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矿井跨采上山高强稳定型支护技术探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 探索・ 争l 乌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深部矿井跨采上山高强稳定型支护技术探讨
朱慎 强 ( 淮 北矿 业集 团公 司 桃 园煤矿 , 安徽 宿州 2 3 4 1 1 6 )
【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桃园煤矿跨采 上山巷道 支护存在 问题的分析 , 提 出了跨采上 山高强稳定型支护技 术。解决矿 井跨 采上 山支护巷道 的 支护难题 , 可 以从整体上把握巷道合 理支护技 术 , 对较好地解 决巷道 支护难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关键词 】 跨采 ; 动压影响 ; 高强稳定支护
一
一
3 跨采上 山高强稳定型支护技术
国内外在 高应 力软岩巷 道围岩控制机理 及技术方 面进 行了大量 的研究 工作。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 , 围岩愈 松软 , 支护 阻力控制 围岩变形 的作用愈大 . 控 制高应力软 岩巷道围岩变 形 . 支护应具 备高阻可缩特 性. 并开发 了相应的围岩控制技术 . 如高阻可缩 u型钢壁后充 填技术 、 新型锚注支护技术 、 高强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等。这些支护理论及 技 术的研究 . 极大地促进 了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问题的解决 高阻可缩 u型钢棚支护在高应力软岩巷道 中大量使用 已有研究 结果表 明. u型钢壁后充填可使支架整体承载 .实现 围岩一 充填体一 支 护结构 三者 共同承载 的力 学体系 . 大 幅度提高支架 工作阻力 . 发挥 围 岩 的 自承 能 力 进 一 步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由于 巷 道 周 边 围岩 的 破 裂 和 极
1 桃 园 煤 矿 跨 采 上 山 巷道 支 护 存 在 的 问题
桃园矿 Ⅱ 4 采区轨道上山位于煤层底板 , 距煤 层 7 m ~ 3 0 m, 上部煤 层开采过程 中, 底板巷道一般都受到强烈的采动影响 , 工作 面回采后 , l I 4 采 区轨道上 山将 遭到严重破坏 , 甚 至无法继续 使用 , 巷道 切需 要解决跨上 山 开采的巷道支护技术难题 。
淮北矿业集 团公 司桃园煤矿座 落在安徽省 宿州市南北杨寨 乡境 不均匀变形 , U型钢壁后充填后 , 支架 仍承受不均匀载荷作用 , 但支架 内. 矿 井于 1 9 9 5 年 1 1 月份正式投产, 1 9 9 6 年 即达 到 9 O万 t 的设计生 由局部承载变为整体承载 . 大大提高了支架整体 的结构 稳定性 。 ( 如图 产能力, 矿井 主采煤层有 5 2 煤、 7 2 煤、 8 2 煤和 1 0 煤4 层, 按两个 水平 1 ) 7个采 区布 置开采 。由于对跨采工 作面 回采 影响范 围内的巷 道破坏 大。 目前 , 由于动压影响下的巷道支护难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动 压影响巷道大量变形破 坏。为解决 这一难题, 从而保证 了工作 面回采 后大巷的安全使 用 . 提出深部矿井跨采 上山高强稳定型支护技术 。
2 深 部 矿 井 跨 采 上 山支 护 状 况
通过 已有 的工程 实践表 明. 许 多情况下 . 现有巷道 围岩控 制技术 仍 不能有效地控制高应力软岩巷道 的强烈变形 . 其原 因主要有三个方
面:
图 1
1 ) 现 有支 护技术 大多不注重对承载结构性能 的分析 . 在围岩表面 在高应力 软岩巷道 中 . 锚 网支护难 以形 成稳定 的承 载结构 , 由此 或在围岩浅部形 成的承 载结构往往在结构上不稳定 . 难以控制 围岩 的 导致 的顶板事故时有发生 。 高阻可缩 u型钢棚易于形成 良 好 的承载结 强烈变形 。 无论是棚式被动支护 . 还是锚 网索 注等 主动支护 . 现有支护 构 . 可提供较高 的支护阻力 , 对破碎围岩的护表效果好 , 但其 承载性 能 都是在 围岩表 面或在 围岩浅部形成具有 自稳 能力 的承载结构 . 而且大 不 适应 高应力软岩巷道 的移动变形特点 . 支架结构 上易失稳 。 而且 恶 多可以归结为 梁结构和拱结 构 控制高应 力软岩巷道 围岩的强烈变 劣的支护 围岩关系会大大降低支架的整体承载能力。 因此应根据结构 形. 要看在特定的围岩条件下 . 承载结 构能 否可靠 形成 . 承载结构结构 的失稳类型采取相 应的结构补偿措 施 .以提高 支护 结构的整 体稳定 上是否稳定。 性. 发挥和提高支架 的整体承载能力 。 2 ) 在进行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时 . 现有支护技术不能及 时根据巷 对于高应力软岩巷道 . 将多种不 同性能 的单一支 护耦 合为统一 的 保证 支护一围岩 以及 不同支护 间的协 同作用 , 充 分发挥各 道 围岩条件的变化 , 采用合理的支护技术 , 往往存 在很大的盲 目 性。 高 支护体 系. 应力软岩巷道 围岩从稳定到不稳定 . 采动条件从不受开采影 响到支 承 种支护 的优越 性能 . 保证 整个 支护一 围岩结构 的稳定性 . 最终 达到有 压力叠 加作用 . 巷 道断面从 5 ~ 6 m z 到1 0 ~ 1 2 m 等等 . 由此引起 的矿 压 效控制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 的 目的 耦合支护 的关键是如何将不 同性 显现 十分悬 殊 . 但不少煤 矿的支护方 式和支护参数却 变化不大 . 现 有 能的单一支 护耦合为一个 整体 .它不 同于以往的复合支护 或联合支 巷道支护技术很难适应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大变形 如果采用某种单 护 . 如棚一注一索耦合支护中通 过耦合装置将锚索与 u型钢棚耦合为 的支 护方式 . 要 么造 成巷道 围岩变 形难以控制 . 要 么造成巷道支 护 体. 通过合理 布置锚索及其耦 合装置 , 可 以显著改善支架 各部位承 成 本居高 不下 。 载性能 的巨大差别 . 同时棚式支护的 良 好 护表性能发挥了锚索支护有 3 ) 对 高应力 软岩巷 道的支 护和维护对策研究不够 不少煤矿往往 效控制 围岩变形的能力 . 使整个支护体系的承载性能与 围岩 的变形 特 在某种支护方式失效 后 . 改用 另一种支护方式 . 结果不仅两 种支护方 征相适 应 . 形成本质上安全 、 支护 阻力大 、 结 构稳 定的支护 一 围岩 承载 式 的支护性能都难 以发挥 . 巷 道支护成本居 高不 下 . 而且巷 道支护效 结构 果很差 . 严重影 响煤 矿的安全生产 4 结论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深部矿井跨采上山高强稳定型支护技术探讨
朱慎 强 ( 淮 北矿 业集 团公 司 桃 园煤矿 , 安徽 宿州 2 3 4 1 1 6 )
【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桃园煤矿跨采 上山巷道 支护存在 问题的分析 , 提 出了跨采上 山高强稳定型支护技 术。解决矿 井跨 采上 山支护巷道 的 支护难题 , 可 以从整体上把握巷道合 理支护技 术 , 对较好地解 决巷道 支护难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关键词 】 跨采 ; 动压影响 ; 高强稳定支护
一
一
3 跨采上 山高强稳定型支护技术
国内外在 高应 力软岩巷 道围岩控制机理 及技术方 面进 行了大量 的研究 工作。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 , 围岩愈 松软 , 支护 阻力控制 围岩变形 的作用愈大 . 控 制高应力软 岩巷道围岩变 形 . 支护应具 备高阻可缩特 性. 并开发 了相应的围岩控制技术 . 如高阻可缩 u型钢壁后充 填技术 、 新型锚注支护技术 、 高强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等。这些支护理论及 技 术的研究 . 极大地促进 了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问题的解决 高阻可缩 u型钢棚支护在高应力软岩巷道 中大量使用 已有研究 结果表 明. u型钢壁后充填可使支架整体承载 .实现 围岩一 充填体一 支 护结构 三者 共同承载 的力 学体系 . 大 幅度提高支架 工作阻力 . 发挥 围 岩 的 自承 能 力 进 一 步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由于 巷 道 周 边 围岩 的 破 裂 和 极
1 桃 园 煤 矿 跨 采 上 山 巷道 支 护 存 在 的 问题
桃园矿 Ⅱ 4 采区轨道上山位于煤层底板 , 距煤 层 7 m ~ 3 0 m, 上部煤 层开采过程 中, 底板巷道一般都受到强烈的采动影响 , 工作 面回采后 , l I 4 采 区轨道上 山将 遭到严重破坏 , 甚 至无法继续 使用 , 巷道 切需 要解决跨上 山 开采的巷道支护技术难题 。
淮北矿业集 团公 司桃园煤矿座 落在安徽省 宿州市南北杨寨 乡境 不均匀变形 , U型钢壁后充填后 , 支架 仍承受不均匀载荷作用 , 但支架 内. 矿 井于 1 9 9 5 年 1 1 月份正式投产, 1 9 9 6 年 即达 到 9 O万 t 的设计生 由局部承载变为整体承载 . 大大提高了支架整体 的结构 稳定性 。 ( 如图 产能力, 矿井 主采煤层有 5 2 煤、 7 2 煤、 8 2 煤和 1 0 煤4 层, 按两个 水平 1 ) 7个采 区布 置开采 。由于对跨采工 作面 回采 影响范 围内的巷 道破坏 大。 目前 , 由于动压影响下的巷道支护难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动 压影响巷道大量变形破 坏。为解决 这一难题, 从而保证 了工作 面回采 后大巷的安全使 用 . 提出深部矿井跨采 上山高强稳定型支护技术 。
2 深 部 矿 井 跨 采 上 山支 护 状 况
通过 已有 的工程 实践表 明. 许 多情况下 . 现有巷道 围岩控 制技术 仍 不能有效地控制高应力软岩巷道 的强烈变形 . 其原 因主要有三个方
面:
图 1
1 ) 现 有支 护技术 大多不注重对承载结构性能 的分析 . 在围岩表面 在高应力 软岩巷道 中 . 锚 网支护难 以形 成稳定 的承 载结构 , 由此 或在围岩浅部形 成的承 载结构往往在结构上不稳定 . 难以控制 围岩 的 导致 的顶板事故时有发生 。 高阻可缩 u型钢棚易于形成 良 好 的承载结 强烈变形 。 无论是棚式被动支护 . 还是锚 网索 注等 主动支护 . 现有支护 构 . 可提供较高 的支护阻力 , 对破碎围岩的护表效果好 , 但其 承载性 能 都是在 围岩表 面或在 围岩浅部形成具有 自稳 能力 的承载结构 . 而且大 不 适应 高应力软岩巷道 的移动变形特点 . 支架结构 上易失稳 。 而且 恶 多可以归结为 梁结构和拱结 构 控制高应 力软岩巷道 围岩的强烈变 劣的支护 围岩关系会大大降低支架的整体承载能力。 因此应根据结构 形. 要看在特定的围岩条件下 . 承载结 构能 否可靠 形成 . 承载结构结构 的失稳类型采取相 应的结构补偿措 施 .以提高 支护 结构的整 体稳定 上是否稳定。 性. 发挥和提高支架 的整体承载能力 。 2 ) 在进行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时 . 现有支护技术不能及 时根据巷 对于高应力软岩巷道 . 将多种不 同性能 的单一支 护耦 合为统一 的 保证 支护一围岩 以及 不同支护 间的协 同作用 , 充 分发挥各 道 围岩条件的变化 , 采用合理的支护技术 , 往往存 在很大的盲 目 性。 高 支护体 系. 应力软岩巷道 围岩从稳定到不稳定 . 采动条件从不受开采影 响到支 承 种支护 的优越 性能 . 保证 整个 支护一 围岩结构 的稳定性 . 最终 达到有 压力叠 加作用 . 巷 道断面从 5 ~ 6 m z 到1 0 ~ 1 2 m 等等 . 由此引起 的矿 压 效控制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 的 目的 耦合支护 的关键是如何将不 同性 显现 十分悬 殊 . 但不少煤 矿的支护方 式和支护参数却 变化不大 . 现 有 能的单一支 护耦合为一个 整体 .它不 同于以往的复合支护 或联合支 巷道支护技术很难适应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大变形 如果采用某种单 护 . 如棚一注一索耦合支护中通 过耦合装置将锚索与 u型钢棚耦合为 的支 护方式 . 要 么造 成巷道 围岩变 形难以控制 . 要 么造成巷道支 护 体. 通过合理 布置锚索及其耦 合装置 , 可 以显著改善支架 各部位承 成 本居高 不下 。 载性能 的巨大差别 . 同时棚式支护的 良 好 护表性能发挥了锚索支护有 3 ) 对 高应力 软岩巷 道的支 护和维护对策研究不够 不少煤矿往往 效控制 围岩变形的能力 . 使整个支护体系的承载性能与 围岩 的变形 特 在某种支护方式失效 后 . 改用 另一种支护方式 . 结果不仅两 种支护方 征相适 应 . 形成本质上安全 、 支护 阻力大 、 结 构稳 定的支护 一 围岩 承载 式 的支护性能都难 以发挥 . 巷 道支护成本居 高不 下 . 而且巷 道支护效 结构 果很差 . 严重影 响煤 矿的安全生产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