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栋将军青少年时期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良栋将军青少年时期的故事
党满义
清朝初年,安边堡出了一位名震全国的军事将领,他就是以军功被提拔为云贵总督,后加清廷兵部尚书,被誉为清初第一良将的赵良栋。

明朝万历年间,绥德四十铺的赵某逃荒来到安边,以卖柴为生,娶当地民女为妻,分别于明朝万历十六年(1618年)生长子叫“宝胜”,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生次子叫“二胜儿”。

宝胜为人忠厚,言语不多,二胜儿自幼聪颖,好舞刀弄棒,在顽童中自称大王,常带领同伴在四郊摘“瓜桃梨枣”,惹的四邻不得安宁,其父母常给人家赔礼道歉。

不得已,其父将二胜儿送安边魁星楼下的“义学”读冬书,义学先生给二胜儿取名“良栋”,给宝胜取名“良璧”,读两年冬书后,因生活困难,良栋干脆随父干起了拾粪卖柴营生。

崇祯八年夏,良栋与父到安边城北土墩梁拔苦豆子;父子俩各背一大捆柴,走到东北边墙的一条河边,由于肚中饥渴,其父吩咐良栋到城里买点干粮充饥,等良栋拿干粮回来,其父被背上的湿柴压在水壕中,已离开了人世。

家人嚎啕大哭,不知如何,好心人主动凑了银钱,到商号买两口大缸,将死者装入缸内,葬
于内边弯角处。

这就是传说赵良栋以后干成大事是因为其父葬于独特的风水宝地:“头枕金盆沿,脚蹬文昌阁”(即逝者的头枕在由西向南长城内弯处;双脚向安边北城墙正中间的文昌阁)。

由于生活困难,良栋的母亲给有钱人家做零活,良璧给汪坑一人家招了女婿,良栋在安边跟泥匠做泥活。

清顺治初年,良栋进定边衙门当了衙役,后来成了班头。

有一次,他在衙门前“守夜”时打瞌睡,参将查夜,一眼看出衙门前卧一只白虎,再仔细看是赵良栋,参将暗想,良栋将来必成大业,后来良栋被调定边营。

顺治三年,榆林刘总兵的父亲病重,各州府县纷纷派员带礼看望。

定边参将派良栋一行三人前往榆林,当他途经安边时得知母亲病危,不得不停留一天,第二天母亲离世,良栋忍痛安葬了母亲,便快马加鞭直奔榆林。

到榆林后,刘总兵的父亲已离世。

由于延误时机,良栋跪到总兵大人前请罪:“因奴才的母亲病故,延误时机,罪由奴才一人承担,与其他人无关。

”刘总兵听后,曰:“良栋既为忠臣;又是孝子,岂能有罪?伟男子留我身边。

如何?”良栋留榆林后,随总兵大人多次平息了地方叛乱,屡建功勋。

顺治八年。

经引荐由“和硕英亲王”阿济格所重用,开始担
任军事要职,先担任云贵总督,后升为兵部尚书。

康熙帝评赵良栋一生:“攻克府县百数十城,得伪官大小千官,收伪印二百六十余,平蜀及滇仅二岁一月”。

战功卓著,实为清初第一良将。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赵良栋的第七代孙子在安边城东北一里处为赵将军立碑,记载赵良栋的生平及功绩。

碑高一丈有余,为粗白石,碑顶头戴刻有龙图,碑顶两面分别刻有“大清”、“碑记”,碑顶现存于安边南寺庙,碑体于1967年被安寺大队社员改做石磨了。

乾隆二十六年,赵将军第七代孙子还将先祖赵老太爷及其长子赵良璧的坟搬至安边西梁(即现在安边粮站北半里处)。

祖坟前有石桌、石猪、石羊,文革中坟被破坏,石猪、石羊被县文物部门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安边汪坑、石洞沟一带赵良璧后代曾在此上坟。

(赵良栋及其长子赵弘灿、次子赵弘燮(xie)的坟在宁夏)
(本文根据传说和有关物证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