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实主义理论分析俄罗斯对ISIS的打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现实主义理论分析俄罗斯对ISIS的打击
(1)现实主义理论:
①现实主义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主要流派之一。
在西方思想史中,“现实主义”
( realism,在哲学中译为“唯实论”或“实在论”)这一术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近代以前。
作为中世纪哲学中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学派的唯实论,强调人类的一般观念或抽象概念是一种客观存在,与强调一般观念仅仅是一种符号的唯名论相对;后来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唯实论是指作为人类感知对象的物质乃实际存在,与断言概念的外在对象乃由观念构成的唯心论相对。
在现代国际政治理论中,“使用现实主义一词就意味着肯定真实之所在、现实之所在,”这就是承认冲突乃是国家间关系中固有的现象;现实主义者所关注的就是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权力政治和战争的成分。
②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内容是由它的基本假设或命题构成的,它们反映了现实主义
者的基本观点。
必须指出的是,现实主义流派由各种各样的相关理论汇集而成,它们的观点并不总是与下述假设完全一致;但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把这些假设作为其理论的基础或实践的出发点。
现实主义理论基于四个主要假设:第一,国际体系以国家为基础,国家是国际体系中主要的和统一的行为体。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国家是基本的分析单位,无论它们是指希腊城邦国家还是现代民族国家,国际关系研究就是这些单位之间关系的研究。
在国际体系中还存在着大量非国家行为体,如多国公司、恐怖主义集团以及其他跨国和国际组织等,它们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与主权国家相比,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搜索总是次要的,国家是具有支配地位的行为体。
国家是统一的行为体。
现实主义者把国家看作是被一个坚硬的外壳所包围着的分析单位,或者是大小不等的“台球”,国家间的相互作用意味着这些“台球”表面的碰撞,其结果决定于它们各自的力量和速度而与其内部结构无关。
(注:John Burton,The Study of World Society:A London Perspective,from John
A.Vasquez,ed.,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third
edition,1996 ,p.110.)简言之,国际政治被理解为主权国家互动的一个领域,该领域与国内政治分离。
现实主义者认为,一国国内的政治分歧和冲突能够在国内最终得到权威性的解决,所以一国政府可以代表作为整体的国家。
因此,国家是统一的行为体就意味着在任何特定的事件和问题上它只有一种政策。
当然,例外的情况不时会发生,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这些例外只是相对于规则的例外,最终仍然支持国家是统一的行为体的一般假设。
即使在出现例外情况时,例如一国外交部表述的政策不同于国防部的政策表述,更高的权威机构会予以干预以排除官僚部门或非政府行为体的那些有悖于中央政府政策的行为。
第二,从悲观主义的人性观出发,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争夺权力的斗争。
在现实主义思想中,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本质上是相互竞争的;在这种相互的竞争关系中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福利,并渴望成为支配者而不希望为别人所利用。
因此,享有他人的利益和避免为他人支配的欲望是普遍存在的。
结果,在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国际关系中,他们致力于获得优势地位,至少在此意义上,人类被认为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这种悲观主义的观点在汉斯·摩根索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得到反映,他认为人类具有某种“权力意志”,这在政治、特别是国际政治中尤为明显:“政治是争夺统治人的权力之斗争,无论其最终目的如何,权力是其直接目标,获得、维护和宣示权力的模式决定了政治行为的技巧。
”(注:引自Robert Jackson & Georg Sorensen,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Oxford Univ.Press,1999,p.68.)因此,国际政治被现实主义者首先描述为“权力政治”:它是国家间对立、冲突和战争的舞台。
现实主义者假设,国际
政治是在一个国际无政府状态中、即在没有一个支配一切的权威或世界政府的体系
中运行的。
在这样一个国际体系中,各国拥有合法主权,但因实力大小不同而有强
国和弱国之分。
在国家间实力等级结构中,最重要的国家是大国和强国。
因此,国
际关系被理解为列强争夺支配权的斗争;各国如何实施其国际行为决定于势力均衡
的复杂作用,理解势力均衡机制也就是理解国际政治。
与国内政治生活的不断发展
相比,国际政治中不存在进步的变革;现实主义理论不仅对特定时期而且对所有时
代都是有效的,因为国际政治中的上述基本事实从来没有变化。
第三,现实主义规
范性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因此,在诸多国际问题的排列次序中,国家
安全通常处于最高的位置,军事和相关的政治问题支配着世界政治,而经济和社会
问题是次要的或低政治问题,前者常常被理解为支配或设定后者发生的环境。
国家
被看作是其领土、居民、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保护者。
现实主义者关注现
实的或潜在的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冲突,考察国际稳定如何获得和维持,它如何被打
破;还关注作为解决争端手段的武力的使用,以及防止领土完整被破坏。
因此,国
家实力是一个关键概念。
国家利益是一国政府对外政策的最终决定因素。
所有国家
必须追求它们自己的国家利益这一事实意味着其他国家和政府都是不能完全依靠的,所有国际协议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依赖遵守它们的国家的意愿。
如果国际义务
与自身的至关重要的利益相冲突,所有的国家都准备牺牲它们的国际义务,这使得
国家间的条约和其他所有协定、公约、惯例、规则、法律等仅仅成为临时性安排。
主权国家间不存在道德即相互责任约束意义上的国际义务,政治家的基本职责就是
增进和维护国家利益,这在马基雅维里的名著《君主论》中得到了最直露的阐述。
第四,国家本质上是根据国家利益进行决策的理性行为体。
一个理性的外交决策过
程包括设定目标、根据国家能够获得的各种资源评估所有合理的选择、通过所评估
的各种选择实现目标的相对可能性、以及与每一种选择相联系的获益或代价。
按照
这一理性决策过程,决策者估价每一种选择,决定其中获益最大化(代价最小化)的一
种。
现实主义者意识到把国家看作一个理性行为体的难度。
政府决策者可能不拥有
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或知识;整个决策过程可能为不确定性所笼罩;他们还需处
理可能会使人误入歧途的个人偏见和认知错误的问题。
无论如何,理性选择的结果
至少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或次佳的选择。
理性行为体的假设在博弈理论和威慑理论中
尤其重要。
(2)现实主义理论分析俄罗斯对Isis的打击
俄罗斯突然进兵叙利亚,又很快发动对IS的大规模空袭,此举受到叙利亚军民的热烈欢迎,但却遭到了美国的指责。
据路透社10月3日报道,莫斯科仍在持续它
从9月30日开始针对“伊斯兰国”(IS)的空袭行动,俄罗斯称其空袭打击了IS的
指挥中枢、武器仓库和军车。
目标包括IS控制的重镇拉卡省,但也包括阿勒颇、哈
马和伊德利卜这些IS武装数量很少的省份。
但叙利亚反对派和其他非IS的反对派武
装也同样承受着俄罗斯空袭的打击。
有报告称空袭也摧毁了反对阿萨德政权,由美
国支持并提供训练的叙利亚自由军的一处无线电信号和通信发射塔。
根据最新的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前日确认,俄空军一天内对叙利亚境内的宗教极端组织“伊斯兰国”12处据点实施18次空袭,战果颇丰。
西方媒体认为,尽管
密集空袭遭西方质疑,莫斯科至少已在军事层面占据主动。
然而,对于俄方展开的
行动,美方却称,俄军空袭的目标并非“伊斯兰国”,而是由美国支持的叙反对派武
装所处的区域。
美方就此事向俄表达了担忧,并指出俄方的举动无益于化解当前危
机,反而会使局势进一步升级。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俄罗斯对IS的空袭,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首先,俄罗斯此举是欲拯救已陷入困境的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其实也是强力保护其在叙利亚的利益。
地处中东战略地位重要的叙利亚,一直是前苏联和独立后的俄罗斯的重要海外基地所在地,且两国关系并没有因为前苏联的垮台而出现变化。
这次叙利亚遭遇西方国家的连番打击,西方支持的反政府武装势力日渐增大,再加上西方不经意间扶植起来的IS武装,使叙利亚顿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目前已有超过60%的国土被侵占,大有步利比亚后尘的潜力。
特别是在西方联军的联合打击下,叙利亚政府已经再也难以承受,如果俄罗斯再不出手相救,利比亚悲剧再次上演可能来得更快一些。
现在,从俄空袭伊始,恐怕不会有人怀疑其是明打“伊斯兰国”,暗助巴沙尔,反恐是出于真心,支持巴沙尔也是实意。
在此关键时刻,普京出手相助,稳住了失衡的力量天平,改变了战争格局。
其次,对国际社会不满西方在打击IS时的毫无进展而展示俄罗斯的国际责任和影响力。
当前,美俄首脑虽然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实现了会谈,但是从奥巴马和普京会后的阴沉脸色上,可以看出两国关系并没有取得新的进展。
特别是作为西方阵营里重要的一员,日本因为俄日争议岛屿问题而欲率先打开对俄合作的大门,但却遭遇美国的严厉警告,这使得俄罗斯至今无法摆脱因乌克兰危机而遭遇的国际制裁困境。
而美国率领的西方反IS阵营,在近一年的军事打击下,IS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大有开疆拓土的趋势,这使得西方自诩的国际道德高地被无情嘲弄。
在此情况下,俄罗斯果断出兵,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战果,不但和西方反恐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还将西方打击IS并非出自本心的假面具一撕到底,还再次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俄罗斯作为昔日大国继承者正在重担国际道义责任,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在俄国内,都使普京总统增色不少。
第三,转移国际视线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压力。
乌克兰危机让俄罗斯声名扫地,也使其遭遇到了18个月的国际制裁,这导致俄国内民生凋敝,更使俄罗斯处于很大的被动之中。
当普京总统决定从中东寻找突破口之后,俄军迅速进驻叙利亚,且组建了由叙利亚危机的四个当事国——俄罗斯、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组成的联合信息中心,开始成为独立于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反恐阵营的新的国际反恐组织,而且雷厉风行,开战后就迅速取得辉煌战果,从而在国际社会上立刻赢得了支持。
这让美国感到很不舒服,美防长卡特就迫不及待指责俄军在叙境内的空袭并非针对“伊斯兰国”,空袭地点不是“伊斯兰国”控制区,而是叙反政府武装所处的区域,俄反恐是在“帮倒忙”。
而俄罗斯的反驳就是,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称,美国只是“假装”空袭IS,实际上美国是在变相支持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和IS反对巴沙尔,只要能把叙利亚现政府推翻,美国才不管什么IS不IS。
最后,俄罗斯参加叙利亚反恐实际上是在制止欧洲难民潮,是在真正帮助欧洲解困,不管是普京还是俄罗斯最终都是名利双收。
俄罗斯在叙利亚如今开展的是既打击反叙利亚政府武装也打击IS,并尽量模糊它们之间的区别,实际上进行的是空中支持叙利亚政府军的反攻和围剿行动,事实上是在帮助叙政府军夺回被敌方控制
的城镇。
如果俄罗斯在行动时取得不错的战果,这应该是毫无争议的,那么,就能
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同时,如今欧洲各国正遭受百年一遇的难民大潮冲击,数量
高达300万的中东北非难民,已经让欧洲各国出现罕见的争执和纠纷,但是这股难
民大潮的真正制造者美国却无动于衷,使得欧洲各国只能痛苦的去承受。
如今,俄
罗斯果断出手,有望在不长时间内恢复叙利亚的局势稳定,从而让叙利亚人民重享
和平的阳光,也就是从根本上阻止了涌向欧洲的难民涌潮,这实际上是在帮助欧洲
各国解困。
总之,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反恐行动,应该是一项于己于公均大有裨益的行动。
很可能,在俄军的空袭下,叙利亚政府军“有能力将这些恐怖分子清除出祖国。
”但
从现在的局面来看,美国是不会容忍俄罗斯违反自己的意愿的,很可能会千方百计
加以阻止。
不过,如果欧洲国家尝到因俄罗斯稳定叙利亚局势而带来的“好处”,预
计可能会对俄罗斯的行动予以默认。
可美国或者不会甘愿让俄罗斯抢了自己的风头
和“道德高地”,更不愿由其领头的国际“反恐阵营”土崩瓦解,因此其一定会横加
阻挠。
所以,未来的叙利亚局势,很可能会是美俄新一轮较量的开端!
国际合作中中国加入sdr战略思考
(1)了解sdr
特别提款权(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分配给会员国的资金使用的权利。
会员国可用它向IMF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
特别提款权采用一篮子货币的定值
方法。
目前以美元(41.9%)、欧元(37.4%)、英镑(11.3%)、日元(9.4%)四种货
币综合为“一篮子”计价单位。
货币篮子每五年复审一次,以确保篮子中的货币是
国际交易中所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货币,各货币所占的权重反映了其在国际贸易和
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特别提款权货币篮:以国际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额最高的基金成员国的货币组成特
别提款权货币篮,每五年调整一次,该货币被定为可自由使用的货币。
也就是说要
加入sdr篮,你必须有足够的贸易出口额,货币必须可自由使用。
SDR篮子的最新
权重为美元41.73%,欧元30.93%,人民币10.92%,日元8.33%,英镑8.09%,人民
币所占份额排名第三。
其比例以货物和服务出口额大小以及基金组织其他成员国所
持有以这些货币计值的储备额的大小来计算。
职责与权利:IMF成员国(1986年拥有188个成员国)分得特别提款权以后,即列
为本国储备资产,如果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即可动用。
使用特别提款一权时需通过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由它指定一个参加国接受特别提款权,并提供可自由使用的货币,
主要是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内货币。
权利与职责相对应,你有维护货币稳定的职责自
然代表你交易的流动性与国际认可性。
(2)中国加入sdr的战略思考
由于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各国央行有希望提高其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比例,这可与中国资本外流进行冲抵,降低大量资本外流国内资产急剧贬值的风险。
详细解释一下:我们可以看见,随着中国居民寻求实现财富构成币种的多元化,中国资本项目的逐渐开放,我国将面临着资本加快流出的前景。
这就导致人民银行的外汇储备减少,好在我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应对资本的流出,暂时无需担心由于资本外流,外汇储备不足而带来的本币强制贬值本国资产贬值的现象。
但外汇储备的减少仍会影响投资者对人民币的未来期望,人民币有贬值的风险,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控空间将被严重削弱。
所以,中国希望通过加入SDR吸引资本流入从而保持一定程度的政策自主性。
从长远看,人民币被纳入SDR货币篮子增强了我国对国际货币体系规则的修订能力。
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完美的,各国货币或浮动过固定的与美元挂钩这不但限制各国政策的自主性而且很容易由于僵化的汇率体系造成国家财富的流出。
这带有巨大缺陷的货币体系势必是会随着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动等因素而被修改甚至推翻(就像货币体系它的历史进程一样,金本位制被修订为金块金汇兑制到金本位被彻底推翻美元统治世界,游戏格局在变,游戏规则必须随之发生改变,一切都要为霸主服务不是么)。
人民币想要成为国际货币是肯定的,谁不想成为国际货币。
而加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步棋,它将关系到中国创建一种“中国特色”国际货币体系的机会。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国际货币体系机会?当前国际货币秩序的几根支柱——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都是可充分兑换货币,能够自由转换为其他资产。
但人民币目前和未来很长时间都只会达到“可自由使用”。
“可自由使用”货币必须拥有一定程度的可兑换性,那么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如何呢,我们来看看权威人士的意愿:今年4月,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人民币将会成为“有管理的可兑换”,“中国正在寻求实现的资本账户可兑换不再是基于完全可兑换或自由兑换这样的传统概念”。
也就是说中国希望保留限制投机性资本流动和限制一般性资本流动的自主权,以应对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换种方式来说,中国希望通过“有管理的可兑换”与“自由兑换”的差别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建立一个国家的角色,而这个角色恰恰是目前储备货币体系所缺失的。
中国的雄心是希望通过加入SDR,并让SDR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的核心:2009年,周小川曾表示“SDR的存在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线希望”。
到时候新体系的形成谈判过程中中国可以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人民币国际化便可更进一层(个人yy:向霸主之路进军加快,第二个百年计划之路更加平坦,欧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