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页/共54页
P78“活动”1
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 与全国其他地区共
有的条件
同拥有的条件
良好的17页/共54页
P78“活动”2 由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知,珠江三
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 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 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 、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第15页/共54页
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 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 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 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 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 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 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 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第23页/共54页
第24页/共54页
时间 问题
优势 主导 产业 特点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 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 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 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 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第33页/共54页
P81“活动” 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
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 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 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 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 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 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改革开 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 的三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 特点。
第12页/共54页
例1 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结 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下降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 比重不断上升
C.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 比重不断上升
D.在工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 重不断下降
答案:B
第13页/共54页
例2 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 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C
第14页/共54页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 、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 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 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四)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第5页/共54页
第6页/共54页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
速提高,有哪些国际国内背景和地理条件? 阅读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国际背景
契机
国内背景
先机
地理条件
内因
第7页/共54页
第8页/共54页
第9页/共54页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 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 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 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不断变化的过程,其间往往还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由传统的农业部 门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另一方面 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也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一 般将工业化划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新兴工 业三个阶段,以表示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第2页/共54页
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 型转化的历史过声,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 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第19页/共54页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的推进
第20页/共54页
第21页/共54页
时间 问题
优势
主导 产业 特点
第一阶段 1979~1990年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 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 构调整时期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 厂等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 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 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第4页/共54页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
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 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如珠江三角洲 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 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 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 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 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29页/共54页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的推进 2、城市化
城市化标志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数量增多
许多乡村地区变成城镇,城镇数 量猛增,乡村、城市交错分布
第18页/共54页
P78“活动”3 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
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 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另外,在这种环 境生活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发,愿意 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
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地区 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 响。当开放政策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海外 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 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 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
的规划。
第38页/共54页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 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 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 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第39页/共54页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 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 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 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 出;(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 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第26页/共54页
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
第27页/共54页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
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著名的侨乡
第28页/共54页
3.抓住两次机遇:
⑴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 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 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 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 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 发展。
第34页/共54页
例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对城市化 的推动表现在( ) A. 郊区城市化 B.城市人口比重逐步降低 C. 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D.涌现出大量卫星城 答案:C
第35页/共54页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 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 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第10页/共54页
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第11页/共54页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 产业为何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工业投入的各因素中, 原料占最重要地位的工业,工业特点是原料不便于 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因此发达国家将 这类工业迁往国外资源丰富的地区。劳动费用即工 资支出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是选择厂址时需要 考虑的因素。目前世界上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之间 工资差别很大。因此若干劳动密集型工业,即每生 产单位产品相对耗用劳动量大,而耗用原材料少, 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多倾向设置在有大量廉价劳 动力的地区,如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以及收音机 、电视机和照相机的装配、玩具制造等。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第25页/共54页
时间 原因
影响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 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 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 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 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 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 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 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第36页/共54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 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第37页/共54页
P82“思考”
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
冲击。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 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
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 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
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 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阅读理解: 三个问题:两个关系一个推进
一是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三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做法?
第1页/共54页
什么是工业化?
工业化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 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 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 持续上升的过程。
第22页/共54页
时间 原因
影响
第一阶段
1979~1990年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 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 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 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 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 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 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 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
城市化的意义: ①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缩小城乡差别
第3页/共54页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40页/共54页
例4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 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 B.自然地理条件不宜于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 C .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 剧膨胀 D.中小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人口比重提高
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城 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第30页/共54页
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第31页/共54页
P81“活动”
第32页/共54页
P81“活动”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 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云南德宏 模式的推进动力是边贸发展。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 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 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 ,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模 式是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的劳动力职能变化和工业 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云南德宏模式是由于 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 ,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