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复习板块2 文言文阅读 学案26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26《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
活动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①乃瞻衡.宇
②景.翳翳以将入
③俨
.骖于上路
④云销.雨霁
答案①通“横”,横木②通“影”,日光③同“严”,整齐的样子④通“消”,消失2.古今异义词
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
①幼稚幼稚
..盈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②慷慨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惜
③情话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④窈窕既窈窕
..以寻壑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⑤逢迎千里逢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⑥上路俨骖于上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走上路程,动身
⑦学士孟学士
..之词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学位名
⑧猖狂阮籍猖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狂妄而放肆
⑨见机所赖君子见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答案①小孩②感叹③知心话④深远曲折的样子⑤迎接⑥高高的道路⑦掌管文学撰述的官⑧狂放,不拘礼法⑨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
3.多义实词
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
(1)质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
④其俗以男女质.钱(《柳子厚墓志铭》)抵押,典当
(2)非①觉今是而昨非.
②富贵非.吾愿
③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3)就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②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④轲自知事不就.(《荆轲刺秦王》)
(4)复①复.驾言兮焉求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③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④有复.于王者曰(《齐桓晋文之事》)禀报
⑤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回来
(5)病①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②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③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原毁》)毛病,缺点
④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担忧,忧虑
(6)间①目吴会于云间.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④谗人间.之(《屈原列传》)离间
答案(1)①本质②砧板③品质(2)①不对的,错误的②用在否定判断句中,不是③责难,非难(3)①接近②靠近③赴任④完成,成功(4)①再,又②恢复③夹层的,双层的(5)①感到痛苦②疾病,病情(6)①中间,当中。
指处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②抄小路③参与
4.词类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携幼.入室
②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
③乐.琴书以消忧/悦.亲戚之情话
④襟.三江而带.五湖
⑤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⑥宾主尽东南之美./四美.具,二难.并
⑦目.吴会于云间/梓泽丘墟
..
⑧徐孺下.陈蕃之榻/川泽纡其骇.瞩/窜.梁鸿于海曲/屈.贾谊于长沙
答案①形容词作名词,儿童,小孩②使动用法,使……愉快/使……安适③意动用法,觉得愉快/感到舒适④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⑤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⑥形容词作名词,俊美的人,俊杰/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主宾⑦名词作动词,遥看/
变成丘墟⑧使动用法,使……放下/使……吃惊/使……逃/使……受委屈
5.特殊句式
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
①遂见用于小邑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③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
④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
⑤童子何知/奏流水以何惭
答案①被动句,标志词:见……于……②被动句,标志词:为③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焉”“胡”“何”“奚”作宾语,前置④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⑤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6.文化常识
(1)“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间有长短句,于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2)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唐时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
又因它通篇__________________,亦称“四六文”。
特点:①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②平仄相对,音律和谐;③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3)家叔:对别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字一般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
大的亲人。
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君”“家尊”“家严”,称母亲为____________,称兄长为“家兄”。
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人一般用“______”字。
如称弟弟为“________”,称妹妹为“________”。
(4)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代称。
(5)公田:由________控制的田地,与“私田”相对。
(6)翼轸:__________名。
“星分翼轸”指洪州属于翼、轸二星所对着的地面的区域。
古人用天上__________(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______。
“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牛”和“斗”也是星宿名。
(7)夷夏:“夷”,本义为东方之人,我囯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也泛称周边的民族。
古代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称周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民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是古代汉族自称,这里指中原地区。
(8)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
长三尺,指幼小。
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
古人称成人为“____________”,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9)①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一般用来指______________。
②弱冠:古代男子________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
(10)①趋庭,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文中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②鲤对,出自《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孔鲤,孔子的儿子)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
’鲤退而学礼。
”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________________;“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
(11)龙门: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西北的黄河中,那里两岸夹山,水险流急,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则变为飞龙。
因此,“登龙门”往往用来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而身价大增,后亦指科举中会试得中。
文中借此说法,表示由于__________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
答案(1)四言六言(2)四、六字句(3)自己的叔父“家母”(“家慈”)舍舍弟舍妹(4)隐士住处(5)政府(6)星宿二十八星宿分野(7)夷戎蛮狄(8)七尺之躯(9)①投军报国②20(10)①快步走过庭院②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11)谒见名人
活动二基础过关检测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乃瞻衡宇B.景翳翳以将入
C.俨骖于上路D.或植杖而耘耔
答案D
解析A项“衡”通“横”,横木。
B项“景”通“影”,日光。
C项“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之词宗
..
..之志..之心..以寻壑
..
答案C
解析A项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而放肆。
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B项学士: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学位名。
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动身。
D项窈窕: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多劝余为长吏(因此)
.,未见其术(凭借)
.(门路)
.(补救)
.范(美好)
绣闼,俯雕甍(开)
.(阻止)
.彭泽之樽(超过)
答案A
解析故:老朋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瓯越
.岛屿之萦回.彭蠡之滨
.欤之情.客不发
..于群公
答案C
解析A项连接/序。
B项极尽/遍。
C项均为“回去、回家”。
D项名望/期待。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雄州雾.列,俊采星.驰②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眄庭柯以怡.颜⑤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⑥当敛裳宵.逝
⑦川泽纡其骇.瞩⑧携幼.入室⑨目.吴会于云间
A.①⑥/②⑤⑨/③⑧/④⑦
B.①⑨/②⑤⑥/③/④⑦⑧
C.①⑥/②⑤⑧⑨/③④/⑦
D.①⑨/②⑤⑥/③⑧/④⑦
答案A
解析①⑥名词作状语,②⑤⑨名词作动词,③⑧形容词作名词,④⑦使动用法。
6.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农人告余以春及B.都督阎公之雅望
C.童子何知D.遂见用于小邑
答案C
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A项是状语后置句。
B项是定语后置句。
D项是被动句。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A.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B.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C.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D.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答案A
解析根据文意,“渊明”“我”在句中作主语,其前均应断开,排除B、C两项;“请”的主语是陶渊明的下属,其前应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参考译文
陶渊明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
他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出任一个县的县令来筹集过隐居生活的资产,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
陶渊明让人把官府的公田都种上高粱,并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
”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
年末,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吏:职位较高的官吏。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B.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
C.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唐时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
多用典故,文风质朴。
D.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
写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滕王阁序》是作者为他的《滕王阁诗》写的诗序。
答案C
解析“文风质朴”错,骈文讲究藻饰。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挨冻受饿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违反自己的意志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我曾经出仕,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于是惆怅感叹,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得分点:“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人事”,指做官;“自役”,役使自己;“慷慨”,感叹) (2)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到海边,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得分点:“屈”“窜”,使动用法;“圣主”,圣明的君主;“明时”,政治昌明的时代) (3)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得分点:“益”,更;“移”,改变;“穷”,困厄,处境艰难;“青云之志”,比喻远大崇高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