精纯,因为它有丰富的写作源泉。

这首诗运用比喻修辞,说理形象。

读时,自然就融进了读者的想象与联想。

谢谢大家!* ――知人论世挖出主旨细评价值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从诗中______和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混乱时期。

(2)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1)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2)在动乱时代,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儿比其他地方的月儿更明亮、更清晰、更可亲。

指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1.了解背景,调用储备。

(1)了解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2)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

(3)了解写作你读到的这一首诗时诗人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

(4)了解诗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

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受权贵排挤,被逐长安。

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风清新飘逸。

杜甫:忧国忧民,颠沛流离。

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风沉郁顿挫。

高适:主要成就在“边塞诗”方面,诗中歌颂舍身抗敌的壮烈行为,表现他的建功立业的心情;也批判了某些将官的腐败作风;同时真切生动地刻画了边塞风光。

诗风雄浑奇拔。

如王维,前期创作以边塞诗为主,体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转以山水田园诗为主,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赏析.doc》观书有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sushi/397340.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其二(最新版)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其二(最新版)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其二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其二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其二篇一《《观书有感》阅读答案》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其二篇一《《观书有感》阅读答案》《观书有感》阅读答案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阅读题目: 14.15 水水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其二篇二《拓展学习:观书有感其二..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

(2分)子何以知之? 12. 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3分) 13.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 A.遇事要勤学好问。

B.要善于见微知著。

C.要勤于观察思考。

D.遇事要集思广益。

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①犹如柏林爱乐乐团拥有爱乐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拥有金色大厅一样,上海交响乐团——这个拥有135年历史的“远东第一乐团”,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厅。

这标志着上海交响乐团的发展跃上了新台阶。

②历时6年即将建成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地处闹中取静的复兴中路,这儿原来是上海跳水池,为了与附近的历史风貌保护区相呼应,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以简朴的陶土作为外立面,建筑顶面配上了柔和舒展的曲面,让整个建筑从高处看像一本摊开的乐谱,与音乐厅之名自然贴合。

③与外观的低调不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内部设计有许多亮眼的创意。

..其中一大一小两个音乐厅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承担演出与录音的双重功能。

为了拓展功能,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内更是巧用空间,辟出了一条长达80米的音乐互动长廊,进行交响乐的普及教育。

④一般来说,建造音乐厅,“看得见的”远远没有“听得见的”重要。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每一个设计都有严格的声学考量。

为了克服附近地铁10号线的震动干扰,一大一小两个音乐厅采用了隔振器技术,通过安装底部弹簧阻振器的方法,将它们建成上海首个全悬浮结构的建筑。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地处繁华地段,为了阻隔外部噪音,大小音乐厅的外墙都采用了双层墙设计,由两堵25厘米的墙与两堵墙中间40厘米的空心距离组成,90厘米厚度的双层墙可以有效隔绝外部声音。

《观书有感》习题2

《观书有感》习题2

《观书有感》习题一、古诗应用题: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二、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只填序号)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2)伤悲(3)忧伤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1)似曾相识鸟归来(2)似曾相识雁归来(3)似曾相识燕归来3、《七步诗》的作者是()。

(1)曹植(2)曹丕(3)曹操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1)阴山(2)边关(3)燕山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1)花重绵阳城(2)花重锦州城(3)花重锦官城三、古诗七彩园。

(填色彩)1、云翻墨未遮山,雨跳珠乱入船。

2、山外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千总是春。

4、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丝绦。

四、补充诗句,并将诗句中隐藏的成语写在横线上。

1、欲把西湖比西子,。

()2、我劝天公重抖擞,。

()3、草长莺飞二月天,。

()4、千锤万击出深山,。

()5、九州生气恃风雷,。

()五、照样子写词语:甜滋滋:鼓鼓囊囊:鸟栖虫居:六、补充歇后语。

1、八仙过海——。

2、姜太公钓鱼——。

3、千里送鹅毛——。

请你再写出几条歇后语:(并选一句说一句话)七、拓展练习:仿写诗句: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八、古诗赏析。

(一)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辅导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辅导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辅导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____(咏史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表面上看,诗歌的第一句“胜日”指____________,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___________;“寻芳”,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__________。

[4]提到朱嘉,我会联想到他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

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从文中可以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被送的人要去的地方是________。

[2]写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诗人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一首送别诗。

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试着默写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读划横线的句子,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词人游蕲水__________(填地名)时所作。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二)赏析及练习题解析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二)赏析及练习题解析

一、题目(一)1.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诗中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的诗句是“,?”2.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诗中告诉我们读书能使我们心智明澈,见识多广的诗句是哪一句?1和2答案都是: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答案解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知识之泉源源不断。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赏析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诗今译: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

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频、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赏析: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二、题目(二)《观书有感》其二中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提前做好准备,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诗句是,。

答案: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答案解析:本诗作者朱熹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二句写景:半亩的“方塘”,像一面镜子般澄澈明净,镜子打开,映照出了“天光云影”。

这两句既呈现出了形象之美感,还蕴涵着一种理性:水清而深,方能映出美好的东西,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就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景物的美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承上而写水之清。

诗人禁不住要问,那个“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澈呢?当诗人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时终于得出了答案——“为有源头活水来”。

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出,这个方塘才永不枯竭,永不污浊,既“深”且“清”。

结合诗题之“观书有感”可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实际上写的是观书的感受。

诗人借眼前之景,巧妙地告诉我们,读书正像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澄澈清明。

其实,此二句所蕴含的哲理不仅只适用于读书,还可以用以说明,只有思想保持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方能才思不断。

当然,也可用此二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扩展阅读:朱熹的文学成就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其词结有《晦庵词》。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古诗文阅读】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一、二两句是怎样具体描绘“半亩方塘”的清澈明净的?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的清澈,诗人想说明什么道理? 3.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4.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5.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6.选出对朱熹《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是一首因读书有感而写下的说理诗。

首句将书比作“方塘”、明“鉴”,新颖巧妙,极便开启后句。

B.次句“徘徊”二字,十分传神,使整个画面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刻画出天光云影,流连忘返,情态毕见。

C.第三句,作者问注入“方塘”的水“渠”,何来这么多清澈的水流,实叹知识之源无穷。

D.“源头活水”四字比喻治学要有丰富的知识源泉,要博览群书,不断储备,源头充实了,水自然源远流长。

参考答案1.将方塘比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

2.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3.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4.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5.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

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6.C。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读朱熹《观书有感》

读朱熹《观书有感》

读朱熹《观书有感》读朱熹《观书有感》1近读朱熹的一组诗作《观书有感》,其中一首是这样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字平实,写的是门前那口小小的池塘,似乎是读书之余,偶一抬头,见塘水宜人,波荡影摇,怡情洗心,便出此作.然而再看这组诗的总体,我们便会发现作者隐含在诗中的深意.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撇开功过不谈,他不失为一个大学问家.而这首诗,恰是关于如何〝治学〞的.在诗中,我们能品味出的作者的第一层喻意是:好的书是一个人思想的源头活水.一个人的思想要丰富.深刻.明晰,必须博览群书.作者仿佛面对着一本好书,在惊喜地赞叹:这就是我的源头活水呀!脑海中一片开朗,浮想联翩,真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了.的确,读一本好书,不仅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之一,也是一个人发展自己思想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天天到图书馆研读大量著作,终于有了震古烁今的发现,但这种打破旧思想桎梏的崭新论断,如果没有对前人著述的研究分析,又怎么能建立起来呢?读书,学习,批判,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怎么可能具有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洞见!越是博览群书——当然要在有自己批评借鉴的基础上——才越能成其学业.谚语云〝厚积薄发〞,唯有〝积〞之深厚,方得〝发〞之喷薄.细吟全诗,我们还能发现作者的寓意并不止于此.作为一个著述家,朱熹当然会很注意古人的写作中可取的方法.长处.〝半亩方塘〞也可以是指古人的著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理解为灵活的思路,发展.更新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这股〝活水〞.许多同学常感到作文时笔头艰涩,无物可言.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文章便是生活,有了生活才能有文章.什么叫〝有了生活〞呢?我们每个人不都在〝生活〞着吗?如果把这里的生活仍理解为日常琐事就错了.〝有了生活〞,指的是对生活进行观察.化验.思考,而后有所得.这〝所得〞,便是你的生活;这〝所得〞,再经过你的大脑的加工,就充实了你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周围的事物,以其作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从广义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而要想学有所长,必须时时注意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这学问,也便如一个小小的池塘,若常有新水注入,能明澈如镜;若是断了源头活水,便会发臭了.生活,便是我们最重要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既能不倦地从书本中汲取养料,又注意在生活中不断扩大学识,〝源头活水〞定会汇成〝不尽长江〞滚滚注入〝浩瀚大海〞.这首短短的小诗中孕蓄的哲理是多么富有启迪呵!读朱熹《观书有感》2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读朱熹《观书有感》3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观书有感朱熹》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当然,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见书法作品的技艺精炼且生动流畅,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艺术道理.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观书有感》二诗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读朱熹《观书有感》3篇。

观书有感阅读理解答案

观书有感阅读理解答案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

B.“问渠”的“渠”,是指方塘。

方塘清澈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C“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人大江,“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

D.“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说突然发现不用枉费力气去推移,巨舰本就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15.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价这两首诗“借物以明道”。

请结合作品,赏析这一特点。

(6分)答14. D(这两句诗意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15.其一:借清澈的方塘需要“源头活水”来阐明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或者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3分)其二:借“春水生”让巨舰得以“自在行”来阐明灵感的勃发(或情感一旦触发,或思考一旦茅塞顿开,或基本功夫到家),足以使创作(或写作)文思泉涌,驾轻就熟,流畅自如。

(3分)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河水啊。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词阅读理解(三)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词阅读理解(三)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词阅读理解(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所展现的画面。

2.诗的标题是“观书有感”,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关于读书的字眼,却被称为抒发读书体会的佳作,为什么?【拓展试题】1.第一句中“鉴”是“镜子”的意思,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前两句。

2.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关于读书的什么道理?【答案】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浮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2.本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读书比作“源头活水”,只有活水不断注入,方塘才会清澈;只有不断读书,思维才会活跃。

这一比喻将读书微妙难言的感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可以看见天上的颜色和云的影子,写出了方塘里水的清澈。

4.人要常读书、多读书,才能为知识注入源头活水,从而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类题型先平实地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然后再用优美地语言润色一下,答案中“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浮云的影子”“充满生机和活力”都是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联想、想象加入的。

2.考查对诗歌艺术特征的鉴赏。

这首诗看似写水,实际上是把人比作“方塘”,把读书比作“活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喻人只有像方塘一样不断注入“活水”,用读书的办法注入新知识,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

写“观书有感”却不在诗中明写,而是通过暗喻的方式表达出读书的感受,描写生动有趣,哲理简单易懂,所以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佳作。

据此概括即可。

3.考查赏析诗句。

从题干可知“鉴”是“镜子”的意思,因此“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是为了凸显水的清澈,映在方塘里的天光云影也是从侧面描写方塘的清澈。

观书有感赏析及练习

观书有感赏析及练习

观书有感赏析及练习第一篇:《【阅读欣赏+训练】《观书有感》1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主题本诗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

以源头活水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人们还常常用后两句来比喻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赏析前两句诗写“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写得十分生动。

在此基础上,诗人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句。

诗人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题库1、本文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案:借景喻理。

以源头活水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2、理解性默写(1)诗中富含哲理的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2(2)诗中暗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第二篇:《习题:观书有感》武汉教育云资源中心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观书有感》习题洪山区武珞路小学祁玲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和《观书有感—其二》古诗词比较阅读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和《观书有感—其二》古诗词比较阅读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和《观书有感—其二》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①巨舰一毛轻②。

向来枉费推移力③,此日中流④自在行。

【注释】①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①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①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①中流:河流的中心。

有人认为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蕴含的哲理是阅读要常读常新,《观书有感·其二》蕴含的哲理是创作要积累知识。

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诗的内容阐明理由。

【答案】示例:同意。

第一首诗,从诗题“观书有感”可以看出,作者以自然景物为例谈读书心得体会,我们要不断学习新内容,汲取新知识,就像“半亩方塘”一样,之所以不但永不干涸,而且始终保持明净澄澈,能清晰地折射出“天光云影”,就是因为有一股脉脉长流的“源头活水”,这样才能保证智慧之花常艳。

第二首诗中“春水生”,正是经历一种汇小流而成大川的积累过程。

写作就像“春水生”那样,日积月累,守恒不渝,才能获得一定的知识。

只有等学养深厚,知识充盈,写作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产生出不乏源头活水之快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哲理理解。

有人认为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蕴含的哲理是阅读要常读常新,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观书有感·其一》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应共徘徊”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镜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诗题为“观书有感”,诗文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用“天光、云影”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这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阅读题答案

观书有感阅读题答案

观书有感阅读题答案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读书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开阔了眼界。

阅读使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读得多了,使我们能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读书能帮助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享受读书带给你的乐趣。

一、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俗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类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与大量书籍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古代的中国,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经常下令:凡做官或经商的人都要经过读书这个阶梯。

古人读书也被称为“四大名著”,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

正因为书籍如此丰富,才造就了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阅读可以培养我们的耐性,书中丰富多元的世界,使我们变得更加丰富和独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我们每天的学习和生活都需要阅读,有的时候,看了一本好书以后,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看着一本书。

看到一个好的故事时总是很激动和兴奋,也就是所谓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当遇到了问题或者困惑时也总会去翻阅相关书籍了解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或者思考一下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有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个问题而无法分清是非曲直或者是正确选项,于是选择了放弃它。

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会让我们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后果,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与定位。

三、我们要养成勤读书的好习惯。

读书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可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并不比你们差。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

”而你呢?每天早上起来之后呢?看看你那每天要做的事情,读书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因为书里面有很多的知识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观书有感》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

完成14-16题。

(8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3分)上面的诗或写□或写□,但都借景写理,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诗。

15.(2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诗
中的理是由塘而□,见□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

16.(3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 水,山,哲理(理趣)
15 水水
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