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12章_羧酸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π效应
④ —COOH的-I使α-H有活泼 性,但比醛、酮弱。
总目录
还原
脱羧
O R
α-H反应
CH H
C O
亲核反应
H
酸性
总目录
一、酸性
1. 应用:
①分离提纯有机酸: - 萃取 浓碱OH 分离 O CHO
O COONa O CH2OH (水 层 ) (油层)
+
②鉴别醇、酚、酸、碳酸
总目录
2. 酸性强弱的比较 (1)诱导效应的影响 看表12-2,总结规律 • 同一母体,取代基-I效应越大,酸性越强; • 同一取代基,位置越远,影响越小; • 同碳上,-I基团越多,酸性越大。
+
3°醇酯化按烷氧键断裂方式
总目录
2.成酰卤反应
O R C OH + PCl3 (相 对 分子质量 小)
O R C OH + PCl 5 R (相 对 分子质量 大)
O R
O C Cl + POCl 3 + HCl (蒸 出)
C Cl + H3PO3
(蒸 出)
O R C OH + SOCl 2 R
总目录
• 注意:该反应是从α-卤代酯出发制备; α-卤代酯不能直接用酯进行α-卤代。
思考
选择合适的原料合成下列羧酸:
CH3 CH3CH2CHCHCOOH OH
OH CH3CCOOH CH3
总目录
(2)羟基酸的性质
• 具有醇和酸的性质,如成醚、成酯 • 特征反应: ① 酸性条件下失水
α-羟基酸:失水成交酯
3,5-二甲基己酸
2-氯环己烷(基甲)酸 α-萘乙酸 3-(β-萘基)丙酸
CH2CH2COOH
总目录
羧酸命名法
CH3(CH2)7CH=CH(CH2)7COOH
9-十八碳烯酸(油酸)
Δ9-十八碳烯酸
• 可用希腊字母表明不饱和键的位次。 • 俗名: 蚁酸、草酸、醋酸、苹果酸、柠檬 酸、硬脂酸、软脂酸、油酸、肉桂酸、 月桂酸。
电解 2 RCOOK + 2 H2O R R + 2 CO 2 + H2 + KOH
• 制备对称的直链烷烃。 • 符合绿色化学潮流——环保、洁净的有机电合成。
总目录
四、α-H卤代
O RCH2C OH
Br
Br2 P
RCHCOOH Br
RCCOOH Br
机理:
P + Br2
O RCH2C OH
RCHCOOH Br
总目录
第一节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RH RCOOH
烃中的氢被羧基取代
一、分类
• 根据R的种类分:1)脂肪酸、芳香酸; 2)不饱和酸、饱和酸等。
• 根据羧基的数目分:一元、二元、三元、多 元酸。
总目录
二、系统命名法:酸结尾(为母体)
CH3 CH3CHCH2CHCH2COOH CH3
Cl COOH CH2COOH
OH R C OH H OR ′
- H+
+
OH R C OH OR′
H
+
R
OH
C OH2 OR′
+
总目录
一般情况下采取酰氧键断裂的形式形成酯
同位素跟踪:
如果是烷氧键断,则应生成: C6H5COOCH3和H218O 少数情况下,按下式进行:
O (CH3)3C + R
O R
+
C OH
C OC(CH3)3 H
O C Cl + SO 2 + HCl
(无论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都适用)
总目录
3.成酸酐反应
O O O
O O RCOCR + 2 CH3COOH
2 R C OH + CH3COCCH3 (相 对 分子质量 大) 脱水 剂
分子内失水生成五、六元环酐。
4.成酰胺反应
CH3COOH + NH3 CH3COONH4
O + O
H2O
总目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⑶ 1,6- ,1,7-二元酸受热脱水、脱羧,成五元、 六元环酮
COOH COOH COOH COOH △ O + CO2 + H2O
△
O + CO2 + H2O
总目录
三、取代羧酸
1. 羟基酸 (1)羟基酸的制备: • α-羟基酸:
R R (H)
HCN C O
R
OH C CN
总目录
第二节 饱和一元羧酸的物性和光 谱性质
一、物理性质
1. 2. 3. 4. 物态 沸点高——氢键 熔点高——氢键 高级脂肪酸具有润滑性 自学
总目录
二、光谱性质
• IR:—OH 3000 ~ 2500 cm-1(宽) 注意与醇羟基比较 C=O 1725 ~ 1700 cm-1 (与醛酮相近) • HNMR:O—H δ 10~12 α—H δ 2.2~2.5
△ △ △
O CH3CCH3 + CO 2
O C2H5
+ CO2
CH3
+ CO2
总目录
2.羧酸盐脱羧
(1)洪赛迪克尔(Hunsdiecker H)反应
RCOOAg + Br2 CCl4 76℃ RBr + CO2 + AgBr
• 制备比原料少一个碳的溴代烃。 • 自由基历程(自学)。
总目录
(2)柯尔伯(Kolbe)电解
R O C OR′ + H2O
总目录
讨论:
① 可逆反应,为提高酯的产率:
A. 增加反应物的浓度(mol· -1) L 乙酸 1 1 1 1
乙醇 0.1
酯 0.05
1
0.66
2
0.86
8
0.97
B. 减少生成物的浓度
总目录
② 反应机理(解决脱水方式问题)
O R C OH
H
+
R
+OH
C OH
· · ROH
+
RCHO
总目录
第四节 羧酸的来源和制备
一、氧化法 1. 烃的氧化 2. 1°醇和醛的氧化 3. 酮的氧化
(1)Baeyer-Villiger重排/水解 (2)甲基酮的氯仿反应:获得少一个碳原子的羧 酸。
总目录
二、水解法
1. 腈水解
RX NaCN RCN
H3O
+
RCOOH
注意:① R=1°易取代,当R=3°易消除
②
X
NaCN
CN
×
2. 羧酸衍生物水解
O RC Y H3O
+
RCOOH
总目录
三、羧化法
1. 插入CO2(羧基化)
RMgX + O C O RCOOMgX
H3O
+
RCOOH
RLi
+ CO2
RCOOLi
H3O
+
RCOOH
应用:制备比原料多1个碳的羧酸 思考: (CH3)3CCl
(CH3)3CCOOH
O CH3 OH HOOC CH CH CH3 COOH HO - H2O △ CH3 O C CH CH3 CH C O 内 交酯 O
总目录
① 酸性条件下失水
β-羟基酸:失水成不饱和羧酸
CH3CHCHCOOH OH H - H2O △ CH3CH CHCOOH
γ-,δ-羟基酸:失水成内酯
总目录
△
O RCNH 2 + H2O
总目录
三、脱羧反应
1.α-C上有吸电子基或不饱和键的羧酸易脱羧
Y CH2COOH
O R Y : COOH , C , CN, NO 2 , X , Ar, C C
△
Y CH3 + CO2
丙二酸型脱羧机理(自学)
总目录
O CH3CCH2COOH O COOH C2H5 COOH CH3
具体实例自学
总目录
3. 酸碱相对强度
(3) 不饱和有机物
总目录
二、路易斯酸碱理论
1.定义 酸:接受电子对的任何分子、基团或离子 碱:给予电子对的任何分子、基团或离子
酸
碱
酸碱加合物
总目录
2.特点
酸:
质子酸;具有空轨道、可接受电子的分子;正 离子。
碱:
阴离子;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分子;具有π电子 的不饱和烃。
总目录
第三节 羧酸的化学性质
化学键
C=O
键长
键长
0.1245nm(羧酸) 0.122nm(醛酮)
C-OH
0.131nm (羧酸) 0.143nm(醇)
羧基中C=O和C-OH不是简单的组合!
总目录
① C=O 碳正电性减弱,不发 生典型亲核加成,但一定条 件下才可反应; ② O—H极性增强,H解离呈 酸性,羧基负离子稳定; ③ 易脱羧;
PBr3
PBr3 O RCH2C Br
O
Br2
O RCHC Br Br
RCH2COOH
+ RCH2C Br
用途: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总目录
五、还原
LiAlH4 RCOOH RCH2OH (1° 醇 )
• C=C不被还原,但—NO2、CN、C=O易被还原。
• 唯一例外:
Li RCOOH CH3NH2 H3O
总目录
(2)场效应的影响:通过空间传递静电力的效应
总目录
(3)取代基对芳香酸酸性的影响
• 芳香酸>脂肪酸(共轭效应的影响) • 当芳环上有取代基时,分析两种效应影响: A. -I、-C共存,方向相同,作用加强
O2N COOH >NC COOH > COOH
总目录
B. -I、+C共存,方向相反:同周期时,+C>-I, 酸性减弱;不同周期时,-I>+C,酸性增强
H2N COOH< MeO COOH < COOH
pKa
Cl
4.86
COOH Br
4.47
COOH I
4.20
COOH
pKa
3.97
3.97
4.02
总目录
C.取代基在邻、间、对位,影响不同
O C
O
H O OH OH COOH COOH
pKa 2.98
-I、环
4.08
-I(+C受阻)
4.57
+C>-I
② 氧化-脱羧
RCHCOOH OH
[O]
[O]
RCCOOH O
H+O 3
RC O
H + CO 2
RCHCH2COOH OH
RCCH2COOH O
H3O △
+
RC CH3 + CO2 O
总目录
第六节
酸碱理论
一、布伦斯特酸碱理论 1.定义
能释放质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都是 酸,能与质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为碱。
H+O R 3 R (H)
OH C COOH
R (H)
总目录
β-羟基酸 • 列佛尔曼斯基(Reformatsky)反应
O
RCHCOOH Br
R
C2H5OH
+ H
RCHCOOC2H5 Br
Zn
RCHCOOC2H5 ZnBr
R′ C
H
′ RCHCHCOOC2H5 OZnBr
+ HO
3
R ′ RCHCHCOOC2H5 OH
第十二章 羧酸 (carboxylic acid)
总目录
第一节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一、分类 二、系统命名法:酸结尾 第二节 饱和一元羧酸的物性 和光谱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光谱性质 第三节 羧酸的化学性质 一、酸性 二、羰基的反应 三、脱羧反应 四、α-H卤代 五、还原
第四节 羧酸的来源和制备 一、氧化法 二、水解法 三、羧化法 第五节 重要的羧酸和取代羧酸 一、重要的一元羧酸(自学) 二、二元羧酸 三、取代羧酸 第六节 酸碱理论 一、布朗斯特酸碱理论 二、路易斯酸碱理论
3. 酸碱相对强度
(1)有机酸
ArSO3H RCOOH H2CO3 ArOH
pKa
0.6
4-5
6.5
10
总目录
(2) 活性亚甲基有机物(碳素酸)
RCH Y H
Y为带重键的拉电子基,其吸电子能力越强,形 成的共轭体系越稳定,酸性越强
NO 2
RCH Y
>C O >
SO 2
> COOR > CN > C CH
总目录
2. 二元酸的热分解反应(特征反应)
⑴ 1,2-、1,3-二元酸受热脱羧,得一元酸
COOH COOH COOH CH2 COOH CH3COOH + CO2 △ HCOOH + CO2
总目录
⑵ 1,4-、1,5-二元酸受热脱水,成五元、六 元环酐
COOH COOH
O
△
O + H2O O
O
COOH △ COOH
A B + H
+
酸
碱
总目录
问题:水(H2O)是酸还是碱?
CH3COOH + H2O
酸 碱
CH3COO - + H3O
碱
CH3COOH + 酸
+
酸
OH 碱 -
CH3COO - + H2O 碱 酸
总目录
2. 酸碱反应的本质
O
O CH3CCH3
+ C2H5O-
CH3CCH2 + C2H5OH
酸
碱
碱
酸
总目录
总目录
思考
1.按酸性由强至弱排序:
COOH COOH COOH
NO 2
CH3
H3C NO 2
NO 2
CH3
2.顺丁烯二酸pKa1=1.83, pKa2=6.07,反丁 烯二酸pKa1=3.03, pKa2=4.44,为什么顺式 的pKa1小,而pKa2大?
总目录
二、羰基的反应
1.酯化
O R C OH ′ + ROH H+
总目录
2. 插入CO(羰基化)
RCH CH2 + CO + H2O Ni(CO)4 RCHCOOH CH3
应用:制备比原料多1个碳的支链羧酸。
总目录
第五节 重要的羧酸和取代羧酸
一、重要的一元羧酸(自学)
甲酸(具有醛和酸的性质)、乙酸、苯甲酸、天然脂肪 酸。
二、二元羧酸 1. 酸性强
思考
为什么二元羧酸的Ka1>Ka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