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变化和性质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变化和性质初中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规律;•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课堂展示材料。
3. 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或展示材料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情景,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思考。
3.2 知识讲解3.2.1 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通过示例和解释,介绍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强调物质变化是物质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
3.2.2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通过示例和对比,讲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强调物理性质是物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性质,而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发生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性质。
3.2.3 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规律•介绍物质的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并讲解在不同条件下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3 实验探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等,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
3.4 活动设计•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化学反应,用文字和图片展示并解释该反应涉及的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变化。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3.5 拓展应用•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应用和意义,例如食物烹饪、药品的制作等。
3.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物质变化和性质的重要性,并对学生展开讨论。
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家庭中发生的一些物质变化现象,并分析其中的物质性质变化。
5.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通过实验和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同时要引导学生将实验结论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量1个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通过实验来辨别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以及两者的本质区别,进而介绍了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两者这间的关系,并分别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方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对化学完全是陌生的,只有通过一些实验这种外观变化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概念。
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实验现象来调动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教学目的:
1、学会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了解一些性质的基本概念。
教学理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而能区别两种变化,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由变化引出性质,不同的变化是由不同的性质决定的,物理变化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化学变化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
掌握一些性质的基本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由学生来分析归纳,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难点:两种变化的区别,两种性质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人教版《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师寄语: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要善于归纳、勤于温习,初学以记忆为主【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4. 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课前预习】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
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课堂探究】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1)以上五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预习中列举的例子进行正确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
(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其他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3.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然后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你的收获:【有效训练】1.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激凌融化B.苹果腐烂C.玻璃打碎D.海水晒盐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 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4.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5.人类需要能量。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模糊,对物质性质的描述不准确,实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此外,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善于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则对理论知识更感兴趣,善于思考和总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通过课后实践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
2.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能够区分物质发生的变化;理解物质的性质,能够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变化和性质可逆的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奇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质的性质的描述。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械:试管、水、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气体等。
2. 准备教学素材:PPT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阅读教材,了解基本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铁生锈、火柴燃烧、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有哪些类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讲授新课1. 物质的变化(1)观点: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改变,但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4)举例:铁生锈、火柴燃烧、酸碱中和等。
2. 物质的性质(1)观点: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3)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3. 物质变化的判断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并通过一些实例进行练习。
(三)学生实验1. 实验名称:观察物质的变化实验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实验材料: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水、食盐、小苏打、白醋等。
实验步骤:让学生观察这些物质的变化现象,并描述他们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⑵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⑵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学过程】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
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
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过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再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3] 演示[实验1—4]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有些物理变化有发 光、放热、
放出气体、产生沉 淀等现象
化学变化常伴随有发光、放热、 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
化学变化一定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课堂达标
1.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 )
A.有新物质生成
B.发光发热
C.有气体生成
D.有沉淀生成
2.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小红: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 聪明的你知道谁是对吗?
探究新知
探讨
爆炸属于是什么变化?
爆炸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火药爆炸是 化学变化,但是如汽车轮胎爆炸、气球炸裂 则属于物理变化。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本质区别 (判断依据)
没有生成新物质 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胆矾溶于水,并 和氢氧化钠反应
探究新知
变化前 变化中
实验观察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有蓝色沉淀生成
变化后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变化后有无新物
质的生成
有
探究新知
探究实验4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1.把少量石灰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 2.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用配有玻 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弯管的 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石灰石与稀 盐酸的反应
探究新知
变化前
实验观察
颗粒状石灰 石(或大理石)
变化中
有气泡放出,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
变化后
二氧化碳气体等
变化后有无新
物质的生成
有
实验
序号
实验 1-3
实验 1-4
变化前 变化时发 变化后 有无新 的物质 生的现象 的物质 物质生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
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和分析身边物质的常见变化,实现对概念的认识的转变。
2.通过物质变化的相关实验,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感受化学
实验基本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行分析和判断,感受化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
2.通过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体会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区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六、实验准备
试管、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烧杯、铁架台、研钵、镊子、药匙、玻璃片、集气瓶、胆矾、石灰石、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水、澄清石灰水等。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的特征
特征: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昧、
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
性、碱性、毒性、稳定性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教案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提问】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记下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的探究。
假设1: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蜡油。
假设2: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提问】假设1成立吗?为什么?【教师提示】蜡油凝固后为固态,明显少于原来的量,因此一定有其他的物质生成,假设1不成立。
【提问】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假设2是否成立?【讲解】检验产物的方案。
【演示】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引导学生得出假设2的结论。
【提问】降雪的形成和蜡烛燃烧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思考。
回答。
思考。
回答。
思考。
回答。
中抓住关键点的能力。
通过熟悉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新课一、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二)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堂小练习巩固】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淘米B.洗菜C.苹果榨汁D.葡萄酿酒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腐烂记忆。
B.钢铁生锈C.木材燃烧D.麦磨成面3.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花香四溢B.海市蜃楼C.烟花绽放D.木已成舟4.下列叙述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食物的消化过程B.人的呼吸C.用煤气作燃料做菜D.水在冰箱里结冰【小结】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哪一个更精彩?为什么?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这些现象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提问】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引入】物质能发生一些变化,本质原因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物质的性质包括什么性质?二、物质的性质(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举例】蜡烛的燃烧——可燃性(其他:氧化性、还原性)(二)物理性质:思考。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一、知识要点
1.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4.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2.学会用化学式描述物质的组成;
3.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
4.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5.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物质分类方法和概念的理解;
2.对物质组成进行化学式描述的能力;
3.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课时安排
本单元分为3个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1.物质分类方法和意义
2.化学式和元素符号的概念
3.实验观察物质性质
第二课时
1.物质变化的分类
2.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实例
3.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三课时
1.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方法
2.化学反应的参量的关系
3.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资源
1.PPT课件
2.实验手册
3.模型演示
六、教学方法
1.讲授
2.实验
3.模型演示
七、教学评价
1.实验报告
2.练习题
3.课程总结。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公开课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和特性。
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特性:体积、质量、颜色、硬度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物质的概念和特性。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特性?1.4.2 讲解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物质。
讲解物质的特性,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触摸来感知和理解这些特性。
1.4.3 互动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物质特性的观察和理解。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质,展示其特性的实验或观察结果。
1.4.4 总结总结物质的概念和特性,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物质的重要性。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
让学生学会使用适当的实验方法和仪器来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类型: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固态到气态。
物质变化的特点:温度变化、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来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特性和变化有什么关系?2.4.2 讲解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讲解如何使用实验方法和仪器来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2.4.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互相合作和交流观察结果。
2.4.4 总结总结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强调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来理解物质变化的重要性。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使用适当的实验方法和仪器来测试和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3.2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溶解性、酸碱性、导电性等。
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变化过程。
2.理解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原理。
3.了解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4.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教学内容1.物质的化学变化概念和类型。
2.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3.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热。
4.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变化过程;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原理。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教学方法1.观察实验法: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2.比较实验法:对比不同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和特点。
3.实验模拟法:通过图示或模型模拟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准备教材和课件等教学辅助资料。
导入介绍化学反应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与实验1.物质的化学变化概念和类型。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变化类型。
–分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2.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实验演示物质质量守恒的原理。
–讨论化学反应质量守恒的影响因素。
3.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热。
–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热的概念。
–实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热的影响因素。
4.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解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实验演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拓展应用1.讨论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化学反应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总结反思1.回顾本次课程所学内容和实验结果。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并给学生进一步学习建议。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在课本上或其他资料上查找更多化学反应实例,并进行总结。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对化学反应概念和变化过程的理解,对质量守恒原理、反应速率和反应热的掌握以及对物质的性质和特征的了解程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次优秀教学案例的主题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该章节内容涉及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质的基本特征,以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在我国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九年级上册的化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物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本章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及科学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物质变化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的定义、化合物的组成等,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特征。
2.通过PPT展示物质的分类图解,引导学生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基本分类。
3.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变化类型。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5.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4.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3篇】初中化学教案篇一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试验、观看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提醒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讨论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试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分没有思索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熟悉。
因此本节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局部,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试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讨论、利用什么方法讨论物质并不清晰。
在毫无化学根底、从来没接触化学试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观看试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试验第一次亲切接触,怎么进展试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试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学问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分,并能运用概念推断一些易辨别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学问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育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育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推断5.教学设计框架教学设计流程一、物质的变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终原子弹的爆炸进展评述。
九年级化学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比拟、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分析,体会化学就在你我身边。
(2)通过观察和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化学的兴趣。
(3)体会、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根本素养之一。
【学习重点】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学习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雪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新物质产生?雪的形成与蜡烛的燃烧这两个变化有何不同?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阅读课本P6~P8“实验1-1〞的内容,完成课本P7的表格。
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探究实验: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研碎;实验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响;实验4:石灰石和盐酸反响。
投影:这四个实验的视频。
学生:观察,进一步比拟实验现象。
课堂讨论交流展示生成新知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
先对学,再群学。
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
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检测反响达成目标一、当堂检测二、课后提升三、家庭作业《精英新课堂》完成学生用书的“夯根底分点练〞局部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整合练〞局部稳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名师测控》完成学生用书的“根底闯关〞局部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局部稳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完整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课时)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看法及差异,并能运用看法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看法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3)认识平常生活中哪些是化学变化那些是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析,学会概括整理(2)用化学知识讲解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感神态度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自己着手做实验的能力和慎重务实的科学作风。
重、难点:(1)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变化。
(2)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哪些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授课方法:情况设计、比较、谈论、讲解、实验授课用具:小玻璃·细铁丝·纸片·酒精灯·试管·水·研钵·课件等。
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授课妄图【课堂引入】(经验引入法)【聆听和想象变化的前经过化学史的知识引同学们再上课以前老师先问你们几个问题,在后】入新课,这不但激发了我们平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铁制品放置在润湿的环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境中,过不久后我们就会看到他生锈,纸燃尽后就学生学习了课本以外成了灰,冬天下雪的时候你发现放在外面的水变成的知识。
了冰,铁丝轻轻一折它就形变了,这些东西可否是在前后发生了必然程度的变化?它们个属于什么变化以及它们变化的实质是什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授课妄图【学生实验】指导学生们亲自着手实验,把学生分【做实验】做相关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着手,亲自八组实验:划燃火柴,燃烧纸片,揉碎纸片,折弯并观察实验现象。
感觉变化过程,印象深细铁丝。
刻。
【学生实验】实验 1-1 水的沸腾【回答】仔细仔细观察实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加热到水沸验后,坐在一起的几位同纳总结实验现象能力,腾。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复习教案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及特点;(2)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能够运用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变化过程;(2)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运用所学的物质变化与性质知识,进行问题解答和实验设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类型及特点:(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2)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3)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吸湿反应、挥发反应等常见反应类型。
2.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2)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腐蚀性、可燃性等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变化类型及特点;(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运用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物质的变化类型及特点的辨别;(2)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理解与应用;(3)实验设计与问题解答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2. 利用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归纳;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镊子、滴管等;2. 实验试剂:酸、碱、盐、金属、非金属等;3. 教学课件与资料:相关概念、原理、实验现象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复习。
2. 知识梳理:分别从物质的变化类型及特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进行知识点梳理。
3. 课堂讲解:(1)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及特点,通过实例进行分析;(2)讲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实验现象进行阐述;(3)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性质比较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性质比较。
一、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1、单质单质是指由相同的基本粒子组成,不能继续分解或化学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的物质。
例如,金属的单质就是由相同的金属原子组成的纯金属。
2、化合物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的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
例如,氧化铁就是由铁和氧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化合物可以被化学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二、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比较1、物理性质(1)单质金属单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同时还有较高的延展性和塑性,能够被拉成细丝和压成薄片,同时还能够在常温下呈现固态、液态或气态。
(2)化合物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构成元素的影响,常见的化合物有晶体、液体、气体、胶体等不同形态。
例如,纯水是一个液态化合物。
2、化学性质(1)单质单质具有其特定的化学性质特点。
例如:金属单质可以被酸以及其他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氧化或还原,形成不同的化合物。
石墨也可以被氧化剂氧化成二氧化碳。
(2)化合物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受到其内部化学元素的组合和比例的影响。
例如,水分子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氢原子会被汞化学变化。
三、以单质和化合物举例说明1、单质(1)氧气(O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液化的气体,常见于空气中,可用于各种氧化反应中。
例如,将氧气通入钠锂合金中可产生活泼、有爆炸性的反应。
(2)金属铝金属铝是一种轻量级、良好的导电体,在制造研磨、航空器、汽车等领域广泛使用。
它可以被酸性氧化,形成具有環状结构的氧化铝。
2、化合物(1)水(H2O)水是一种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按1:2的比例组成的化合物,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它可以通过水的同位素分析探测出使用步骤。
(2)氯酸钠(NaClO3)氯酸钠是一种常见的氯酸盐,具有良好的氧化性和剧毒性。
在草田消毒,火药、烟火、烟花的制造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单质和化合物在物质学的角度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奥秘。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提问】老师手里有三张纸,同学们能让这三张纸做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将纸点燃,那么这三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呢?能不能将这三种变化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都没有生成新物质,而纸的燃烧生成了新物质。
【教师总结】纸撕碎这样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
像纸燃烧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
(板书)。
【教师提问】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实验一起来观察一下。
实验过程中,大家注意观察和比较物质在变
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所发生的现象。
【演示实验】实验1-1(1)水的沸腾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试管中的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实验1-1(2)胆矾的研碎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块状固体变成了蓝色粉末状固体。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大家还能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冰雪融化、蜡烛融化、水的三态变化、铁做成锅。
【演示实验】实验1-1(3)胆矾与氢氧化钠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溶液变成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实验1-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生成大量气泡,大理石的量减少。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
比如:我们酒精燃烧的时候放热、发光,还有刚才看到的沉淀、产生气体、颜色
变化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吗?
【小组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的呼吸作用等、炼铁。
【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下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时蜡烛融化成蜡油是物理变化;但是蜡烛燃烧过程中,
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
其
实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的过
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点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在变化中体现物质的性质,从而得以应用物质的性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一样也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讲解】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通过我们刚才看的实验视频,你能举出哪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学生回答】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等。
【教师讲解】物质的变化是一种过程,而性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比如纸张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化学性
质,我们知道纸具有可燃性。
因此:化学性质是物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提问】举出你认为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碳可以燃烧、铁可以生锈、食物可以腐败等。
【对比归纳】其实变化描述的是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在描述性质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能、会、可以、难、
易等。
【教师讲解】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比如,我们要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往大理石中加入盐酸而不是氢氧化钠,是因为盐酸具有与大
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性质。
因此(性质决定用途,用
途反映性质)。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我们知道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需要认识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本质的区别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这一般是中考化学的第一道选择题。
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个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具体学习到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