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板_齿间黏附底质对集矿机附着性能的影响

合集下载

CCH1500E履带式起重机履带板耐磨层的堆焊修复

CCH1500E履带式起重机履带板耐磨层的堆焊修复

CCH1500E履带式起重机履带板耐磨层的堆焊修复[摘要] 以往履带式起重机履带板磨损报废后都要更换新件,现经堆焊修复后可继续使用,延长了使用寿命,节约了大量资金。

[关键词] 堆焊增厚相溶性前言我公司由日本购进的CCH1500E(150t)履带式起重机,经长期使用后,两条履带板、驱动轮严重磨损,已不能继续使用。

如国外进口新件需半年以后,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我们对损坏部位进行了分析、检测及修复。

采用堆焊等技术修复后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可推广使用。

履带板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失效形式有①断裂、②履带板齿的磨损、③履带板与下导轮接触部位的磨损、④节距的增大。

而其中最主要的失效是履带板齿的磨损,本文详细叙述了履带板齿的堆焊修复。

履带板结构简图见图1。

图11 损坏的原因1.1 长时间工作正常磨损1.2 两侧履带不同步经观察发现两侧履带同时行走时,一侧驱动轮不转,此侧履带靠另一侧履带带动被动行走。

所以,主动侧履带板负荷超出设计极限因而严重磨损,履带板齿剩余部分不足1/2齿高。

1.3 节距超出报废标准履带板轴孔直径由原∮47mm磨损增大至∮50mm,履带板轴直径由原∮45mm磨损至∮40mm。

因此节距增大,超出报废标准。

所以履带板齿与驱动轮不能很好啮合,产生异响,加快了磨损。

上述原因造成了履带板的报废。

2 需解决的问题2.1 查出跑偏原因,加以解决2.2 修复履带板齿、驱动轮至原设计尺寸2.3 恢复节距3 修复方案3.1 跑偏:略(因为没有普遍性,不在此叙述)3.2 履带板齿和驱动轮采用堆焊修复3.2.1 考虑现场条件,焊接方法采用手工焊条电弧堆焊3.2.2 焊条的选用由于履带板齿大部分已磨损至1/2以上,所以我们堆焊的主要目的是增厚,恢复其原设计尺寸,因此着重考虑了焊件的相熔性,把降低稀释率作为主要原则,即本着与母材相近原则。

由该设备说明书查得原履带板材质型号为SCMn5[1],为日产不保焊接性的结构用低合金高强度铸钢。

微型履带拖拉机牵引附着性能研究——基于正交试验

微型履带拖拉机牵引附着性能研究——基于正交试验
2 6 . 6 4 %; 在 试 验 范 围 获得 的各 参 数 的最 优 组 合 为 6=1 2 5 mm, L o =1 0 2 0 mm, h=2 8 a r m。此 结 果 为 该 类 履 带 车 辆
履带 的设 计 和 选 用 提供 了理论 依据 。 关键词 :微型履带拖拉机 ;履带结构参数 ;附着性能 ;正交试 验
2 0 l 3年 l 0月
农 机 化 研 究
第 1 0期
微 型 履 带 拖 拉 机 牵 引 附 着 性 能 研 究

基 于 正 交 试 验
张 季 琴 ,杨福 增 ,刘 世
( 1 . 宁 夏 大学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银 川 7 5 0 0 2 1 ;2 . 西 北 农林 科 技 大 学 机 械 与 电子 工 程 学 院 ,陕 西 杨 凌 7 1 2 1 0 0)
X i u l u n Wa n g l 3 等 人 理 论 分 析 了 履 带 车 辆 产 生 最
大推力和牵引力时 的履带板厚度 与履 带板宽度 比以 及履 刺 的高 度 。 w Y P a r k _ 4 开 发 了一 个 计 算 机 仿 真
程序( T P P M T V) , 通 过 输 入 土壤 参 数 和 履 带 式 车 辆 的
基金项 目:陕西省 烟草局项 目( 1 2 ( 一 2 8) 作者 简介 :张 季琴 ( 1 9 8 5 一 ), 女, 甘 肃陇 西 人 , 助 教 ,硕 士 , ( E— ma i l ) z h j q 2 0 1 0 j a s mi n e @1 6 3 . t o m。 通讯 作者 :杨 福增 ( 1 9 6 6 一 ) , 男, 甘肃会 宁人 , 副 教授 , 博 士后 , 博 士生 导师 , ( E— ma i l ) i f z 0 7 0 1 @1 6 3 . c o n l 。

基于ANSYS的EBZ260掘进机履带板结构分析

基于ANSYS的EBZ260掘进机履带板结构分析

基于ANSYS的EBZ260掘进机履带板结构分析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5)二、ANSYS软件简介 (6)2.1 ANSYS软件的发展历程 (6)2.2 ANSYS软件的功能特点 (7)2.3 ANSYS软件在矿业工程中的应用 (8)三、EBZ260掘进机履带板结构设计 (10)3.1 履带板结构设计要求及材料选择 (11)3.2 履带板结构形式及参数确定 (13)3.3 履带板结构强度与刚度分析 (14)四、ANSYS在EBZ260掘进机履带板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5)4.1 有限元建模 (16)4.2 边界条件与载荷施加 (18)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19)4.4 结构优化建议 (21)五、结论与展望 (22)5.1 研究成果总结 (23)5.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4)5.3 未来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25)一、内容简述本文基于ANSYS软件对EBZ260掘进机履带板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ANSYS作为一款强大的有限元分析工具,能够有效地模拟和预测掘进机履带板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力学行为。

通过建立精确的有限元模型,本文详细探讨了履带板的结构特点、材料属性以及受力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多轮次的有限元分析,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分析过程中,本文首先对履带板的结构进行了简化,去除了对分析影响较小的细节部分,从而降低了计算难度。

根据掘进机的实际工作条件和受力情况,合理地选择了材料类型和尺寸,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利用ANSYS软件中的壳单元和体单元对履带板进行了网格划分,建立了完整的有限元模型。

在施加边界条件和载荷方面,本文充分考虑了掘进机在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受力情况和变形特征。

通过合理地设置边界约束和载荷大小,确保了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掘进机履带板的受力状态。

通过对履带板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揭示了其结构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问题。

几种提高履带性能的方法

几种提高履带性能的方法

尽可能小。
2.1 销轴和套筒未与链轨节装配时的配合间隙
当销轴和套筒未与链轨节装配上时,计算出理论上最大
间隙 :
最小间隙 :
χmax=ES-ei,
χmin=EI-es 根据机械设计知识得最小油膜厚度 :
hmin≥Rz1+Rz2=[hmin]
收稿日期 :2018–12–11 作者简介 :
刘海雄(1976—),男,湖南常德人,助理工程师,主要 从事技术研发工作。
化工设计通讯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
工艺与设备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第45卷第2期
2019年2月
几种提高履带性能的方法
刘海雄 (湖南三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南常德 415700)
摘 要 :通过对履带总成在实际工况中失效分析,提出几种对链轨节、销轴和套筒渗碳处理工艺、机加工工艺粗糙度控制、 形成稳定油膜最小间隙量计算等方面的建议,对提高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性能有一定指导作用。
其中,
Δy1=hmin+Rz1+Rz2+Δl+Δd+Δr
Δl 为套筒内孔的直线度公差,mm ;
Δd 为套筒内孔圆的圆度公差,mm ;
Δr 为套筒内孔圆柱度公差,mm ;
2.2 销轴和套筒与链轨节装配时的配合间隙
根据链轨节的装配关系,销轴和套筒分别和链轨节过盈
配合,这意味着套筒与链轨节配合后产生的径向内应力会使
度越低,摩擦系数越大,压入力越大,装配时越困难。 4 结语
通过合理改善热处理工艺,对销套进行表面渗碳处理并
控制热处理碳势大小、理论计算销轴和套筒间隙配合最合适

矿车的粘附规律与粘附机理

矿车的粘附规律与粘附机理

3
解决粘附问题的措施
矿车粘底现象是多年来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 寻找一种既简便实用, 成本又低的实用新技术是解决 这一问题的关键。目前使用的底开式 3 t 矿车改变了传统 l t 矿车那种翻卸式的工作方式, 底板被设计 成可以对开的两扇门式, 这样在卸煤时由于煤体自重对侧面及底面有 “冲刷” 作用, 从而使煤的粘附得到 一定程度的减轻。但是这一方案对目前大量广泛使用的 l t 传统矿车的改进并无多大的借鉴意义。 [l] 在实际生产中用于解决煤的粘附的主要方法 有表面改性法、 改变形状法、 振动法、 水洗法、 电渗 法、 涂油法、 人工法、 柔性法。以上方法由于各种因素限制, 都难以达到较理想的减粘效果。 从前述的分析中可以得出, 减少煤的粘附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改变构成粘附界面的材 料。目前的矿车都是钢铁材料制造的, 如能采用一种轻质、 与煤的粘附作用相对较弱的材料作为隔离层 超高分子量聚四氟乙烯等 或衬层, 就可能达到减小或降低化学吸附与毛细管力的目的。如 PET 材料、 化工材料。另一方面, 如果粘附界面层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能有相对较大的柔性运动空间, 则界面间的 剪切力等因素势必会阻止粘附层的扩大与形成。由 PET 材料所编织的网能满足这一要求。有关 PET 网与煤的切向、 法向粘附力的原理性试验工作已经完成。 综上, 可采用表面改性与柔性减粘综合的技术方法, 即采用 PET 材料柔性网衬技术解决矿车粘底 问题。对于网衬的形状、 加工、 安装方式等技术环节, 已在模型试验中进行了研究与优化。实践证明, 采 用成型的柔性网衬技术可提高生产率 5% ~ 8% 。若推广应用, 将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Adhesion Law and Adhesion Mechanism Analysis for Tub

掘进机履带板结构的优化及校核

掘进机履带板结构的优化及校核

02
PART TWO
添加标题
This template i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dvertising original, here you can directly modify the content. This template i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dvertising original, here you can directly modify the content.
PART ONE
PART ONE
Title here
PART ONE
This template i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dvertising original, here you can directly modify the content. This template i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dvertising original, here you can directly modify the content.
PART TWO
添加标题
This template i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dvertising original This template i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dvertising original
添加标题
This template i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dvertising original This template i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dvertising original
.Power Point.

关于履带式起重机啃齿现象的对比分析与解决方法

关于履带式起重机啃齿现象的对比分析与解决方法

关于履带式起重机啃齿现象的对比分析与解决方法针对国内个别履带起重机发生的驱动轮与履带板出现啃齿的现象,采用理论计算与试验比较方法,提出合理化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驱动轮与履带板磨损后配合使用时易出现啃齿现象的技术问题。

标签:履带式起重机;啃齿;驱动轮;履带板引言如果履带起重机驱动轮与履带板之间啮合不好,就会发生剧烈摩擦,会对驱动轮与履带板造成很严重的破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啃齿现象。

发生啃齿现象是因为履带板的节距计算过于理论化。

履带板与履带板之间是用轴来连接的,为了安装方便与实际应用,履带板的孔与轴之间要留有一定的间隙。

由于间隙的累加,就会导致履带板与驱动轮在啮合时,齿与槽之间发生错位,产生啃齿现象。

分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解决根本问题。

1 工作原理履带架是履带起重机将自身所承受重量传递到地面的重要部件之一,同时也是履带起重机完成行走的重要装置。

履带架行走是由安装在履带架结构上的行走减速机带动驱动轮,再通过驱动轮与履带板之间的啮合将减速机提供的转矩转化为履带板的直线运动,完成履带的行走。

如果驱动轮与履带板之间的啮合不当,就会发生啃齿。

发生啃齿的原因是履带板的节距在计算中过于理论化,而实际中履带板与履带板之间是通过轴连接,为了安装方便与转弯时防止履带板被损坏,履带板轴孔与轴之间要留一定的间隙。

由于间隙的累加,造成履带板的实际连接长度大于理论计算长度,从而产生啃齿现象。

目前驱动轮与履带板之间的啮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驱动轮采用齿的形式,履带板采用凹槽的形式(图1);另一种是驱动轮采用凹槽的形式,履带板采用齿的形式(图2)。

相同吨位的履带起重机,槽结构的驱动轮直径会比齿结构的驱动轮直径大,这是由结构本身决定的。

由于凹槽结构的履带板上面有两个弧形接触块,故在与驱动轮接触时会更平滑,啮合更平稳。

国内的中小吨位履带起重机一般都采用驱动轮是齿槽,履带板是齿的结构形式。

由于中小吨位履带起重机履带结构较小,所以履带板结构相对来说就会更小。

四履带驱动车辆附着牵引性能分析

四履带驱动车辆附着牵引性能分析

在该工况下, 设前面 2 条履带和后面 2 条履带
的滑转率分别相等, 即 ∆f = ∆if = ∆rf 和 ∆b = ∆lb = ∆rb
前面 2 条履带和后面 2 条履带下的垂直压力分 别为
N f = N lf + N rf = f (W G - W F ) = f N
(8)
N b= N lb+ N rb= b (W G - W F ) = bN
Tractive Performance Ana lys is on Four Track D r ive Veh icle
CH EN D ie, H u Y ong 2biao
(D ep a rtm en t of Road Con struction M ach inery, X i’an H ighw ay U n iversity, X i’an 710064, Ch ina)
两履带驱动车辆的作业行驶性能为人们所熟 知, 但有关四履带驱动车辆的作业行驶性能, 例如它 的附着牵引性能尚无人做过专门的论述, 作者试图
在两履带驱动车辆作业行驶原理的基础上, 对四履 带驱动车辆的附着牵引性能作一分析与探讨。
1 切线牵引力
履带装置的切线牵引力就是地面阻止履带运动 时产生的反作用力, 它由摩擦分力和剪切分力组成。 摩擦分力包括履带各部位与地面间的摩擦, 剪切分 力包含地面抗剪强度。由此可知, 履带切线牵引力受 下列因素的影响: ①履带材料机械性质; ②地面种类 及地面强度 (如图 2) ; ③履带长度及履带宽度; ④履 带结构、履刺型式及履带节距; ⑤履带对地面的垂直 压力及其分布 (如图 3) ; ⑥滑转率 ∆(如图 2、图 3) ; ⑦行驶速度。
式 ( 9) 中, v f = v lf = v rf , v b = v lb = v rb, K ∆= K ∆ij (i= l, r; j = f , b)。

中板材质对推土机履带齿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

中板材质对推土机履带齿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

中板材质对推土机履带齿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在工程施工中,推土机是一种常用的土方工作机械,它通过履带传动来移动和推土。

然而,推土机履带齿是作为关键部件之一,承受着严重的磨损和冲击,其耐磨性能直接影响着推土机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中板材质作为一种重要的履带齿材料,其性能对推土机的履带齿磨损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中板材质对推土机履带齿磨损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推土机履带齿的选择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板材质的特性。

中板材质在推土机履带齿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锰合金钢,另一种是铁碳合金。

高锰合金钢具有优异的硬度和耐磨性,适用于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推土机;而铁碳合金则具有较好的韧性和耐冲击性,适用于工作环境较为正常的推土机。

不同的中板材质在推土机履带齿中的应用场景不同,对履带齿的耐磨性能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其次,中板材质对推土机履带齿的磨损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磨损性能是评价履带齿耐久性能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履带齿的使用寿命。

推土机在工程作业过程中,常常面对各种恶劣环境,如石头、硬土、沙砾等坚硬杂质。

这些杂质对履带齿的磨损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耐磨能力。

而中板材质的硬度、韧性和冲击性等特性直接影响着履带齿的耐磨性能。

高锰合金钢由于其硬度较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在面对较恶劣的工作环境时能够有效防止履带齿的磨损;而铁碳合金虽然硬度相对较低,但其韧性和耐冲击性较好,能够在正常工作环境中提供较好的耐磨性能。

另外,中板材质的选择也与推土机的工作效率密切相关。

推土机在施工作业中,需要保持一定的移动速度和工作效率,因此履带齿需要具备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中板材质作为履带齿材料,其选择应综合考虑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等多个因素。

对于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推土机,应选择具有较高硬度和耐磨性的高锰合金钢中板材质,以保证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

而对于工作环境较为正常的推土机,铁碳合金中板材质则能够提供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保持推土机的工作效率。

基于模糊PID的动态履带张紧力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模糊PID的动态履带张紧力控制系统研究

第 43 卷第 5 期2023 年 10 月振动、测试与诊断Vol. 43 No. 5Oct.2023 Journal of Vibration,Measurement & Diagnosis基于模糊PID的动态履带张紧力控制系统研究∗陈兵1,马凯璇1,刘洋1,冯占宗2,赵韬硕2,孙志辉1(1.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北京,100083) (2.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北京,100072)摘要履带张紧力是影响履带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保持履带张紧力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履带服役寿命,使整车在越野工况中发挥出优越的性能。

在对托带轮、负重轮、诱导轮以及履带张紧器的几何关系及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履带张紧力的理论估算模型,通过与多体动力学仿真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履带张紧力理论估算模型的正确性。

在此基础上,基于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简称PID)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履带张紧力控制系统,可通过转动诱导轮曲臂来调整履带的松紧度。

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达到期望履带张紧力,可有效地抑制车体振动的情况及托带轮所受履带的冲击载荷,增加了履带车辆行驶的可靠性。

与传统的诱导轮固定方式相比,该控制系统可有效降低接地段履带的动态张力,且没有加剧履带脱轮的风险。

关键词履带张紧力;诱导轮;数学模型;模糊PID;RecurDyn+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中图分类号TP273.4引言履带是履带车辆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包裹所有车轮并提供连续滚动的轨道,使车辆能够获得较低的接地压力[1]和较高的附着力。

大多数现代履带由履带板、履带销和橡胶衬套交替连接[2],可以确保车辆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高速平稳通过[3‑5]。

履带张紧力对履带装置的动态性能有显著影响[6‑7]。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履带、负重轮和地面之间的接触和碰撞,其履带张紧力变化很大[8]。

深海履带式集矿机打滑及路径跟踪控制问题研究

深海履带式集矿机打滑及路径跟踪控制问题研究

深海履带式集矿机打滑及路径跟踪控制问题研究摘要:履带式行走机构由于其自身特殊的结构特点经常被应用在军事、农业以及采矿领域。

对于深海多金属结核及钴结壳采矿而言,众多国家都相继研制出了海底履带式采矿系统。

履带式集矿机作为深海采矿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其作业环境下的运动控制问题成为研究热点。

集矿机行走在海底极其稀软的底质上,其行走动力来自于履带与海底软底质之间的相互剪切作用。

由于软底质固有的土力学特性,集矿机海底作业过程中履带会产生一定的打滑作用,打滑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集矿机海底行走动力性能。

同时,集矿机海底作业过程需按照预先设定路径进行开采行走。

但由于受到布放偏差、海底软底质、洋流等作用的影响,集矿机实际行走路径与预定路径存在一定的偏差。

为保证集矿效率,路径跟踪问题成为集矿机作业过程关键运动控制问题之一。

对深海采矿系统而言,为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性,集矿机与采矿船之间的随动控制问题也尤为关键。

本文针对上述三种关键运动控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和算法,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履带车辆地面力学特性研究为理论基础,利用以膨润土和水的混合物作为海底模拟软底质,推导出海底稀软底质压力—沉陷关系和剪切应力—剪切位置关系计算公式,建立了集矿机驱动力与打滑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集矿机行走过程各运动阻力的分析,建立了完善的集矿机力学和运动学模型。

提出了方便研究的简化力学模型,并对简化可能导致的误差进行了分析,为履带式集矿机运动控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基于驱动力与打滑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匀底质条件下最佳打滑率判断标准。

通过对集矿机牵引效率分析,建立了非匀底质条件下最佳打滑率辨识方法。

建立了履带式集矿机液压驱动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提出了模糊PID打滑控制策略,建立了打滑控制系统模型。

通过对匀底质和非匀底质条件下打滑仿真结果的分析,证明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对影响履带行走系统性能的相关因素的学习研究

对影响履带行走系统性能的相关因素的学习研究

对驱动轮高置履带行走系统的研究性学习高驱动轮推土机驱动轮具有托链轮的作用,驱动轮高置消除了地面直接传到驱动轮上的冲击载荷,但是驱动轮高置也增加了驱动轮轴所受的应力。

下面是对驱动轮高置履带行走系统的简单分析。

(1)、引导轮体的直径与履带节距的比值愈大,卷绕履带时的冲击就愈小,所以一般引导轮体的直径都选的比较大。

但对于驱动轮后置的机器,通常认为引导轮上链节销中心的运动半径不宜大于驱动轮半径,这样对履带前移有利。

当履带张紧力及驱动扭矩一定时,驱动轮放置得越高,α和β也就越小,且驱动轮越小,驱动轮的轮轴所受的垂直方向上的应力就越大,所以应增大驱动轮半径,且驱动轮放置不宜过高。

但是在输出扭矩一定时,增大驱动轮半径,则牵引力减小,这是不利的。

由于履带的驱动效率与履带销1两侧履带板的相对转角φ及履带销2两侧履带板的相对转角ω呈线性关系,当增大驱动轮半径时可减小φ,增大导向轮半径可减小ω,所以在保证牵引力的同时尽量增大驱动轮和导向轮的半径。

由于牵引力和驱动效率之间是矛盾的,所以可以利用软件仿真技术实验测量多组驱动轮和导向轮尺寸下的驱动轮高置的履带行走系统的性能。

(2)、通过测量驱动轮轴的动态应力参数,研究前后导向轮和驱动轮轮心构成的三角形几何参数变化对履带行走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

(由于测量难度较大可考虑尝试通过软件辅助进行仿真测量)。

(3)、测量托链轮段垂直于履带平面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托链轮轴的动态应力参数,在不同工况及运行情况下进行测试,为分析结构件的设计特点提供实验依据。

托链轮轴一端夹紧在托轮座上,另一端以悬臂梁形式托住履带,通过两套单列圆锥滚子轴承支承着托轮体和浮动油封,托轮体内加有润滑油,以润滑轴承,浮动油封对外保持密封。

测量原理及电桥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具体结构和参数不了解)如上图所示电桥,取应变片电阻初值1234R R R R ===,且11R R ∆<<、22R R ∆<<、33R R ∆<<、44R R ∆<<时,可得312401()4e R R R R U U R R R R∆∆∆∆=-+- ① 若相邻两桥臂(如上图中1R 和2R )电阻同向变化(即两电阻同时增大或同时减小),所产生的输出电压的变化将相互抵消;② 若相邻两桥臂电阻反向变化(即两电阻一个增大一个减小),所产生的输出电压的变化将相互迭加。

基于离散元法的刚性履带低含水软地面附着特性数值分析

基于离散元法的刚性履带低含水软地面附着特性数值分析

基于离散元法的刚性履带低含水软地面附着特性数值分析杜永浩;高经纬;姜乐华【摘要】Soft ground with low moisture has the property of low viscosity and high friction.When a rigid track operates on a dry soil,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of soil is established and verified according to the triaxal test together with the reasonable parameters selected in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Analysis of the adhesion property of the rigid track on this kind of soft ground with low moisture is conducted through numerical traction tests.Micro-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dhesive force decreases with the grouser backward arranged and the adhesive effect perpendicular to the driving direction cannot be neglected.Revealing the essentially discontinuous medium of soil particles under dynamic loads,discrete element method is capable of simulat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ft ground with low moisture better,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numerical study of dry and incompact soil conditions.%针对低含水软地面低黏性、高摩擦的力学特性,以刚性履带在干燥壤土行驶这一典型工况为试验条件,基于离散单元法选取合理的颗粒细观参数,在三轴剪切试验的基础上建立并验证了土壤数值仿真模型.通过数值牵引试验,对刚性履带低含水软地面的附着特性进行了离散元细观分析.分析表明,土壤附着力随履刺的向后排列而递减;垂直于履带行驶方向的附着作用不可忽略;离散元法能更好地还原低含水软地面的力学特性,揭示了土壤颗粒在动态荷载下非连续的本质,适合于干燥、松散的低含水软地面数值研究.【期刊名称】《计算力学学报》【年(卷),期】2017(034)003【总页数】6页(P384-389)【关键词】离散元法;刚性履带;低含水;软地面;细观分析【作者】杜永浩;高经纬;姜乐华【作者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长沙 41007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长沙 41007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长沙 4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1.5;O158随着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逐渐将资源开采区域拓展到我国西部的沙漠、戈壁、山地甚至其他行星等干燥、松散的软地面环境[1]。

温度荷载作用下纵连板式无砟轨道台后锚固结构受力变形特性

温度荷载作用下纵连板式无砟轨道台后锚固结构受力变形特性

温度荷载作用下纵连板式无砟轨道台后锚固结构受力变形特性纵连板式无砟轨道修建过程中,会在路桥过渡段设置由摩擦板、端刺及过渡板组成的台后锚固结构。

台后锚固结构承受桥梁轨道结构传递的纵向荷载,实现轨道结构的连续铺设和路桥刚度的过渡,该结构相继在京津城际、京沪、沪杭等高铁线路中应用[1-3]。

然而,运营期锚固结构承受由于气候变化产生的极端温度荷载,导致端刺、摩擦板与路基填料间脱空、离缝[4],甚至出现轨道板上拱变形,影响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和线路的平顺性,给高速列车安全运行带来巨大威胁。

回想高一时的我,不思进取,迷茫困顿,要别人狠狠皱着眉头思索才能想起来是谁,是男生中晦涩隐秘的存在。

我的高中生活漫长又无望,唯一的乐趣,就是和同桌沐子合资在班上开的“小卖部”。

说直白些,也就是两个牛皮纸箱,里面塞满了我们淘来的辣条、卤蛋、泡面等零食,出售给大家赚取差价。

台后锚固结构依据端刺结构可分为倒T 型和Ⅱ型2 种,国内外学者采用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等方法对台后锚固结构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

姜子清等[5]研究表明带肋摩擦板可有效增加锚固结构的纵向刚度,减小荷载作用下倒T型端刺的纵向位移;董亮等[6]对比分析了倒T型和Ⅱ型端刺结构在温度荷载和制动力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征,提出工程使用建议;魏强等[7]采用非线性弹簧描述土体与端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结构变形、周围土压力等方面提出了端刺结构优化方法;贺欣等[8]基于等效线性的原理,构建了倒T 型端刺的动力学分析模型,并进行端刺结构低动力优化设计;梅大鹏等[9]基于“m”法,以非线性弹簧表征土体与端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端刺结构对无缝线路力学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短路基端刺结构的加强方案;赵磊等[10]对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无砟轨道整体纵向力传递规律及锚固结构的力学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主端刺位置应力较大,并且其上轨道板与底座板会产生差异变形。

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关注锚固结构在纵向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对考虑温度荷载、填筑土体性能劣化等因素作用下的锚固结构力学特性研究尚不充分。

履带附着系数

履带附着系数

履带附着系数履带附着系数是指履带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的一个物理参数。

这个参数对于履带式车辆的操作和性能至关重要。

在不同的地面条件下,履带附着系数会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一参数对于驾驶员和工程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履带附着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履带式车辆的牵引力和操控能力。

当履带附着系数较大时,摩擦力也较大,车辆能够更好地牵引、加速和刹车。

这对于需要在各种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作业的工程车辆来说尤为重要。

而当履带附着系数较小时,摩擦力减小,车辆在操控时容易打滑或失控。

在不同的地面条件下,履带附着系数的大小会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干燥的混凝土或沥青路面上,履带附着系数较大,车辆的牵引力和操控能力都会很高。

而在湿滑的泥土或雪地上,履带附着系数则较小,车辆的操控性和牵引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因此,在选择合适的车辆操作方式或车辆型号时,需要考虑到地面条件对履带附着系数的影响。

提高履带附着系数的方法有很多种。

首先,选择适合地面条件的履带类型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履带设计和材料可以在不同地面上提供更好的附着力。

其次,合理调整履带的张紧力也可以改善附着系数。

适当的张紧力可以确保履带与地面之间有足够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摩擦力。

此外,保持履带的清洁和维护也是提高附着系数的重要因素。

积聚在履带上的泥土、油污或其他杂物会降低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导致附着力下降。

总之,了解和掌握履带附着系数对于驾驶员和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履带式车辆的操控性能和牵引能力。

通过选择合适的履带类型和材料、调整履带的张紧力以及保持履带的清洁和维护,可以有效提高履带附着系数,提升车辆的操作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不断提高对履带附着系数的认识,灵活应用相关知识,以更好地驾驶和操作履带式车辆。

履带板

履带板
在沼泽地或农田内使用的履带行走装置,为了保护地表面和降低转弯阻力,以采用加长履带和平底履带较为 适宜 。为了保证履带链在任意位置时(包括接地、绕驱动轮和导向轮转动以及上部悬挂位置)相邻两履带板中 间不致夹进石块和由此而引起过高的应力,要求履带板的节距调整得很准确,并应设计适当形状的搭接唇。搭接 唇的作用是使履带板彼此靠紧,形成首尾相接的带状。履带板应按同一方向顺次装上。履带的节距愈小,则履带 链运转在驱动轮、导向轮之间时的升幅也愈小。这样运转均匀度好,履带链的磨损低,行走时驱动效率高。但其 最小的节距值应根据机重和履带链的排数来确定。安装履带板的两排链轨上的孔距一般应大一些,以便换装不同 接地比压的履带板。沼泽地使用的行走装置,需要很宽的履带板和轨面,此种超宽履带板有时弯曲应力很高。如 当挖掘机在混有残余树根的地面上工作时,由于机重大部分落到被树根支撑的某个履带板上,以致使这个履带板 产生非常高的弯曲应力,从而影响了此履带板的寿命。为了防止履带板的损坏和弯曲,须提高断面系数和抗弯强 度。提高断面系数,就得增加履筋的高度,但这样会明显的增加转弯阻力,影响挖掘机的机动性。因此,对宽度 超过700毫米供沼泽地使用的行走装置宜用钢质轧制的空心履带板。
由于履带板节距被拉长,还引起在行走时支重轮跳动,加速了履带板跑道部分的磨损。当跑道部位下陷大于 4毫米时,就应修复。
履带板导向部分的磨损,主要是履带走偏、履带板严重变形,以及支重轮和引导轮的轴向晃动太大所引起。
常见的报废履带板,都是在与驱动轮相啮合部位被严重磨损或被磨穿 。
的修复
的修复
履带板的磨损主要有两个部位:滚道表面和履带销孔。要修复很简单,滚道磨损后下陷一条凹槽,其深度不 超过2~3毫米时,可直接堆焊补平。磨损较深时,可按具体情况以不同尺寸钢条填在凹槽内,然后从四周焊牢。 销孔磨大后应恢复原有尺寸和原孔中心位置,为此可把磨损的销孔切开,插入一标准尺寸销子,然后加热到 800℃左右,再把耳子边缘迭卷起来,在切口外面加一块半圆形铁板用电焊焊牢即可。这样修复的履带板可持续 使用100个班次以上 。

深海集矿车履齿自清洁及稳定性研究

深海集矿车履齿自清洁及稳定性研究

深海集矿车履齿自清洁及稳定性研究
朱艺顺;李家平;马雯波
【期刊名称】《材料研究与应用》
【年(卷),期】2022(16)2
【摘要】针对集矿车海底行走履带粘泥严重的情况,基于超疏水材料良好的自清洁特性,通过化学刻蚀法和PFDS乙醇溶液修饰工艺制备具有优良自清洁效果的集矿车履齿。

对制备的履齿样品进行表面结构和形态表征,评价了其超疏水表面层的自清洁、耐摩擦、耐酸碱等服役性能。

结果表明,表面处理后的样品接触角最高达154°,其具有优良的自清洁特性,且耐磨性和抗酸性腐蚀效果良好。

【总页数】6页(P297-302)
【作者】朱艺顺;李家平;马雯波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424
【相关文献】
1.基于遗传算法的深海集矿车避障路径规划方法
2.基于GAAA算法的深海集矿车的最优路径规划
3.深海采矿系统浮力配置对集矿车受力状态的影响
4.深海集矿车速度控制与轨迹跟踪设计及实现
5.深海多金属结核集矿机铝合金履齿结构设计与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合物颗粒与矿物表面间粘附力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水合物颗粒与矿物表面间粘附力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水合物颗粒与矿物表面间粘附力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滕莹;王朋飞;Zachary Aman【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22(43)3【摘要】在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管道内的液滴和气泡受环境条件影响会转化生成水合物颗粒,水合物颗粒发生聚集时会引起堵塞,导致潜在的安全问题。

粘附力是探究开采管道流动安全及水合物颗粒聚集和沉积机理的关键,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输运过程中水合物颗粒间或颗粒-表面间粘附力的测量和描述,而对开采过程中沉积物矿物润湿性及表面粗糙度对粘附力的影响关注较少。

利用粘附力测量实验系统,开展了水合物颗粒与经不同方法处理的碳钢表面及石英石、孔雀石、方解石和高岭石等矿物表面间粘附力的测量分析。

结果显示,受润湿性影响,水合物颗粒与矿物表面之间粘附力是其与碳钢表面粘附力的3~6倍。

此外,水合物颗粒与矿物表面粘附力受接触时间影响,与方解石和高岭石表面间的粘附力随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进一步探索添加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水合物晶体生长速度及粘附力的影响,并指出颗粒与矿物表面水膜接触面积变化使水合物颗粒形貌由层状结构变为针状结构。

对比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差异,分析得出矿物表面的强亲水性是造成结果差异的关键原因。

【总页数】8页(P703-710)【作者】滕莹;王朋飞;Zachary Aman【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深圳市深部工程科学与绿色能源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深圳大学广东省深地科学与地热能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西澳大学机械与化学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相关文献】1.矿物颗粒表面纳米化调控的影响因素分析2.基体表面微颗粒粘附力测量方法的专利技术3.瓷绝缘子表面粘附颗粒的粒径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4.黏土矿物颗粒特征对含水合物的沉积物力学特性影响研究5.水合物储层颗粒间微力测试与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海集矿机在稀软底质土上行走动力学仿真研究

深海集矿机在稀软底质土上行走动力学仿真研究

深海集矿机在稀软底质土上行走动力学仿真研究经过多年实践和论证,我国进行深海采矿的现行技术方案是采用水力式集矿方式,该深海采矿系统主要由水面平台、水下垂直输送系统和履带式集矿机三部分组成,而集矿机是深海采矿系统中的重要装备和核心技术单元。

由于深海多金属结核矿区地形复杂多变,深海表层稀软底质土有极高的含水率、极小的内摩擦角、高液限、高塑性、大孔隙比、低强度、低重度等特性,因此需要集矿机具备良好的抗沉陷和抗打滑性能以及良好的转向和爬坡性能等,而这些性能是履带结构参数与稀软底质土耦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基于Bekker承压模型、Janosi和Hanamoto剪切模型,结合新型履带式集矿机的具体设计方案,根据深海表层稀软底质土的性能和参数,构建了适应该集矿机的稀软底质土模型;并在多体动力学软件RecurDyn中建立了履带式集矿机虚拟样机模型,分别对直线行驶、转向和爬坡等基本动作进行了动力学仿真研究。

为了更好理解集矿机在稀软底质土上的动力学行为,还比较了集矿机在重粘性土上行走的特性,对比研究了集矿机在不同性质土壤中的运动学、动力学特性,评价和预测了履带式集矿机的性能。

计算结果表明,1、集矿机以1m/s的速度在稀软底质土上爬坡的极限坡度是31°,而在重粘性土中能够攀爬更陡的坡,根据我国深海矿区地形地貌特征,集矿机的爬坡高度不大于15°,集矿机在稀软底质土上能顺利爬坡行驶,有良好的爬坡性能。

2、静止状态下,集矿机在重粘性土和深海稀软底质土中沉陷量分别是2mm和19.51mm;当集矿机以1m/s的速度运动时,在重粘性土和深海稀软底质土中的沉陷量分别是25.89mm和33.65mm;稀软底质土中,集矿机分别以1m/s、0.6m/s 和0.4m/s的速度运行时,沉陷量分别是33.65mm、35.63mm和37.88mm,在集矿机在稀软底质土上的沉陷比重粘性土中的沉陷要大,速度减小时集矿机的沉陷量有增大的趋势,集矿机在稀软底质土上的抗沉陷性能良好。

履齿结构对深海沉积物扰动分析

履齿结构对深海沉积物扰动分析

履齿结构对深海沉积物扰动分析
胡琼;王洋洋;欧雨佳;朱静妍
【期刊名称】《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5)6
【摘要】为探究集矿车在行进过程中履带运动对深海沉积物的扰动机理,并建立适用于机械结构与沉积物作用的仿真模型,结合水槽实验和模拟分析,设定对照试验,研究机械结构运动对沉积物的扰动作用和羽状流扩散现象。

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偏置一字形履齿低扰动性能较好,扰动最大速度在1.5 m/s以下;扰动源的下陷深度和转速对水槽中的浊度变化有显著影响,浊度计最大和最小测量值为4 381.3 mg/L 和3 073.3 mg/L,相差29.9%,峰值时间相差超过50%。

搭建欧拉多相流模型,设定参数和边界条件,仿真与试验结果接近,可用于后续开展小范围内的机械扰动研究。

【总页数】8页(P1127-1134)
【作者】胡琼;王洋洋;欧雨佳;朱静妍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69
【相关文献】
1.深海多金属结核集矿机铝合金履齿结构设计与分析
2.深海集矿车履齿自清洁及稳定性研究
3.深海海底钻机海底沉积物取芯过程扰动水压分析
4.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过程对沉积物扰动试验研究
5.水牛蹄型深海集矿机履齿设计及牵引性能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2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年
稀软底质在接地段、驱动轮包覆段、悬垂段、链轮包覆 段依次分布,其黏附量逐渐减少。 集矿机于 2001 年在云南抚仙湖进行了湖试,试验结 果显示,整机性能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履带板、齿间黏 附有部分湖底的稀软底质。如图 2 所示,集矿机吊起后, 上部履带板、齿间黏附着大量的稀软底质,下部履带板、 齿间黏附的稀软底质可能在起吊过程中脱落。
0


伴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金属矿产资源数量消 耗量与日俱增,为应对地球陆地金属矿产资源枯竭的资 源危机,上世纪中叶,世界各国先后开展了海洋矿产资 源的开发利用研究[1]。 在中国大洋协会的组织下,通过实施深海多金属结 核开采系统研究“八五” 、 “九五”2 个 5 年计划,我国完 成了深海多金属结核中试采矿系统的技术设计,于 2002 年成功进行了采集系统的深水试验[2-4]。试验发现,集矿 机的行走履带黏附有大量的稀软底质,降低了集矿机的 履齿的有限剪切高度,影响了集矿机在稀软湖底的牵引 性能。 Xiu Lun Wang[5]等理论分析了履带车辆产生最大推 力和牵引力时的履带板厚度与履带板宽度比以及履齿的 高度。Marek M.Poncyliuse[6]究了履齿参数、滑转率等对 履带车辆的牵引力的影响。Z. Asaf 等[7]并计算了不同接 地压力下不同履齿高度采用 DEM、McKyes 和 Beker 等 不同模型下的牵引力。宁素俭[8]研究了长度、履齿高度对 牵引力的影响。 曹光民等[9]研究了齿高及数量对工程机械 牵引附着性能。 本论文在对中试采矿系统的集矿子系统进行了改进 与完善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集矿机在稀软底质上
第 10 期
吴鸿云等:履带板、齿间黏附底质对集矿机附着性能的影响
141
根据稀软底质的粒级分布,稀软底质的黏粒含量多, 粒级小, 90%以上的稀软底质小于 0.063 mm 粒级, 50.6% 以上的稀软底质则小于 0.004 mm 的粒级;稀软底质表层 主要由蒙脱石和高岭石组成,蒙脱石的含量自上往下呈 增加的趋势,蒙脱石的平均质量分数为 44.2%~52.7%, 高岭石平均质量分数在 6.7%~8.6%之间;稀软底质长期 浸泡在碱性海水中,稀软底质内的孔隙水即为海水,偏 碱性,其 pH 值大于 7;稀软底质的含水率自上而下逐渐 降低,表层含水率极高,呈流状,与履带板、履齿的黏 附性能差,履带板压陷表层底质,底质沿履齿内表面向 两侧流出,履带板继续压陷,下层底质含水率低,呈塑 性,履带板压陷深层底质,底质颗粒压实,挤压排水, 含水率继续降低;底质表层随深度的增加含水率、体积 质量减小;集矿机作业过程中,底质的表层多次被扰动。 上述因素加速了履带板、齿与底质的黏附。 2)履带板、齿表面特征 履带板采用一次成形加工而成,表面粗糙度为 12.5, 履齿为 1Cr13,表面粗糙度为 6.3,与底质的黏附力大。 3)外力 外力主要有正压力、施压时间以及施力速度等。 集矿机行驶过程中,底质所受的正压力包括履带板 压陷和履齿剪切产生的正压力,履带板受支重轮的多次 冲击而压陷底质,履齿在剪切并压缩底质的过程中,导 致底质受到的正应力增加;集矿机行驶过程中,履带板 受支重轮的多次冲击而压陷底质,履齿在剪切并压缩底 质的过程中,底质缓慢压缩而使黏附力增加;集矿机在 作业过程中,低速行驶,集矿机滑转,实际的行驶速度 低于理论行驶速度,履带板、齿从引导轮进入接地段与 底质接触到被驱动轮卷离底质的过程中,底质长时间与 履带板、齿作用,加速了底质在履带板、齿之间的黏附。 1.3 履带板、齿与稀软底质的黏附过程 如图 1 所示,集矿机采用驱动轮后置,行走时履带 板在链轮作用下驱动履带链带动履齿剪切底质。取第 i、 i+1 块履带板、齿为研究对象。 进入阶段:第 i+1、i 块履带板依次从引导轮前端进 入接地区段,集矿机重力通过支重轮经履带链作用于履 带板,履带板受载压陷底质,履齿开始剪切底质。 填充阶段:第 i+1、i 块履带板与对应履齿组成体积 空间,履带板在压陷过程中,表层稀软底质因其低黏性 和易流动等特性,沿第 i+1、i 块履齿内表面快速向两侧 流动,产生排土现象;履带板继续下陷,底质黏性增加, 流动性降低,底质的孔粒间相互挤压,孔隙间的水挤出, 底质的含水率降低,作用于履带板、履齿的正压力加大, 底质开始黏附于第 i+1、i 块履带板与第 i+1、i 块履齿内 侧,该体积空间内充满底质。 压实阶段:前进过程中,齿间黏附的底质受下层底 质的剪切和集矿机机体引起履带链的振动而部分脱落, 但在整个行驶过程中,齿间黏附的底质在集矿机支重轮 的多次加载下,整体呈愈压愈实的趋势,底质作用于履 带板和履齿的压力加大。根据土壤黏附力的概念,底质 与履带板和履齿的黏附力达到最大。 如图 1 所示的 a 位置。
2.2 集矿机在稀软底质上的附着力 设履带接地区段在地面上所承受的牵引力为 F, 根据 图 4 可以建立单履带产生的牵引力方程 F = FT + FQ (3) 式中,FT 为履带接地区段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kN;FQ 为土壤对嵌入地面内的履齿所作用的水平反作用力, kN。 摩擦力的极限值计算式为 FTmax = u0G/2 (4) 式中,u0 为履带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系数;G 为履带车 辆重力,kN。
1.1 土壤与非土壤材料的黏附力行为 土壤黏附是土壤与各种非土壤材料的黏附行为,反 映了土壤的力学性质,是一种界面现象,发生在土壤与 非土壤固体材料的接触界面。根据土壤的力学性质,土 壤黏附分为 2 种形式:正向黏附和切向黏附。 土壤在其他材料上黏附能力的高低,通常由黏附力 测量。土壤黏附力又称黏着力或外附力,是指土壤与其 他物体表面间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可以是在土壤与物 体问加压之后产生,也可以是不加压就存在。 当土壤与非土壤固体材料发生相对滑动时,土壤对 非土壤固体材料表面沿运动方向的黏附阻力,称为土壤 的切向黏附力。当土壤与非土壤固体材料紧密接触时, 在工作接触界面投影面的垂直方向的抗拉强度,或单位 面积的拉脱力,称为土壤的法向黏附力。土壤对地面机 械行走装置触土部件的黏附,基本上属于法向黏附 力[10-11]。 1.2 履带板、履齿与深海稀软底质的黏附影响因素 影响稀软底质黏附于履带板、齿间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包括稀软底质的物理特性、履带板、齿表面性质和 外界条件,将促进稀软底质在履带板、齿间的黏附。 1)稀软底质的物理特性[12-14] 主要指稀软底质的黏粒含量、矿物构成、含水率、 溶液性质、体积质量以及表面形态等。
140
第 26 卷 2010 年
第 10 期 10 月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Vol.26 No.10 Oct. 2010
履带板、齿间黏附底质对集矿机附着性能的影响
吴鸿云1,2,陈新明2,刘少军1,高宇清2,陈秉正2
(1.中南大学机电学院,长沙 410083; 2.长沙矿山研究院,长沙 410012) 摘 要:为优化设计集矿机的机构,分析了行走履带板、齿间黏附稀软底质对集矿机附着性能的影响。该文分析了集矿 机的履带板、齿与稀软底质的黏附,通过建立集矿机在稀软底质上的附着力数学模型,理论研究稀软底质的物理力学参 数和集矿机结构参数对其附着性能的影响。稀软底质的物理力学特性和履带板、齿材料特性等因素影响了底质的黏附, 稀软底质在链环上依次分布沿前进方向逐渐减少,黏附底质使集矿机的附加重量和接地压力约增加 25%。集矿机的附着 力由内聚作用力、驱动力、摩擦阻力和内摩擦作用力等组成,前二者分别约占附着力的 40.6%和 33.8%,内摩擦作用力 和摩擦阻力可忽略。履齿的有效剪切高度降低,大大降低了集矿机的附着力,集矿机的齿高应设计为 15 cm。履带板、 齿间黏附底质降低了集矿机的附着性能。 关键词:工程装备,黏附,行驶,阻力,集矿机,稀软底质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0.10.023 中图分类号:TH12,TD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0)-10-0140-06 吴鸿云,陈新明,刘少军,等. 履带板、齿间黏附底质对集矿机附着性能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0):140 -145. Wu Hongyun, Chen Xinming, Liu Shaojun, et al. Influence of soft sediment adhered to track on adhesion performance of seabed track vehicle[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0, 26(10): 140-14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收稿日期:2010-05-20 修订日期:2010-06-08
行驶过程中出现的滑转沉陷问题,理论研究集矿机在稀 软底质上的牵引性能,进而为研制适用于深海环境带板、齿与稀软底质的黏附机理
基金项目:中国大洋协会深海资源勘查技术子项目(DYXM-115-04-02-03) 作者简介:吴鸿云(1976-) ,男,湖北洪湖人,博士生,机械工程专业, 主要从事深海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长沙 长沙矿山研究院海洋所,410012, Email:why@
1.悬垂段 2.接地段 3.包覆段 注:v 为集矿机的行驶速度,m/s;i 为第 i 履带板
Fig.1
图 1 履带板、齿与底质的黏附机理原理示意图 Adhesion principle sketch of sediments between track plate and shoe
离心阶段:当第 i+1、i 块履带板相继脱离接地段开 始包覆驱动轮时,履带板对底质的作用力逐渐消失,底 质作用于第 i+1 块履齿的正压力逐渐减弱直至为 0,在惯 性力作用下,履带板、齿刮起底质,底质黏附于第 i+1、 i 块履带板与第 i+1、i 块履齿内,底质在重力作用下,部 分作用于第 i 块履齿内侧, 齿间黏附的底质受驱动轮离心 作用,呈外甩趋势,当履带板运动到如图 1 所示的 b 位 置时,齿间黏附的底质在惯性力作用下,易被甩离履齿。 由于底质与履带板的黏附力以及底质与履齿的黏附力的 存在,阻碍了黏附底质的甩离,齿间黏附的底质黏附在 履带板、齿组成一个槽式的体积空间继续跟随履带板运 动。 受振阶段:当第 i+1、i 块履带板相继脱离驱动轮时, 履带链拉紧,悬垂在拖轮上。底质作用于履带板上端, 底质对履带板的正压力即为黏附底质的重力,此时底质 受到的黏附力包括底质与履带板的黏附力以及底质与履 齿的黏附力。履带链在运动过程中做周期性跳动,履带 板和履齿跟随跳动,履带板、齿间黏附的底质受迫而做 周期性振动,降低了底质与履带板、齿的黏附力,同时 由于履带板间的间隙,履带板、齿间黏附的底质从间隙 中部分脱落,但由于黏性底质的内黏聚力以及底质与履 带板、齿的黏附力作用,履带板、齿间仍黏附有大部分 底质, 而跟随履带板、 齿包覆链轮。 如图 1 所示的 c 位置。 脱落阶段:第 i+1、i 块履带板相继脱离自由段开始 包覆链轮,第 i+1、i 块履带板沿圆弧分布,履带和履齿 组成的体积空间增加,黏附底质拉伸,在内聚力作用下 呈多边形沿圆弧分布,底质部分作用于履带板和第 i+1 块履齿,当第 i 块履带板饶过链轮水平轴线而第 i+1 块履 带板重新进入接地段,黏附底质作用于履带板和履齿的 正压力逐渐消失直至为 0,如图 1 所示的 d 位置,底质仅 受重力、离心力、与履带板、齿的黏附力作用,当底质 与履带板、齿的黏附力在重力方向的分力小于重力,底 质部分脱落,剩余部分底质黏附于履带板、齿再进入接 地段。 集矿机在前进过程中,相邻履带板、履齿经过进入 阶段、填充阶段、压实阶段、离心阶段、受振阶段、脱 落阶段、再进入阶段等运动循环,稀软底质相应地从进 入、充满、压实、甩出、振松、脱落、再进入相邻履带 板、齿间的过程,在整段履带板和履齿组成的链环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