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呼唤“工匠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呼唤“工匠精神”
作者:伍大申
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7年第9期
3月15日,笔者收看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当新华社记
者提出,有消费者抱怨,很多高品质的产品,在国内生产不了时,李总理说,消费者抱怨中国
一些产品质量不优,这说明我们的企业需要让产品进入质量时代,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企业下
决心,通过发扬工匠精神,使自己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听后颇有感触。
据报道,现在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都是传承了“工匠精神”。
曾有人做过调查,德国只
有8000万人口,却创造出2300个世界名牌。
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过硬的产品,过硬的“德国制造”品牌源于德国的传统“工匠精神”。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知名的企业往往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据报道,1887年,是“德国制造”的分水岭。
因为那一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商品法》,勒令所有进入英国和
其殖民地的德国产品,一律必须打上“德国制造”,其源头是因为那时德国人剽窃、仿造当时
世界科技排头兵的英国产品,让英国人受到威胁。
从那时起,大多数德国企业开始把用质量去
竞争作为首选目标,大力创新、严把质量,实现了从假冒伪劣向打造品牌的根本转变,彻底洗
刷了德国制造的耻辱。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产品曾经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
正是地方上的“家庭主妇消费联谊会”和日本主妇串联组成的全国性消费者监督机构“公正交易委员会”的
不懈推动,才逐步实现转型。
据统计,目前日本有2.2万家百年老企,每家百年老企的子孙,
都以家业的历史与祖传技艺为荣,并代代相传,永远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始终在行业内越做
越深、越做越大、越做越有乐趣,才诞生了索尼、松下、丰田、佳能等一批知名品牌。
报载,国家质检局局长支树平答记者问时介绍,曾组织“神秘买家”,在网上买一些样品
检测,合格率只有69.2%。
纵观国内企业难以生产高品质产品的原因,缺的就是“工匠精神”,才导致中国网民越来越不满足国内的产品,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人会“海淘”或者“代购”。
我认为,“工匠精神”至少有三个内涵:一是独具匠心的精神,专注于某个领域,
独辟蹊径创新,勇于挑战创造,始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二是追求极致的精神,不满足合格就好、达标就算过关,而把品质当作自己的脸面,对自身的工艺充满自信,追
求原创完美,要做就做最好;三是锲而不舍的精神,有抗得住诱惑的特殊情怀,不一味的图赚钱,而是当作事业做,带着某种乐趣,专注地发展,执着地追求,不急功近利、不半途而废,
百折不挠,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纵观国内很多企业在主业稍有成就后,就开始追风,看市场哪
个行业赚钱快开始转向,实行所谓“多元发展”;在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下,很少子承父业,导致后继无人。
笔者曾接触过一个企业主,曾是国内钢结构前十强企业,在温州起步,在上海
设立总部,在江苏的镇江、盐城等多地建立基地,有望冲进全国同行业前五强,就因看当时房
地产赚钱来得快,遂将主要精力转向房地产,结果撞得头破血流、血本无归,导致整个企业破产。
还有一个熟悉的企业主,从事毛毯生产,产品供不应求,远销东南亚和非洲等国,成为当
地纳税前十强,本来可以走得更远,但在看到机械行业赚钱多后,转型上了工程车,结果流动
资金不足,开始借高利贷,也走上了破产之路,实在令人惋惜。
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
虽然一些商品走进国际先进行列,但总体上处于产
业链的中低端,许多产品是贴牌生产,世界驰名的大品牌还比较少,特别是中高端产品难以让
人心动。
国人到日本抢购电饭煲的事,刺痛了格力董事长董明珠的神经,她用4吨半的大米,
终于研发出了好的电饭煲。
事实说明,我们不是生产不出过硬产品。
当前中国企业具备产量优势,也能为众多国际品牌代工,完全有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品牌,关键要弘扬“工匠精神”,打
造品牌经济,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尽快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