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学问题方面有何特点,那就是重学甚于重教甚至“以学论教”,即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问题。

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一套有关“学”的话语体系。

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即以论学起首:“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这里所说的“学”“教学”,意谓学校、学习,教与学,但实际上是说的教育、教化。

而且,《学记》的主旨分明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却名之曰“学”记,实际上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

这在古代教育文献中寻常可见。

如《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表明在孔子那里学的问题十分重要。

又如,《荀子》第一篇是《劝学》,可见劝“学”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乃至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尤其是,其所谓“劝学”无非是在论述教育问题。

这是通过论学来论教育的典型一例。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已经大量引进了西方教育理念、理论和思想,甚至现代汉语的“教育”一词也已经出现,人们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概念表述方式。

如,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进呈慈禧太后专门论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劝学篇》,实际上是一份阐述其国家教育改革主张的报告,并非是狭义地在劝人向学;清末正式成立的中央教育主管机构,称为“学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为“劝学所”,都仍旧是在用“学”表达教育概念。

语词是表达概念的,概念是反映实际的。

重学的话语体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重学的教育认识和教育实践状况。

以先秦儒家为例,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礼记》,几乎都将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起点,又将个人的学习作为教育的“细胞”。

他们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是由学—思—行,或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组成。

这些阶段依序而行,实现着“君子”的智慧和人格。

而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即是学习—教育—政治。

这样的教育观念就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人文取向和社会整体意识。

正因为学习是进一步的道德践履、人伦践行,尤其是教化社会和从政理民的基础,所以,从纵向看,学习是人生活动的重要起点并伴随人生命的始终;从横向看,学习又成为形成社会善序良俗的重要起点。

这是从教育的社会意义上考察。

从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考察,重学特征表现得尤其明显。

宋代理学家讨论教育作用问题,谈到人在教育的影响下如何发生变化,提出了“变化气质”的学说。

张载、二程到朱熹,都认为是“学以变化气质”,即通过个体的学习改变气质之性。

如朱熹说:“人之为学,却是要变化气禀。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他在教育问
题上更多地讨论的是为学问题,尤其是如何读书。

成为历代人们读书学习的通用法则的“朱子读书法”,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他说:“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探究,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

”十分肯定地讲明教学过程是学生动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去自行探究未知世界和道理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而作为教师,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话、示喻、感化,这些教学方法显然都不是“灌”的方法,而是以学生的自觉学习为前提的。

(选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

B.《学记》里讨论教育问题却名之为“学”,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

C.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教育—政治这个过程比依序而行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

D.在讨论教育的作用时,历代学者都认为通过个体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亮观点:中国传统教育重学,再多角度分析,最后总结。

B.文章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具体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华民族可以传承的教育传统。

C.文章以《学而》《劝学》为例说明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教育概念做为表述方式。

D.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述方法,论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荀子》第一篇是《劝学》,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重学甚于重教由此可见一斑。

B.张之洞的《劝学篇》名为“劝学”,实际上阐述的是他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张,表明他仍是在用“学”来表达教育概念。

C.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从学习开始,依序而行,最终实现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这就是学习的社会意义。

D.朱熹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的过程,这说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 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 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
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 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 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 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 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 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 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典、甲流、埃博拉出血热等,人类每一次面对新发传染病,都可以说是遭遇战,而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的研发却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同样面临相似难题。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我国中医药筛选出临床证实有效的“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

据统计,我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7万余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

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

面对新发传染病,我国中医药为何能有“药”和“方”? 原因在于,中医运用的是整体性、调和性思维。

以清肺排毒汤为例,中医立足“排毒”而非“杀毒”,因而老药依然能派上新用场。

中医通过清热、化湿、解毒的方法,改变病毒生存的环境,抑制病毒在体内生长,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的目的。

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介入早、参与度高的地方,患者的病亡率相对较低。

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去年5月,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

但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医药容易被误读。

疫情期间,为避免因滥用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尽管中医药已经传播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中药在一些发达国家还未能以药品身份面世。

中医药将以此次抗击疫情为契机,与其他国家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在惠及世界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君平《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人民日报》2020年4月8日)材料二:
与西医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欠缺了一些所谓的“现代科学性”,但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的体现。

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国内、国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体系背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西方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主义”背景下,强调“气”“阴阳”“五行”等脏腑经络学说的中医药不是“辨证施治”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二是市场经济方面,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摘编自丁云霏《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困境》,《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8月)材料三: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包括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4个层面,由低向高贯穿一致,是一个最为开放的系统。

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

目前,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例如,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症候诊断标准,与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之间的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行业内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推广”的思想意识及标准宣传不足等各种因素,中医药的一些标准未能被推广应用,当前中医药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

因此,如何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摘编自宇文亚《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1月)
7.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筛选出的“三药三方”,临床实践证实有效率高,这说明了中医药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

B.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加大传播力度,可以让中医药更好地惠及人类。

C. 中医药缺乏科学支撑,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有很大距离,这是制约它在世界上传播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D. 虽然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医药文化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在对外传播中还有一定困难。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药效显著,但由于传统中医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在很长时期内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打压。

B. 中医药学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C. 中医药行业应该重视团体标准的推广应用,并逐步加强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应有作用。

D.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挖掘,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认识和认可也会逐渐增强。

9. 中医药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乾隆丙子,湖州徐翼伸之叔岳刘民牧作长洲主簿,居前宗伯孙公岳颁赐第。

翼伸归湖之便访焉。

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

徐拍床喝之,见床上所挂浴布与茶杯飞出窗棂外。

窗外有黄杨树,杯触树碎,声铿然。

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

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

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

徐强忍持之。

墙角有声,如出瓮中者,初似鹦鹉学语,继似小儿啼音,称:“我姓吴,名中,从洪泽湖来,被雷惊故匿于此,求恩人放归。

”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日:“是也。

”徐日:
“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

”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

”徐令数药名而手录之,录毕,不胜其臭,且臂冷不可耐。

欲放之,又惧为祟。

家奴在旁,各持坛罐,请纳帚而封焉。

徐从之,封投太湖。

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七·瘟鬼》)相关链接一-: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胔①骼,经营苫盖。

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

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

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俞樾《曲园笔记》)相关链接二: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②四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

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曹植《说疫气》)(注)①街:zì带有腐肉的尸骨:也指整个尸体。

②汉末这次瘟疫造成至少3000万(一说5000万)人死亡。

建安七子中有五人死于此疫。

10. 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录毕,不胜其臭胜:忍受
B.踣于道者无算踣:走路
C. 夫罹此者罹:遭遇
D. 悉被褐茹藿之子茹:吃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白如麻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B.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C.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D.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乾隆丙子年间,湖州徐翼伸妻子的叔父刘民牧作长洲主簿,住在以前礼部孙公岳的赏赐宅第,徐回湖州
拜访他。

B. 瘟鬼吴中,因为避雷而躲在徐翼伸的居处,并化身为鸡毛帚,被徐翼伸捉住,并被逼令说出了针对瘟疫的救治药方。

C. 同治年间的疫病,先是家中老鼠无缘无故死掉,死鼠腐败后散发的气味会让人染上疾疫,但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

D. 曹植认为瘟疫的产生与爆发不过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普通百姓如果借“悬符”来避瘟疫,就太可笑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

(2)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者鲜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15.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颈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3)《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图是“钉钉”的图形标志。

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理解,推断双方和解所达成的大致结果,并简要陈述推断的理由,并对此事做简要的评价。

2020年5月,一名王姓男子突发疾病,被送到哈医大一院。

由于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属于“极度危险”状况,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剪掉了患者的衣服,为其做心肺复苏。

经全力抢救,患者转危为安。

然而,没过几天,患者的父亲找到医院,称医生未对其儿子被剪掉的衣服进行妥善的保管,导致衣服内的现金、身份证、银行卡等物品丢失,要求医院进行赔偿。

双方未达成一致,次日患者将医院告上法庭,最终在法院的调解下,双方和解。

此事一出,网友纷纷称患者家属此举让抢救的医生寒心。

①和解结果:(不超过2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断理由:(不超过5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简要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今社会,“时间即财富”。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快餐应运而生。

与之相伴而生的还有各种“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代替了原著的阅读,大部分的中外名著缩写本随身携带。

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

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诵“名句”。

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

了解明清史实,只需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文化快餐现象的?请结合你自己的体会与思考,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中国传统教育主要特点是借助学习概念”偷换概念,原文为“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