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 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生作为将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将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前途和发展。
他们对于对幸福感的认识尤为重要。
如今的大学生,感觉幸福吗?是什么因素让他们不幸福?下面是本次对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
一、影响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因素
一大二大三的学生感觉更幸福
大二大三的学生,由于掌握了专业知识,交往和沟通能力较强,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易获得成就感,所以幸福感提高。
而大一学生刚刚进校门,目标不明确,人际关系较弱,容易产生迷惘、失落等消极心理;大四学生面临就业或考研压力,对前途的忧虑以及将要承担的责任,都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
二外向性格更幸福
人格、社会支持、学习成就、健康状况和归因方式,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将人格因素看成影响个人社会幸福感第一重要因素的被调查者,占总数的35%,远高于其他因素。
外向的人拥有良好的人际网络,更容易感觉到幸福。
内向的人生活圈狭小,无法获得更多的主观满意与幸福。
“我们在这方面的结论与大部分学者的结论还是一致的。
因此,大学生们在提高自己主观幸福感时要注重自己的人格培养,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情。
三成绩影响幸福感
89%大学生认为学习成就的大小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高低。
如果将满分设定为10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7.5%的人成绩优异,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分值为8.6分;40%的成绩中等的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平均分值为7.9分;另有20%的自认为成绩一般的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平均分值只有7.2分。
”
四男生女生有差异
调查还发现,男女大学生对不幸福的归因有差别。
其中,男生把自己的不幸福首要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其次是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能力不足、社会支持不够、钱不够花等;而女生把影响自己不幸福的首要因素归因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然后依次是能力不足、兴趣狭窄、社会支持不够,“努力不够”列在第五位。
这说明男生对于幸福的获得更看中个人努力与奋斗,而女生更看中精神层面。
五城乡差距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
调查组发现,来自城市学生的社会幸福感略高于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学生。
调查组分析,虽然近年来农村发展迅速,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
特别是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使得来自城市学生的社交能力、适应能力和见识素质都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时与原来的生活有很大反差,因而会产生适应和自我调整方面的压力。
但是,虽然在整体幸福感分析中,农村大学生的水平低于城市、城镇学生,但是在人际情感的感知方面,农村大学生却表现得更好一些,他们更加真诚、善良,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人际关系更加融洽,这正体现出影响大学生幸福因素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二、影响大学生没有社会幸福感的问题及原因
一心理原因
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
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无光”。
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社交能力和心理承受能
二学习因素
大学生上课时间短、课程内容多加上一些人的心理素质差,因此很多大学生根本无法适应大学高强度、大流量的知识灌输,造成了效率低、效果差。
关于学法,学生只能自己摸索,不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学法指导。
学生对如何化解学习压力感到茫然。
受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专业概念。
面对大学弹性的学习环境而显得十分盲目;对整个大学学习进程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前瞻性的设计,造成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
学习压力大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的感受。
由于缺少有效的学法指导和科学的压力疏解机制,学习问题堆积形成学习困境,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学习心理障碍,如厌学、逃课等现象在高校中层出不穷。
二社会原因
21世纪初,随着高等学校相继开始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学子获得了步入大学殿堂的机会,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
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从原来的天之骄子一落千丈,变得越来越普通。
而随着改革的不断开展,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也由原来的包分配转为自主择业。
这就使得毕业大学生数量远远超了社会的需求数量,因而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而过多的毕业生与不足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还在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由此也带来问题:要教育大众化,中国普通高校就必须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社会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更多背后的是社会岗位的制约,毕业生多,岗位少,必然会造成人才积压。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
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四解决方案怎样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
一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
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1、坦然面对。
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心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言,因而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人。
2、不要急于“诊断”。
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
弄清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
3、转移注意。
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
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全力投入是很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4、调整生活规律。
很多时候,只要将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自己整个的精神面貌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
所谓的心理问题也随之轻松化解了。
5、不要讳疾心理咨询。
对于严重的、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也可寻求专家咨询及心理卫生机构的帮助。
二正确处理恋爱、学习问题。
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
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
理解对方是为个人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个人道德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的爱情的基础。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
学习方法对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大学学习中要把握住的几个主要环节是:预习、听课、复习、总结、记笔记、做作业、考试等,这些环节把握好了,就能为进一步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预习是掌握听课主动权的主要方法。
预习中要把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听课时增加求知的针对性。
既节省学习时间,又能提高听课效率,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听课记好笔记。
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对老师强调的要点、难点和独到的见解,要认真作好笔记。
课堂上力争弄懂老师所讲内容,经过认真思考,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课后及时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环。
复习中要认真整理课堂笔记,对照课本和参考书,进行归纳和补充,并把多余的部分删掉,经过反复思考写出自己的心得和摘要。
每过一个月或一个阶段要进行一次总结,以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形成自己的思路,把握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所学知识更加完整系统。
三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目前大学生与企业用人上在意识中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还是大学生在一个较短期间内与企业沟通不是很顺利畅。
从而造成面试失败,最终达不成协议。
现在的大多数企业把专业素养作为他们选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在某一方面工作的基础。
对于应届毕业生应努力做到:1学习成绩要好,能学致用。
2灵活掌握专业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及对专业前沿问题了解。
3增强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及合作精神。
4及时吸取正确有效的社会实践经验,增强动手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总体而言,对于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面临衰退的严峻形势使全社会事体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不容乐观;二是毕业数量迅猛增长,而社会有效需求在短期内增幅有限;三是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其就业期望较高。
其解决办法就需要当代大学生要及时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
社会就业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只有形成新的产业,才能产生新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