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7篇_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1 〔一〕交流自学笔记
1、交流认识的生字。

2、交流积累的词语。

3、交流查找的资料。

〔二〕自渎自悟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____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道路图吗?
〔1〕“一边走一边看”,列宁看见了什么?他是怎样分析^p 的?
路边的花丛;
花丛里正在采蜜的蜜蜂;
花丛上飞舞着的蜜蜂;
蜜蜂飞进去的小园子;
小园子旁边的小房子。

〔2〕根据课文,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道路图。

〔三〕自渎交流
1、小组交流。

2、道路图展示。

3、学生总结:列宁是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p ,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四〕看图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自愿介绍图意。

2、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3、对话朗读擂台赛。

〔五〕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六〕稳固认字,指导书写。

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列宁细心观察,擅长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懂得重点词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汉字“引、养、丛、仔、采、志”及偏旁“弓”。

教学重点:
理解列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电脑、图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电脑课件〔先出示“小密蜂”再出示“引路”二个字。

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齐读密蜂引路〕,今天我们就学第16课——密蜂引路。

二、新授:
1、师: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吗?〔问题先不解决〕请同学们把课文熟,看看你喜欢读哪一段?
2、指名读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当地,派人,聊天,用“附近”说一句话。

师: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4、师:我们看看这位伟人与密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写了什么?
5、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电脑示出问题: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2〕结果怎样?
〔3〕请你试着画一画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互相交流。

〔读、说、画〕
6、学生汇报学习的情况:并请同学到黑板画出来,贴图片。

7、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

8、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9、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电脑
引路养蜂花丛仔细采蜜同志
加点的字教读音指出是本文要学的汉字。

二、学写生字
1、生:分析^p 每个字形构造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

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3、组词,扩句。

4、课后习题第2题。

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理论创新
仔细观察,看看除了蜜蜂可以引路,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引路。

然后向同学说说,看谁说得好。

教学目的:
1、会认六个生字,会写九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经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擅长观察和考虑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读文体会列宁擅长观察、擅长考虑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醒课题。

1、出示课件〔蜜蜂在花丛中飞舞〕。

2、导语
小蜜蜂不仅勤快,还会给人带路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蜜蜂引路》〔板书课题〕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游戏“蜜蜂采蜜”玩中识字。

3、交流识字方法。

三、细读课文,理解字词。

1、联络生活理解“附近、谈天”。

2、换一换掌握“常常”的用法。

3、朗读中体会“果然、惊讶”。

四、深读课文,体会感悟。

蜜蜂真的会给人带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道路图。

3、再读第二段,谈谈你的感悟。

五、朗读全文。

六、学生交流。

我们该向列宁学习什么呢?
七、资料展示。

列宁擅长观察和考虑,这是前苏联人民的____,课件出示列宁图及资料
八、联络实际,扩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解决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4 【原文】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谈天。

有一回,列宁想找那个人谈谈怎样养蜂。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养蜂的人。

养蜂的个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字词学习】
字:派、敲、领
词:养蜂、养蜂、莫斯科、蜜蜂、向导
【重点句子】
1、有一回,列宁想找那个人谈谈怎样养蜂。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2、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养蜂的人。

3、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òsīkēqiāoménjīng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导〔〕蜜〔〕
异〔〕密〔〕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òsīkēqiāomén
〔莫斯科〕〔敲门〕
二、比一比,再组词。

导〔导语〕蜜〔花蜜〕
异〔异议〕密〔机密〕
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学习列宁擅长观察、认真考虑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2、通过初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18蜜蜂引路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带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

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

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

下边是“寸”。

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带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意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构造。

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考虑,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答复: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擅长联想和科学分析^p 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擅长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p 、判断的才能。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

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考虑: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答复。

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答复: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

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

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答复: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答复。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

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道路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投影
告诉学生: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考虑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认真考虑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考虑答复: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料想的一样,说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根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

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考虑,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莫〔〕斯〔〕
张〔〕摸〔〕期〔〕
养〔〕谈〔〕导〔〕
美〔〕淡〔〕异〔〕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理论创新
仔细观察,看看除了蜜蜂可以引路,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引路。

然后向同学说说,看谁说得好。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蜜蜂引路》这一教
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6 【课前透视】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

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道路,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

说明列宁是个擅长观察,认真考虑的人。

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

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考虑,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络,进展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的】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擅长观察和考虑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谈话激疑: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方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2、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老师相机板题。

小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从对蜜蜂的理解引入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热情,交待了文章主要内容。

一、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纯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
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内合作识字:
互读、互听、正音。

4、老师引导:
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5、游戏稳固识字:
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稳固识字。

6、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历,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才能。

二、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⑴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表达,可以画画表示〕。

⑵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

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

3、联络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考虑:
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

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

老师适时启发考虑: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为下堂课教学做准备〕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展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

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

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方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老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

如:
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

优秀作业展示。

重点指导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教学中应该在识字的环节加强识记字的交流。

指导写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7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擅长联想分析^p 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p 、判断事物的才能。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
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果然
二、提醒课题。

齐读课题。

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

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

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一句中“果然”说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答复: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
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稳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

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观察〔事物或现象〕。

②练惯用观察说一句话。

例:小明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夜晚,我仔细观察天空中的星星,终于找到了北极星。

春天来了,我仔细观察柳树是怎样发芽的。

③把说的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一所、派
当地、观察、往常、向导、果然、敲
2、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8、蜜蜂引路
花丛
列宁、亲自找、边走边看、观察
蜜蜂
养蜂的人、房子
七、课后小记。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