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亚里士多德公共城邦学说和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论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政治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是对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关于其理想伦理城邦学说和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内涵的高度集中概括。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共同体”是一个以正义为基础,依友爱为纽带,地域狭小、人口较少,呈现小邦寡民特征的具有阶级统治属性的奴隶制伦理城邦;马克思关于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超越阶级统治性质,没有国家、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全人类享受劳动自由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社会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德性理想城邦学说相比,一方面,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与进步性;另一方面,“站在巨人肩上”的马克思,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对未来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是在批判性的继承吸收亚里士多德“政治共同体”学说的基础上得以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之所以“流长”,正是因为其所扎根的土壤“源远”。
通过亚里士多德“政治共同体”伦理城邦学说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对古希腊城邦生活的否定之否定,是一种“回归”意义上的超越。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阐述亚里士多德“政治共同体”的内涵,并在分析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其理想伦理城邦的主要特征。
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为蓝本,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文本中,分析其“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概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三部分从“政治动物”与“劳动动物”、“暴力革命”与“对话言说”以及伦理城邦与共产主义社会财富的分配标准这三个方面系统而详细的分析论述“政治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联系与区别,为后文分析概括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对亚里士多德城邦学说的进步性与继承性作事实依据。
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二者社会理想理论的对比基础之上,从“原因分析”与“具体表现”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论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城邦学说的遥相契合关
系。
第五部分概括分析指出亚里士多德“政治共同体”的小邦寡民性与阶级局限性,并阐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理论的超阶级性与进步性,指出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一种“回归”意义上的超越。
关键词:政治动物;劳动动物;奴隶制城邦;真正共同体
Abstract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united body of free people" is to Aristotle and Marx about the ideal city ethics theory and communist society theory connotation in high concentration. Aristotle's "political community" is a based on justice, in love is the link, the area is narrow, population less, present small nations few peopl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ss rule attribute slavery ethical city-states; Marx about the future "the united body of free people" of the communist society is a including the proletariat, the rule, beyond class nature, no country, no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of mankind enjoy labor free society form. Marx "the united body of free people" thought is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realized on the basis of 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 theory, and Aristotle's love and virtue ideal city-state theory, on the one hand, compared with realistic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s; on the other hand, "stand on a giant's shoulders" of Marx, the capitalist modernity criticism, the future ideal communist social conception, is in the critical inheritance absorption Aristotle "political community"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will be formed in the form, the communist theory is "long", because its root soil "source far". Through the Aristotle "political community" ethical city-state theory and Marx "the united body of free people" communist society theory contrast, we can draw: Marx future communist society is of ancient Greek city-states of negation of negation of life, it is a kind of "regression" in the sense of transcendence.
This paper mainly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on Aristotle "political community" connotation, an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ought, based on the ideal summed up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thical city-states.
The second part is based on the first part,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f Marx work text, analysis of the "free people" communist theory connotation,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in the futu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st society.
The third part from "political animal" and "labor animal", "violent revolution" and "dialogue speech" and ethical city-states and communist social wealth distribution standard these three aspects system and detailed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united body of free people" of the relation and distinction between, for the analysis summary after Marx communist theory to Aristotle city-state theory advancement and
inheritance as basis in fact.
The fourth part 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social ideal theory based on contrast, from "the reason analysis" and "specific performance" two aspects Marx communist society theory and Aristotle's ethics theory of city of remote phas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In the fifth par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Aristotle "political community" small nations few people sex and class limitation, and how Marx "the united body of free people" social theor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uper class and progressive Marx "the united body of free people" thought is a kind of "regression" in the sense of transcendence.
Key words: political animal labor animals Slavery city-states Real community
目录
引言 (1)
一、“政治共同体”之理论内涵与思想特征 (6)
(一)“所谓城邦,即政治社团” (6)
(二)正义是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 (6)
1.基于整体视域下的城邦普遍正义 (7)
2.城邦经济交往关系中的分配正义 (8)
(三)友爱是政治城邦联系的纽带 (9)
1.“友爱是一种德性” (9)
2.友爱是“政治共同体”的黏合剂 (10)
(四)幸福生活是“政治共同体”建构的最终目标 (11)
二、“自由人联合体”之思想内涵与文本阐释 (12)
(一)“自由人联合体”是一种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体制设想 (12)
(二)阶级斗争与国家机器的消亡是“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的政治特征 (14)
(三)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理论归旨 (15)
三、“政治共同体”城邦学说与“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理论之比较 (16)
(一)“政治动物”与“劳动动物”——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思想理论差异之出发点 16
1.“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 (16)
2.“劳动满足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人的本质” (17)
3.“劳动动物”作为人自由自觉“类特性”本质概括的超阶级性 (19)
(二)对话说服与暴力革命——公民城邦政治生活方式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途径之差异 (21)
1.人是“会说话的动物” (21)
2.“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助产婆” (22)
3.暴力革命论对理想公共城邦构建的巨大挑战 (24)
(三)按德分配与按需分配——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理想社会财产分配标准之差异
(25)
1.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基于“德性”标准的财富分配 (25)
2.共产主义社会基于个人需求的财富分配标准 (26)
3.按需分配的现实表现与实践可行性 (27)
四、亚里士多德伦理城邦学说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论遥相契合 (30)
(一)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得以契合伦理城邦学说的原因分析 (31)
1.二者理想社会理论的提出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 (31)
2.“无言的暴力”在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复存在 (33)
3.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标是建构“真正的共同体” (34)
(二)理想伦理城邦与共产主义社会共同的价值诉求 (36)
1.公正——“政治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之共同的建构目标 (36)
2.个体德性潜能的实现与全面的发展——城邦学说与共产主义理论的共同追求
(37)
五、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论较亚里士多德伦理城邦学说的优越性 (40)
(一)“政治共同体”伦理城邦建构的小邦寡民性与阶级局限性 (40)
1.“城邦不宜过大,人口不宜过多,疆域更应适中” (40)
2.“政治共同体”下的公民自由及其阶级局限性 (41)
(二)“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理论的实践可能性与超阶级性 (42)
1.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自由人联合体” (42)
2.以个体价值与社会整体辩证关系为视角的“自由人联合体” (46)
3.“自由人联合体”劳动自由的无产阶级全人类性 (49)
结语 (52)
参考文献 (53)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政治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
引言
公元前4世纪,即亚里士多德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希腊雅典城邦日趋消逝,马其顿帝国即将兴起之际。
伯罗奔尼撒战争极大的削弱了希腊城邦的军事政治力量,奴隶大批外逃,农民破产,贵族专权,豪强横行,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愈趋愈烈,使希腊各城邦内部纷纷陷入政局动荡,僭主篡权,宗派纷争之中。
面对雅典奴隶制城邦由盛而弱、由兴而衰的社会现实,在对现有城邦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础之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以正义为基础,依伦理友爱、对话说服为纽带与内容的“政治共同体”理想城邦,来试图挽救这一危机。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一声炮响,开辟了近代资本主义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之路,1789年法国的政治大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以最终确立和巩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在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这个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基本矛盾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周而复始的频繁发生,最终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日趋尖锐并扩大化。
生活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在系统研究前人思想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入工人阶级实际的生活、生产之中,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而细致地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剩余价值赤露裸的剥削现状与事实,指明工人阶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代表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国家。
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提出未来理想社会应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是没有阶级统治、没有剥削压迫、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要消灭所有的国家,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区分消失、支配关系不复存在。
这一理想社会特征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与《政治学》中所构建的“政治共同体”理想城邦遥相契合。
在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中,虽然作为参与政治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在对奴隶劳动的支配基础之上,但是,在自由公民的交流中,支配关系已经被排除了,在与国家有关的所有的形态中,暴力也不复存在,行政管理取代了军队与警察。
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所谈到的,立法官员不制订法律,他们只是明文化了的自然科学家,只是对法律进行说明。
根据法律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被判处死刑的公民,也不是由专门训练的特别的警员来执行死刑,而是采用由监视者帮助、如同本人自杀那样的方法。
所以,无论人们在什么样法律框架之内,只要按照自己自然本性,都能生存下去。
阿伦特在其著作《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指出:“在一个没有为财产权发生争议的社会里,要执行几千年前古代发现、制订的那少数的基本的行为规则,是很容易的。
即使到了今天,我们的思想、在这样的框架里已经习惯了的深刻的观念和理想,无论与我们生活着的现实有何种程度的冲突,大多在历史中可以找到它们确实的场所。
”1因此,将马克思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共产主义理论置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伦理城邦学说的背景之下,系统的对比分析二者思想学说的异同,对于我们全面而深入的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其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马克思思想与西方古典思想的关系研究较多,多数学者都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根基不仅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相关,而且也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思想、基督教传统乃至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有关。
一些学者指出马克思的思想源自古希腊,其对现代性的批判乃基于他对古人的理解之上。
例如美国著名学者乔治·麦卡锡在《马克思与古人》一书中认为,在马克思批判政治经济学、产业资本主义以及权力和权威的社会关系背后,隐含着一种对希腊城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之批判性因素的恢复与回归。
马克思作为后现代最早的批判家,其共产主义理念源于亚里士多德社会正义的伦理城邦理想,马克思正是看到了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工人阶级的实际生存状况与古希腊政治城邦下公民生活的不同,进而开始了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最终提出了未来社会里如同亚里士多德伦理城邦中“人的兄弟关系和高贵”的存在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他将马克思的《资本论》置于社会正义与伦理批判的层面,并将马克思的前后期著作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与《政治学》紧密联系起来,得出其经济政治思想理论的伦理渊源。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经济政治理论、社会理想最终是要回归古希腊政治传统,比如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就认为,较古希腊的政治思想传统而言,一方面,马克思对劳动和暴力的赞美是对古希腊政治城邦中“政治参与”与“劳动营生”思想传统关系的颠倒;另一方面,马克思学说中革命的要素包含在他那通过革命导致历史的终结之中,由终结带来的结果,即共产主义却与希腊城邦国家的理想生活惊人地一致。
1[美]汉娜·阿伦特著:《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政治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
具体谈到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思想理论的一些共同之处,西方学术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他们的客体化理论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之间的关系;希腊城邦的文化理想、实践以及马克思的类存在观念;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与马克思的社会伦理学;公共领域的古典政治自由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概念;政治动物与类存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法则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概念与马克思的自我实现观点等等。
2
总体而言,西方学术界已深入而全面具体地看到了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希腊政治城邦的渊源继承关系。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既应该看到马克思思想理论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相通之处以及其社会政治理想在古希腊城邦那里的回归,也要认识到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伦理城邦相比,马克思共产主义理念超阶级性的进步思想。
国内对马克思与西方古典传统思想关系的研究较少,其探讨成果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正义观的比较之上。
例如,复旦大学的吴晓明认为马克思思想具有希腊的维度,古希腊伦理哲学中的本质主义、目的论和正义这三个要素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
3还有一部分学者组织翻译并编写英美一些学术流派、思想家的研究著作,比如中山大学刘森林主编的“马克思与西方传统”系列丛书。
总而言之,国内大多数学者或是单方面地诠释和描绘马克思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以及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条件,或是单方面的就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城邦政治体制进行研究与探讨。
而在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二者思想理论的系统对比研究之上,还存在较大的空白之处。
二、研究意义
贫瘠的园地造就贫瘠的思想,肥沃的园地孕育高深的思想。
马克思的思想之花是在吸收了西方古今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孕育和绽放的。
许久以来,德国古典哲学、英国
2上述观点概述的出处依次为:Carol Gould, Marx’s Social Ontology: Individuality and Community in Marx’s Theory of Social Reality (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78), pp.77—79;Philip Kain, Schiller, Hegel, and Marx: State, Society, and the Aesthetic Ideal of Ancient Greece (Kingston, Ont, Canada: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82),pp. 74—158;David Meyers,“The Young Marx and Kantian ethics,”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31(May 1986), pp. 278;Richard Bernstein, Praxis and Action: Contemporary Philosophies of Human Activity(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 p. 70;Tom Rock-more, Fichte, Marx, and the Germ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0),pp. 66—71;George Brenkert, Marx’s Ethics of freedom(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3),pp.19;Marx and Marxism: The Ambiguous Legacy(Princeton, N.J.:D. Van Nostrand, 1955),p.16.
3吴晓明:“重新思考马克思与正义:希腊的维度”,《世界哲学》,2005年第5期。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民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理论似乎成为马克思思想根基的主要来源,而且只要弄懂了这三种理论,就能确切把握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组合而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这种看法其实是无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思想、基督教传统乃至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对马克思心灵的滋养。
具体来讲,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危机理论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等一系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最终都离不开其基于希腊政治城邦典范的社会公正设想,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之普遍正义和特殊正义的学说,可以说,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城邦和社会正义理论基础之上的继承与发展。
因此,离开西方的古典传统思想理论,马克思就不会被贴切地理解。
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家,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深入而细致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条件下劳动工人的实际生存状况和异化状态,并指出工人阶级只有通过革命的、实际的暴力斗争,才能实现自身的和全人类的解放。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畅想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将马克思置于古希腊传统思想之中,尤其是置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视野之下,通过全面而深入具体地分析比较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伦理思想等方面的异同,尤其是其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与伦理正义城邦之差异。
首先,不仅有助于我们可以在诠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哲学思想、道德认识论和社会正义的观念中看到其所蕴含的重要寓意,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之别于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内涵。
其次,在立足于文本阐释的基础上,通过与亚里士多德理论著作的对比分析,理论上有益于我们全面而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前后期的思想理论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实践上有助于我们有力地批驳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学者所提出的“两个马克思”论,准确地指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歪曲阐释。
最后,将马克思置于古典思想的土壤之中,有助于为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与实践夯实其西方传统的根基。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一)研究思路
鉴于国内学术界在马克思与古典西方传统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研究领域的贫乏之处,因此,在英美一些西方学者、思想家研究成果之基础上,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共同体”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为比较对象,分别从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关于人之社会性存在的本质定义、共同体城邦与理想社会的建构途径、财富的分配标准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二者理想伦理城邦学说与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异同,在这一对比中,概括指出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进步性、优越性以及对亚里士多德城邦学说的继承借鉴性,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是一种“回归”意义上的超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查找与本篇论文相关的书籍,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二手资料的基础上,回归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原著,探究其思想的本真意义。
2、比较分析法
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对比分析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经济社会政治思想的异同点,归纳指出其思想的进步性与超越性。
3、跨学科研究法
由于本篇论文涉及的专业问题较多,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加之马克思本人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
所以,阅读他的作品,除了需要哲学积淀以外,还要对法律、历史、政治经济学等领域有所涉猎。
一、“政治共同体”之理论内涵与思想特征
(一)“所谓城邦,即政治社团”
“政治共同体”是亚里士多德从古希腊城邦共同生活的视角来阐释与构想其理想伦理城邦范式的一个基本范畴。
在《政治学》第一卷首段,他便提出:“所谓‘城邦’,即政治社团(城市社团)。
”5亚里士多德认为希腊现存的各个城邦或者说城市,即是某一类型的社会团体,无论是雅典,还是斯巴达,每种社会团体的建立都以寻求善的事业作为最终目的。
因为在他看来,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
在为数众多的种种团体中,那种地位最高,内涵最丰富,“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城邦,也即政治社团。
社会团体是由二人以上生活于城邦中的人所组成的团体,组成这种团体的成员可以是不相等的人们,如主奴,也可以是相等的人们。
平等人之间的团体可以物质相通,由买卖而构成经济团体,或由夫妇构成家庭,也可以凭共同目的,作为共同活动而构成政治团体,即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城邦。
古代希腊世界是由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城邦构成的,大多数城邦地域狭小且人口规模有限(比较大的城邦有雅典和斯巴达),林立的城邦各具特色,政治体制千般百种。
英文中“politics”(政治)一词的词根是“polis”,在希腊语中称为“城邦”,意指城邦的公共事务。
6麦卡锡在其著作《马克思与古人》一文中也指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共同体是联合体的最高形式,它存在于城邦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共同体’就指代城邦生活本身。
”7
(二)正义是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将正义视作树立良好社会秩序和构建理想城邦的基础。
在《政治学》中,他曾明确指出,正义是社会秩序的依据,一切城邦均已正义作为自己的首要原则,其所派生的礼法是为政的准绳,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
正义是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生活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页。
6杨共乐:“古代希腊城邦特征探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