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中实验初二下第三学月考试A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2014级第三学月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初二语文备课组
考生注意:
1、开考之前请考生将自己的考室号、座号准确的填写在指定的位置,座位号填在密封线外的方框内,对错误填写的考生成绩以0分计算。

2、本试卷分A卷、B卷,A卷总分100分、B卷50分全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A 卷 ( 共 100 分 )
一、基础知识:(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不自量.力(nìang)狂妄.(wàng)蓬.蒿(péng)狼藉.(jí)
B.相形见绌.(chù)干涸.(hé)吞噬.(shì)咫.尺( zǐ)
C. 美味佳肴.(yáo)徘徊.(huái)幼崽.(zái)迁徙.(xǐ)
D.颤.颤巍巍(chàn)蹼.鹬(pǔ)哂.笑(shěn)铆.钉(mǎo)
2.下列句子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洞里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见,然而,人们却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B.我却怎么也笑不出,陷入了迷罔的沉思。

C.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变得焦燥不安起来。

D.我还是觉得难以质信,也许它们只是聚在一起。

3.下列句了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根雕都是精巧绝伦
....的艺术品。

B.《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无边无际
....的绿色长廊。

C.我所知道的这些只是道听途说
....,你可千万不要当真哦。

D.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
....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次运动会开幕式。

B .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點响你的一生。

C.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体冠军。

D.昨天上课,教室内突然飞来一只小鸟吸引了同学们。

二、阅读古文完成5-7题。

(共9分,每小题3分)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放晴
C、山间之四时.也时:季节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快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属予作文以记之.
B、至于负者歌于.途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起坐而.喧哗者溪深而.鱼肥
D、醒能述以.文者不以.物喜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

而“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B、文章写“晨昏变”“四时美”“滁人游”“太守宴”“太守醉”“众宾欢”“众宾归”均一一围
绕“乐”字展现,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
环往复的音韵美。

D、作者在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

有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也有景物与人物之间的
动静对比,还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多方面的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第II卷(共79分)
三、翻译与默写。

(共 10分 )
8.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第1 页共2 页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9.请根据提示补写出古诗文的前后句。

(2分)
①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全诗。

(4分)
题目
,。

,。

四、阅读文段完成11-13题。

(共9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

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的需要。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

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

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

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

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

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

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

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至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

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2、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3分)
第2 页共2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