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一高二语文古文篇目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高一高二古文篇目整理上海高一高二古文篇目整理
篇名篇名
体裁体裁
背诵背诵 作
者 理解重点理解重点
写作特色写作特色 备注备注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种树郭橐驼传
选自《柳宗元集》元集》
寓言体的政论性散
文
×
能顺木之天,以致
其性焉尔焉尔 柳宗元
唐 本文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根本法则,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好烦其令”,,
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1.比喻(类比)
说理:借种树之事喻为官之理。
理。
2.对比论证:将种树人郭橐
驼与其他植树者对比者对比
3.郭橐驼是作者假托的人物,目的是假传立说,针砭
时弊时弊
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柳河东,柳柳州,韩柳,刘(禹锡)柳。
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区分”),提出“文道结合,文以载道”的主张道”的主张 中唐时
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民不聊生民不聊生
病梅馆记
选自《龚自珍全集》珍全集》
托物言志的小品文的小品文 ×
龚
自珍
清 作者以梅喻人,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才的遭遇。
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
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的强烈愿望。
1.比喻论证:以梅喻人以梅喻人
2.托物言志:托梅言“不要束缚人才让人才的个性自由
发挥”发挥”
字璱(s è)人,号定庵。
晚清杰出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著名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格降人才
清朝封建
统治者为加强思想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写于鸦片战争前夕。
争前夕。
* 种树郭橐驼传与病梅馆记的比较(书P71 思与练2)
相通之处:要让人的天性自由发挥相通之处:要让人的天性自由发挥
区别点:《种》的主要对象是百姓《病》的主要对象是人才区别点:《种》的主要对象是百姓《病》的主要对象是人才
为了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希望改革者改变一些政策改变现状,改革社会为了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希望改革者改变一些政策改变现状,改革社会
促织
选自《聊斋志异》(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是书斋名,志是记述,异指奇异的故事异的故事
短篇寓言故事(短篇小说)小说)
小说三要素: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环境环境
×
蒲
松龄 清
通过成名一家因蟋蟀倾家荡产后又致富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的深切同情。
1.情节曲折,
构思严谨构思严谨 2.语言精炼,生动形象生动形象
3.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4.讽刺揭露,批判批判
字留仙,号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
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
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郭沫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入骨三分”
者
秋水
选自《庄子·外篇》子·外篇》 寓言寓言
(议(议 论 文)文)
×
庄子
战国 通过河伯和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
庄子认为人的认识受到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否则就会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
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的哲学思想。
1.善用寓言善用寓言
2.援譬设喻援譬设喻
3.对比:将河伯神情、认识前后对比前后对比
4.类比论证:将井蛙、夏虫、
曲士类比,说
明认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免的局限性。
5.排比、反诘,层层推进层层推进 6.浓厚文学性浓厚文学性
姓庄,名周,字子休。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道家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格。
寓(寄托)
言特色:言特色: 比喻性比喻性 教育性教育性 讽刺性讽刺性 虚构性虚构性
香菱学诗小说小说
选自《红楼梦》选自《红楼梦》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封建末世的危机。
×
曹雪
芹 清
写香菱经过了呆、疯、魔、仙四个阶
段,成功地写出了一首诗。
亦可看到黛玉的教、香菱的学。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种认识通脱明达。
不能以词害意,这种认识通脱明达。
名霑(zh ān ),字梦阮,
号雪芹,又号芹溪、芹
圃。
清代著名小说家。
圃。
清代著名小说家。
文学常识:三言二拍文学常识:三言二拍
(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合称)(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合称)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
特色: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多变(误会巧合,悲喜情节穿插) 体式和语言的变化(白话小说文体,语言通俗贴切)体式和语言的变化(白话小说文体,语言通俗贴切)
阿房宫赋
选自《樊川
文集》
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
(重(重 点 最 后 一段)段) 杜牧
唐 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借古讽今,规劝敬宗李湛不可穷奢极欲,重蹈秦亡覆辙。
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一二段铺陈,运用对偶排比夸张;三四段写志,运用推理分析、寄托讽喻。
寄托讽喻。
赋的特色:赋的特色: 1. 字句整齐字句整齐
2. 声调和谐声调和谐 具有音韵美,常用于写景叙情,抒情说理情,抒情说理 字牧之,晚唐文学家。
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其诗意境清新,尤以七绝著称。
散
文以议论为长,敢于针砭时弊,具较强现实性较强现实性
写于唐敬宗(李湛)唐敬宗昏聩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
本文是在借秦
始皇失败
的教训,以警告最高统治者。
者。
1.想像、比喻与夸张与夸张
2.描写、铺排(气势)与议论与议论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于表现力)
者
前赤壁赋
赋.
(重要)(重要)
×
(重点倒数第二段)段)
苏轼 宋 1.作者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来
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宣泄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极富理趣之美。
富理趣之美。
2.散文《前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线索是乐—悲—喜线索是乐—悲—喜
3. 最明显的形式特征是主客对话是主客对话
4.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对立的方面
5.5.《前赤壁赋》《前赤壁赋》
中主、客经过相互辩驳,最后归于喜而笑后归于喜而笑
6.苏轼《前赤壁赋》在阐明事物变与不变
的两重性哲理时,据以理论的自然景物是江水、明月、清风江水、明月、清风
1.“情、景、理”融合。
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
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
描写与议论。
2.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式。
3.3.意象连贯,意象连贯,结构严谨。
结构严谨。
4.主客问答主客问答 骈散相间骈散相间 用韵时疏时密用韵时疏时密
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书画。
元丰二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被捕入狱后“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两
次泛游赤
壁,后人称第一篇
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赋》。
人生态度:人生态度: 反映了作者从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最终表现了他身
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
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黄州快哉亭记
叙议结合的散文的散文 ×
(重点: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快)
苏辙
宋 1.作者在本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当年留下的英雄业绩令人感怀,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
独得其快。
2.文章表面上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平。
骚和不平。
1.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情景交融
2.紧扣“快字”,议论层
层推进。
层推进。
3.借景与物抒怀
苏辙,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
谥文定。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
朴无华,文采少逊。
采少逊。
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
苏辙上书营救,奏乞纳官以赎兄轼之罪,因而“坐请监绮州(今江西商安
县)盆酒税,五年不得调”不得调”
“快哉”:“快哉”: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精神上能超脱荣辱,就能领会快哉的境界。
界。
者 项脊轩志 选自《震川先生集》先生集》
志,同记,是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体。
借记物以叙事、抒
情的散文情的散文 ×
(可背诵第一段)段)
归
有光 明
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
穿全文的意脉。
1.构思精巧,语言具有表现力,白描手法中不见感概,而感概已寓于其中。
其中。
2.文笔质朴自然,善于抓住细节。
细节。
3.无意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溢于言语之外
明代散文家。
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
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
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
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
游褒禅山记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先生文集》 叙议结合的游记(散文)(散文) ×
可背诵(尽吾志
而…此余
之所得也。
)
王安石 北宋
1.本文因事说理,通过记游,说了两个个道理:一是实现一个目标需要志力物三者的结合;二是学习的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慎取”。
2.本文的主旨句: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讥之乎? 1.因事说理。
记游的内容只
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说理才是目的。
才是目的。
2.叙议结合叙议结合 3.选材详略得当。
略写记游,
详写议论。
详写议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
山。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
之一。
在回家探
亲途中游
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联系王安石变法)法) 石钟山记
选自《苏东坡全集》坡全集》
议-叙-议的散文的散文
很重要很重要
×
可背诵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乎)
苏轼
北宋 1.作者记叙了考察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过程,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可乎”
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陋”的点明写作意图“作意图“要正确判断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2.作者写惊心动魄情景的目的:渲染出阴森的气氛,目的在于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揭示科学探索需要勇气和毅力。
为下文批评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先记游,然后议论,而
是先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记叙作结。
以记叙作结。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
其散
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始人。
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时,送
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
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章。
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自选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列传》
传记传记
×
司
马迁 西汉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颂扬了他智勇无畏、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的爱国精神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贵品质,同时也颂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可贵品质。
字子长。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
家、思想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记载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骚”。
史记体例: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
表。
史记写人特点:史记写人特点: 个性化语言个性化语言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
谏太宗十思疏
选自《魏郑公文集》公文集》
唐太宗评价魏征:价魏征: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议论文议论文
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又称奏章、奏议。
比如贾谊的《论积贮疏》疏》
×
魏
征
唐 本文采用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讲述历代君王共同的弱点,提醒太宗应谨慎从事。
提出“十思”,“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涵。
“思”既是文章线索也是文章中心。
本文围绕十思写得语重心长,情真意切。
长,情真意切。
成语归纳:成语归纳: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居安思危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善始善终择善而从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戒奢以俭垂拱而治戒奢以俭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这
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
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
既有骈文的
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危害)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章的表现力。
字玄成,封郑国公。
以
直言敢谏著称。
(诤臣) 魏征进谏特点:一、数量多多;二、质量上乘;三、谏技高超。
超。
名言:名言: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民为邦本、本固国宁”固国宁”
经过十几
年的治理
后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劳民伤财。
忘记了“以民为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
危机。
者
过秦论 选自选自 《新书》《新书》
题目中的“过”:推究过失究过失
政论文政论文
(议论文)文)
×
(可背诵最后一句)句)
贾谊 西汉 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一篇气“盛”的文章。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醒统治者要以秦为鉴,广施仁政。
秦为鉴,广施仁政。
1.运用叙事来
说理(最大特点);通篇运用对比来表现文章主旨文章主旨 2.语言上带有赋的特点,句式整齐,气势
恢宏,铿锵有力,
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错落有致。
3.大量运用修辞,使文章显得活泼自然,生动有力。
生动有力。
4.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率材料
政论家,文
学家。
世称贾生。
受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故称贾谊与屈原“屈贾”。
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过。
与《阿房宫赋》比较与《阿房宫赋》比较
异:1.写作手法不同。
写作手法不同。
《过》是一篇政论,重在说理,而《阿》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极尽描写。
2.立论角度不同立论角度不同
《过》对比,《阿》现象《过》对比,《阿》现象 同:1.写作目的写作目的 2.灭亡原因 3.结构结构 4.铺排渲染铺排渲染 5.语言整齐峻拔语言整齐峻拔
《新序》二
则
选自《新序》序》
由北宋曾巩校定巩校定
历史故事历史故事 ×
刘向 西汉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围绕剑,主要通过对话描写,通过赞美了延陵季子循心守信的品格。
季子循心守信的品格。
《宋人有得玉者》一文描写子罕在他人献玉之宝物时不以玉为宝而以精神的不贪为宝,显现了子罕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品格。
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标准不一,取舍不一,境界不一。
把物质看做宝,是无错的,但把精神看做宝,则更为人敬仰。
但把精神看做宝,则更为人敬仰。
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另有《说苑》、《列女传》及辞赋《九叹》等。
及辞赋《九叹》等。
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
编订者。
编订者。
《新序》不是“序”,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
的历史故事类编。
训俭示康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公文集》
议论性散文
(本文是一篇家训)训)
×
司马光
北宋
本文是司马光教诲他儿子司马康的一篇文章,主要是通过清白家风、自身俭素和孔子名言三层铺垫,辨明了自身崇俭鄙侈的态度,要求司马康并教诲子孙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
不要追求奢靡。
1.观点鲜明;观点鲜明;
2.论据充分;论据充分;
3.论证有力:
对比(正反对比而角度不一);引用;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
4.语言朴实而不矫情造作。
不矫情造作。
字君实,号
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谥文正,追封温国公。
著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鉴》
司马光生
活的年代社会风俗日益奢侈腐化,写此文以教育儿子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
家风。
者
选自《荀子·劝学》子·劝学》
劝:勉励劝:勉励
议论文议论文
√ (全文)文) 荀子
战国 本文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得坚持学习,不可以半途而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的学习态度。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以已”
比喻论证(博
喻:用几个喻体
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通俗生动形象)、对比论证(更有力生动)有力生动)
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思
想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又称为孙卿。
提倡性恶论。
性恶论。
战国时
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百家争鸣。
争鸣。
选自《韩昌黎文集》黎文集》
议论文议论文 √ (全文)文) 韩愈 唐 本文运用对比论证法,包括: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爱子择师与其身耻师的态度对比;教师教学小学而大遗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的态度对比,由此证明自己的观点:从师学习才能有所提高,广泛学习才能具备贤能,教学必须传道授业的观点。
道授业的观点。
1.对比论证对比论证
2.引用论证引用论证
3.句式整散结合 字退之,自
称“郡望昌黎”,又称“韩昌黎”、“韩吏部”谥号文,故
称“韩文公”。
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大家之一
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
羞,官盛
则近谀”的心理。
的心理。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
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理。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 “文起八代之衰”:衰”:
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
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