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江姐》咏叹调《五洲人民齐欢笑》作品赏析(合集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歌剧《江姐》咏叹调《五洲人民齐欢笑》作品赏析(合集
五篇)
第一篇:民族歌剧《江姐》咏叹调《五洲人民齐欢笑》作品赏析民族歌剧《江姐》咏叹调《五洲人民齐欢笑》作品赏析
朱明月(文章来源:大舞台杂志,转载注明出处)
中州期刊联盟代发论文QQ1619318789
摘要:《五洲人民齐欢笑》这首音乐作品是中华民族歌剧《江姐》的经典唱段,也是该剧结尾的升华部分。

人物内心变化丰富,情感表达爱憎分明,抒发了江姐对家乡对人民的依恋之情,表现了江姐面对亲人牺牲的噩耗,坚定沉着,面对敌人永不退缩,勇往直前,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英雄气概。

关键词:咏叹调;江姐;艺术特色;歌唱与表演
一、中华民族歌剧《江姐》
创作背景:歌剧《江姐》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中国人民解放空政歌剧团根据小说《红岩》改变。

《江姐》中很多唱段脍炙人口,也使该剧广为流传。

其中《五洲人民齐欢笑》成为该剧中一首颇具分量的咏叹调。

该曲由阎肃填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是中心人物——江姐的重头唱腔。

该剧以音乐,舞台美术及表演为一体,表现了新歌剧独有的艺术特征。

其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力,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在全国歌剧舞台独领风骚,成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剧精品。

剧情简介:
江姐是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竹筠的爱称,原名江竹君,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

全国解放前夕,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四川省委交托的发展华莹山游击队的重要任务,离开重庆奔赴川北。

在重庆,江姐机智地摆脱了特务头子沈养斋的搜查。

在赴华莹山途中,她惊悉丈夫——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

江姐抑制住失去丈夫的巨大悲
痛,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立即投入了对敌斗争。

江姐和游击队员们广泛发动群众,抗丁抗粮、阻截敌人军火,开展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解放战争。

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在川北被敌人逮捕,并被关进了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江姐大义凛然,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

二、咏叹调《五洲人民齐欢笑》的艺术特色
咏叹调为歌剧中主要人物的独唱曲,它的任务是表现歌剧中主要人物各自的特征,他们的“肖像”,是一种旋律性强,表现力丰富的叙事,抒情唱段。

通常篇幅较大,富有戏剧性,是歌剧中最精彩的音乐,有完整的结构形式和情感层式。

《五洲人民齐欢笑》是江姐被捕后一个夜晚在牢狱中所唱的。

多侧面地展示了江姐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一首大咏叹调是塑造江姐形象的重要唱腔,也是全剧的核心唱段,戏剧效果极其强烈,人物性格特征突出。

该曲在音乐创作中吸取了板腔体的结构和展开方法。

随着人物的感情需要,节奏快慢自如,多变,充分展现了主人公江姐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刻画了江姐的性格特征。

全曲可分为三段,采用了“抒情—叙事—抒情”的结构。

歌曲的第一段描述了江姐在走上英就义道路前,与被捕的战友们在深夜的牢房里,透过牢房墙上那唯一的小窗,望着天空上皎洁的月光,思念着梦中的家乡,告慰战友不要恐慌,胜利就在眼前。

“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眼泪轻抛”,歌曲一开始就吸取戏曲板式结构的特点,抒发着江姐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这里采用四四拍的慢板进行,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把每一个字眼吐露清楚,每一个甩腔的开口都要做好,感情逐渐加深,信念更加坚定,语气不能
松懈。

歌曲的这一部分细致深刻地抒发了江姐对家乡,对革命,对党的无限深情,从侧面塑造了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心态。

点睛之处更在那“满天朝霞照着我,胸中红旗万杆飘”,这一句唱出了歌唱家数十年间的嗓音锤炼历程,也在不经意间跨越了广域音界。

演唱时语气加重,镇定自如,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接下来间奏,使主人公
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这里采用步步加紧层层高潮的音乐处理手法,丝丝入扣地刻画了江姐对胜利憧憬的内心世界。

在演唱“到明天…….”时,感情已不能抑制,借景抒情变为直抒胸怀。

这时的江姐已经把心中满怀的热情与欲望展现出来,在轻轻吟唱中表达出一个英雄蕴藏的感情。

这部歌剧线索明朗,情节多变,揭示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所以在演唱时,演员必须进入角色,忘掉自己是演员,达到演员与角色完全融为一体的程度。

在第二段的演唱中情绪由抒情性转入了叙事性,速度较之前的有所加快。

思路更加开阔,畅想今朝。

这一段饱含了江姐对党对人民的呼唤,对未来的憧憬,对孩子的寄托。

江姐放弃了小家,顾了大家;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而更注重中国人民的幸福。

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并没有沉浸于丈夫死的悲痛中,依然从事着地下党工作。

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她毫不畏惧。

这一段表现人物时难度有些大,要求演唱者在表演时唱词要展现戏剧冲突,揭示主题,掌握当时主人公独特的心理状态和思绪变化。

演唱时,情绪上要自然,从容,心中的信念加深。

间奏后面是单独的一个乐段,比前面的速度放慢一点,更加叙事,表明主人公由激情过度到平坦的心态。

看到“红日高照”,江姐仿佛看到了解放,心中感慨万分。

“告诉他胜利得来不容易”这一句中的“告诉他”这三个字唱得凝重一点,“胜利得来”唱作“胜-利-得-来-”的话,可能会更为妥贴一些,设想一下,在演唱现场你是在一边握着一位形象相似的同志的手,一边目光郑重地唱出这段“托孤”,引得大嫂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的话,那种感觉就能体现出来了。

江姐始终充满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党员的思想境界,凭着这种信念,不畏艰辛,昂首挺胸,昂扬向上,为党的事业殚精竭虑,既是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三分。

这里的旋律线条像一条直线达到情绪的顶峰,嘱托后人不能忘记今天这得来不易的幸福。

在下面的间奏部分有标识“渐慢,壮阔地”字样,为接下来的一段情绪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段在整个歌曲当中情绪达到了高潮。

在演唱这一段的开头时,每一个字眼都在一定的气息支撑下干净,有力地送出,如“云水激,卷怒潮,风雷震,报春到。

”声音要高亢,自如。

让我们感受到胜利
的曙光即将到来,感受到红岩群英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感受到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人格!从“一人倒下…”之后的一小段是一排一板好似进行曲的唱法,演唱时要更加奔放,宽广。

这正是所谓“声中有字,字中有声”的融合观。

江姐曾经说过:“毒刑是太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江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同志们的榜样,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派。

在牺牲前,她换上了旗袍,从容不迫地向难友们告别……验证了最后一句的主题词“五洲人民齐欢笑”这样的豪情满怀!这段演唱难度较大以一个字就是“笑”,音域较高,且在高音区加入拖腔,演唱者必须在气息与头腔高位置的支持中找到共鸣,自如地把这句话的每一个音头唱出,升华主题,表达全剧!
《五洲人民齐欢笑》这首大咏叹调颇具特色与气势。

我能感受到的是,在用心灵演绎的一首气势磅礴,令人振奋,不似悲歌,更似悲歌。

这首歌震慑了我的心,勾起了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代以及至今尚存的激情与理想信念。

江姐爱憎分明,不畏强势,坚贞不屈的献身精神,此情此景,多少观众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思想再次得到洗礼。

像江姐那样的千千万万的党员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仍然激励和鼓舞来者。

三、通过歌唱与表演来诠释作品
中华民族歌剧探索的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样式,同西方歌剧音乐性属性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体现着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民族情感。

演出虽不像西方歌剧那么辉煌灿烂,却显得刚健清新,淳朴厚实。

像《五洲人民齐欢笑》这首咏叹调体现的独唱中的声乐技巧,首要是从歌唱的本身入手,抓住歌词的叙事性和抒情性两大特点,研析叙事性的唱段是怎样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和怎样发展的,并为情节的发展交代了什么过度情节,布置了什么悬念等。

这首歌曲深刻地表现了江姐入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对党对祖**亲无比热爱和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

明朗、抒情的曲调,代表江姐对祖国、对亲人的无限深情;刚健、高昂的曲调,表达了江姐对革命胜利、对
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坚定的信念。

对于这样的重点唱段,要做到口诵心思,从声韵,意境,情感诸多方面的完美结合上,在戏剧性的思维和诗意的伟大巅峰上汲取富有情感的素材,以其强烈的叙事性和抒情性立足剧坛,为人民所喜爱。

另外,我们知道在一部歌剧中,角色的扮演不是从一个第三者的位置对故事进行叙述,而是要沉浸其中,以代言体的形式叙述。

我们在演唱这一段时,要把自己化作江姐,带着革命的重托和胜利的希望去演绎。

故事中每一个角色都是由一个活人来扮演,这人的性别,年龄,外表,都力求符合剧中人的条件,没说一句话都要用恰当的声调,表情和动作,而不是在舞台上过日子,与生活本身不一样,其间既要体验,也要表现。

江姐面临敌人的压迫,威逼,选择了牺牲自己,成全大家。

她不是逃避,而是承担!比如我们在演唱“正是我无上的荣耀”时,表情一定要自信,骄傲,而且这一句话重复了两遍,更能突出演员在表演时心里的那份真实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演就是借助演员的躯体和智慧,展示角色的思想和性格。

在歌剧演唱的过程中,我们要塑造江姐这样一个生活中原有的戏剧人物,掌握她的心理状态还有她的音容笑貌,穿着风度,这样才能适合于我们运用音乐手段,呈现激动人心的歌剧内容,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艺术形象。

在演唱《五洲人民齐欢笑》的整个过程中,不但要求演唱者具有良好的音乐表演素质,还要对其历史时代,创作背景等深层次的部分进入学习和探究,才能全方位地把握人物。

剧中对美好人格的歌颂,激动人们的心灵,净化人们的情感,从内心确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起着重要作用,对形成健康人格起积极促进作用。

结论
无论是普通的民族歌曲,艺术歌曲的演唱,还是歌剧中特殊曲目的表演,都要求我们“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在“歌剧语言”的学习和实践中积极探索,抓住它们的独特个性,从而实现它真正的艺术价值。

第二篇:歌剧《江姐》赏析
歌剧《江姐》赏析
摘要:这篇论文由对歌剧《江姐》的研究和赏析出发,分析歌剧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效果。

赏析几个著名唱段的感情表达效果和表现手法,感受其表达的感情。

关键词:江姐表现手法革命精神唱段
一、简介
歌剧《江姐》是中国当代一个值得骄傲的著名歌剧。

它由小说《红岩》改编而成,讲述了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

《江姐》很好的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英雄形象。

其中的很多唱段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们,时常能够哼几句《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唱段。

很多网站论坛里也有人们表示对它的强烈喜爱和由此引发的对革命时代精神的怀念。

这些都说明了歌剧《江姐》在中国歌剧史中的重要地位、极大的社会影响和十分成功的艺术表现。

无论在刻画江姐“刚毅”性格的音乐形象上,还是在塑造细腻女性化音乐形象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歌剧《江姐》成功的文学写作,使得歌剧中江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1】可信,歌剧《江姐》是一部传达着爱党爱国精神的一个很好的光辉文艺作品。

二、主要情节及唱段
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离别重庆,奔赴川北,途中惊悉丈夫——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

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抑制巨大的悲痛,机智地参加组织了抢水抢粮“, 截军车”等战斗,使敌人闻风丧胆。

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并押于渣滓洞集中营。

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江姐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的为了革命“赴汤蹈火自情愿,早把生死置等闲”的大无畏气慨。

剧中人物形象明性格突出,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江姐的英雄形象,是“我国歌剧舞台上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之一”。

其中的主要唱段有:1.拨开云雾见太阳2.巴山蜀
水要解放3.红梅赞4.牡丹花搭彩门迎你还乡5.漫山野草斩不尽6.青松林内红旗扬7.革命到底志如钢8.男儿有泪不轻流 9.干革命后继有人10.相对无言难开口11.踏着先烈足迹向前走12.我们人穷志不穷13.共产党里能人多14.眼前形势多险恶15.人世间有几番明月清风16.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17.孩子啊,快接过红旗去打天下18.绣红旗19.五洲人民齐欢笑20.红梅赞剧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青松林内红旗扬》、《五洲人民齐欢笑》、《春蚕到死丝不断》、《绣红旗》等,琅琅上口,过耳不忘,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江姐》1964年在北京首演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1978年,【2】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演出本拍摄了同名舞台歌剧艺术电影。

四、音乐特征
演员在演唱中,不再是单纯的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而是融入更多气声,使之更加通俗。

让江姐这个人物从女人角度出发,更加人性化感人化。

其中最长的唱段足足有11分钟,非常考验演员唱功,观众们在幕间为王莉精彩的演绎报以热烈的掌声。

全剧除了有比较固定的舞美舞美设计——青石板台阶和绘制的远景外,还利用多媒体投射在舞台前方的半透明纱幕上,营造一个流动的云海、竹
【3】林,全景式地展示华蓥山,将观众引入其中。

这使得这部歌剧更有感染力,给
观众心灵的震撼。

歌剧《江姐》还同时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借鉴和对西方歌剧艺术的学习,它独特的音乐风格、音乐形式都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色彩。

由于歌剧《江姐》的创作采用了大量的戏曲音乐手法,同时又由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决定了歌剧的演唱上也必然要借鉴戏曲演唱艺术方法。

而一种声乐演唱方式自身的不足以及歌剧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声乐表演艺术家们把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相结合,充分吸收其唱法中的优点,使声音在保持原来甜美音色的同时,把声音变得更加有张力,更为宏伟、大气,从而能够更加完美
【4】的刻画人物形象,产生令人震撼的戏剧效果。

五、主要唱段分析
在歌剧创作中,对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段,它有利于人物性格的【5】刻画、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和情节的发展。

在歌剧《江姐》中,很多场面采用
了对唱的形式。

第二场中,“轻松林内红旗扬”是江姐与华为两人对唱,两人在去往华莹山的途中,触景生情,想到了美好的未来,表现出了一种革命主义的浪漫精神。

第五场中,“眼前形式多险恶”是江姐、甫志高与蓝洪顺的三人对唱,他展现了人物各自的心理状态,并且在结尾处,一人一句,相互交错,节奏逐渐加快,最后一个人唱一个字,处理的非常巧妙:蓝洪顺:冲!甫志高:抓!江姐:走!这个三人对唱的安排,使得人物性格鲜明,氛围紧张,艺术效果特新颖。

伴唱是一种在歌剧的创作中被大量运用的音乐手法,通过伴唱的运用,能够给剧中人物带来一定的想象和回忆,强烈的烘托剧中人物的情感,强有力的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伴唱的应用,没有一定的程式,可以穿插在对唱或咏叹调的中间;可以安排在合唱前后;可以安排在对唱前后;可以安排在咏叹调前后;还可以安排在静场时(即人物在舞台上没有语言时)。

歌剧《江姐》对于伴唱的运用,是结合了川剧帮腔的音乐表现手法,第二场《革命到底志如刚》是江姐的咏叹调,在前面与中间都安排了伴唱,它引出了咏叹调,起到了烘托戏剧情景的作用。

歌剧中有多个三重唱。

在江姐发现甫志高的叛变后,甫志高也撕下面具那一段,江姐,甫志高和门外的同志三人的三重唱巧妙而出色的渲染出了那时候的紧张、危险氛围,并且细致的刻画出了每个人的复杂心理变化与感情的表达。

给观众十分直观、震撼的感觉,如同进入了歌剧中那个场景。

六、结语
一部出色的艺术作品不仅体现在它的专业性和流传度上,更体现在剧中的角色塑造是否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否能打动人心,歌
剧《江姐》成功地做到了这点,到现在还是频繁地出现在艺术舞台上,从来没有被人遗忘,并且不断改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充分证明了歌剧《江姐》的艺术价值,它是一部抒情的革命赞歌,在饱满的情感上还加入了紧张的戏剧冲突,把江姐的崇高形象竖立在人们的心中。

“江姐”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崇高的革命精神却一直深深的打动着我们,正如歌剧《江姐》的艺术价值一样,对人民生活的音乐审美和文化品
【6】味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歌剧是一种十分美好,十分和谐的艺术,令人享受。

希望中国的歌剧有更独特的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文化气息,走向世界,享誉全球。

七、参考文献
[1] 歌剧《江姐》赏析.百度文库.2009
[2] 邱爱金.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形象和音乐表现的分析与研究.2009
[3] 王冲.中华民族歌剧《江姐》经典唱段《五洲人民齐欢笑》音乐作品赏析.音乐美学.2007
[4] 李春伟.论歌剧《江姐》的音乐与表演特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5] 张杰.论歌剧《江姐》中江姐的音乐形象塑造及表现.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马超伦.《江姐》的音乐风格.黄河之声.2012年第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