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七子是清代七位著名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名人的合并称谓
一•吴中七子
吴中七子是清代七位著名诗人、文学家钱大昕、曹仁虎、王昶、赵文哲、王鸣盛、吴泰来、
黄文莲的并称。
清代文学家钱大昕、曹仁虎、王昶、赵文哲、王鸣盛、吴泰来、黄文莲等人
都是江苏嘉定、青浦(今上海市)一带人,且以文学词章齐名,被沈德潜推为吴中七子”。
其中以钱大昕、曹仁虎、王昶三人成就最高。
1. 钱大昕(1728〜1804年):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晚号潜研老人。
史学家、汉学家,学者,诗文家。
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
博学多才,无所不精,凡经史
文义、音韵训诂、职官典制、金石历算等,他都有很深的认识。
他能诗能文,以辞章服众,
是七子之中著述最多的。
也精于史学和考据学,他曾因参修《大清一统志》、《续文献通考》、
《续通志》,被乾隆帝赏识。
曾发现古音韵的重要规律,总结并发展了吴派”考据学的成就,
受当时学者推崇,影响很大。
主要著述有《二十二史考异》、《潜研堂堂文集》等。
2 •曹仁虎(1731〜1787年):字来殷(一作殷来),号习庵,江苏嘉定人。
酷爱读书,
辨悟通达。
博闻强记,年少时写文章已很有名,被人称为异才”,做过侍读学士,朝廷里的
文浩典册,多出于他的手笔,他的诗传播海外,在日本国尤为出名。
3 .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归入选班,历任吏部员外郎、按察使、布政使、刑部右侍郎
等职。
工于诗词、古文,曾参与编纂《大清一统志》、《续三通》等书。
精于经学、金石,编有《金石萃编》。
著有《春融堂集》,辑有《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
《湖海文传》等书。
4 .赵文哲(1725~1773年):字升之,一作损之,号璞庵,上海人。
乾隆时进士,召试赐举人授中书,曾任内阁中书、军机大学士、户部主事等职。
他天资过人,文风工整而不过于雕琢。
诗文瑰玮绝丽,工书法,墨迹近乎王羲之。
著有《媕雅堂》等集。
5 .王鸣盛(1722~1797年):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年号西沚。
江苏嘉定人。
乾隆时进士,授编修,历任内阁中书兼礼部侍郎、左迁光禄卿等职,他工于诗、古文、经学、
史学。
著有《十七史商榷》、《周礼军赋》以及诗文集40卷。
6. 吴泰来(?~1788年):字企晋,号竹屿,江苏长洲人,乾隆时进士,授内阁中书。
其人文采出众,喜游山玩水,尤其爱松树,诗学王士祯,王昶极为推许。
著有《砚山堂》、《净名轩》等集。
7 .黄文莲(生卒年不详):字维章,一说字芳亭,福建永福人。
诗人,经学家。
据说9
岁能诗,天启时进士,有《赭留集》。
当嘉庆、道光间,吴中词流极盛。
”
吴中七子事迹:
以吴县为地域中心,受到来自环绕其四周的词乡如华亭、嘉兴、常州、宜兴、扬州等幅射影
响,吴中词人结社分韵、商榷声律、选词刻词,逐步凝聚为大江南北所注目的焦点。
在此稍
前的乾隆词坛,已有江左七子”称雄吴中。
七子者,王昶、吴泰来、赵文哲、王鸣盛、钱大
昕、黄文莲与曹仁虎,时人又目之为吴中七子”。
此即后人所说的前吴中七子”。
前七子”
大多以治经史、攻金石小学而兼为填词,不专为词人。
除王昶、吴泰来和赵文哲三家词名稍
著外,其他四家皆不以词名,且词集流传不广,鲜为后人所知。
乾、嘉年间,诗人吴翌凤倡诗风于吴中,以乡先辈沈德潜之议论为归旨。
有朱绶(号酉生)、沈传桂(号闰生)号称二
生”者,先后主诗坛之盟,仰明代前、后七子之风范,宗法汉魏三唐。
吴中诗流彭蕴章(字咏莪,长州人。
道光十五年进士)、潘曾沂(字功甫,吴县人。
嘉庆二十一年举人)、韦光
黻(字君绣,长州人。
诸生)、王嘉禄(字井叔)、以及吴嘉洤(字清如)等追随其后,于是有吴中七子之目”。
《吴中七家词》精选为一编合刊。
戈载为首,为《翠薇雅词》。
其余六家依次为:沈彦曾《兰素词》,朱绶《湘弦别谱》,陈彬华《瑶碧词》,吴嘉洤《秋绿词》,沈传桂《二白词》,王嘉禄《桐月修帘谱》。
辑刻者词集列于七家之末,亦如龚翔麟辑刻《浙西六家词》,其《红
藕庄词》三卷列于六家之末。
又七家中沈传桂《二白词》一种因故未刻,仅列集名于目录。
故实为六家词。
二.江左三大家
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
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1582 —1664 ),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
学者称虞山先生。
清初
诗坛的盟主之一。
常熟人。
吴伟业(1609〜1672 )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
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
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
合肥人。
有《定山堂集》。
三.岭南三大家
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是清代初年岭南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誉为“岭南三大家”。
屈大均(1630 —-1696)字翁山,具有民族气节的诗人,诗学盛唐,尤其善五言。
作品中数
量较多的是,成就较高的是反抗民族压迫,维护民族尊严的诗歌。
陈恭尹(1632-1700 ),字元孝,号半峰。
他在文学上主张创新,反对拟古。
擅长七言,七律成就最高,既豪迈雄奇,又赟籍含蓄。
梁佩兰(1629〜1705 ),字五芝,号药亭。
他的诗多数反映民生疾苦。
著有《六莹堂集》
四•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
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
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
因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
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
即:
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
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
因八” 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1.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
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
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
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
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
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
有《郑板
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
2. 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江苏扬州人,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终身布衣。
善画山水花卉。
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从写生中来,
秀雅苍润,自成格局。
画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韵胜。
〗亦善于写真,金农、汪士慎诗集开
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
精刻印,学程邃。
亦善诗,有《西唐诗
钞》。
3. 金农(1687 —1764),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
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
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
他长于花
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
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
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
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
精篆刻、鉴定,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
所作梅花,枝多
花繁,生机勃发,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风格古雅拙朴,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
等。
又长于题咏,"每画毕,必有题记,一触之感”。
也擅长书法,取法于《天发神忏碑》、《国山碑》、《谷朗碑》。
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
篆刻得秦汉法。
诗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其书画题跋被辑成有冬心画竹、画梅、画马、自写真、杂画题记等。
4. 李鳝(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
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后又向指头画大师
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
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
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
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5•黄慎(1687-1770后),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寿,菊壮,号瘿瓢,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
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
为扬州八怪”中全才画家之一。
6.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
通州(今江苏南通)人。
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
为扬州八怪”之一。
常往来扬州卖
画。
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
7. 汪士慎(1686--1759 ),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
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
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
写梅。
8. 罗聘(1733-1799 ),字遁夫,号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洲渔父、
师莲老人。
清代著名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
祖籍安徽歙县,后寓居扬州,曾住在彩衣街
弥陀巷内,自称住处谓朱草诗林”。
为金农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历。
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
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
他又善画《鬼趣图》, 描写形形色色的丑恶鬼态,无不极尽其妙,藉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
兼能诗,著有《香叶草堂集》。
亦善刻印,著有《广印人传》。
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
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其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册页)、《两峰蓑
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
五•清初三大家
清初散文,时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则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推为第一。
侯方域(1618〜1654 )少有才名,入清未仕。
早期为文流于华藻,功力欠深,自述仆少年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有春花烂漫,柔脆飘扬,转目便萧索可怜”之弊,后学八大家,转益多师,臻于成熟。
《壮悔堂文集》10卷,体
裁多样,内容广泛,有唐宋八大家的遗风。
魏禧(1624〜1680 )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要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不依傍古人作活”,自谓少好《左传》、苏老泉,中年稍涉他氏,然文无专嗜,唯择吾所雅爱赏者”,博学多闻,身际易代,怀抱遗民思想,关心天下时务。
汪琬(1624〜1690 )散文力主纯正,所作原本六经,叙事有法,碑传尤为擅长,公卿志状皆得琬文为重”,受到后世正统文士的推崇。
近世论者提出廖燕可与清初三大家”比肩。
廖燕(1644〜1705)字人也,号柴舟,广东曲江(今韶关市)人。
他思想之新颖,议论之大胆,甚至超过明代怪杰李贽。
六.清初六大家-清初六大家(含清四王)
在中国画史上指王时敏(烟客)、王鉴(元照)、王翚(石谷)、王原祁(麓台)、以及吴历(渔山)、恽寿平(恽南田)。
尤其以“四王”的画风,称盛于清代于画坛。
同时,他们都是宫廷画家,提倡师法左人。
七.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或被称为康熙词坛三鼎足”,由于后代学者多认为康熙词坛为清代词坛最盛期,因此也常将康熙词坛三鼎足”称为清词三大家”。
纳兰
性德词还与项廷纪、蒋春霖二人的词被谭献并称为清代三大词人之词”。
(谭献《复堂词话》
1. 朱彝尊(1629-1709),诗人、词人、学者。
字锡鬯,号竹垞,晚称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
风亭长。
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朱彝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词推崇姜夔,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
与山东桓台县人王士祯同为诗坛领袖,合称为南朱北王”。
著述甚丰,著有《经
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词综》等。
2.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字其年,号迦陵。
宜兴(今属江苏)人。
3.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大词人。
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
《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
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
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
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
而已”。
八•晚清的四大词人
况周颐、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齐名合称晚清四大词人,亦称“清季词学四大
豕。
况周颐(1859〜1926),原名周仪,以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
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司人,晚号蕙风词隐。
他工于填词并重视词学的研究。
早年填词主性灵,其词炼意炼句而不失自然。
代表作品:《苏武慢寒夜闻角》等
王鹏运(约1848〜1904)字佑遐,一字幼霞,自号半塘老人,晚年又号鹜翁、半塘僧鹜。
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
年岁最长,为词亦早,有领导风气的作用。
代表作品:《点绛唇饯春》等
朱祖谋(1857-1931 )原名孝感,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强村,浙江吴兴人。
著强村词。
祖谋幼时,天资颖异,年岁既长,性行博雅,擅长文学。
被称为词学之一大结穴”。
代表作品:《鹧鸪天庚子岁除》等
郑文焯(1856-1918 )号小坡,晚号大鹤山人,汉军(一作广东南海)人。
少工词。
南游十年,所学益进。
时湘中王闿运以词称雄,及见文焯作,遂敛手谢不及。
程颂万、易顺鼎等咸俯首请益。
官内阁中书。
清亡。
侨居吴下,与朱祖谋唱酬无
间。
丈焯词有瘦碧、冷红、比竹余音、苕雅诸稿,晚年合订为《樵风乐府》,与
《词源斟律》等,并传于世。
九•明末四公子
陈慧贞(1604 —1656),字定生。
东林党魁、都御史陈于廷之子,明末诸生,为复
社重要成员。
曾与吴应箕起草《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
明亡后隐居家乡。
其表
彰抗清人物的散文,感情深沉悲痛。
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书》。
侯方域(1618 —1654),字朝宗。
长于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壮悔堂集》。
其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
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冒辟疆(1611 —1693)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当时,国事淆于上,清议激于下。
冒辟
疆与侯朝宗,方密之,陈贞慧并称四公子,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
方以智(1611 —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别号多种,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
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属安徽省
枞阳县)人,出身世家。
十•明末三大思想家
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中国17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思潮的代表。
1•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
船山先生。
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
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2•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世称亭林先生。
他学问渊
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
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3•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思想家、史学家。
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
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易堂九子
易堂九子中魏禧、魏际瑞、魏礼三兄弟又被称为三魏”,他们又是易堂九子"的
核心。
以魏禧的成就最大,他是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著有《魏叔子文集》。
易堂
九子为宁都三魏”(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李腾蚊(宁都人)、彭士望(南昌人)、邱维屏(宁都人)、林时益(南昌人)、彭望(宁都人)、曾灿(宁都人),均为清初善诗文者。
1.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
字冰叔。
一字叔子,号裕斋。
宁都(今属江西)人。
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
他的
文章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
内容多表彰民族节义,叙事简洁,又善议论。
清
初,人称魏禧、侯方域、汪琬为散文三大家。
魏禧尤重气节,束身砥行,"以经济有用之文学,显天下百余年。
2. 魏祥(1620 ―― 1677 )字善伯,又字伯子,号东房,后改名际瑞。
江西宁都人。
与其弟魏禧、魏礼合称宁都三魏”。
精通古文,负才不试。
3. 魏礼,字和公,号季子,宁都人。
明诸生。
有《魏季子集》。
4. 李腾蛟,清初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字咸斋,宁都人。
明诸生。
有《半庐稿》。
5. 曾灿又名传灿,字青藜,号止山,宁都人。
有《六松堂集》。
6. 彭任,字中叔,宁都人。
明诸生。
有《草亭诗集》。
7. 彭士望(1610 —1683 ),本姓危,字躬庵,又字达生,南昌人。
他致力于古文辞,
尤精于《春秋》、《左传》诸史。
晚年讲求实用之学,反对空谈。
著作有《手评通鉴》、《春秋五传》、《耻躬堂诗文集》等。
8. 邱维屏(1614年一1679年)字邦士,江西宁都人。
古文为诸人所推。
魏禧尝从
之学,亦为维屏所重。
晚为历数、易学,尤精西洋算术。
维屏著有周易剿说十二卷,松下集十二卷,邦士文集十八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9. 林时益(1618年一1678年),本姓朱,名议霶,字确斋,江西南昌人。
本明宗室。
清初,变姓名,寄籍宁都。
工书,喜为诗,晚好禅悦。
著有冠石诗集五卷,和确斋文
集,(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江南三布衣:
严绳孙与朱彝尊、姜宸英的并称,三人皆为清代文学家,因三人都是江南人,故称为江南三布衣”。
1.严绳孙(1623~1702 )字荪友,一字冬荪,号秋水,自称勾吴严四,复号禺荡渔人,江苏无锡人,一作昆山人。
工分隶、楷书,山水深得董其昌恬静闲逸之趣。
兼善界画楼阁,人物、花鸟,尤精画凤,翔舞竦峙,五色射目。
尝为王西樵写真,王士桢极称之。
卒年八十。
著秋水集。
2•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词人、学者。
字锡鬯,号竹□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
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3.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
舆朱彝尊、严绳孙称“三布衣”。
山水笔墨遒劲,气味幽雅。
楷法虞、褚、欧阳,以小楷为第一。
惟其书拘谨少变化。
包世臣称其行书能品上。
兼精鉴,名重一时。
著有西溟全集、湛园题跋。
浙西六家
中国文学史上,浙西六家”指清初以朱彝尊等六位为代表的浙西词派词人。
清朝还有两种
浙西六家”的说法:一指乾隆年间浙江乌程(今吴兴)文学家严遂成、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麟。
二指康熙、乾隆年间朱彝尊创始的浙西词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六人:朱彝尊、龚翔麟、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
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对当时和后世都影响深广。
后一种说法为世人普遍认可。
1.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
清初著名学者和
诗人,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
朱彝尊曾出典江南省试。
后因疾未及毕
其事而罢归。
其学识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
朱彝尊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
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
著述甚丰,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
编有《词综》、《明诗综》等。
其医著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
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
2. 严遂成(1694 —?)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
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遂成天才骏发,为诗兼雄奇绮丽之长,工于咏物,
读史诗尤隽。
尝自负为咏古第一。
论者谓朱彝尊、查慎行后能自成一家。
著有《海
珊诗钞》^一卷,补遗二卷,《明史杂咏》四卷及《诗经序传辑疑》二卷,均《清
史列传》并行于世。
其《明史杂咏》4卷,时人视为诗史”。
著作尚有《诗经序传
辑疑》、《海珊诗钞》、《海珊诗钞补遗》等。
3. 钱载(1708 —1793 )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
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
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
竹,著有《石斋诗文集》。
钱载为乾嘉年间秀水诗派的代表诗人。
4. 龚翔麟(1658 —1733 )清代藏书家、文学家。
字天石,号蘅圃,又号稼村,晚号
田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工词,与朱彝尊等合称浙西六家,著有《田居诗
稿》、《红藕庄词》。
5. 李良年(1635--1694 )原名法远,又名兆潢,字武曾,号秋锦,浙江秀水人,李绳远之
弟。
少有隽才,与兄绳远弟符齐名,时称三李”;又与朱彝尊并称朱、李”。
良年又与
彝尊、王翊、周筼、缪泳、沈进等集里中为诗课。
良年工诗词;为古文尤长于议论,长洲汪琬颇推许之。
著有《秋锦山房集》二十二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乾隆三大家
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1•袁枚(1716 —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2•蒋士铨(1725-1784),清代诗人。
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
铅山(今属江西介)人。
3•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
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 (今江苏常州)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