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解决问题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解决问题评课稿
小学三年级《面积例8》
问题解决课程评估草案(
在平时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发现有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能力。
当面对模糊和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时,他们不能准确地感
知数学信息并发现问题。
2、从教师到学生惯于套用模式与类型,缺乏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面临新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3.学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
解决问题时,程序混乱,思路不清。
4.学生在解决
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面对问题,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困难和焦虑,这会影响
问题的解决。
然而这次活动让我开了眼界,发现了课堂中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学效
果很好,更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教学的可操作模式: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
反思。
使我感慨颇多。
那么下面我谨代表资中团队就隆昌县曾彬老师执教的《面积例8》
一课谈谈课后感受:
① 曾老师应该是这次讲座中最年轻的英俊老师。
他展现了我们男教师的风格,充满
了文雅、精神和自信。
他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课堂上有三次,“你认为用数学知识解
决问题容易吗?”,通过一节课的知识学习和体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们充
满信心。
学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②曾老师基本功扎实,个人素质很高,不仅人帅,字也写得好,板书清晰明了。
课堂中,自身角色定位准确,教态自然、亲切、平易近人。
③ 曾老师可以面对所有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始终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
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和交流。
学生能自学的,老师让学生自学;教师鼓
励学生表达自己能表达的东西;老师让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④曾老师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符合“解决问题”课
的课型要求。
课前复习与交流的四个环节:课前四个环节的介绍与解决。
我们知道“教鱼比教鱼好”。
在这个链接中,老师首先问:“你认为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容易吗?”三年级的学
生正在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不强。
对他们来说,解
决问题并不容易。
但曾先生问学生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介绍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阅读和理解、分析和解决、回顾和反思。
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指明方向。
环节二:复习引入环节,这个环节应该是本节课最值得点赞的一个环节。
首先,曾老师出示了一些零乱的正方形的小卡片,要求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把这些卡片整理到绿色卡纸上,并在整理的过程中想想要用到哪些知识。
这个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既使学生复习了有关面积进率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了用小正方形铺大长方形感觉,为例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遗憾的是,课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导致这个地方用时稍长。
然后,曾先生问,你需要多少个小方块来填充绿色纸板?学生可以观察并发现长度可以是5行,宽度可以是4行。
共可布置5排×4=20(件)。
这一问题的成功解决为第二种方法在下面的例子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不幸的是,曾老师在这里
地方着力不够,讲解不是很到位,导致学生在后面运用这种方法时出现了问题。
然后,曾先生让学生们计算小正方形和大矩形的面积。
你能找到什么?通过计算和交流,学生们发现一个大矩形的面积是15×12=180(平方厘米),小正方形的面积是
3×3=9(平方厘米),大矩形的面积是小正方形的20倍,也就是说,20个小正方形正好可以填充大矩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先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牢牢掌握这一方法。
最后,曾老师再次展示了这个问题:“你认为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容易吗?”让经历过成功的学生有一定的信心,这可以看作是龙的画龙点睛。
环节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凭借成功的经验,曾老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进入今天的游戏,结合实践解决问题。
首先曾老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对问题先进行阅读,通过分析并做出判断,理解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还提出“有什么问题不能理解的,可以提出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所发现的数学信息,所要解决的问题理解地相当透彻。
然后,曾老师让学生们试着回答,老师进行了巡逻指导。
学生自己能做的,曾老师让学生做。
这个过程真正体现了“信任比帮助更重要”的理念。
然后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
当学生说完自己的解答过程后,引导下面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的问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一解决,达成教学目标。
在这个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完美地铨释了“问题比答案更重要”这一思想。
然后曾先生问,有没有其他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说他们不能,老师立即用画法
帮助学生理解。
它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这个过程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
思想。
最后是回顾与反思,将检验的过程表示出来,体现了对检验方法的指导。
环节四:巩
固练习
解决一个例子并不是目的。
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用所学的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
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数学思想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
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曾老师安排了适当的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学生谈收获时,终于觉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还是挺容易,更明确了解决问题
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了升华。
让我们谈谈关于这门课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1、在算了小正方形的面积和大长方形的面积,问学生你又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的
指向性不够明确,能否改为它们的面积间有什么关系?
2.计算过程主要在PPT上介绍。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执行关键计算公式,加深学生的印象。
3、应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回归教材。
学生在完成例题学习后,是否可以安排学生
看一下书,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回顾介绍的问题和例子是否可以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5.注意引导学生数学语言的
准确性。
最后一点是我个人的观点,我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观点是为了和我的同事们讨论。
从这六节课来看,我们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学习方法指导、数学思想渗透等方面都做
得很好。
但我总觉得教室里少了一些东西。
这是怎么一回事?
学生的笑声。
对,笑声!!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感情的表达。
整整40分钟,不要
说学生,就是我们成年人一直就这么坐着,大脑高速运转,身体绷得紧紧的,你们说累不累。
所以我认为,数学课堂也需要感性,尤其需要笑声,让我们的数学课党也充满着文化
气息。
当冰冷的数字遇上热情的语言,就能突显出数学的柔情;当严谨的数学加上欢快的
笑声,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如何让数学课堂也充满笑声,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轻松一些?这其中必然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鼓励我的同事们:“好的课程是磨练出来的!”
以上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斧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