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各个年龄段的雅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女子年龄雅称
古代女子13岁,别称“豆蔻年华”。
古代女子15岁,别称“及笄之年”。
古代女子16岁,别称“碧玉年华”。
古代女子20岁,别称“桃李年华”。
古代女子24岁,别称“花信年华”。
古代女子30岁,别称“半老徐娘”。
古代女子40岁,别称“人老珠黄”。
古代女子50岁,别称“知命之年”。
女子,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nǚzǐ,指的是女性,如,《后汉书·五行志·五》:"武陵充县女子李娥,年六十馀,物故。
"也可以指的是处女;女儿。
如:《礼记·杂记上》:"男子附于王父则配;女子附于王母则不配。
"郑玄注:"女子,谓未嫁者也。
"
襁褓:刚出生的婴儿。
生小:指幼年的时候。
《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写道:“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髫年:在古代,女孩7岁称“髫年”。
出自唐代杨炯的《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丱岁腾芳,髫年超霭。
”
豆蔻: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
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出自《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
耄耋:指八九十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1、古代女子1岁,别称“牙牙”。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袁枚(清)——《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
释义: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儿,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岁。
2、古代女子2岁,别称“孩提”。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指2——3岁的儿童。
韩愈(唐)——《符读书城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释义:两家生的孩子是一样的聪明。
3、古代女子7岁,别称“童龀”[chèn]。
童龀: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龀”,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
许慎(东汉)——《说文》:“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释义:女孩子出生七个月长乳牙,7岁长出恒牙。
4、古代女子10岁,别称“幼学”。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孔子(春秋)——《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释义: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
5、古代女子12岁,别称“金钗之年”。
金钗之年: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
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释义:莫愁头上光彩熠熠,金钗排成十二行。
脚下轻踏丝绣鞋,五彩斑斓描出花纹状。
6、古代女子13岁,别称“豆蔻年华”。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7、古代女子15岁,别称“及笄[jī] 之年”。
及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孔子(春秋)——《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释义:女子到了15岁,用簪子结发,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古代女子16岁,别称“碧玉年华”。
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翟灏(清)——《通俗编》:破瓜年纪小腰身。
释义:瓜字破为二和八字,取二八十六岁的寓意。
9、古代女子20岁,别称“桃李年华”。
桃李年华:指20岁女子的代称。
陆游(宋)——《梨花》: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释义:梨花粉淡如雪,清香宜人,在春花中独树标帜,自成一家,不容妖艳的桃李,独占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10、古代女子24岁,别称“花信年华”。
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范成大(宋)——《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释义:在扬州许多腰鼓的巨声,催促花开的信期。
11、古代女子30岁,别称“半老徐娘”。
半老徐娘: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
来讽喻那些年过芳龄还风风骚骚,精心打扮的妇女,亦有人自称徐娘,含有自谦自贬之意。
陈与义(宋)——《书怀示友十首其一》:开窗逢一笑,未觉徐娘老。
释义:女人过了打扮的年龄还风风骚骚,描眉打眼的一痛倒饬,开得窗户泯然一笑。
12、古代女子40岁,别称“人老珠黄”。
人老珠黄:泛指女子老了不中用。
旧时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就像因年代久远而失去光泽的珍珠一样不值钱。
兰陵笑笑生(明)——《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呢。
释义:娘子现在正年轻,以后出头的日子还多,不像我,已经老了,不值钱了。
13、古代女子50岁,别称“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
孔子(春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释义: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14、古代女子60岁,别称“花甲之年”。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
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15、古代女子70岁,别称“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杜甫(唐)——《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释义: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16、古代女子80~90岁,别称“耄耋”[mào dié]。
耄耋:八十、九十岁。
人们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孔子(春秋)——《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释义:八十至九十岁年龄古称,已经很高龄,高寿
17、古代女子90~100岁,别称“期颐”。
期颐:百岁之人。
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孔子(春秋)——《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释义: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
【女子各个年龄段的雅称有: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
古代女子的别称:
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
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
如唐代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
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
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
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
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
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
青娥:指代青年女子。
娥,“蛾眉”的省称。
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
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