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小品两篇MicrosoftWord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记小品两篇
教材编排的意图在于比较阅读,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分后总的步骤可能更为适宜。

加之课后要求背诵,又是文言文,所以尽可能处理得要扎实一些。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教学目标:
1、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文中所表现的闲适、洒脱、高雅的情怀。

2、理解游记小品写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疏通文字,体会文中所表现的闲适、洒脱、高雅的情怀。

教学难点:积累辨析文言字词。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1、“三苏”——“三袁”
2、游记小品,同一地方,同一季节,又是亲兄弟俩来写,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会一样吗?先看哥哥是怎么写的。

二、指导朗读
1、自读,注音(结合注解,一定要将重要的字音注在书的相对应位置上,便于以后诵读),断句(想办法给长句子划分停顿节奏)。

2、指导朗读以下句子。

(1)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2)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3)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
(4)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5)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6)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3、指读(两人,各一段),正音,正读。

(以中等学生为宜)
三、疏通文字
1、译读第1段,边读课文,边看注解,尝试翻译,找出难译的字句。

2、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解决疑难字句。

3、学生质疑,教师讲解
重点字句
(1)京师最胜地也“……者,……也”的省略形式,表示判断。

(1)鱼之沉水底者可作“沉水底之鱼者”理解。

(2名词作状语, “像棋子一样”。

(3可作“在几席之西山者”理解。

(4“像云一样”。

同(2)
(5,……也”的变换形式,表示判断。

四、课堂小结
1、熟读成诵
2、译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字(第二段,方法如前)
重点字句
(1)偕:偕同,和……一起
(2)以为,“把……作为……”(前三个),下文中“相视以为笑”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一样,可解释为“认为”。

(3)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句中的“之”字用于主谓间,可舒缓语气,无实义。

判断方法有二:一是找出主语和谓语,据位置来辨析,一是可将这个“之”字去掉,如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和理解,可视为这种用法,因为它无实义。

(4)于乐何有也于,介词,释为“跟”
三、探究以下问题,把握“游记小品”特点,体会作品主旨。

1、第一段中作者是如何紧扣一个“胜”字来写景的?
(1)由远及近,正面描写
(2)游人如云,侧面烘托
2、你怎么对待我们一行三人的种种表现?(和其他游人相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1)“趺坐”,不拘小节,甚至有点放浪形骸。

(2)“以为”,懂得山水之趣,自得其乐。

(3)不与“筵中人”为伍,志趣高雅,超凡脱俗。

小结: 写景抒怀,闲适、洒脱、高雅的情怀
四、课堂小结
1、准确把握景物和人物的关系。

2、读一读袁中首的同名作,可与本文作一比较。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
教学目标:
1、诵读,理解大意,体会景物和人物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2、比较篇同题的游记小品的异同。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体会作者以“嗜进”为耻的独特情怀。

教学难点: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开门见山)
二、指导朗读(方法同前)
1、自读,注音,停顿,寻疑
2、质疑,解疑
注意以下句子的停顿:
(1)中郎\拉予\与王子\往游
(2)时\街民\皆穿沟渠淤泥
(3)于是\三月中矣
(4)临水\坐枯柳下\小饮
(5)相与\御\貂帽,着\重裘\以敌之
(6)何\京师之苦\至此
(7)苟非\大不得已
(8)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
(9)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
3、指读,正音,正读
三、疏通文字(前两段)
1、译读,找出疑难字句,讨论解决
2、质疑,解疑
(1)一带:与下文中的“十里”相对应,可理解为量词“条”“湾”等。

(2)予:第一人称代词,文言文中还有“吾”“余”等。

(3)于是:于,介词,在。

是,代词,这时。

(宜强调文言文中“是”很少作判断动词用,通常情况下用作代词)下文中“仆仆于是”中,“于”是介词,但意思是“到”,“是”作代词,代地方,解释为“这里”。

(4)相与:一起
(5)而犹不能堪:而,连词,转折关系,不过。

犹,还。

“而”作为连词,用法比较复杂。

根据它所连接的前后内容的关系作具体的判断:(1)前后内容若是表示动作的先后或因果关系,是顺承,可不译。

(2)前后内容不是顺着下来的,中间有转折,就是转折关系,多译为“不过”“却”“但是”。

(3)前后内容词性相同,意思相近,则为并列关系,可理解为“并且”“而且”等。

(4)修饰关系,前面的作状语,修饰后面的中心语,翻译时中间能够加进去“地”“着”,如“面山而居”意为“面对着大山居住”,“而”表示修饰关系,而不是顺承关系。

(“而”的用法,在本节课内能够不讲的,因为不够典型,最好是在讲练习题时再处理,“而”“于”“以”“之”等文言词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虽然有点繁难,但毕竟比较少,老师应抽机会集中讲一讲,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辨析,当然,这东西不可能是每个学生都能弄清楚的。


(6)乃,“乃急归”中的意思是“于是”;“百苦乃得至邸”中应理解为“才”。

四、课堂小结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力求熟读成诵。

2、试译第三段。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理应引导学生逐步领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步骤:(1)朗读;(2)翻译;(3)理解。

2、在朗读的过程中,恰当的停顿是建立在对句子意思的准确理解之上的,指导朗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疏通文意的过程,不可将二者分割开来,适当的时候教师应讲一讲为什么能够这样停顿,而不能够那样停顿。

3、要让学生明白,一篇文言文中真正难我们的仅仅几个句子或几个词语而已,并非是我们一点儿都读不懂,我们在课堂上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4、准确使用注解,没有注解,有些内容谁也读不懂,老师也不例外。

但注解仅仅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工具,就像是拐杖,刚学走路的时候,它的用处很大,可一旦学会了,这东西就得扔掉,否则它反非而会影响你的走路。

不看注解能将课文翻译下去,这才算是你真的读懂了。

所以,一开始学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注解,用好这个“拐杖”;然后,就得慢慢脱离注解,扔掉这个“拐杖”。

这个点理应明确无误地告诉你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字(第三段,方法同前)
重点字句
(1)何京师之苦至此。

(2)且夫,句首发语词,以引引起下文的议论。

(3)……者,……也文言判断句
(4
“见”作“认为”讲?(不太确定)
(5)予以(之)问予:省略了宾语“之”字,以,拿。

(6)所以,和上文中的“所以”用法不同,上文中的“所以”表示原因,此处的“所以”意为“用……途径()方式”
三、比较拓展
思考讨论:两篇游记小品写同一季节、同一地方的景物,又是亲兄弟俩来写,但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的思想感情两篇文章都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
(1)二袁虽是亲兄弟,但两人的处境和性情又不尽相同:从98页注解12能够看出袁宏道在科举考试中相比照较顺利,为人又生性洒脱,情趣高雅脱俗,袁中道则可能不同,文中说“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由此可见,他在仕途上不太得志,多少有点失意。

(2)两人游高梁桥,虽是同一地方,同一季节,但具体时间不一样,袁宏道去的时候是风和日丽,春意盎然;袁中道去的时候则是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这就直接影响了他游览时的情绪。

(3)两人都身处异地他乡,但在游览时所产生的想法却是不一样的:袁宏道能够尽情地享受自然风光带给他的快乐,袁中道则不一样,面对当时的情景,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处境,想到的是自己江南美丽可爱的故乡,进而产生了以“嗜进”为耻的独特情怀。

所以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截然不同了。

四、总结全文
比较阅读:人异——景异——情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