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液体、气体TNT当量计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应用实例通过对某公司原料罐区的评价,简要说明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的评价过程。

1 原料罐区基本情况
原料罐区共计8个化学危险品储罐,基本情况如表33所示。

罐区平面图如图7所示。

图7 罐区平面示意图
物质的主要物理化学特性如表5-34所示。

2 原料罐区的事故易发性B11评价
原料罐区事故易发性B11包含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和工艺事故易发性B112两方面及其耦合。

2.1 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
选取丁二烯、丙烯腈和苯乙烯作为物质易发性评价的对象。

列表计算,以丁二烯为例,如表35所示。

丙烯腈是二级易燃液体,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50。

苯乙烯是三级易燃液体,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40。

2.2 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B112
从21种工艺影响因素中找出罐区工艺过程实际存在的危险,在以下几方面有特殊表现,构成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

物质事故易发性与工艺事故易发性之间的相关性用相关系数W ij表示,如表36所示。

二者耦合成为事故易发性B11。

2.3 事故易发性B11
事故易发性B11计算为:
3 原料罐区的伤害模型及伤害一破坏半径
原料罐区最大的火灾爆炸风险是丁二烯罐的燃烧爆炸,其伤害模型有两种:(1)蒸气云爆炸(VCE)模型;(2)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BLEVE)模型。

前者属于爆炸型,后者属于火灾型。

不同的伤害模型有不同的伤害一破坏半径,不同伤害一破坏半径所包围的封闭面积内,人员多少、财产价值多少将影响事故严重度大小。

伤害—一破坏半径划分为死亡半径、重伤(二度烧伤)半径、轻伤(一度烧伤)半径及财产破坏半径。

3.1 丁二烯蒸气云爆炸(VCE)
丁二烯有两个储罐,分别是T-104罐(悬挂圆柱立罐,最大贮存量64m3)和T-105罐(悬挂圆柱立罐,最大贮存量64m3)。

因此,最大贮存质量为:
W f =(64+64)×621.1=79500.8(kg)
TNT当量计算公式为:
W TNT=1.8aW f Q f/Q TNT
式中1.8——地面爆炸系数;
a——蒸气云当量系数,取a=0.04;
Q f ——丁二烯的爆热,取Q f =46977.7 kJ/kg;
Q TNT——TNT的爆热,取Q TNT=4520kJ/kg。

因此:
W TNT=1.8×0.04×79500.8×46977.7/4520
=59491.8(kg)
死亡半径R1为:
R1=13.6(W TNT/1000)0.36=61.7(m)
重伤半径R2由下列方程式求解:
解得:
R2=151.7m
轻伤半径R3由下列方程组求解:
解得:
R3=271.7m
对于爆炸性破坏,财产损失半径R财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Ⅱ——二级破坏系数,KⅡ=5.6。

计算得:
R财=218.3m 将上述结果列入表37。

伤害区域如图5-8所示。

3.2 丁二烯扩展蒸气爆炸(BLEVE)
丁二烯用两罐储存,取W=0.7×79 500.8=55 650.6kg。

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q1=27956.0W/m2
(2)二度烧伤(重伤):
(3)一度烧伤(轻伤):
(4)财产损失:
按上述q1、q2、q3、q4热辐射通量值计算伤害一破坏半径,由热辐射通量公式计算:
式中R——火球半径,R=110.7m;
q O—一对圆柱罐取q O =270 000W。

此方程难以手算解出,用计算机求解。

已知火球半径R=110.7 m,伤害一破坏半径应有R i>R
(5) 按死亡热通量q1=27 956.0W/m2,计算扩展蒸气爆炸的死亡半径R1为:
R1=247.5m
(6) 按重伤(二度烧伤)热通量q2=18 515.6W/m2,计算扩展蒸气爆炸的重伤(二度烧伤)半径R2为:
R2=316.4m
(7) 由轻伤(一度烧伤)热通量8 141.7W/m2,计算扩展蒸气爆炸的轻伤(一度烧伤)半径R3为:
R3=491.0m
(8)由财产烧毁热通量q4=26091.2W/m2,由上述同样办法计算得到扩展蒸气爆炸的财产破坏半径R4为:
R4=258.5m
综合各项,得扩展蒸气爆炸伤害一破坏半径如表38所示。

伤害区域如图9所示。

图9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伤害区域
显然,如果丁二烯罐发生扩展蒸气爆炸,火球半径R=110.7m,使整个原料罐区成为一片火海,全部被吞没;由于死亡半径R1=247.5m,财产损失半径R4=258.2m,使得罐区一旦发生扩展蒸气爆炸,厂区内的人员难以幸免,而且会殃及四邻。

4 事故严重度B12的估计
事故严重度B12用符号S表示,反映发生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小。

它包括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两个方面,并把人的伤害也折算成财产损失(万元)。

用下式表示总损失值:
S=C+20(N1+0.5N2+105N3/6000)
式中C——财产破坏价值,万元;
N1,N2,N3——事故中人员死亡、重伤、轻伤人数。

事故严重度B12取决于伤害催坏半径构成圆面积中财产价值和死伤人数。

由于丁二烯罐区爆炸伤害模型是两个,即蒸气云爆炸和扩展蒸气爆炸,并可能同时发生,则储罐爆炸故严重度应是两种严重度加权求和:
S=AS1+(1-A)S2
式中S1,S2——分别为两种爆炸事故后果;
A,1-A——分别为两种爆炸的发生概率,A=0.9,1-A=0.1。

蒸气云爆炸的可能
性远大于扩展蒸气爆炸,蒸气云爆炸是主要的。

事故严重度的计算结果为:
原料罐区爆炸事故严重度计算如表39所示。

表39 原料罐区爆炸事故严重度
5 固有危险性B1及危险性等级
原料罐区的固有危险性为:
B1=B11×B12
=7602.4×
4392.3

33392021.52
危险性等级为:
A=lg(B1/105)=2.52
2.5<A<3.5属于二级重大危险源。

6 抵消因子B2及单元控制等级估计
抵消因子的取值根据抵消因子关联算法实例的结果。

6.1安全管理评价
安全管理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价企业的安全行政管理绩效。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共10个项目,72个指标,总分1000分。

安全管理评价如表40~表49所示。

表49消防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评价的实得分为:
100
+80+100+80+70+100+100+75+100+70=875(分)
6.2 危险岗位操作人员素质评价
基于对系统中人的行为特征的分析,从操作人员的合格性、熟练性、稳定性及工作负荷量四个方面对工业设施危险岗位操作人员的群体素质进行评估。

原料罐区有5名操作工,均是持证上岗,岗位工龄为6年,无事故工作时间为6年,每天平均工作8小时。

人员的合格性为: R 1=1
人员的熟练性为:
9808.0)15.06(41
1)1(11222=+-=+-
=T t k R
人员的操作稳定性为:
9966
.01)5.06(2111)(1122333=⎥⎦

⎢⎣⎡+-
=⎥⎦

⎢⎣⎡+-
=T t k R
操作人员的负荷因子为:
1)188
(1)1(
1242444=--=--=k T t k R
单个人员的可靠性为: R S =R 1R 2R 3R 4=1×0.9808
×0.9966×1=0.9775
指定岗位人员素质的可靠性为:
单元人员素质的可靠性为:
6.3 工艺设备、建筑物抵消因子评价
工艺设备、建筑物抵消因子用表50计算:
工艺设备、建筑物抵消因子评价的应得分为:
8+35+12+7+7+35+11+15+62+40+25+10=267 实得分为:
8+11+10+7+7+27+11+11+24+22+25+5=168 6.4 抵消因子的关联算法
对于原料罐区:
综合抵消因子为:
原料罐区控制程度等级是C级。

原料罐区的危险等级是二级,而控制能力等级是C级。

控制能力没有和危险等级相匹
配,控制能力未能达到危险等级所要求的B级,说明原料罐区的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还未达到较理想的状况。

7 现实危险性A
原料罐区发生爆炸的现实危险性由于抵消因子的抵消和控制作用,已经较固有危险性大大降低。

罐区发生爆炸的现实危险性为:
现实危险性A值是固有危险性B1值的2.22%,可见有效的安全技术装备和管理会使系统的危险性大大降低。

8 原料罐区评价单元结论
原料罐区的安危关系到工厂的存亡,原料罐区的安全装备、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原料罐区的丁二烯火灾爆炸事故是极小概率事件,是可以预防的,但是丁二烯爆炸的后果是严重的。

用数学模型计算分析测算表明:原料罐区是二级重大危险源,一旦发生爆炸,将是毁灭性的,可能导致全厂绝大多数人员死亡或重伤,基地大部分财产毁于一旦。

原料罐区的爆炸,在上述分析中都是以两个丁二烯罐作为研究对象,它的严重后果足以说明问题,已不必再考虑整个罐区同时爆炸的严重后果,当然情况会更严重。

《车辆制冷与空调》第二次作业参考答案《车辆隔热壁》、《制冷方法与制冷剂》、《蒸汽压缩式制冷》
一.简答题
1.什么是隔热壁的传热系数?它的意义是什么?
答:隔热壁的传热系数指车内外空气温度相差1℃时,在一小时内,通过一平方米热壁表面积所传递的热量。

可以概括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温差传递的热量。

它可以表示出车体隔热壁允许热量通过的能力,愈大,在同样的传热面积与车内外温差的情况下,通过的热量就愈大,隔热性能就愈差。

2.热量是如何从隔热壁一侧的空气中传至另一侧空气的?
答:热量从隔热壁一侧的空气中传至另一侧的空气中,其传热过程可以分为:1)表面吸热——热量从一侧的空气中传至隔热壁的一侧表面;
2)结构透热——热量从隔热壁的一侧表面传至另一侧表面;
3)表面放热——热量从隔热壁另一侧表面传至另一侧的空气中。

3.如何改善隔热壁的性能?
答:(1)尽可能减少热桥;(2)不同材料必须完全密贴;(3)减少漏泄;(4)选用隔热性能较好的材料。

4.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系统主要由哪些部件组成,各有何作用?
答: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系统中,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和节流阀是制冷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四大件。

蒸发器是输送冷量的设备。

制冷剂在其中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实现制冷。

压缩机是心脏,起着吸入、压缩、输送制冷剂蒸汽的作用。

冷凝器是放出热量的设备,将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连同压缩机功所转化的热量一起传递给冷却介质带走。

节流阀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同时控制和调节流入蒸发器中制冷剂液体的数量,并将系统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两大部分。

实际制冷系统中,除上述四大件之外,常常有一些辅助设备,如电磁阀、分配器、干燥器、集热器、易熔塞、压力控制器等部件组成,它们是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

5.蒸发器内制冷剂的汽化过程是蒸发吗?蒸发与沸腾有什么区别?
答:是。

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是汽化的又一种形式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

液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且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液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6.制冷剂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中,热力状态是如何变化的?
答:制冷剂蒸汽由蒸发器的末端进入压缩机吸气口时,压力越高温度越高,压力越低温度越低。

制冷剂蒸汽在压缩机中被压缩成过热蒸汽,压力由蒸发压力P0升高到冷凝压力P k。

为绝热压缩过程。

外界的能量对制冷剂做功,使得制冷剂蒸汽的温度再进一步升高,压缩机排出的蒸汽温度高于冷凝温度。

过热蒸汽进入冷凝器后,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先是散发出一部分热量,使制冷剂过热蒸汽冷却成饱和蒸汽。

饱和蒸汽在等温条件下,继续放出热量而冷凝产生了饱和液体。

饱和液体制冷剂经过节流元件,由冷凝压力P k降至蒸发压力P0,温度由t k 降至t0。

为绝热膨胀过程。

以液体为主的制冷剂,流入蒸发器不断汽化,全部汽化变时,又重新流回到压缩机的吸气口,再次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排出,进入下一次循环。

7.制冷剂在通过节流元件时压力降低,温度也大幅下降,可以认为节流过程近
似为绝热过程(即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那么制冷剂降温时的热量传给了谁?用于干什么?
答:这个过程中热量传给了自身,使部分制冷剂液体汽化成蒸汽。

8.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有哪些假设条件?
答:理论循环假定:
①假设进入压缩机的为饱和蒸汽,进入节流阀的为饱和液体;
②假设压缩过程是等熵过程,节流过程是等焓过程;
③假设蒸发与冷凝过程无传热温差;
④假设除两大换热器外,系统与外界无热交换;
⑤假设制冷剂无流阻损失。

9.什么叫液体过冷?液体过冷对循环各性能参数有何影响?、
答:过冷液体:当冷凝剂在冷凝器中被冷凝成液体后,如果液体继续向外放热,制冷剂的温度就会低于饱和温度(对应于冷凝压力的冷凝温度),低于饱和温度的制冷剂液体称为过冷液体。

液体过冷对循环各性能参数的影响:
①使单位制冷量增大;
②使单位容积制冷量增大;
③单位功保持不变;
④使制冷系数增大。

总之,制冷剂液体的过冷有利于制冷循环,可提高制冷循环经济性。

10.试写出制冷剂R11、R115、R32和R12、Rl2B1的化学式。

答:R11: CFCL3R115: C2F5CL (注意区分:R1150:C2H4)
R32: CH2F2 R12: CF2Cl2
Rl2B1:CF2CLBr
11.试写出CF3Cl、CH4、CHF3、C2H3F2Cl、H2O、CO2的编号。

答:CF3CL:R13
CH4: R50
CHF3:R23
C2H3F2Cl: R142B
H2O:R718
CO2:R744
12.写出与下列制冷剂的符号规定式相对应的化学分子式(要求写出过程) (1)R22 (2)R134
答:(1)R22符号规定式通式为R(m-1)(n+1)x
m-1=2 n+1=2 x=2
所以m=1 n=1 x=2
符号规定式通式为:C
m H
n
F
x
CI
y
y=2m+2-n-x=2+2-1-2=1
所以R22的符号规定式为CHCIF
2
(2)R134符号规定式通式为R(m-1)(n+1)x m-1=1 n+1=3 x=4
所以m=2 n=2 x=4
符号规定式通式为:C
m H
n
F
x
CI
y
y=2m+2-n-x=4+2-2-4=0
所以R134的符号规定式为C
2H
2
F
4
13.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有何区别?
答: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区别:
在实际循环中存在:
(1)制冷剂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阻力压降;
(2)蒸发器出口蒸汽过热
(3)冷凝器出口液体过冷;
(4)压缩机压缩空气的过程不等熵。

与理论循环相比,实际循环单位实际压缩功增大,而压缩机实际输气量减小。

14.什么叫有效过热?什么叫有害过热?有效过热对哪些制冷剂有利,对哪
些制冷剂不利?
答:有效过热:即吸入蒸汽的过热量全部来自冷藏货物间内的吸热。

如果吸
入蒸汽的过热发生在蒸发器本身的后部,或者发生在安装于被冷却室内的吸气管道上,或者发生在二者皆有的情况下,那么因过热而吸收的热量来自被冷却空间,如吸入蒸汽的过热热全部来自冷藏货物间或客车室内的西热,因而产生了有用的制冷效果。

这种过热称之为“有效”过热。

有效过热对R502 R600a R290 R134a等制冷剂有利,而对R22 和Nh3等制冷剂不利。

有害过热:吸入蒸汽的过热全部来自冷藏货物间外。

由蒸发器出来的低温制冷剂蒸汽,在通过吸入管道进入压缩机前,从周围环境中(如冷藏货物间之外)吸取热量而过热,制冷剂所增加的吸热量Δq0r并没有对冷却对象产生任何制冷效应,即没有提高制冷装置的有效制冷量,习惯上称这种过热为“无效”过热。

在这种吸气过热时,过热度越大,制冷系数和单位容积制冷量降低越多,冷凝器的热负荷也增加越多,故称之为有害过热。

蒸发温度越低,有害过热越大。

15.什么是回热循环?它对制冷循环有何影响?
答:回热循环就是让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蒸汽和高温制冷剂液体在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使液体过冷,气体过热的循环。

回热循环对制冷循环的影响:
(1)可以保证制冷装置的压缩机运转安全;
(2)可以减小节流热损失。

16.蒸汽有害过热对循环各性能参数有何影响?减小蒸汽有害过热的措施是
什么?
答:蒸汽过热对循环各性能参数的影响:
单位质量制冷量q0不变;
单位理论功增大;
制冷系数减小;
单位容积制冷量减小;
冷凝器的热负荷增加。

减小蒸汽有害过热的措施:吸气管路用隔热材料包扎起来。

17.什么叫过冷度?什么叫过热度?
答:过冷度:饱和温度与过冷液体的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过热度:过热蒸汽的温度与饱和蒸汽的温度之差称为过热度。

18.蒸汽压缩制冷用制冷剂是如何分类的?
答:按化学结构分有:
无机化合物(如R717等);碳氢化合物(R600a、R290等)。

②氟里昂(R22、R134a等);③多元混合溶液(非共沸溶液有R407C等,共沸溶液有R502等);按蒸发温度和冷凝压力分有:①高温低压制冷剂;②中温中压制冷剂;③低温高压制冷剂。

按可然性和毒性分,分不可然、可然、易燃、低毒、高毒等组合类别。

19.何为CFC类物质?为何要限制和禁用CFC类物质?
答:CFC类物质就是不含氢的氟里昂。

CFC物质对大气忠的臭氧和地球高空的臭氧层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会导致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还会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加剧温室效应。

因此,减少和禁用CFC类物质的使用和生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环保的紧迫任务。

20.冷凝温度变化和蒸发温度变化分别对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有何影响?
答:当蒸温度一定时,随着冷凝温度的升高,则节流损失增大,制冷量减少,而轴功率增大,制冷系数降低;冷凝温度下降,则节流损失减小,制冷量增加,功耗减少,制冷系数提高。

当冷凝温度一定时,随着蒸发温度的下降,压缩机制冷量减少,而轴功率与制冷系数视情况而变。

也减少。

冷凝温度不变时,制冷机在不同蒸发温度下轴功率是变化的,而且与未变化前的蒸发温度有关。

当t e由室温逐渐下降时,制冷机的轴功率逐渐增大,t e下降到一定值时,轴功率会达到最大值。

如果蒸发温度t e继续下降,轴功率逐渐减小。

二. 画图及说明
1.画出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图及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理论循环压焓图和T-S,并说明其循环过程。

答: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图间图1。

压缩机的可逆绝热过程是等熵过程,节流过程常可看作为等焓过程,则循环可用如下P-H和T-S图表示。

图2 为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理论循环压焓图和T-S。

图1
图2
2.画出蒸汽压缩制冷回热循环的P-H图和T-S图。

解:单级蒸汽压缩制冷回热循环的P-H图和T-S图如下图所示:
三. 计算题
1.假定循环为单级压缩蒸汽制冷的理论循环,蒸发温度t0=-15℃,冷凝温度为30℃,工质为R12,试对该循环进行热力计算。

(根据R12的热力性质图表,查出有关状态参数值:
h1=345.8 kJ/kg v1=0.09145 m3/kg h3=h4=228.6 kJ/kg h2=375.1 kJ/kg t2=57℃)
解:该循环的压焓图如下所示:
1 单位质量制冷量 q 0=h 1-h 5=345.8-228.6=117.
2 kJ/kg
2 单位容积制冷量 q V = q 0/ v 1=117.2/0.09145=1281.6 kJ/M 3
4 单位理论功 w 0=h2-h1=375.1-345.8=29.3 kJ/kg
5 制冷系数 ε= q 0/ w 0=117.2/29.3=4.0
6冷凝器单位热负荷 q k =h 2-h 3=375.1-228.6=146.5 kJ/kg
2.有一氨压缩制冷机组,制冷能力Q 0为4.0×104KJ ·h -1,在下列条件工作:蒸发温度为-25℃,进入压缩机的是干饱和蒸汽,冷凝温度为20℃,冷凝过冷5℃。

试计算:
(1)单位重量制冷剂的制冷能力;
(2)每小时制冷剂循环量;
(3)冷凝器中制冷剂放出热量;
(4)压缩机的理论功率;
(5)理论制冷系数。

解:查表得到制冷剂氨在-25℃时的P0=1.51585×105 pa ,20℃时的压力为Pc=0.85737 Mpa ,15℃时的压力为0.728785 Mpa 。

首先在P —H 图(或T —S 图)上按照已知条件定出各状态点。

查得 H 1=1430KJ ·kg -1
H 2=1680KJ ·kg -1
冷凝出来的过冷液体(过冷度为5℃)状态3的决定:假设压力对液体的焓值几乎没有影响,从状态3沿着饱和液体线向下过冷5℃,找到3,用此点的焓值近似代替3的焓值,由于过冷度是有限的,实际上3和3很接近,不会造成太大的偏差。

3→4仍为等焓膨胀过程,
H 3`=H 4=270kJ ·kg -1
制冷能力 q 0=H 1-H 4=1430-270=1160KJ ·kg -1 制冷剂循环量 14
005.341160
104-⋅=⨯==h kg q Q G 冷凝过程即2→3
,放出热量Q=(H 3-H 2)G=34.5(270-1690)=-48645KJ ·h -1 压缩机功率 kW H H G N 40.23600
)14301680(5.343600)(12=-=-=
制冷系数 64.4250
11601430168027014301241==--=--=H H H H ξ
3.有人设计了一套装置用来降低室温。

所用工质为水,工质喷入蒸发器内部分汽化,其余变为5℃的冷水,被送到使用地点,吸热升温后以13℃的温度回到蒸发器,蒸发器中所形成的干度为98%的蒸汽被离心式压气机送往冷凝器中,在32℃的温度下凝结为水。

为使此设备每分钟制成750kg 的冷水,求
1) 蒸发器和冷凝器中的压力;
2) 制冷量(kJ/h );
3) 冷水循环所需的补充量;
4) 每分钟进入压气机的蒸汽体积。

解:
(1) 从饱和水和饱和蒸汽表查得:蒸发器内5℃水的饱和蒸汽压
p 1=0.00872×105Pa ,冷凝器的温度为32℃水的饱和压力p 2=0.0468×105Pa
(2) 本装置依靠5℃的冷水从室内吸热,从而升温至13℃来降低室温,故本装
置的制冷量为
Q 0=G 2(H 5-H 6)=G 2C P (T 5-T 6)
=750×4.184×(13-5)
=25104(kJ/min )=1506240kJ/h
(3) 对蒸发器作质量衡算
G 1=G 3+G 2 (1)
对蒸发器再作能量衡算
G 1H 5=G 3H 1+G 2H 6 (2)
联立方程(1)和(2)求得G 3,即为冷水循环所需的补充量
G 3=5615
750()H H H H -- 从饱和水和饱和蒸汽表查得
H 1(t=5℃,x=0.98)=2460kJ/kg ,H 5(t=13℃的饱和水)=54.(kJ/kg ) 因此
G B =25104246054.6
-=10.48(kg/min ) (4) 从饱和水和饱和蒸汽表查得:5℃时的饱和蒸汽比容υg =147.12m 3/kg ;5℃时饱和水的比容υf =0.001m 3/kg ,则干度为0.98的蒸汽比容
υ=υg x +υf (1-x )=147.12×0.98+0.001×(1-0.98)=144.18(m 3/kg ) 最后得到每分钟进入压气机的蒸汽体积为
V=G 3υ=10.48×144.18=1511(m 3/mi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