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模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 分,共20 分)
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是()。

A.提高职业卫生科学水平
B.积极防治职业病
C.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
D.检测、评价和消除不良劳动条件
E.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医学上所指的职业病是泛指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

A.政府规定的职业病
B.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特定疾病
C.法定职业病
D.职业史
E.工作有关疾病
3. 下列属于一级预防的是()。

A.改变工艺,改变原材料和设备
B.定期职业性健康检查
C.使用优质原料、保证产品质量
D.对已患病者正确诊断,及时处理,积极治疗
E.毒代动力学研究
4. 决定氧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呼吸系统
B.排泄系统
C.内分泌系统
D.心血管系统
E.神经系统
5. 我国“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体力劳动强度划分的依据是()。

A.疲劳感
B.氧需
C.劳动强度指数
D.劳动工时
E.能量代谢
6. 静力作业时肌肉的主要收缩方式是()。

A.等长收缩
B.等张收缩
C.等长和等张收缩
D.间断性收缩
E.持续性收缩
7. 动力单元的主要组成是()。

A.肌肉和骨骼
B.骨骼、关节和神经
C.肌肉、骨骼和神经
D.肌肉、骨骼和关节
E.肌肉、骨骼、神经和血管
8. 职业中毒是由于()。

A.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
B.接触生产中各种化学物引起的中毒
C.接触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中毒
D.接触生产性化学物引起的中毒
E.接触化学物的原料引起的中毒
9. 体内不易分解的气体或易挥发性毒物主要()。

A.经肺随呼气排出
B.经肾随尿液排出
C.经肠道随粪便排出
D.经皮肤随汗液排出
E.经眼随泪液排出
10. 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A.亚硝酸钠
B.依地酸二钠钙
C.阿托品
D.美蓝
E.青霉胺
11. 刺激性气体引起的肺水肿主要分期为()。

A.急性期、慢性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B.刺激期、肺水肿期、恢复期、痊愈期
C.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痊愈期
D.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痊愈期
E.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12. 造成中毒的血液中可查到海因茨(赫恩氏)小体的毒物是()。

A.苯中毒
B.苯胺中毒
C.甲苯中毒
D.二甲苯中毒
E.甲醇中毒
13.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A.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水肿、瞳孔缩小
B.全身紧束感、胸部压迫感、肌束震颤
C.消化系统症状、眼睛的症状、呼吸道症状
D.毒蕈碱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烟碱样症状、其他症状
E.呼吸肌麻痹、抽搐、昏迷
14. 矽肺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并发症是()。

A.支气管炎
B.肺结核
C.肺癌
D.肺心病
E.肺气肿
15. 中暑按发病机制分为()。

A.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B.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C.热适应、热射病和热衰竭
D.热适应、热痉挛和热衰竭
E.热辐射、热痉挛和热衰竭
16、职业性肿瘤的预防原则是()。

A.控制和管理职业性致癌因素
B.对致癌剂的限制和使用定出规程
C.健全医学监护制度
D.加强控烟宣传
E.以上全是
17. 下列关于危险度评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危险度评价的主要作用是为评价接触-反应(效应)关系提供数据
B.危险度评价可以估计健康损害发生的概率
C.危险度评价可以估测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能引起健康损害的类型和特征
D.危险度评价的内容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E.选择健康损害效应的观察或测量指标在危险度评价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18. 我国现行的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的表示方法是()。

A.容许接触限值
B.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
C.最高容许浓度
D.保障健康的职业接触限值
E.上限值
19. 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A.加速度、频率、位移
B.位移、振幅、加速度
C.接触方式、加速度、位移
D.频率、振幅、加速度
E.振幅、频率、速度
20. 以美蓝作为特效解毒剂的毒物是()。

A.苯
B.甲苯
C.二甲苯
D.苯胺
E.二氯乙烷
二、名词解释(每题4 分,共20 分)
1. Occupational hazards or occupational harmful factors
2. Dynamic stereotype
3. Biotransformation
4. Pneumoconiosis
5. Biomarker
三、简答题(每题10 分,共50 分)
1. 简述职业病的三级预防的原则及措施。

2. 简述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3. 简述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

4. 简述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5. 简述中暑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四、综合分析题(每题10 分,共10 分)
在蓄电池厂工作的某职工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判断可能的病因(哪类中毒),并试述相应的治疗措施及预防措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 分,共20 分)
1-5 CBADC 6-10 CEAAB 11-15 EBDBA 16-20 EACDD
二、名词解释(每题4 分,共20 分)
1. 职业有害因素(1分)。

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1分)和影响劳动能力(1分)的不良因素(1分)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1分),亦称职业病危害因素。

2. 动力定型(1分)。

当长期在同样劳动环境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1分),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的动力定型(1分),使从事该作业使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更加迅速、能耗更少,作业更轻松自如(1分)。

3. 生物转化(1分)。

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1分),形成其衍生物及其分解产物的过程,亦称代谢转化(1分)。

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或合成)四类反应(1分)。

4. 肺尘埃沉着病(1分)。

尘肺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1分)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2分)的疾病。

5. 生物标志物(1分)。

是指反映生物系统与外源性化学物、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1分)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可测定指标(1分)。

分为接触性标志物、效应性标志物和易感性标志物(1分)。

三、简答题(每题10 分,共50 分)
1. 答:(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或消除工人接触的机会。

(2分)措施:①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②职业卫生立法和有关标准、法规制定;③个人防护用品的合理使用和职业禁忌证的筛检;④控制已明确能增加发病危险的社会经济、健康行为等个体危险因素。

(2分)(2)第二级预防,是早期检测和诊断人体受到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损害并予以早期治疗、干预。

(2分)措施:①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②对接触者进行定期体格检查。

(1分)
(3)第三级预防,是指在患病以后,给予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

(2分)措施:①对已有健康损害的接触者应调离原有工作岗位,并结合合理的治疗;②根据接触者受到健康损害的原因,对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进行改进,既能治疗病人,又能加强一级预防;③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分)
2. 答:(1)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理化性质,也决定其参与化学反应的能力、与其生物学活性和生物学作用密切相关,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毒性,影响其进入途径和体内过程。

(3分)(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降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缩短接触时间,减少毒物进入体内的量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环节。

(3分)
(3)联合作用:毒物与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可同时或先后共同作用于人体,其毒效应可表现为独立、相加、协同和拮抗作用。

(2分)
(4)个体易感性:种族、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理状况、营养、内分泌功能、免疫状态及个体遗传特征等有关,产生个体易感性差异的决定因素是遗传特征(2分)。

3. 答:(1)急性中毒: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大量吸收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如急性苯中毒、氯气中毒等。

(2分)
(2)慢性中毒:指毒物少量长期吸收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如慢性铅、锰中毒。

(2分)
(3)亚急性中毒: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称亚急性中毒。

如亚急性铅中毒。

(2分)
(4)迟发性中毒: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呈现中毒临床病变。

(2分)此外,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但无该毒物所致的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称毒物的吸收,如铅吸收(2分)。

4. 答:(1)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2分)①噪声强度:噪声强度越大、危害越大。

长期接触85dB (A)以上的噪声,主诉症状和听力损失程度均随声级增加而增加。

(1分)②声音频率与噪声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接触强度相同的情况下,高频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比低频噪声大。

(1分)
(2)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接触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越大。

连续接触要比问断接触对人体影响更大。

(2分)
(3)噪声的性质: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大。

(1分)
(4)其他有害因素共同存在:振动、高温、寒冷或某些有毒物质共同存在。

(1分)
(5)机体健康状况及个人敏感性:患有耳病者,对噪声比较敏感,可加重噪声的危害程度。

(1分)(6)个体防护:是否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及使用方法是否正确。

(1分)
5. 答:(1)热射病:最严重。

(4分)①发病机制:人体内部和外部总体热负荷超过了散热能力,导致身体过热所致。

②临床特点: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死亡率甚高。

(2)热痉挛:(3分)①发病机制:大量出汗,体内钠、钟过量丢失所致。

②临床特点: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

痉李尤以腓肠肌为最。

痉李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

病人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

(3)热衰竭:(3分)①发病机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不能足够地代偿,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②临床特点:
起病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四、综合分析题(每题10 分,共10 分)
答:(1)该患者在蓄电池厂工作,可能为铅中毒。

(2分)
(2)治疗措施:(4分)
①急性中毒:
a.首要的是立即脱离铅暴露环境。

b.口服中毒者:立即给予催吐或导泻,然后给予牛奶、蛋清、豆浆以保护胃黏膜。

c.腹痛者:热敷或口服阿托品 0.5~1.0mg。

d.昏迷者: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异物误入气管或呼吸道引起室息。

e.血铅超过800ug/L,尤其有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紊乱:应用驱铅药物。

②慢性中毒:
a.驱铅疗法:较常用的药物是依地酸钠钙(CaNa2-EDTA)。

也可采用二
巯基丁二酸钠。

b.对症疗法:有类神经症者给予镇静剂,腹绞痛发作时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皮下注射阿托品。

c.还要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以及补充维生素等。

(3)预防措施:(4分)
①在作业场所控制铅的接触水平:应用无毒或低毒材料代替铅,改革工艺,使生产过程密闭化,减少手工操作,降低车间空气中铅的浓度。

②加强个人防护:铅作业者应穿防护服,带过滤式防烟尘口罩,严禁在车问进食,坚持湿式清扫。

③定期监测车问空气中铅浓度:对铅作业者进行就业前体检与就业后定期健康检查,严格实行职业禁忌管理。

④对铅接触或高危人群,选用能反映铅慢性接触早期损害旦测定方法简便易行的指标进行筛检,早期检出铅中毒病人予以防治。

⑤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钙、锌进行预防。

⑥职业禁忌证包括贫血、卟啉病及多发性周国神经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