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期末试题-郑州一中网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一中网校2015——2016学年(上)期末联考
高二历史试题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Ⅱ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李贽 C.朱熹 D.王阳明
2.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
其判断的依据是
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
3.“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
”这首诗反映了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朱熹的“格物致知”
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王阳明的“心外无理”
4.“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5.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
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做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6.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刘志琴说:“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
”这种“异质因素”指的是A.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出现
C.挑战正统,抨击君主专制 D.“发明本心”,心学的成熟
7.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
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
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
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8.古希腊一位哲人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他又一个著名的观点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生而平等 D.信仰得救
9.有学者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的“宗教的理性化”概括为“怀着宗教般的热情赚钱、从事商业和经济活动”。
下列教派最能体现韦伯所指的“宗教的理性化”的是
A.天主教 B.路德教
C.佛教 D.加尔文教
10.金观涛在《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中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同一过程。
”“同一过程”是指
A.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C.宣扬俗权之上增进民族意识 D.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念
11.有学者指出,培根(1561-1626年)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1643-1727年)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
上述历史现象
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B.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C.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12.下表是1795年法国作家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一书中的部分目录。
这表明作者认为
A.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自己 B.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C.历史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 D.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13.农历纪年也就是干支纪年,俗称阴历。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方法是,首先将天干、
地支编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为4、5、6、7、8、9、10、1、2、3。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4、5、6、7、8、9、10、11、12、1、2、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的天干,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依此方法换算,民国元年为农历什么年
A. 壬子年 B.甲子年 C.辛亥年 D.辛丑年
14.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以下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15.欧阳修的《盘车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人物画,形神俱备 B.花鸟画,浓墨重彩
C.山水画,重视写实 D.文人画,重视写意
16.1962年在美国问世的《寂静的春天》,书中的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再也没有鸟儿歌唱”、“死亡的河流”、“自天儿降的灾难”等。
可是只不过二十来年,书中的警告,已一一出现在我们身边。
2014年入冬以来范围最大的一场雾霾笼罩了中国,环境问题再度引起人们重视,历史以充分的理由再次证明
A.科技是一柄双刃剑 B.耸人听闻,杞人忧天
C.唯有依靠科技人类才能克服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始于英国
17.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的,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18.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B.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C.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
D.实现思想启蒙,促进人民觉醒
19.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人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
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
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
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20.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
”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他”是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
21.孙中山说:“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喻指发源);而累世同居,又共产主义之嚆矢(喻指先声),足见我国人民之脑际,久蕴蓄社会主义之精神。
”“社会主义既欲谋人类之幸福,当先谋人类生存;既欲谋人类之生存,当研究社会之经济……以补救社会上之疾苦耳。
”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是
A.“联和苏俄、联和共产党” B.“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22.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23.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24.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时,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此人是
A.袁隆平 B.邓稼先 C.杨利伟 D.钱学森
25.著名美术专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做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
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
”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26.1952年秋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各院系不设专业,重视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一、二、三年级重在学习基础理论,四年级着重学习专门知识。
院系调整后,按照苏联工科大学教育模式按系设立专业,由一所综合性大学变为工业大学。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27.某同学围绕“中国科技成就”这一内容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
下图为其中的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A.1 B.2 C.3 D.4
28.易卜生的戏剧中加入了大量讨论,就是针对某些问题进行现场争论,这就使得其戏剧与传统戏剧不同,因为易卜生的讨论内容是大家都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而且讨论双方是平等的,讨论的内容是公开的。
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属于
A. 古典主义文学
B. 浪漫主义文学
C. 现实主义文学
D. 现代主义文学
29.对以下三幅中外美术作品(图1~3)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作者:宋朝法国西班牙
B.类别:文人画印象画立体派
C.艺术特点:“境生象外画中诗”“捕捉光与色彩的变幻”“造型写实”
D.评价:体现了中国画的艺术成就西方古典美术的精华西方现代艺术的代表作品30.直至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思想的天空”。
德国在拥有的“思想的天空”方面主要成就是
①雪莱创作《西风颂》②薄伽丘写出《十日谈》
③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乐④康德创立“批判哲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18分)作为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一直伴随于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之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
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三“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
……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材料四中国由古代到近代的转折,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借鉴西方文化,发挥其固有的融合力,变外来为内在,才进入近代文化领域的。
……直到“五四”时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总准
则,才得出了中国近代文化要以科学和民主为归依的结论。
——《陈旭麓学术文存》(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并结合汉代以后的史实说明其合理性。
(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要说明为什么直到“五四”时“才得出了中国近代文化要以科学和民主为归依的结论”?(6分)
32.(14分)起源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是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材料二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
”……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解决个人主义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
(4分)
(3)依据材料三,列举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
(6分)
33.(8分)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图3、图4有关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
(4分)
(2)从图1到图4反映了近代中国怎样的时代主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思想进步潮流发展进程的特征。
(2分)
郑州一中网校 2015-2016学年(上)期末联考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0分。
31题18分;32题14分;33题8分)
31.(1)保守主义者: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
人道主义者: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4分)
(2)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任答两点得4分)
(3)观点:儒学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或君权、君主专制)的工具(2分)
史实: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或强调三纲五常、或纲常礼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分)
(4)近代以来,洋务运动提倡西学、融合中西,科学思想开始传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模式,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主流。
(6分)
32.(1)意义: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否认神或命运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4分)
(2)意义:冲破神学传统的束缚,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潜能;开启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进程。
(4分)
(3)主张: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人民主权和建立社会契约。
(6分)
33.(1)进步作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人找到了拯救国家、拯救社会的新道路。
(4分)(2)主题: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2分)。
特征:从制度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