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分析】(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
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故答案为:⑴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⑵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
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以难zhē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昭唤它。
(艾青《太阳》节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zh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掩冬蛰虫蛹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下面词语中“旷”的意思与“旷场”中“旷”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旷达
B. 旷课
C. 空旷
D. 旷日持久(4)“它”指太阳,诗人惜墨如金,描绘了________,构成了一幅丰富的画面。
【答案】(1)遮;zhé;yǒng
(2)昭唤;召唤
(3)C
(4)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解析】【分析】(1)“遮”不要写成“庶”,“蛰”不要读成zhí,“蛹”不要读成tǒng。
(2)“召唤”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
“召”指呼唤,用言语叫人来。
(3)“旷场”指空阔的广场,“旷”的意思是空阔。
A项,“旷达”指开朗,豁达。
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
旷:开朗,心境阔大;B项,“旷课”指即逃课,又叫翘课,通指学生无缘无故、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学校上课。
旷:荒废;耽误;C项,“空旷”指空荡荡的,视野开阔,无阻挡物。
旷:空阔;D项,“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
旷:拖延得太久,荒废、耽搁。
故选C。
(4)由“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等句子可知,描绘了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⑴遮; zhé ;yǒng
⑵昭唤;召唤
⑶ C
⑷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⑶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⑷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概述主要内容。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赏析词首句中“狂”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
用“狂”字笼罩全篇,表达了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 “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⑵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句意,揣摩用字的妙处。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的理解和写作背景的把握,明确包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1)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2)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分析,诗歌的语言往往都非常凝练,而这首诗中的语言非常的没有华丽的辞藻,非常的质朴,像平时说话一样,富有一种自然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感情,词人日暮之时在溪亭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周围的美
景,不知不觉时间很玩了,诗人也是尽兴而归,但却把船划到了藕花深处,怎么办呢,词人此时非常的惊慌,就使劲划船,想把船从藕花深处花出去,但由于用力过猛,动静太大,却惊起了一滩鸥鹭。
鸥鹭在空中飞舞,那种景象简直太美了。
据此理解答题。
故答案为:⑴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⑵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点评】⑴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语句分析诗歌的语言是怎样的风格、特点。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等。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故答案为:⑴C;
⑵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对照诗歌内容对照题干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苏幕遮①·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苏幕遮:词牌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碧云天”句,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天空湛蓝、黄叶满地的秋景图。
B. “山映斜阳”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到“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
C.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D. 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绮丽之景、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水乳交融。
(2)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
(2)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⑴C项错误,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故答案为:⑴C;
⑵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
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1)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
根据第(2)题所述背景知识分析这几节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联系全诗,从意象和表现手法方面分析,诗歌是怎样描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
【答案】(1)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①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
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②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
【解析】【分析】(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发表于1937年12月28日的诗歌,最初刊登在《北方》。
20世纪三十年代,艾青离开浙江老家前往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都市武汉,却没有看到全民积极组织抗战的景象,而到处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和流浪者,于是于深夜在武昌的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从意象角度分析,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
"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风,/象一个太悲哀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象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对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作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作了铺垫。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⑵①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②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解答此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找出作者用了哪些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可。
鉴赏诗歌,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
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8.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中国现代诗人。
(2)“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1)艾青;蒋正涵
(2)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解析】【分析】(1)《黎明的通知》是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他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
(2)诗人把黎明拟人化,以黎明的口气把人们的期盼道出,“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就是黎明的任务。
诗人是传达黎明的祈愿的使者,“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就是诗人的任务。
摘抄下来即可。
故答案为:⑴艾青;蒋正涵
⑵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把握《黎明的通知》的作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得出“黎明”的任务及诗人的任务。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时,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再指明作者的情感。
这里首先要注意“拙”应该是通假字,同“茁”,“茁壮”的意思,用来修饰“蘑菇”,写出蘑菇长得旺盛;“满”则写出蘑菇的多。
由此可以看出,描写的对象主要是“蘑菇”,写出它的旺盛与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
从诗歌的一二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这里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丽之景,而三四两句则是写诗人从牧童那里买来蘑菇做晚饭,表现出诗人的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⑴“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⑵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连用两个“难”,突出强调了“别亦难”。
B. 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感情之深。
C. 颈联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的角度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 尾联是一种寄语,希望青鸟代为传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2)请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答案】(1)D
(2)“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解析】【分析】(1)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
由“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故答案为:⑴D;
⑵“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能容的理解。
要结合语境与诗作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月余,三军皆罢。
乃拜亚夫为中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上自劳军________
②天子且至________
③囊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②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记叙汉文帝细柳营劳军的故事,重点勾画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B. 细柳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处处被要求遵循军令,足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C. 写皇帝和群臣从细柳营军门出来后的反应,从正面表现了周亚夫善于治军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