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舞马衔杯纹银壶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舞马衔杯纹银壶赏析
时间:2014-11-17 14:08:10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作为北方草原文化代表的这只唐代的舞马衔杯纹银壶,通高14.4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8.9-9.2厘米,重547克,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从不出境展出。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

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

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

”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为什么说它这么珍贵?首先从外形上看,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

唐朝初期政权统一,很多少数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

而这件文物恰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其次,此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

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
瓣的像弓剑形状的提梁。

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压的方法在壶腹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
舞马形象,然后再将两端黏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
的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