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实现师生零距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对话:实现师生零距离
作者:姚兴尧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年第01期
课堂对话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就教学内容的各种信息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创生,实现生命之间的互动,达成师生的零距离状态,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生命活力。

一、精于倾听
课堂有效对话的话语系统以教师的倾听为基础,教师的认真倾听为实现“零距离”创造了条件。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的逐渐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一个精于倾听的教师,能敏锐地判断答案的正误优劣,并迅速地作出应对;一个精于倾听的教师,能准确地捕捉有用的教学信息,并及时地做出调整;一个精于倾听的教师,不仅仅满足于倾听学生发言的声音,他还善于倾听声音背后的思想和观点。

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声,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师生之间的零距离。

在《李时珍》一文的教学中,一位学生在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时,将“品尝”读成了“尝尝”,老师马上捕捉了这个有用的教学信息,展开了对话。

师:把“品尝”改成“尝尝”,行吗?
生:行。

因为两个词语意思相近,换上后句子照样通。

生:不行。

“品尝”有“品”的意思,而“尝尝”只有“尝”的意思。

师:“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仔细品味。

师:联系前面的句子想一想,这里为什么要用“品尝”?
生:因为李时珍要判断药材的药性和药效,只有仔细去品味才知道,所以要用“品尝”。

生:用“品尝”说明李时珍不怕苦,非常认真。

师:很好,我们学课文也要像李时珍那样去仔细“品尝”!
倾听,让老师抓住了对话的时机;对话,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渐渐地消失。

二、善于尊重
师生零距离,只能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得以实现。

平等是课堂对话话语系统的灵魂。

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生命、激扬生命的需要。

生命是平等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尊重学生。

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

把学生看作是与教师平等的读者,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权利,尊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

学生也随时可以质疑、批判老师的观点。

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中来,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对话展开得更全面、更深入,才有机会实现师生间零距离。

一位特级教师在教《麻雀》一课时,给我们留下了精彩的片段:
师:那么麻雀妈妈又是怎样跟猎狗搏斗的呢?
生:这只老麻雀一定是母的吗?会不会是公的?
师:(先是一怔,继而一笑)嗯,有点儿道理。

大家想一下,这老麻雀可能是妈妈,还是爸爸?
生:我想,可能是爸爸,如果不是公的,它不会这样勇敢。

生:妈妈为了保护孩子是会拼命的。

我看可能是麻雀妈妈。

师:在我们很幼小的时候,常常是妈妈带着还是爸爸带着?
生:我们小时侯总是和妈妈在一起的,妈妈给我们喂奶,爸爸在外边工作。

我想麻雀也是一样的。

生:总是由妈妈养护孩子,养护小麻雀的当然是麻雀妈妈。

麻雀妈妈为了保护孩子,舍得拼命。

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生:应该是麻雀妈妈。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把书读活了。

看来应该是麻雀妈妈了。

此时的教师是与学生平等存在于课堂之中的生命体,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在倾听中,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呼应甚至批评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的学生是与教师平等存在于课堂之中的生命体,是教师式的学生,这样师生之间也就不存在距离了。

三、乐于接纳
师生之间的零距离,是指教师与所有学生之间的零距离,因此课堂对话话语系统的途径应该是悦纳。

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学会高兴地接纳学生不同个性的展示,要接纳学生不同的观点,接纳学生的奇思怪想,接纳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追求生命的透明度,提倡学生内心怎样想就怎样说,反对学生说套话,说讨人喜欢的话,说违背童贞的话。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

当学生的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这样学生的心态才能开放,我们的平等对话才会有活力,师生之间才有条件实现零距离。

在《插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水田是什么?”与学生展开对话。

有的学生说水田是桌子,农民在桌子上摆绿筷子;有的说水田是画板,农民在画板上画画儿;有的说水田是镜子,农民在镜子上打扮自己……一位男生却说水田是玻璃,这块玻璃能打碎,他认为无论我们扔个什么东西在水田里,水田都会泛起波纹,一圈圈波动着,这说明这块玻璃能打碎。

可一位女生却说水田是玻璃,这块玻璃打不碎,她认为无论水田上的波纹怎么动,但过了一会儿还是变得和原来一个样。

两位学生的答案截然相反,但都有自己的道理,为何不能同时并存呢?为何非要唯一的标准答案呢?教师有了这样乐于接纳的意识,何愁平等对话缺乏生命力?何愁师生之间没有零距离?
四、巧于引导
师生之间从有距离逐步走向零距离,真正达到鱼水相融。

这个变化过程,必须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来达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激励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在不露痕迹的征询、提议中精心设计和组织对话方式,在自然而然的启发、引导下把握对话的方向,在满腔热忱的赞誉、鼓励中保护学生对话的自信心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标新立异”,促进学习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澄清是非”,促进学习的针对性;引导学生“据理争辩”,促进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成果便会更丰硕,智力的价值便会更可观,自然就实现了师生之间的零距离。

《小伙伴》一文写了春游时玛莎丢失背包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

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谁的关心是玛莎此时最需要的呢?老师和学生展开了有趣的对话,大家一致认为安东的关心是玛莎此时最需要的。

有的说:玛莎肚子饿极了,最需要的就是食物,安东把自己的面包掰了一大半给玛莎吃!有的说:维加和安娜说那些话根本没有用,玛莎肚子还是饿啊!只有安东把自己的面包给了玛莎吃!正当学生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展开充分对话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却站起来激动地说:“维加和安娜是自私的,他们光说那么多,却不把自己的东西给玛莎吃,真不应该!”“自私”,在学生稚嫩的心灵里,学生认为维加和安娜没有慷慨解囊,就是自私!
有的学生赞同这种观点,有的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大家因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于是老师笑着说:“大家都说得很好,维加和安娜用语言去关心玛莎,也是一种关心,只是没有像安东那样用行动去关心玛莎,更能帮助她解决眼前的困难!你们说对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对“关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课堂有效对话激活了课文原有的信息与意义,赢得了师生心态的开放,促进了个性的张扬,获得了创造性的释放,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零距离,使课堂闪烁出一种流动的变化美,喷涌出一股活跃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