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池州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7题;共40分)
1. (2分) (2018八下·夏津开学考) 选出下面语段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1926年,鲁迅先后撰_____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结集出版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者犀lì_____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chá_____,读来令人兴味盎_____然。

A . zhuàn力察ánɡ
B . zuàn利查ánɡ
C . zhuàn利察ànɡ
D . zuàn力查ànɡ
2. (2分)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谛听浣妆瞩目闲熟
B . 逶迤喧嚣险峻甜雅
C . 繁衍悬涯摇曳深湛
D . 潸然玲珑晶莹勾勒
3. (2分) (2017八下·宁河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时间好像一把尺子,它能丈量奋斗者前进的进程;时间如同一架天平,它能奋斗者成果的重量;时间就像一条皮鞭,它能我们追赶人生的目标;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我们加快前进的步伐。

A . 称量鞭策激励
B . 称量鞭挞鼓励
C . 测量鞭挞鼓励
D . 测量鞭策激励
4. (2分)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种种迹象都在警告人类,碳排放量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

②遏止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

③这绝非危言耸听。

④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臭氧层受到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

⑤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

A . ④①③⑤②
B . ④①⑤③②
C . ①③④⑤②
D . ①②④⑤③
5. (12分) (2019九下·乌海月考) 默写。

(1)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________。

(艾青《我爱这土地》)
(2) 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3)山水之乐,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4) ________,天与山与云,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
(5) 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不应有恨,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7) __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8) ________,枳花明驿墙。

(温庭筠《商山早行》)
(9)运用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10)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其一》)
6. (4分)(2013·吉林) 学校举办“名著新读角色体验”主题系列活动。

其中一项活动是将名著的某一情节改编成剧本。

请你从下面所给名著中任选一部,写出作者,作简洁的语言概括该名著的一个情节,并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选取该情节的理由。

《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作品及作者:《________》;________
(2)情节概括:________
(3)理由:________。

7. (16分)(2011·昭通) 初中三年,你在模仿、认识中吸收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在理解、评价中增强了语文能力,请你参加“我心中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小结你三年的语文学习成果。

(1)【模仿】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句话,形象地概括出你心中的语文。

语文是窥视心灵的窗口,语文是传承文化的载体,________。

(2)【认识】如图是三枚鲁迅纪念邮票。

最左边一枚是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其中有这样几句:“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请从下面几篇作品中选出最能体现鲁迅先生“最勇敢、最坚决”的一篇,写出其中的一个情节(故事)来印证这一特点,并说明理由。

《社戏》《故乡》《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3)【理解】请仔细阅读下面几个片段,说说汤姆的性格特点。

汤姆把蛋糕分了,蓓姬吃得香极了,汤姆小口啃着他那一半。

时间一点点消磨过去,饥饿又来折磨这两个被困的孩子了。

汤姆那一半儿蛋糕还剩下一点儿;他们又分着吃了,但是觉得比先前更饿了。

他提议去探索另外一条路。

他觉得撞上印第安人乔或其他什么恐怖的事儿,在他都无所谓。

他手拿着风筝线,手脚并用地在一条通道里往前爬。

(4)【评价】报载:2011年云南高考作文中,如使用网络语言“给力”这类广为人知的词汇,不会被扣分;但如使用“神马、浮云”这类不具有普遍性的词汇,阅卷老师将作为表达不准确或错别字来对待。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36分)
8. (16分) (2017八上·富顺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

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

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

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

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
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

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

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

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

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

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

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

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A .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

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
似箭的问题。

B .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4)章第①小节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5)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⑦节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第⑥段中“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划线的“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9.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棉被里的日子
丁立梅
太阳照着,很好的晴天。

这是深秋的天,有太阳的时候,天高云淡的。

适合踩着落叶走,亦适合,晒被子。

说起晒被子,小时的阳光,便穿透岁月而来。

那个时候,人单纯得像玻璃娃娃,阳光照在身上,会发出晶莹的光。

母亲把棉被,一条一条展在太阳下晒。

母亲算不上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她瘦,且黑,也没有飘逸的长头发。

①可晒被子的母亲,浑身像罩着七彩呢,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动人。

棉被的被面上,印着硕大的花,花瓣儿开得恨不得掉下来。

我认不得那些花,可看着喜欢。

也有喜鹊朝阳,站在花枝上,尾巴拖得长长的。

被面的底色,大红或大绿,耀眼得很。

阳光掉在上面,“嘭”地开了花。

我把小脸埋在被子里,不肯抬起来。

被子软软的,阳光软软的,像母亲的手掌心。

母亲叫:“丫头,汗会蹭上去呀。

”不听。

母亲也不当真,任由我去。

有时头埋在被子上,埋着埋着,就睡着了。

四野静静的。

那时乡村人家嫁女儿,嫁妆里,最出彩的,要数棉被了。

②红红绿绿簇拥着,六条或八条,极霸气地耀了人的眼。

乡人们围着看,对着被子评头论足,说厚了薄了或是多了少了。

整个喜气洋洋全在棉被里藏。

我结婚时,已流行丝棉被。

薄薄的,轻软。

母亲却噘着嘴说:“哪里有棉花的暖和?”执意给我缝新棉被。

八床新被,四条大红,四条水绿,是我见惯的那种被面,上面开着大团的花,牡丹或芍药。

也有喜鹊息枝头,拖着漂亮的长尾巴。

被子艳艳地放在装嫁妆的卡车上,一路吸了很多眼光,听得路人说:“瞧,那些被子。

”心里得意,我是被宠爱的女儿呀。

这些被子,我一直盖到现在。

虽说后来有了更好的太空被、鸭绒被,还是不舍得换掉它。

天好的时候,我会把它们捧到阳光下,像我母亲那样,把它们一一展开来晒。

被面上大团的花,就在阳光下盛开了,开得欢天喜地,我也变得欢天喜地。

我一女友,有次来我家看到我晒的被子,她惊讶得两眼瞪得溜圆,而后叫了句,好乡气!我笑着不理她,乡气里缠着我小时的好,她哪里懂得。

天阴过几天,突然放晴。

母亲电话至。

母亲说:“天好起来了,多晒晒被子啊。

”母亲总是操着这份心,怕我不会过日子。

她哪里知道,一个女人一旦走进婚姻,会无师自通学会做很多事,譬如,天好的时候,洗被子晒被子缝被子。

现在,我的大花被在阳台上晾着。

卖大米的从楼下一路叫过去。

邻里的声音高高低低传过来。

这是俗世,阳光
照着,日子在棉被里安好。

(选自《丁立梅散文》)
(1)文章围绕着“棉被里的日子”描写了哪些美好的画面?请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写出三个。

(2)文章对景物或人物的描写极具感染力,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可晒被子的母亲,浑身像罩着七彩呢,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动人。

②红红绿绿簇拥着,六条或八条,极霸气地耀了人的眼。

(3)结合上下文,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我笑着不理她,乡气里缠着我小时的好,她哪里懂得。

”这句话的含义的。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结尾一段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8分)
10. (24分) (2017七上·博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人期行期:________ ②太丘舍去去:________
③去后乃至乃:________ ④尊君在不不: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从远方的表现来看你认为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4)请用简洁的语言再举两个古代少年早慧的故事。

(5)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11. (14分)(2014·荆门)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①意:意愿,愿望。

②奚:怎么,哪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①是鱼之乐也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 . 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C . ①神变则鱼逝矣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D . ①子意乎鱼,目乎鱼②目似瞑,意暇甚
(2)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

B . 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 . 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 . 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

(3)下面对《钓鱼记》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甲乙两老汉“钓同而得失异”的情形。

B . 甲老汉之所以屡有收获,产要得益于他冷静沉着,不浮躁,不急于求成。

C . 作者认为“意成乎道”,意思是说要实现愿望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D . 故事说明了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专注于目标和结果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②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5)阅读《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回答问题。

①这首词表现了梅花在________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________的品质。

②这首词虽在咏梅,但意在言外。

试作简要分析________。

四、解答题 (共1题;共5分)
12. (5分)(2020·湘西州) 初中故事
要求:①命题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书写正确、规范、美观;④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写;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7题;共40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
答案:5-2、
答案:5-3、答案:5-4、答案:5-5、答案:5-6、答案:5-7、答案:5-8、答案:5-9、答案:5-10、考点:
解析:
答案:6-1、答案:6-2、答案:6-3、
考点:
解析:
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答案:7-4、
考点:
解析: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36分)答案:8-1、
答案:8-2、
答案:8-3、
答案:8-4、答案:8-5、
考点:
解析:
答案:9-1、
答案:9-2、
答案:9-3、
答案:9-4、
考点:
解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8分)
答案:10-1、
答案:10-2、
答案:10-3、答案:10-4、答案:10-5、考点:
解析:
答案:11-1、答案:11-2、答案:11-3、
答案:11-4、
答案:11-5、考点:
解析:
四、解答题 (共1题;共5分)答案:12-1、
考点: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