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二首》教案——老虎、豹——在巴黎植物园(全文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二首》教案——老虎、豹——在巴黎植物园(全文5
篇)
第一篇:《外国诗二首》教案——老虎、豹——在巴黎植物园[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老虎”这个意象的特点,说说老虎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和象征意义。

二、在诵读中体会老虎身上体现出的力之美,激发学生生活学习的斗志。

三、培养学生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领略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通过和郭沫若译本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一、小组合作预习,威廉•布莱克的生平贡献。

三、问题探究。

抓住重点诗句,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四、比较阅读。

与郭沫若的译本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

五、媒体设计:
1制作虎啸深山的幻灯片并配虎啸之声。

2制作郭沫若翻译《老虎》的幻灯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掉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英国著名诗人布莱克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老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初读此诗,由于语言习惯不同,较难理解诗歌内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

)引导题:
2首尾两节内容上完全一样,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让学生边读边圈点边思考,在疑难处作标记。

)全诗共六节内容。

第一节先描绘老虎给人总体上的印象,赞叹老虎“火一样的辉煌”和“一身惊人的匀称”。

第二节抓住老虎火焰般地眼睛和敢于凌空抓火的胆魄进行赞美。

第三节赞美老虎活力四射的筋络和勇猛无比的手脚。

第四节赞美老虎饱经锤炼的脑髓和掐住雷霆的迅猛威力。

第五节是在以上三节对老虎正面赞美后,从侧面赞美,描绘了老虎大胜的场面,并想象上帝“可会笑笑”。

第六节是第一节的反复,诗人在对老虎细致赞美后再次重复赞美老虎身上那种惊人的匀称。

第二篇:《外国诗二首(三)》(老虎、豹-在巴黎植物园)教案《外国诗二首
(三)》(老虎、豹-在巴黎植物园)教案
老虎[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老虎”这个意象的特点,说说老虎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和象征意义。

二、在诵读中体会老虎身上体现出的力之美,激发学生生活学习的斗志。

三、培养学生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领略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通过和郭沫若译本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一、小组合作预习,威廉·布莱克的生平贡献。

二、诵读品味。

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感情。

三、问题探究。

抓住重点诗句,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四、比较阅读。

与郭沫若的译本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

五、媒体设计:1片并配虎啸之声。

2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掉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英国著名诗人布莱克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老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初读
此诗,由于语言习惯不同,较难理解诗歌内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


引导题:1? 2? 3
(让学生边读边圈点边思考,在疑难处作标记。


全诗共六节内容。

第一节先描绘老虎给人总体上的印象,赞叹老虎“火一样的辉煌”和“一身惊人的匀称”。

第二节抓住老虎火焰般地眼睛和敢于凌空抓火的胆魄进行赞美。

第三节赞美老虎活力四射的筋络和勇猛无比的手脚。

第四节赞美老虎饱经锤炼的脑髓和掐住雷霆的迅猛威力。

第五节是在以上三节对老虎正面赞美后,从侧面赞美,描绘了老虎大胜的场面,并想象上帝“可会笑笑”。

第六节是第一节的反复,诗人在对老虎细致赞美后再次重复赞美老虎身上那种惊人的匀称。

总之,作者用老虎这一惊人的意象唱出了一首赞美力量的颂歌。

据说:罗素读到威廉·布莱克的《老虎》时因为诗中所燃烧的力量而激动的昏厥!
三、再读品味,分析意象。

(一)作者笔下的以老虎为主的意象群有何特点?(小组讨论:重点研习第一节,抓住意象的特点谈,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当点拨。

)第三篇:《豹——在巴黎植物园》教学设计
《豹——在巴黎植物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诗歌中的“豹”这个意象特点,品析豹的象征意义,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以小组讨论的方法,体悟出“豹”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朗读外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的“豹”这个意象特点,品析豹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学导入:同学们想一下,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或者是原始森林的豹子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抓住豹子的野性美、自由、奔驰、凶猛、机警等特点)那么再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这只豹被关在了一个铁栏中,成为了一个困兽,又会是怎样的一幅境遇?(不预设答案,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也将看到一只困兽之斗,学习里克尔的《豹——在巴黎植物园》。

一、整体感知
1.听朗诵音频,学生自由朗诵。

(教学设想:情感、语言到位)2.整体阅读,简述内容。

诵读并思考:假设诗人笔下关在笼子中的豹就是你刚才想象中那只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豹,结合诗中所描写的内容,用第一人称豹的口吻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果你就是那只囚禁的豹。

(教学设想: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笼中豹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对话。


第一节:(引导回答)我不停的在这坚固的铁栏里走着,拖着孱累的身体映出疲倦的眼神,目光焦躁而又机警的观察,似在寻觅着突围的缺口。

那坚固的铁栏消耗着我的精力和意志,摧毁了我的信心和希望。

回想起曾经的我肆意的奔跑在无垠广阔的草原上,与天地为伍,与日月为伴,仿佛身后就是无边的宇宙。

但是现在,却被这铁栏化成蟒蛇般的负累死死地缠住,心中奔涌的光芒渐渐熄灭,就如着世间只留下无尽的黑暗......第二节:(引导回答)他本是强健坚韧的的迈着步伐,却因这极小的几寸圈,步子失去了强韧带着的是轻和柔软,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他的世界仿佛只剩下一个中心点,无奈旋转在这个狭小的点上,让自己本应富有的伟大的意志也一应眩晕。

第三节:(学生自主回答)“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二、深入研读:
1.分析意象特点。

这首诗歌对囚困在铁笼中“豹”的意象进行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和描绘,作者从哪些方面着力刻画豹的形象?作者笔
下的豹身上有哪些特点?
(预设答案:作者抓住了豹的心理和眼神刻画了豹的形象。

心理什么样?眼神怎么样?)
⑴.分析三节诗中豹的心理有何变化?(提示:学生可从诗中抓住一些描绘豹的外貌和精神状态的词语进行)学生讨论交流进行回答。

预设答案:第一节写在铁栏后来回走动寻找出路的目光,目光里透露出内心世界:疲倦。

第二节具体描绘了豹的脚步和身影,透视了豹强大的力量和意志被困在铁栏中的悲惨状态:昏眩。

第三节中通过写豹的眼帘和四肢,描写了豹的雄心“撩起”同时又消失的悲哀与无奈。

⑵.分析豹的眼神前后发生的变化。

引导问题:
①诗人写关在铁栏里的豹子,为什么从豹子的眼神入手?
②第一节中,“缠的这般疲倦”中“缠”用的很传神,试分析好在哪里?
③第三节中,诗人再次写到豹的眼神,与第一节相比,你觉得豹的眼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④怎样理解“在心中化为乌有”这句话?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预设答案:①.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在拟人化的豹这里,诗人同样以眼睛作为我们体会“豹”这个意象的切入点,诗歌正式抓住了豹的眼神细致描写从而深入的刻画出豹的内心世界。

②.第一节中,豹的眼帘因为“疲倦”而垂下,一个“缠”字形象的将铁栏比作是蟒蛇,或是柔软但越勒越紧的绳索,豹被束缚的精神和意志有疲倦、失望变得麻木。

③.第三节中,有时无声的撩起眼帘,好像在一瞬间又一次获得意志和力量,似乎看到了一幅诱人的景象,它的四肢因此而变得紧张起来,好像要猛然跃起,冲出牢笼,但是当它看到周围的铁栏,又陷入无尽的绝望中,以前的努力和心中的希望,刚才的美好景象都“化为乌有”了。

④.“在心中化为乌有”这句话主要体现出豹的绝望。


第二课时:
2.体会诗人情感,探究象征意义。

①.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体会诗人借“豹”的意象表达的情感和象征意义,首先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a.里克尔,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是德语文学界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折射着穿越时空的光辉。

b.寂寞而不正常的童年时代,暗淡而郁郁寡欢的少年时代,造成了他极端敏感而细腻的内心。

c.满怀理想的青年时代,却在巴黎遭遇着极度的贫困、人情的冷暖和社会的冷漠。

e.一生无家可归,临终前死的既痛苦又孤单。

f.不幸中的万幸,1902年旅居巴黎,结识了雕塑家罗丹,创作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首诗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②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被囚困作为抒情对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回答。

预设答案:作者借用关在铁笼里豹的形象,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末一部分知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活动。

他们脱离群众,和当时的革命运动有很大的差距,在窒息的社会的压抑之下,感到无处发挥自己的力量,因而苦闷、仿徨,好像铁笼中的豹一样,被束缚在一个极小的圈中,以致“伟大的意志眩晕”。

③你认为诗中的“豹”象征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囚困的自由、力量、希望的破碎、美的悲剧等,学生自由发挥)
预设答案:这首诗明写豹,实际上写的是人,豹就是人的象征,是诗人和如诗人一般的一代人的象征。

豹的疲倦、苦闷、迷茫、绝望正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

因而可以有很多的象征意义:可以是被束缚的自由和生命力,可以是找不到人生出路的追寻者,可以是被物质和世俗世界围困的精神世界,可以是无处施展才能的英雄等,可以象征所有的胸怀大志的人被囚困的状态的悲剧。

3.《豹》的艺术特色。

①拟人化的手法。

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将豹的“疲倦”“昏眩”,
表现它的无奈、忍耐,它的厌倦、苦闷等,这种比拟从外在行为一直深入到内在的心理。

②象征的手法。

三.拓展延伸
1.写作借鉴,课外拓展。

(可在课堂当堂写作,也可以作为课外练笔)
通过《豹》的学习。

我们不但可以从中领略到外国诗歌的魅力,而且还可以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方法指导。

例如:《豹》中拟人化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等,可以选取自然界中你熟知的一种植物或者动物,用以上的写作手法,借鉴诗歌的语言,写几节诗,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

第四篇:《外国诗二首》名师教案
《外国诗二首》教案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准字音、积累字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品读诗歌,读懂诗中哲理。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直抒胸臆和借助具体形象这两种方法来阐释哲理。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1、理解“欺骗”的含义。

2、理解“路”的含义以及重点写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3、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并无风雨,人生却不可能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

/ 4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年-1837年),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国文学之父”。

代表作有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的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西波娃的女儿15岁的伏尔芙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自由诵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瞬(shùn)息忧郁(yù)
4.自由背读,熟悉诗歌。

5.教师指导,再来美读。

这首诗是作者给邻居家小女孩(她全家遭流放)写的临别赠言,是劝慰式的。

一种读法用说话的方式;另一种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还有一种读法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悄悄地说。

教师范读一遍,学生再读。

6.思考:作为中学生的你,读完此诗后有什么感受呢?用一个关键词来回答。

7.怎样理解“欺骗”两字?
认为只要去努力肯定会获得成功,而生活却不能如此,那当然就是欺骗。

8.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本诗用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临挫折要正确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9.你曾遇到过被“生活欺骗”的情况吗?你又是如何面对的?如
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会用诗中的哪些句子来劝慰自己?
诗歌前四句。

(再读)
10.再次有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情读诗歌。

三、《未选择的路》
/ 4
1.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年—1963年)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诗歌全集》。

2.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的灵感来自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对他在英国最好的朋友爱德华•托马斯经常做的一件事情的善意玩笑。

弗罗斯特经常与托马斯在乡间散步:托马斯不停地想要选择一条可以向他的美国朋友展示某种奇异的植物或者奇特的风景的路。

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马斯都要为做出的选择后悔,为如果他们选择“更好的”方向就可以向弗罗斯特展现的那些事物而长吁短叹。

从这种为本来可能发生什么的长吁短叹中弗罗斯特悟到了一些东西。

这种行为方式是弗罗斯特从不选择的道路,是他学会避免的道路。

因此,在他作为一个成功的、新近被发现的诗人回归美国后不久,当他想起这件事情时,弗罗斯特装出自己就是爱德华•托马斯而写出了《未选择的路》。

3.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涉(shè)足伫(zhù)立萋(qī)萋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4.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思考:(1)“路”是什么意思?
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2)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哲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

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

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6.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 4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

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的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

诗人这样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以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

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7.小结:
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8.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

四、总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未选择的路》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尤其是对“未选择的路”的感慨,读来耐人寻味。

两首诗写的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前者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则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来阐释哲理。

这两种方法,我们都可以借鉴运用来写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五、作业:
课外搜集有关人生的诗文以及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诗歌来阅读。

/ 4
第五篇:外国诗二首(二)
《外国诗二首
(二)》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场景及意象的把握感受诗作的主题意识。

2借助抒情形象的把握来体会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诗作中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方法
阅读感受诗作的大致情意,分析思辨诗作的深层意蕴及表现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作感受诗人借助抒情意象所抒发的伟大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2对诗人所谴责的社会现象形成自己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全面正确理解帆所象征的人文含义。

二、辩证理解信天翁所代表的人格内涵。

[教学方法]
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

今天,我们一同走近俄国19世纪的诗人莱蒙托夫欣赏作者质朴、明快富有意蕴的诗句,理解作者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二、题解
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

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

他厌恶自己周围那
些贵族纨袴子弟所过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

在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袴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

想完成一番事业的心情,在《帆》中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三、研读课文作者简介。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浏览下载等形式搜集、整理作者的生平与创作,在课堂进行交流。

)教师补充: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

因反抗沙皇专制统治屡遭流放,在决斗中被杀害。

著有《浮云》《祖国》等四百多首抒情诗、《恶魔》等二十余部长诗。

如果想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可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

1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全诗分为三节。

第一节写大海中的一片孤帆引发了诗人的反问。

第二节用一个近镜头描绘了帆所寻求的状态,然后用两个否定句回答了第一节对帆的反问。

第三节描绘了风暴过后大海上的画面。

(解说: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初步感知全诗。

)(局部设疑,引发学生质疑解难,深化对诗的意蕴的理解。


问题1:这首诗着力创设了几组意象,这些意象在不同层面上有什么特有的意蕴?(学生根据作者生平简历和创作,结合全诗进行生发、联想、分析、讨论。

)明确:诗中有三组意象,一是帆,二是平静的大海,三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人格的象征。

孤帆在海中航行,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傲世不群的追求。

“平静的大海”象征着空虚而庸碌的那种“幸福生活”
“风暴”象征着充满挑战和斗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和激情,投入社会,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壮美生活。

问题:作者通过了这样的意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再读诗歌,通过对意象的深层次把握,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意图。


明确:这首诗洋溢着孤独感,却在我们面前展现出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只小小的孤帆在弥漫的浓雾中漂泊,不避汹涌的波涛,呼啸着海风,即使“桅杆弓起了腰扎扎作响”也要奋勇前进,动摇不了它苦苦寻求的意志,风平浪静了,阳光灿烂,碧波荡漾,“不安的”孤帆却依然诉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诗人点拨了全诗的主题,全力地表达了孤帆对自由对未来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

问题3: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所创设的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具有这些特点的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借助美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心智,点燃学生探究诗歌艺术的兴趣。


明确:作者创设的平静的大海,风暴呼啸着的大海,意象具有崇高美的特点。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在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把崇高分为两类,一是数字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二是力学的崇高。

莱蒙托夫的《帆》中“孤帆”体现了一种力学的崇高,“大海”体现出辽阔恢弘的崇高气势。

而“大海”这一意象既指平庸的幸福生活,又指作者生活的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环境。

作者通过这一具有崇高特征的意象意在衬托“孤帆”不满现状、英勇无畏、孤独而又倔强的高大形象。

四、研读本诗的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见问题1)2对比手法
问题: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如第一节“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与“孤帆在闪耀着白光”,用大海的辽阔苍茫的背景,反衬“孤帆”的无畏精神,表现了帆对自己前途的美好期望和信心。

第二节“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扎扎地作响”,通过大海地险恶,反衬“孤帆”义无返顾,勇敢迎接挑战地英勇行为。

第三节描绘了一副风雨过后,晴天碧海,阳光灿烂地安详平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