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件(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人凤《粤汉铁路说帖》(上海《民立报》1912 年7月8~ 9日)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1.外国人最早在中国使用的交通或通讯工具是( )
A.轮船
B.汽车
C.电报
D.电话
【解析】选 A。鸦片战争后,外国在通商口岸设立船坞和 工厂,开始出现航运业。
2. 1898 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 慈禧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 题,司机不跪而且还坐着,并且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 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答案】(1)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 展潮流。影响: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 列强对中国的掠夺提供了便利。
(2)反对清政府将铁路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反映出国人对 铁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和维护民族权利的坚定决心。
(3)特点:兴建铁路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国 家在中国投资兴建铁路,并且超过了中国自建的铁路;帝国主 义控制了中国铁路的建筑权。
3. 民国时期,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是( ) A.马车 B.三轮车 C.人力车 D.自行车 【答案】A 4.近代,上海《申报》的竹枝词“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
无影妙邮筒”反映了( ) A.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 B.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C.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D.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发展
(2)电话 ①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在__上__海__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③到 2003 年末,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 一位。 2.作用 (1)使___信__息___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2)深刻改变着人们的__思__想__观__念__和生活方式。
材料二
材料三 缘铁路收归国有,朝廷定为政策,初川民并无异 议,嗣见借款合同失败,关系国家存亡,名为国有,实为外人 所有。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材料四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 1911 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 筑的铁路占 46%,贷款建筑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 1 200 公里,占总里程的 14%。
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 C.修筑铁路不利于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 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解析】选 A。注意本题考查的是题干中隐含的历史信息, C 项是表面信息,可排除;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义和团运 动发生的时间与本题的时间条件不符,排除 D 项。从题干中可 看出,毛鸿宾认为铁路的开通会引起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他的 主张应该是阻止铁路的开通,这属于顽固派的主张。故本题选 择 A 项。
【答案】D
5.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祖国内地同边疆地区的联系 ②影响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③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住房结构和衣着方式
④促进了对外开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8 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 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 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 9 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 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 被讥讽为“马拉火车”。
A.生活观念俭朴 B.接受新事物需要过程 C.中国不需要汽车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解析】选 D。对于先进的西方文明,仅仅因为不合“尊 卑”的观念就废弃,可见对引进先进文明成果起到阻碍的是封 建的观念。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国存在了 2 000 多年,封建观念 根深蒂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汽 车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
2.近代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2)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军事政治的需要。 3.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通 讯业务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 思想观念。
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使异地传输 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更 加多姿多彩。
4.航空
时间 1909 年
成就 __冯__如____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 业开始
1920 年
中国首条航线__北__京__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 民航拉开了序幕
新中国成立初期 改革开放后
民航发展有限 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变迁 (1)电报 ①19 世纪 70 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把电报线架设到上__海__, 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__湾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材料二 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 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 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
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在人为私利, 在国家为公利。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 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 发展。历史俱在,斑斑可考。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 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变迁
1.铁路
时间
成就
19 世纪 70 年代 外国人私自修建__淞__沪__铁___路___,后被拆除 19 世纪 80 年代初 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 宝成、兰新等铁路
“九五”期末 1997 年以来
2003 年 2006 年
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在上__海__投入商业运营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 (1)特点 ①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是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列强 加紧侵华的背景下进行的,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 度的发展。 ②一开始就受到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在地域上、城乡间发展不平衡。
(2)成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 国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为维护和扩大侵华权利,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控 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运输。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 平衡。
2.公路
(1)20 世纪初,___汽__车_____开始在上海出现。
(2)随后,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3)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时间 鸦片战争后 洋务运动时 新中国成立后 20 世纪 90 年代后
成就 列强设立轮船公司 洋务派创办_轮__船__招__商__局___ 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材料五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所有的经 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语)。俄 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路权的奥秘说:“欧洲列强十分 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 在手里。”
——材料四、五均引自周积明著《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后来 获许修建不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 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 20 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 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兴建方面的特点。
(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在华获取最大限 度的利益。
【针对练习】 (广东江门一模)1865 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涵:
“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 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 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史料 材料一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
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 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 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 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 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 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选自《张之洞全集·奏议》卷27)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1.外国人最早在中国使用的交通或通讯工具是( )
A.轮船
B.汽车
C.电报
D.电话
【解析】选 A。鸦片战争后,外国在通商口岸设立船坞和 工厂,开始出现航运业。
2. 1898 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 慈禧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 题,司机不跪而且还坐着,并且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 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答案】(1)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 展潮流。影响: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 列强对中国的掠夺提供了便利。
(2)反对清政府将铁路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反映出国人对 铁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和维护民族权利的坚定决心。
(3)特点:兴建铁路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国 家在中国投资兴建铁路,并且超过了中国自建的铁路;帝国主 义控制了中国铁路的建筑权。
3. 民国时期,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是( ) A.马车 B.三轮车 C.人力车 D.自行车 【答案】A 4.近代,上海《申报》的竹枝词“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
无影妙邮筒”反映了( ) A.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 B.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C.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D.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发展
(2)电话 ①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在__上__海__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③到 2003 年末,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 一位。 2.作用 (1)使___信__息___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2)深刻改变着人们的__思__想__观__念__和生活方式。
材料二
材料三 缘铁路收归国有,朝廷定为政策,初川民并无异 议,嗣见借款合同失败,关系国家存亡,名为国有,实为外人 所有。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材料四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 1911 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 筑的铁路占 46%,贷款建筑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 1 200 公里,占总里程的 14%。
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 C.修筑铁路不利于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 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解析】选 A。注意本题考查的是题干中隐含的历史信息, C 项是表面信息,可排除;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义和团运 动发生的时间与本题的时间条件不符,排除 D 项。从题干中可 看出,毛鸿宾认为铁路的开通会引起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他的 主张应该是阻止铁路的开通,这属于顽固派的主张。故本题选 择 A 项。
【答案】D
5.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祖国内地同边疆地区的联系 ②影响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③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住房结构和衣着方式
④促进了对外开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8 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 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 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 9 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 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 被讥讽为“马拉火车”。
A.生活观念俭朴 B.接受新事物需要过程 C.中国不需要汽车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解析】选 D。对于先进的西方文明,仅仅因为不合“尊 卑”的观念就废弃,可见对引进先进文明成果起到阻碍的是封 建的观念。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国存在了 2 000 多年,封建观念 根深蒂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汽 车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
2.近代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2)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军事政治的需要。 3.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通 讯业务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 思想观念。
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使异地传输 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更 加多姿多彩。
4.航空
时间 1909 年
成就 __冯__如____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 业开始
1920 年
中国首条航线__北__京__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 民航拉开了序幕
新中国成立初期 改革开放后
民航发展有限 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变迁 (1)电报 ①19 世纪 70 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把电报线架设到上__海__, 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__湾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材料二 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 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 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
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在人为私利, 在国家为公利。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 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 发展。历史俱在,斑斑可考。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 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变迁
1.铁路
时间
成就
19 世纪 70 年代 外国人私自修建__淞__沪__铁___路___,后被拆除 19 世纪 80 年代初 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 宝成、兰新等铁路
“九五”期末 1997 年以来
2003 年 2006 年
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在上__海__投入商业运营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 (1)特点 ①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是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列强 加紧侵华的背景下进行的,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 度的发展。 ②一开始就受到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在地域上、城乡间发展不平衡。
(2)成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 国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为维护和扩大侵华权利,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控 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运输。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 平衡。
2.公路
(1)20 世纪初,___汽__车_____开始在上海出现。
(2)随后,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3)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时间 鸦片战争后 洋务运动时 新中国成立后 20 世纪 90 年代后
成就 列强设立轮船公司 洋务派创办_轮__船__招__商__局___ 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材料五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所有的经 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语)。俄 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路权的奥秘说:“欧洲列强十分 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 在手里。”
——材料四、五均引自周积明著《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后来 获许修建不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 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 20 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 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兴建方面的特点。
(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在华获取最大限 度的利益。
【针对练习】 (广东江门一模)1865 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涵:
“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 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 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史料 材料一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
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 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 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 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 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 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选自《张之洞全集·奏议》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