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练习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高考练习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
1、%)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2、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其中,导致从A到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展开
B、“大跃进”的影响
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3、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4、新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同志(1956年10月生)兄妹五人,他们的名字很特别,分别叫令路线、令政策、令方针、令计划、令完成。
据令计划的二哥令政策(十七大代表、山西省发改委主任)向记者透露,他们的父亲当年特别喜欢看报纸,他们出生时,父亲就地取材,在报纸上找一些当时见报率较高的词汇如路线、政策、方针等来为他们取名。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①他们都是高干子弟②他们出生的年代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③他们的名字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④他们都经历过社会改造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5、(2017·新课标全国卷)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6、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
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
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A、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B、“文化大革命”冲击
C、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D、“大跃进”运动开展
7、(2017·上海历史)“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9、有15家媒体征集的“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白猫黑猫论”、“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
⑨和“雄起”。
第⑨个流行语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法宝,它是()
A、南方谈话
B、市场经济
C、入世
D、中国特色
10.(2017·四川高考)右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那么
广
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这是新
中
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
这一现象的
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2017·广东文综)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以下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请回答: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1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材料二“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
早在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
……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
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戚朋友鞠躬行礼。
”——罗梅君:《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
(2)材料二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择偶标准和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案
1、B
2、A
3、B
4、A
5、A6.D7、D8、D9、D10、C
11、(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任答两点即可)
12、(1)1977年后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关注度比1976年前呈总体下降趋势,但略有波动;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关注度持续下降;学历关注度持续上升。
(2)解放前结婚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解放后茶聚取代了婚宴;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鞠躬行礼。
新中国对旧观念、旧风俗的批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的传播;社会对浪费、不经济习俗的批评;对毛主席的崇拜。
(3)择偶标准的变迁有利于减少政治生活对婚姻的严重影响,促进平等观念和重视教育风气的形成;婚姻习俗的变迁有利于冲击传统观念,形成删繁就简的婚俗和勤俭节约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