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克依斯沙丘之海:沙地绘出大理石般纹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缎带般的沙丘锁住雨水
仍然被雨水浸渍的土地上,一条河流掺杂着来自附近森林中的单宁酸,在沙地上绘出大理石般的纹样。
黎明时分,渔民骑着自行车,载着自己捕到的鱼外出,待售卖后好换回生活用品。
车轮下的沙地在夜雨从空中俯瞰,连绵的沙丘就像起风的下午晾起来风干的一块块白色亚麻布。
实际上,这片区域的名称——“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意思就是“马拉尼昂州的床单”。
马拉尼昂州位于巴西东北部的热带海岸,座座半月形的沙丘就分布在这里。
不论冠名如何,这里都是一片充满魔幻色彩的沙漠,一波波闪着微光的白色沙浪绵延铺展。
雨水汇集成的耀眼的蓝绿色池塘中,游着银光闪闪的鱼群。
牧羊人赶着羊群翻越高耸的沙丘,渔夫出海打渔,为他们指路的只有天空繁星和沉船残骸中的幽灵。
“像是进入了另一个空间。
”卡罗琳·阿尔维特说,她曾在这座面积1550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任园长。
公园建立于三十年前,为的是保护这座奇绝的生态系统。
就好像是巴哈马群岛海域如海市蜃楼般突然间出现在撒哈拉沙漠中央。
只有在这片沙漠中,海市蜃楼才能成为现实。
实际上,按严格标准来说,拉克依斯并不属于沙漠,马拉尼昂州联邦大学地理学家安东尼奥·科代罗·费托萨如是说。
这片地区年降雨量大约120厘米,而按照定义,年平均降雨量25厘米以下的才叫沙漠。
而且,是水造就了这片沙景。
附近的两条河流——巴纳伊巴河和普雷吉萨斯河把内陆的泥沙携带至大西洋,其中大部分沉淀物都堆积在了园区7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
旱季来临的时候,尤其是10月和11月间,强劲的东北风把泥沙吹到远至内陆48公里的地方,目光可及的范围内,到处雕塑起高度可达39米的半月形沙丘。
科代罗目睹了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永无休止的变迁,在某些区域内,沙丘每年可向前推进20厘米。
“每年的景致都大不相同。
”他说。
每一年,1月到6月的雨水填满沙丘间的山谷后,就会产生新的潟湖。
这些短时间存在的水体,有的可达90多米长、将近3米深。
7月初,潟湖水量最丰,内格罗河等河流穿过沙丘时,便把这些潟湖连接起来。
于是,鱼儿得以沿水流迁徙至潟湖,在那里以其他鱼类或沙中的昆虫幼体为食。
少数几种鱼类,比如南美牙鱼(Hoplias malabaricus),甚至在旱季钻入泥浆冬眠,待到雨季来临再重新出现。
雨季一旦结束,潟湖便开始在赤道炽烈的热浪中蒸发,水面下降的速度可达每月1米。
这里的居民不只有鱼类和昆虫,还有住在沙丘周边村庄里的人类。
90个男女老少定居于沙丘中的两座绿洲——凯马达多斯布里托斯和大拜
沙,住在棕榈叶为房顶的土屋中。
他们与沙丘一样,随季节改变生活轨迹。
旱季里,人们养鸡与牛羊,种植木薯、大豆和腰果,并从园区的耀目沙地沿巴西东北海岸线铺展约70公里。
沙丘附近的海滨旱化森林中采集毛瑞榈和巴西棕榈的纤维。
雨季来临时,难以种植作物,于是沙洲居民前往海边,住在海滩上的渔棚里。
他们把腌制和风干的大西洋大海鲢卖给商贩,再由商贩运到城里去卖。
2002年,马拉尼昂州首府圣路易斯与迅速崛起的城镇巴雷里尼亚斯(该镇利用其处于国家公园入口的位置进行发展)之间修建了高速路,从那时起,旅游业也开始扩张,现在每年造访公园的人数达到6万多,人们开着各种越野车在沙丘上兜风,令园区工作人员忧心不已。
“沙丘上不允许行车。
”阿尔维特说,她担心这种肆无忌惮的行为会对定居在此的鸟类以及鹬和燕鸥等候鸟造成威胁。
为了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她于2009年带领一队人马从公园一端徒步至另一端,寻找沙丘生物的踪迹。
也难怪外人想要造访这片巴西最大海岸沙丘地带中的世外奇景,因为即便是那些对此地最熟悉的人,也会为其不断变换的美妙景观感叹不已。
凯马达多斯布里托斯的已故长者马诺埃尔·布里托曾养了大约5 00头羊,羊群在沙地上自由徜徉。
赶着羊群翻越沙丘时,他会惊讶于沙地的不断变迁。
“这里的一切都一成不变,”他曾告诉我,“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一天沙堆都在变换位置。
上帝造出这白色的群山,让风儿永世戏耍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