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增长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在改革开放的
40多年里,中国经济从一个几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一个市场化经济体系,
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
1978年底至1980年代初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尝试阶段,这一时期的
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
在企业改革方面,中国开始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改革,这些改革主要针
对国营企业。
主要包括:承包责任制、改革劳动薪酬制度、改革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国着手制定了一系列的外贸政策,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向外界开放了对中国市场的准入。
人民币的汇率逐渐趋于市场化,吸
引了大量的外资投资进入中国。
这些初步的改革措施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经济逐渐向市
场化经济转型。
二、1990年代——加强经济体制改革
1990年代,中国加强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
主要的改革方向包括: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国企的改革速度、开展金融体制改革、优化财政税收体制等方面。
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带来了重大变革,可以说,这个时期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黄金时期。
企业改革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改革方向,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压减、并表、重组和私有化等方面。
在压减方面,1998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
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压缩国有企业规模,优化国有资产结构,
减少浪费资金。
在并表方面,1998年2月中国工商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
颁布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并表重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主要是指导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等重组操作。
重组方面,主要是企业之间的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合并行动。
2000年以后,私有化成为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手段。
国有企业私有化
即个人购买股份或转让股份,以实现国有资产变为个人资产的目的。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中国1997年开始推行股权分置制度,该制度规定上市
公司在国家核准上市后,上市公司股权必须锁定3年。
在这个期间,控股人、实际控制人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都无权违反相关规定减持股份。
这一制度的实施防止了多数股东出售其持股,导致股权分散化,使公司的经营能力大幅下降。
长期实行重税压制、灵活流动的“数量调控”模式,2002年中国大力推行“财政
管理改革”,开始着眼于“质量调控”,在防止财政浪费的同时,加强了政府的职能
定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了严密的财务计划。
同时,中国还实行了“营改增”税制改革方案,将原有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合并为一项增值税,实现了将货物生产所有环节的税负转移到消费环节。
三、2000年以后——新机遇新挑战
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
中国面临的经济环境已经开始发生
变化,2018年的中国GDP增速为6.6%,这个数字与中国以往的增速相比已经逊色不少。
在这个背景下,新挑战便接踵而至。
对中国进行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已经成为了控制新常态下的风险和挑战的唯一途径。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基地,其后工业化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继发的是逐
渐加强的经济竞争。
随着信息和数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于创新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政府需要立足于创新思维,加速推进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以应对新的经济挑战。
四、小结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改革和开放的深化使中国的经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渐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改革措施的初步尝试和加强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创造了许多成就。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新的经济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将是中国经济努力突破瓶颈和不断发展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