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端午节的来历作文范例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端午节的来历作文范例5篇
_年端午节的来历作文1
今天是农历五月五日,也就是我们说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相传楚国灭亡了,屈原投了汨罗江,当地百姓马上划船去江中救屈原,一直划到洞庭湖.那天正好下雨,好多小船都在岸边停放,当那里的人们得知是为了救屈原之后,也冒雨出动,争相进洞庭湖寻找,后来就演变成了划龙舟.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把自家带的米团投进江中,后来就演变成了吃粽子.
端午节还有吃蛋黄,系五色线,采艾叶,挂香包的习惯.吃蛋黄是因为它是黄色的食物,因为这个时候青黄不接,吃黄色食物意味着接上了,系五色线是祛除疾病的意思,端午节系上,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雨出现彩虹之后,把五色线扔进水里,就是把病赶走的意思,采艾叶,挂香包,意思是这个季节蚊虫比较多,它们具有特殊的味道,可以驱走蚊虫,赶走疾病.
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下面来说一说端午节这天我所经历的事情吧.端午节早上,还在睡梦中的我被奶奶给我系五色线的小动作惊醒.奶奶还在我的书包上系了个香包,希望我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起床之后爷爷给我剥了两个粽子,拿了一个鸡蛋,笑眯眯地让我吃,我知道吃粽子和鸡蛋有好的寓意,于是就大口吃起来,糯米绵软,红枣香甜,鸡蛋是咸的,蛋黄黄的流油,香喷喷的,吃完走出门,我发现我家大门口放着两把艾叶,离很远就可以闻到艾叶的味道,有了它,蚊虫就不会再进我家门了.
端午节我纪念了爱国诗人屈原,又了解到了端午节的习俗,还吃到了好吃的粽子,这个节日我过得好快乐.
_年端午节的来历作文2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许多种,祭祀先祖,祭祀神兽,流传最广的,那就是追悼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先是朝廷重臣,后因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其流
放.屈原看着祖国被灭,悲痛万分,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著作后,抱石投入汨罗江.
周边百姓知道后,纷纷赶来打捞屈原真身,后来又将糯米饭团用叶子包住,用彩丝拴牢投入江中,用来喂鱼,以免鱼去咬屈大夫的真身,又往江里倒入雄黄酒,用药来迷晕水里的鱼虾,蛟龙等,防止那些动物去咬屈大夫.
慢慢的,糯米团成了现在我们吃的粽子,和雄黄酒一起成了端午的习俗.
其实端午节的习俗可多着呢,比如说赛龙舟.插艾叶.采草药.制凉茶,都是过端午节的习俗.我家便是制作凉茶来喝的.
一大早.我便迷迷糊糊的被老妈从床上揪起来就开始和她去买菜,黄瓜.粽子.
豆腐.豆芽都买了,还有茶叶没买.我和妈妈逛遍了菜市场,也没有发现茶叶,妈妈
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走吧走吧,幸好家里还有一点.〞
回到家一看,已经十点了,我和妈妈立马就忙开了:〝你洗菜,我洗豆芽,你去烧火,我来切菜,茶留着给你曾祖父煮.〞我有条不紊的执行着妈妈下达的命令,厨房里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在一系列的行动后,我和老妈的工作终于完成了〝剩下的就交给我吧!〞一直坐在厨房里的曾祖父说〝你们都出去吧,〞我和老妈乖乖地从厨房里溜了出来.我家有一个规定,在长辈制作凉茶时,晚辈不得观看,所以我和老妈只能出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可以开饭了,〝今天的饭菜真丰盛啊,〞为你们母女俩点个大大的赞,老爸边说边伸出大拇指对我和老妈夸赞道.我突然想起了什么,飞快地
跑进客厅,拿出凉茶.
那一顿饭我吃得很香,不仅是因为那些菜可口美味,还因为那里面有着我.妈妈.曾祖父劳动的汗水,同时有着对屈原的钦佩和赞赏!
_年端午节的来历作文3
盼星星,盼月亮,这端午节终于到了.
——题记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一心想让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至极.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
块石头,纵身跳入汨罗江中.楚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不过光说这粽子可不够呀!它可不会凭空出现呀!我们还得自己做.只见妈妈把泡好的糯米拿出来,洗好粽叶,准备开始包粽子.我从来没粽子,于是对妈妈说:
〝妈妈,我想试试包粽子,能不能教教我啊?〞妈妈一边做粽子一边说:〝行,首先,要将两片粽叶折叠成漏斗形状,卷时要注意尽量地紧.〞我跟着妈妈做,把粽子叶
叠成一个漏斗.
〝然后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满.旁边有火腿,可以放一些,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一些水,然后将余下的粽子叶盖在漏斗的大口上,粽子就会变成锥形,
再用剩下的粽子叶把粽子裹紧,最后用棕丝绑紧.〞可说着简单,做起来难度却不小.小小的粽叶很〝调皮〞,就是不听我的话,〝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粽子裹紧时,糯米团却一次次被挤出,气得我哇哇大叫.无奈之下,在妈妈的指导下,费了
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尽管形状看起来不是很美观,但毕竟是我的
劳动成果……
早上忙完这些以后,今天的主角——粽子,终于登场了!妈妈在厨房早已经煮好了香喷喷的粽子,打开锅盖满屋都飘着粽子的清香,让我闻得口水直流个不停.我
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子叶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白白的粽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软又黏,回味无穷呀!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_年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
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
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
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我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
_年端午节的来历作文5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
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
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
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
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
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
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
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
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
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
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_年端午节的来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