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区道岔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咽喉区道岔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研

066000
摘要:为了解决咽喉区道岔轨枕立螺栓折断,道岔轨件磨耗伤损发展较快,
滑床板磨耗、开焊,轨下胶垫压溃、变形、窜动,几何尺寸难以保持等问题,分
析总结了道岔病害的成因特点及发展规律,通过加大道岔综合维修力度、抓好道
岔专项整治、提升道岔结构强度、增强道岔框架稳定性等方法,对黄骅港站相关
道岔病害进行了综合整治。

研究表明,通过安装整体式轨距杆、多功能防爬装置、通长轨撑铁垫板、热塑性橡胶垫板,周期性涂抹干式润滑剂,安装重型扣件,使
用心轨加宽型重载辙叉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咽喉区道岔设备病害的发生频次,将
咽喉区道岔维修周期从10d延长至25d以上,每年节约人力2000工日以上,节
约成本400万元以上;道岔尖轨、基本轨、钢轨使用寿命延长3至6个月,道岔
轨件成本节约450万元以上。

关键词:技术站;咽喉区道岔;病害;整修措施
一、概述
重载列车对线路的冲击破坏较普通铁路大,尤其是对曲线、道岔等轨道结构
的损伤更为严重。

我国重载铁路一般采用75kg/m钢轨,区间设置1∶40轨底坡,采用提速道岔的技术标准:分开式弹性扣件,固定型辙叉或可动心轨辙叉。

重载铁路道岔病害凸显区域主要集中在技术作业站咽喉区,因侧向过车频繁,处于咽喉区的道岔设备病害种类多、难整治、发展快,常见病害有:零配件失效
折断、几何尺寸超限、道岔框架不稳定等。

道岔轨件伤损严重时,将危及重载列
车的行车安全。

二、技术站咽喉道岔病害种类及特点
(一)道岔道床病害
受黄骅港站地理环境、历经多次站改未形成整体排水系统等因素的影响,道岔道床病害凸显,道床脏污、道床板结、翻浆冒泥等道床类病害较为明显。

(二)几何尺寸偏差较大
主要表现为轨距、水平超出标准范围,尖轨爬行,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转辙部分轨距扩大,辙叉部分的间隔及护背距离尺寸超限,岔枕偏移,限位器顶死等。

(三)联结零件损坏
主要表现为弹条折断、螺母松动脱落、接头螺栓松动、轨枕立螺栓剪断、滑床板及槽型护轨垫板开焊或断裂、轨下脚垫压溃、尼龙底座破损严重、轨枕挡肩破损等零配件失效现象。

(四)道岔组件磨耗严重
主要表现为道岔辙叉寿命明显缩短。

据统计,整铸辙叉寿命不足3个月,贝钢组合辙叉平均寿命为6个月左右,咽喉区道岔辙叉寿命为4个月左右。

万吨列车通行的道岔侧向地段,曲尖轨平均寿命仅为4个月左右。

三、咽喉区道岔病害的成因分析
(一)道岔道床因素
1.黄骅港站历经了多次站场扩能改造施工,道岔插铺施工多利用天窗时间段进行。

受天窗时间和施工环境制约,有些道岔处道床层底砟厚度不足、前后引轨部分的道床未作处理,造成后期道岔脏污板结甚至翻浆冒泥。

如2013年黄骅港站扩能改造施工插铺的2号/4号道岔,66号~72号菱形道岔均表现出道床厚度不足的问题。

2.黄骅港站是终端站,机车减速喷砂、车列运行掉落煤渣等一定程度上造成咽喉岔区道床的脏污。

其中。

港前作业区西咽喉20号/22号、38号~42号菱形
道岔,港口作业区Ⅰ场110号~116号菱形道岔、134号~140号菱形道岔因机车
洒砂造成道床脏污板结的病害明显。

(二)道岔结构因素
1.道岔范围内接头数量较多。

在列车碾压钢轨的运行过程中,受冲击力自然
较大。

受尖轨、基本轨密贴程度的影响,辙叉部分受“有害空间”、查找间隔和
护背距离尺寸的影响较大。

2.受前后两转辙机拉杆影响,转辙部分两牵引点处不能进行日常捣固保养,
致使道岔转辙部的整体平顺性较差、易损坏。

如港前作业区东岔区29号~35号
菱形道岔、47号~53号菱形道岔转辙部的立螺栓折断,几何尺寸难以保持。

(三)道岔铺设质量不高
部分道岔在上线运行前就带有病害,造成运营后病害形成快且难以整治。


要包括铁垫板型号不符、安装位置错误,轨枕间距不准确,轨距调整块型号不符,支距挡板安装数量不足和位置错误,大胶垫安装错误等,易造成钢轨碎弯多、直
股与侧股方向不能同时直顺、道岔钢轨磨耗掉块加剧、道岔轨件不良等上线后道
岔整体状态不良的后果。

如港前作业区88号/90号道岔、104号~110号菱形道岔,港口作业区Ⅰ场142号~148号菱形道岔因铁垫板型号不符、轨枕间距不准确,造成后期设备养护问题较明显。

(四)道岔养护维修不当
1.在道岔养护维修过程中,没有树立全方位综合整修的理念,“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导致道岔的维修工作量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2.没有坚持大机捣固道岔的养护原则,多采取人工小型机捣,作业质量不高,导致病害层出不穷。

3.对道岔各部零配件的检查整修不到位,对“限位器顶死”病害的整治力度
不够,造成道岔整体框架刚度不良,特别是在技术站的咽喉岔区处和万吨列车侧
向接发车频繁地段,病害发展迅猛。

如港前作业区46号~48号~50号~52号~58号一渡一交道岔此类病害明显。

4.轨下胶垫更换不及时,导致轨距水平不良等问题。

如港口作业区Ⅳ场402号~408号菱形道岔胶垫病害明显。

5.道岔范围内接头养护不当,垫板过多或者不注意接头前后与整体道岔的顺坡,特别是前后连接线路的顺坡不良,直接造成接头位置过硬,影响道岔的整体
平稳性。

6.对道岔轨件打磨重视度不够,直接造成因尖轨辙叉“肥边”引起的裂纹掉
块病害较多,甚至作下线处理,降低了道岔轨件使用寿命,而且也增加了换轨工
作量。

如港前作业区17号/19号、63号/65号、86号/88号、114号道岔因打磨
力度不够,造成辙叉下线问题明显。

四、道岔病害的综合整治措施
主要采用大机清筛和人工换砟、强化零配件整治、多措并举稳固道岔框架结构、使用贝氏体钢轨、成立道岔打磨小组等措施,进行咽喉道岔的综合整修整治,具体措施如下。

(一)根治道床病害,恢复道床弹性
采取大机清筛道岔的做法,大大提升了道岔区道床的弹性。

黄骅港站每年有
计划地对咽喉区道岔进行大中修人工换砟或破底清筛工作,确保道床换砟厚度不
小于300mm,并将两侧道床砟坡筛透。

另外,在大中修期间增设各站场岔区的排
水系统,有效提升了咽喉道岔设备的运行稳定性。

(二)加强道岔核图力度,提升根治道岔病害意识
依据道岔实际运行状态的优劣程度,制定年度、月度、每周的道岔核图计划,逐组落实整修。

如利用道岔核图的方法对港前作业区90号、92号、96号、120号、122号进行了整治,病害得以根治。

整治后,道岔检修周期从10d延长至
25d以上,每组道岔可节约人力90工日,整治效果明显。

(三)严格管控站场改造及大中修道岔换铺的施工质量
1.技术站站场改造及大中修换铺道岔的施工,一般是在不影响既有线运营的
基础上,利用天窗时间完成的。

因此,在确保高效、安全、正点、可行的基础上,施工方案和步骤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2.施工方应提前介入,做好道岔预铺过程中的配合工作,确保零配件齐全、
准确、有效,几何尺寸不超限。

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设计桩位落槽,确保道岔渡
线的顺接,道岔平、纵面良好。

(四)重视道岔大机捣固综合维修工作
合理利用大机捣固对道岔进行综合维修。

对道岔区域的接头进行大机捣固,
彻底根除道岔范围内轨枕“吊板”现象。

利用大机捣固的契机,针对岔后连接曲
线不圆顺、正矢不良等问题,提前做好曲线要素的摸底计算,为大机拨正提供数
据基础。

(五)强化道岔结合部的联合整治
联合电务部门做好道岔结合部问题的检查统计,合理制定年、月、周的维修
计划。

加强工务相关病害的检查整修,主要包括尖轨爬行、尖轨基本轨密贴、滑
床板状态、限位器顶死、轨枕吊板、道床翻浆冒泥等。

(六)加强道岔各部零配件的专项整治
如道岔各部零配件发生缺失松动,应及时进行整修;及时抽换挡肩破损严重
的轨枕;及时更换损坏的铁垫板、弹条、扣板、轨距挡板、各部螺栓等,对损坏
的轨枕立螺栓及时钻孔锚固。

(七)强化咽喉道岔的整体框架性能
提升道岔整体框架性能采取的措施:(1)实现接头的无缝化,包括胶接普通
绝缘接头和冻结道岔区段的普通接头;(2)道岔全范围内设置整体式轨距杆,岔
后连接曲线设置轨距杆;(3)岔后连接曲线设置地锚桩,增强连接曲线段运行的
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睿智. 某车站60kg/m钢轨18号高速道岔典型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21.
[2]牛增建. 咽喉区道岔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J]. 铁道勘
察,2019,45(05):116-119+130.
[3]郝强. 重载铁路道岔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J]. 科技创新与应
用,2017,(16):230.
[4]张成伟. 重载铁路道岔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9):2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