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 化学溶液的形成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附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培优易错难题练习(含答案)附详细答

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
1.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
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
解答:解: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2.下图是两种固体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乙的饱和溶液大
B.甲的饱和溶液从t2°C降到t1℃时析出60g甲的溶质
C.分离甲中混有少量的乙的方法是:t2℃配制申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D.甲、乙饱和溶液在t1℃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均为20%
【答案】C
【解析】A、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除了要指明溶液的状态以外还有指明温度,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甲的饱和溶液从t2°C降到t1℃时有晶体析出,但由于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故不能确定析出的晶体的质量,错误;
C、甲的溶解度随问题的变化变化较大,故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即t2℃配制甲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正确;
D、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20g,该温度时溶质的
质量分数=
20
100%
120
g
g
⨯= 16.7%,错误。

故选C。

3.下图是A、B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温度下,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B.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t2温度下A的溶解度一定大于B,且A的溶解度为40克
D.在t2温度下能分别配制25%的A,B两种溶液
【答案】B
【解析】A、t1温度下,A、B物质的溶液不知是否饱和,无法判断A、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A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B正确;
C、t2温度下A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0%,溶解度不一定为40克,故C错误;
D、在t2温度下,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5%,所以不能配制25%B溶液,故D错误。

4.如图是固体A、B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 ℃~t2℃,A的溶解度始终大于B的溶解度
B.t2℃时分别将100g 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A小于B
C.t1℃时,A、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
【答案】D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0 ℃~t2℃,B的溶解度始终大于A的溶解度,错误;B、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t2℃时分别将100g 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B小于A,错误;C、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那么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错误;D、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即t2℃时,100g水中能溶解50gA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此时溶质的质量为50g,溶液的质量=50g+100g=150g,即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正确。

故选D。

5.在《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和《基础实验6:粗盐的初步提纯》两个实验中都应使用到的仪器是()
A.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 B.烧杯、玻璃棒、量筒、试管
C.托盘天平、量筒、烧杯、漏斗 D.蒸发皿、酒精灯、烧杯、铁架台
【答案】A
【解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粗盐的初步提纯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蒸发皿、酒精灯。

两个实验中都应使用到的仪器是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油可以乳化油污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溶质都以离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 D.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答案】D
【解析】A、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属于溶解现象,故错误;
B、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错误;
C、溶液中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溶液中,例如酒精溶于水以分子形式存在,故错误;
D、硝酸铵溶解在水中,会吸热,溶液温度会降低,故正确。

点睛:
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
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并且,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
共有如下三种:
1.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另
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表现为放热现象;
2.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等),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
3.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时,溶液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等),表现为吸热现象。

7.农药波尔多液是苹果、葡萄等生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杀灭霉菌的药剂,该农药配制方法是将石灰乳和硫酸铜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即可。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硫酸铜属于盐类 B.石灰乳pH <7
C.配制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 D.波尔多液属于溶液
【答案】A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石灰乳的成分为氢氧化钙,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解:A、硫酸铜属于盐类,故A正确;
B、石灰乳为氢氧化钙,属于碱类物质,其PH大于7,故B错误;
C、石灰乳的成分为氢氧化钙,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故C错误;
D、配得的波尔多液中含有氢氧化铜沉淀,不属于溶液,故D错误,
故选A。

8.下列对水的说法中明显错误的是
A.尚湖中清澈的湖水是溶液 B.蒸馏是净化程度很高的净水方法
C.可用肥皂水检测沙家浜的水是否属于硬水 D.过滤可以除去湖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答案】D
【解析】A、湖水中有可溶性的化合物,故是溶液,正确;
B、净化水的步骤分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其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正确;
C、通常用肥皂水检验软硬水,向水中加入肥皂水,如泡沫多浮渣少是软水,反之是硬水,正确;
D、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错误。

故选D。

9.下列有关汽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汽水呈碱性
B.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
C.喝了汽水常有打嗝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胃酸过多的人要多喝汽水
【答案】B
【解析】A、汽水中含有碳酸,显酸性,错误;B、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正确;C、喝了汽水常有打嗝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错误;D、胃酸过多即胃液酸性过强,汽水中含有碳酸,显酸性,不能过多摄入,错误。

故选B。

10.下图为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时,在100g水中加入40g(NH4)2HPO4,搅拌,完全溶解,再增加1g该物质不能溶解。

结论:溶质增加后溶解度降低
B.23℃时,物质溶解度关系为①>②>③>④
C.若NH4H2PO4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可在较高温度配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
D.要将接近饱和的Ce2(SO4)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操作措施有:加溶质或降温
【答案】C
【解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0℃时,磷酸氢二铵的溶解度是40g,即0℃时,100g 水中加入40g(NH4)2HPO4,充分溶解后到饱和状态,再增加1g该物质不能继续溶解,不能认为溶质增加后溶解度降低,错误;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23℃时,物质溶解度关系为①>②=③>④,错误;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NH4H2PO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且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NH4H2PO4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可在较高温度配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正确;D、Ce2(SO4)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要将接近饱和的Ce2(SO4)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操作措施有:加溶质或升温,错误。

故选C。

11.X、Y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话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 X 的溶解度比 Y 的小
B.t2℃时 X、Y 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t1℃100 g X 的饱和溶液中 X 的质量是 50 g
D.X 中含有少量的 Y,可以通过降温结晶来提纯 X
【答案】C
【解析】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X的溶解度比Y的小,正确;B、t2℃时X 和Y的溶解度最大,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正确;C、t3℃时,X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150gX的饱和溶液中X的质量是50g,错误;D、X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X中含有少量的Y,可以通过降温结晶来提纯X,正确。

故选C。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2.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硝酸铵和氯化钠——水
B.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C.纯铝和硬铝——互相刻划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酚酞溶液
【答案】D
【解析】A、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可以鉴别,正确;B、硬水与肥皂水混合能生成浮渣,软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C、硬铝的硬度比纯铝的硬度大,互相刻划,纯铝上会留有痕迹,可以鉴别,正确;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遇酚酞溶液都变红,无法鉴别,错误。

故选D。

点睛:在进行物质鉴别时,所选择的试剂或操作方法应出现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把欲鉴别的物质区分开来。

13.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B.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C.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溶解曲线上点的纵坐标数值就是相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正确;B,由于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
影响较大,且随温度的减低而减小,而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当A中含有少量B 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正确;C.升高温度,C的溶解度减小,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正确;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 ,降温至t1℃时,A、B析出晶体,得t1℃时的饱和溶液,t1℃时B的溶解度比A的大,B、A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A,降温过程中C的溶解度变大,不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不变,每100g水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为 t2℃时溶解度,大于A的t1℃时的溶解度,小于B的t1℃时的溶解度,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 ,错误
考点:溶解度
14.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答案】C
【解析】A. 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B. 通过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的固体物质,错误;C. 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乳浊液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正确;D. 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错误。

故选C。

15.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a、b、c三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
B.a中含有少量b,可用冷却a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C.t℃时,将5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100g a的饱和溶液
D.将2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答案】C
【解析】A、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大于10g,所以三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正确; B、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a中含有少量b,可用冷却a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正确;C、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80g,所以将5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90ga的饱和溶液,错误;D、将20℃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c物质的溶解度会减小,析出晶体,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正确。

故选C。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6.为了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A.分离H2O2和MnO2制O2后的固液混合物
B.除去CO中的CO2气体
C.区分NaCl、NH4NO3、NaOH三种固体
D.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那么溶于水,分离固体和液体采用过滤的方法,正确;
B、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会将一氧化碳除去,不能将二氧化碳除去,错误;
C、氯化钠溶于水后温度不变,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后溶
液的温度降低,正确;
D、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故选B。

17.如图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50℃时,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能得到100g溶液
B.A中混有少量的B,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
C.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可采用升高温度或加水的方法
D.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A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答案】B
【解析】
A、50℃时,A的溶解度是80g,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能得到溶液的质量
=40g+50g=90g,不是100g溶液,故A错误;B、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B大,A 中混有少量的B,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故B正确;C、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可采用降低温度或加水的方法,故C错误;D、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A、B的溶解度变大,无溶质析出,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升温前相等,C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
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20℃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50℃时C的溶解度,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B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不是A,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18.有w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若要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蒸发掉溶剂的1/2 B.加入3w/20克的硝酸钾
C.蒸发掉w/2克溶剂D.加入3w/14克的硝酸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y,(Wg-y)×20%=Wg×10%,y= W
2
g,应将溶剂蒸发掉溶
液质量的一半,而不是溶剂质量的一半,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B、设需要再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x,(Wg+x)×20%=Wg×10%+x,x= 2W
25
g,故选项
采用的方法错误。

C、由A选项的分析,应蒸发掉W
2
(g)溶剂,故选项采用的方法正确。

D、由B选项的分析,应加入2W
25
(g)的硝酸钾,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故选:C。

19.下列有关水、溶液、浊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B.任何物质溶于水都会放热
C.过滤自然界水可得到纯净水D.洗涤剂清洗油污是洗涤剂溶解了油污【答案】A
【解析】
【分析】
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浊液是不溶性固体颗粒或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洗涤剂清洗油污是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详解】
A、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A正确;
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故B不正确;
C、水的净化过程中过滤只是除去不溶性杂质,蒸馏才得到纯净的水,故C不正确;
D、洗涤剂清洗油污是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睛】
汽油清除油污是汽油的溶解作用。

20.配制一定溶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可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浓度一定偏小的操作是()
A.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量水时俯视刻度
B.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称量时右盘忘记放纸片
C.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搅拌溶解时有液体溅出
D.用6%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为3%的氯化钠溶液,量6%氯化钠溶液时仰视刻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

量水时俯视刻度,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此选项不
符合题意;
B、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称量时右盘忘记放纸片,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此选项符合题意;
C、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搅拌溶解时有液体溅出,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6%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为3%的氯化钠溶液,量6%氯化钠溶液时仰视刻度,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6%氯化钠溶液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在饮料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他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硝酸铵B.氢氧化钠C.食盐D.生石灰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热,可以使罐内饮料温度明显降低;
B、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会升高;
C、食盐氯化钠溶于水时无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
D、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会升高。

故选:A。

2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B.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C.欲从含有少量乙的甲溶液中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法
D.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丙>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t1℃时,丙的溶解度为40g,故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0g
⨯≠40%,故选项错误;
100%
40g+100g
B、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因为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故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选项错误;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明显,故欲从含有少量乙的甲溶液中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法,故选项正确;
D、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和乙的溶解度减小,且甲变化明显,故甲、乙均有晶体析出,而丙的溶解度增大,溶液的组成不变,故则所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
B.蔗糖溶液上半部分的甜度比下半部分的甜度低
C.稀硫酸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D.硝酸钾饱和溶液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再溶解硝酸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具有均一性,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等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硫酸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在条件不变时不能再溶解该物质,在升高温度时硝酸钾饱和溶液能再溶解少量硝酸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4.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

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的是()
选项X Y Z
A溶质溶液溶液
B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C氧化物单质化合物
D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是X、Y从属Z中,而X、Y之间的关系是并列。

【详解】
A、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则溶质、溶剂、溶液符合关系,故A正确;
B、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是并列关系,故B不正确;
C、单质并不包含于化合物,故C不正确;
D、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属于交叉关系,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睛】
溶液包括溶质和溶剂,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25.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混合物的是()
A.空气、石油、冰水
B.液化石油气、水煤气、甲烷
C.赤铁矿石、石灰石、氧化铁
D.酒精溶液、汽水、葡萄糖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项,冰水是纯净物,是水的两种状态;
B项,甲烷是纯净物;
C项,氧化铁是纯净物。

D项,酒精溶液、汽水、葡萄糖溶液均属于混合物
26.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至t1℃,仍为饱和溶液
B.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C.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蒸发溶剂方法提纯甲
D.t2℃时,N点表示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物质仍然是饱和溶液,乙物质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5g,故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20%,故正确;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故错误;
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25g,故t2℃时N点表示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故错误。

故选B。

27.下列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稀硫酸除铁锈
C.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盐酸除去水垢
【答案】C
【解析】
A、用汽油清洗油污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是溶解.故选项错误;
B、用稀硫酸清除铁锈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是利用稀硫酸能和铁锈反应.故选项错误;
C、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对油污的乳化作用.故选项正确;
D、盐酸除去水垢,是盐酸和水垢反应,故选项错误.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28.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 B.牛奶 C.酒精 D.白醋
【答案】B
【解析】A、蔗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错误;B、牛奶不易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正确;C、酒精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错误;D、白醋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错误。

故选B。

点睛: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