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自然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坛市自然环境
金坛市地处茅山东麓,总面积976.7平方公里,东西最长处50公里,南北最宽处40公里。

地质构造属扬子古陆东端的下扬子台褶带,西为茅山山脉丘陵山区,东为冲积湖积平原。

金坛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湖河沟渠纵横,物产丰富,素有“江东福地”之誉。

第一节地理位置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位于北纬31°33′42″~31°53′22″,东经119°17′45″~119°44′59″,为沪、宁、杭三角地带之中枢。

常州至溧水公路东西贯串,镇江至广德公路南北穿越,南京至常州、扬州至溧阳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境内水路交通方便。

东与常州市武进区相连;西界茅山,与句容市接壤;南濒洮湖,与溧阳、宜兴市依水相望;北与镇江市丹徒区、丹阳市毗邻。

2007年,全市总面积976.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82.4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94.22平方公里。

第二节地质地貌
金坛市地层分为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形成于距今4.4亿至250万年间。

构造属扬子古陆东端的下扬子台褶带。

由于受中生代燕山期构造运动中的断裂作用破坏,西部抬升为茅山山脉及其低山丘陵,其东为长江三角洲西部的冲积湖积平原区。

常态地貌有基岩的低山丘陵,黄土岗地,冲积、湖积平原。

从总体上看,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

全境东西最长处相距约50公里,南北最宽处相距约40公里。

金坛西部的丘陵山区,属宁镇山脉东缘的茅山山脉的一部分,大致可分为低山丘陵区和黄土缓岗区两部分。

金坛所属的茅山低山丘陵为茅山山脉北段山脊线以东部分,分布在薛埠镇西部、北部、南部地域,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上,总面积约41平方公里。

低山丘陵区多为砂岩、粉砂岩、砾岩、石灰岩、玄武岩组成,山麓风化壳较厚。

低山丘陵向东则为缓部延伸,形成黄土缓岗区,海拔一般为10~30米。

西自茅东水库东侧延伸至九江口一带,自北向南,包括薛埠镇的东部、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面积约182平方公里。

金坛东部为地势较平的平原,是太湖平原的一部分,也可分为低洼圩区平原(冲积、湖积圩田平原)和高亢平原。

中部的低洼圩区平原大致包括直溪、朱林和指前等地域,面积约为387平方公里。

该平原呈南北走向,地势低洼,大部在海拔6米以下,湖荡众多,河道纵横,易遭洪涝灾害。

东部的高亢平原主要分布在儒林、尧塘和金城镇等地域,面积约365平方公里,海拔6~9米,地势平坦,
沟渠交错,一般不易成涝。

第三节气候物候
一、四季特征
(一)春季候平均温度为10~22℃。

自3月21日至5月22日,历时63天。

入春最早为2月27日,出现在2007年;最低为4月4日,出现在1991年、1996年和1999年。

春季平均温度16.4℃,最高为18.3℃,出现在2007年;最低为14.2℃,出现在1991年。

春季是冬、夏季风交替的过渡季节,盛行东到东南风,气温逐渐上升,万物复苏,但冷暖多变,乍暖还寒,时而阴雨,时而晴朗。

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出现寒潮天气,平均每年0.3次,最迟为4月12日,出现在2006年。

5天以上的连阴雨平均每年2.95次,最多6次,一次连阴雨过程最长达26天。

晚霜冻和冰雹也常出现,对三麦、油菜等作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夏季候平均温度达22℃及以上。

自5月23日至9月23日,历时124天。

入夏最早为4月19日,出现在1998年;最迟为6月24日,出现在1995年。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季风控制,天气炎热,潮湿而多雨。

平均温度26.1℃,最高为27.1℃,出现在1994年和2005年;最低为24.5℃,出现在1989年。

每年入夏之初,受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空气交汇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天气。

金坛平均入梅日为6月16日,出梅日7月10日,梅雨期历时24天,梅雨期最长达52天,出现在1991年5月25日至7月15日;最短为3天,出现在2005年6月26日至29日,平均梅雨量264.2毫米,占年总雨量的23.9%,梅雨量最大的1991年达927.8毫米,最小的1992年仅为21.4毫米。

属于入梅早的年份有6年,最早是1991年5月25日;入梅迟的有5年,最迟是1997年6月30日;出梅早的有6年,最早是2001年6月26日;出梅迟的有1年,出现在2007年7月24日。

梅雨期雨量相对集中,暴雨多发,最多时出现6个暴雨日(1991年),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此时,正逢夏收夏种时节,如遇早黄梅,会影响三麦收割脱粒和农田耕翻晒垡,形成“烂麦场”。

出梅后,即进入盛夏季节,天气多晴热高温,光照充足,蒸发量大,相对湿度小,是一年中35℃及以上高温发生的集中期和降水稀少阶段,容易形成伏旱,对旱谷作物及水稻扬花灌浆极为不利。

夏季旱涝的概率分别为35%和20%,大旱年份为1992年和1994年,特(大)涝年份为1991年、1999年和2002年。

(三)秋季候平均温度为22℃~10℃。

自9月24日至11月26日,历时64天。

入秋最早为1994年9月12日,最迟为2007年10月8日。

秋季平均温度16.1℃,最高为17.9℃,出现在2006年;最低为13.9℃,出现在1992年。

秋季是夏季季风向冬季季风转换的过渡期,入秋后,晴好天气居多,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通常出现“秋高气爽”天气,但有时会出现温度偏高的“秋老虎”天气。

秋季冷空气强盛时,会出现寒潮,它发生的概率平均每年0.4次,最多为2次,最早出现在1992年11月9日。

冷暖空气强度相当时,易形成秋季连阴雨,它发生的概率为每年1.9次,最多时达4次,出现在2000年,对秋收秋种有影响。

霜、雪最
早也出现在秋季。

(四)冬季候平均温度处在10℃及以下。

自11月27日至次年3月20日,历时114天(润年115天)。

入冬最早为2003年11月8日,最迟为1994年12月12日。

冬季平均温度5.7℃,最高为7.6℃,出现在2001年;最低为4.8℃,出现在1995年和1999年。

冬季受大陆吹向海洋的季风侵袭,天气寒冷,干燥而少雨。

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剧降,常引发寒潮,它发生概率平均每年1.75次,最多时达5次,出现在1998年。

日最低气温在零下5℃及以下的寒冷日平均每年为2.2天,最多时达9天,出现在2007年冬季;连续2天出现寒冷日的年份有6年,1999年和2007年冬季的寒冷时段尤为明显。

寒潮带来的大风、雨雪天气和低温严寒期,会给越冬作物的冬前生长及大棚经济作物造成危害。

二、气象要素
(一)气温 1988~2007年年平均气温16.2℃,1月平均温度最低,7月最高,但最冷的极端最低温度出现在1991年的12月30日,为-11.5℃,最热的极端最高温度40℃,出现在2003年8月2日。

(二)降水 1988~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1106.5毫米,全年各月雨量分布不均,5~8月各月平均雨量超过100毫米,4个月总量占全年总量的53.4%,10月和12月雨量不足50毫米,平均降水量最多的6月198.5毫米,最少的12月为35.7毫米。

极端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7月,589.7毫米,出现在1991年,最少的是11月,为0.0毫米(微量降水)。

日降水量最大的极值为159.6毫米,出现在2007年7月4日。

全年平均雨日为122.7天,最多138天,出现在1989年和2003年,最少为103天,出现在1995年。

雨日最多的月份为8月,21天,最少的为12月,仅1天,均出现在1999年。

(三)湿度 1988~2007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月平均最大的为82%,出现在8月,最小的为75%,出现在4月和5月。

全年7~9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大,4-5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的极端最小值为11%,出现在1996年的2月10日。

(四)日照 1988~2007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1.5小时,最多为2081.1小时,出现在1998年,最少为1677.4小时,出现在1993年,年际差403.7小时,年日照时数1900小时以上年份有7年,占35%。

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2.2%,7~11月的夏、秋季节平均日照百分率最大,46%以上,为一年中光照充足阶段,日照百分率的极大值为76%,出现在1988年的11月,极小值为18%,出现在1990年的
2月。

(五)气压 1988~2007年年平均气压为1016百帕,晚秋至冬季由于常受北方冷高压影响和控制,平均气压最高,1020百帕以上,极端最高气压可高达1045.8百帕,出现在2000年1月31日,夏季受热带天气系统影响,平均气压最低,一般在1006百帕以下,台风影响时的极端最低气压为991.6百帕,出现在1990年9月1日。

(六)蒸发 1988~2007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283.1毫米,7月盛夏由于光照充足,气温高,月平均蒸发量最大,达185.9毫米,1月隆冬,天气寒冷,气温低,月平均蒸发量最小,为38.1毫米。

年蒸发量最大的极值是2007年的1561.5毫米,最小值是1993年的1041毫米,月蒸发量极端最大值为245.9毫米,出现在8月,最
小值为25毫米,出现在12月。

(七)云雾 1988~2007年平均总云量为6.2成,全年晴天日数平均值为67.7天,最多的2004年为89天,最少的1989年为44天,阴天日数平均值为149天,最多的1989年为184天,最少的2004年为111天。

全年晴天最多的是1988年11月,为20天,最少的5月至9月可全月无晴天,年份共有9年,阴天最多的为24天,出现在2000年10月,最少的为2天,出现在1988年11月和1999年12月。

年平均雾日为30.2天,最多时55天,出现在1990年,最少时8天,出现在2003年,大雾的高发季节是10月至翌年1月,1990年11月最多,14天,最少的1月至10月可全月无大雾,年份有19年。

(八)风 1988-2007年,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东到东南风,全年以偏北风出现频率最高。

年平均风速为2.5米/秒,最大风速为17.0米/秒,出现在1988年7月13日。

年平均大风日数为4.6天,最多时为10天,全年中仅1月份未出现大风,其他月份为1~3天不等。

(九)地温 1988~2007年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8.4℃,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最高,极端最高温度可达68.4℃,出现在1994年7月5日、2001年7月22日和2003年8月2日,冬季太阳辐射弱,冷空气强,地面温度最低,极端最低温度为-19.4℃,出现在1991年12月29日,5~20厘米年平均地温为18.1~17.5℃,年平均地温和春、夏季节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有所下降,秋、冬季节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有所上升。

(十)霜雪 1988~2007年的年平均霜日为51.6天,最多69天,最少28天,冬季各月霜日均在20天以上,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13日,最早为1992年10月25日,最迟为1994年和1998年的12月4日,平均终霜日期为3月25日,最早为2002年和2003年的2月24日,最迟为1993年4月12日。

年平均无霜期为230.7天,最长261天,出现在2003年2月24日至11月13日,最短198天,出现在1988年4月15日至10月31日。

年平均雪日8.2天,最多为1989年18天,最少为2006年仅1天,平均初雪日期为12月21日,最早为1997年11月16日,最迟为2007年3月5日,平均终雪日期为2月26日,最早为1993年1月14日,最迟为1996年4月9日。

(十一)雷暴 1988~2007年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5天,最多为1991年34天,最少为1995年和2001年仅16天,全年各月均可出现雷暴,7月和8月是雷暴的高发季节,雷暴的平均初日为3月22日,最早为1997年1月1日,最迟为1995年5月11日,平均终日为9月24日,最早为2001年8月9日,最迟为1996年12月1日。

三、物候
(一)植物候木本植物清明桃花红,柳树二叶青。

谷雨发枣芽,刺槐已开花。

芒种合欢树开花,秋分悬铃木叶变色。

四月蔷薇白,五月石榴红(指农历)。

草本植物惊蛰野草青,荠菜见白花。

秋分菊花黄,岸边芦花放。

七月栽葱,八月种蒜(指农历)。

农作物水稻(晚熟型):小满(前)播种,夏至(两边)栽秧。

小暑发棵,大暑长粗。

立秋长穗,白露齐稻(白露三朝晚稻齐)。

霜降到,无老少(即霜降收割)。

小麦(中熟型):霜降播种(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小雪分蘖,大雪越冬,立春返青,惊蛰拔节,谷雨抽穗。

芒种到,无老少(即芒种收割)。

棉花(直播棉,中熟型):谷雨播种(谷雨播种棉,种在立夏前),芒种现蕾,夏至开花,白露吐絮。

马铃薯:冬种、春种,小满芒种收种(收获)。

早熟种早收,晚熟种晚收。

(二)动物候白天乌鸦嘶声叫,必有大风到。

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天雨蒙蒙。

立了冬,蛙伏土,蛇进洞(指蛰眠)。

杏花开,燕南来。

立夏到,布谷叫。

第四节河流湖泊
金坛水系属太湖流域上游的西北支,历史上北部句容、丹徒、丹阳的丘陵高田之水,从通济河、丹金溧漕河流入金坛后,汇集西部茅山东麓及东部高亢平原诸水,注入洮湖,然后经湟里河、北干河入滆湖,经中干河,流经溧阳、宜兴人太湖。

解放后经过长期水利建设,金坛水系已发生重大变化,丹金溧漕河经大运
河北与长江相通,纵贯太湖湖西地区南北,成为该地区引水航运骨干河道,通济河为其支流之一,下游排水不必南流绕道溧阳、宜兴。

洮湖与涌湖之间已开通3条干河,涝水以东排为主。

全市主要河道中,有承接上游来水的丹金溧漕河和通济河(包括通济南河)、庄城河,有山区引排河道西旸河、石马河、河口河、薛埠河、罗村河、芦溪河;东排入滆湖的河道有尧塘河、湟里河、北干河和中干河。

流入洮湖的港口有方洛港、新建河、新河港、大浦港、白石港、清水渎、仁河港、庄阳港。

全市较大面积的湖泊有长荡湖(洮湖)和钱资荡、白龙荡3个。

内荡湖泊较大的有8个,面积均已缩小。

一、河流
(一)丹金溧漕河北起丹阳七里桥,经金坛达溧阳,历史上是金坛运漕干河。

金坛市地段自丹阳宜庄桥至界板桥,长30.7公里。

北端原在荆城港与丹阳分界,1958年改道从兆歧塘裁弯取道,遂不再经过回龙桥。

丹金溧漕河现为太湖以西地区引水交通骨干河道。

河道上原设有金坛、王母观两处水文站,2003年4月1日增设丹金节制闸水文站。

1988~2007年年平均水位金坛站为吴淞标高(下同)3.62米,比前有记载的18年平均水位3.49米高出0.13米。

王母观站3.49米,比1988年前有记载的37年的年平均水位3.4米高出0.09米,为太湖水位托顶所致。

最高水位:金坛站1931年为6.4米,1969年为6.05米,1991年为6.37米;王母观站1969年为5.66米,1991年为6.12米。

最低水位:1958年王母观站为2.12米,其时丹金溧漕河已局部断流。

1978年上游谏壁翻水站建成,在王母观站水位低于2.8米时,谏壁站即翻引江水。

此后,丹金溧漕河未再出现1958年那样的枯水位,年平均流量30.6立方米/秒。

(二)通济河及通济南河、香草河
通济河又名直溪河、直里河,自丹徒丁角开始至三岔河入金坛境,经紫阳、西溪、直溪、舍田桥至三里桥与丹金溧漕河相会,金坛段全长25.88公里。

通济河下游分支河道称通济南河,从舍田桥经铜板桥、昆仑桥至白龙荡,长11.06公里。

通济河是分泄上游句容、丹徒山区洪水的河道,水位高,涨落快,两岸堤防是金坛的防洪重点。

1949年后,上游三岔河最高洪水有4年超过8.5米,其中1974年为8.62米,2003年为8.97米。

2003年因通济河上游普降暴雨,三岔河水位从7月4日8时的3.7米猛涨到7月5日24时的8.97米,40小时水位上涨5.27米,为历史罕见。

通济河年平均流量11.57立方米/秒。

香草河在三岔河与通济河相接,河段长1.3公里。

平时从大运河引江水人通济河,山洪暴发时分一部洪水入大运河。

(三)尧塘河、湟里河、北干河、中干河
尧塘河又名夏溪河,在金坛东北部,西起金坛城北的丹金溧漕河,经河头、尧塘至武进的夏溪,由加泽入滆湖,全长24.4公里,其中金坛境内长17.8公里,1970年新开河段由河头至尧塘、尧塘至夏溪两段,长11公里。

湟里河位于市境东南部,西起洮湖下汤港,经水北、武进湟里,从安欢渎入滆湖,全长20公里,其中金坛境内长9.2公里,于1954年开通,新开河段从金坛老坝头至武进湟里镇西,长4公里。

北干河以位处中干河之北得名,在金坛、宜兴、武进交界处。

原经宜兴新建闸上口村向南汇入中干河口沙河港,1958年从金坛、武进交界处的石坝头开新河,经武进、东安镇北入滆湖,至1966年开通,全长16.6公里,其中金坛境内河段从北湖头港至小芋头6公里。

鉴于1991年受洪涝灾害的惨痛教训,为解决金坛市的洪水出路,当年11月中旬政府决定拓浚北干河。

西起北湖头公路桥西,东至武进新开河,全长6.01公里,沿途穿过五叶的北湖头村、鸥渚村、楼下村,儒林的云墅村、官庄村及宜兴市新建乡的庄北村。

在庄上村(中段)1417米长为裁弯取直段,其他东西两段以老河开挖。

沿河电灌站、涵闸和桥梁等建筑物在1992年底全部竣工。

中干河位于金坛、溧阳、宜兴三市交界处,金坛境内有两段,西段在洮湖入口处,有南北两河并行,北河长2.86公里,南河长3.17公里,与宜兴隔河相望,两河相会后东行0.8公里,至羌庄桥,入溧阳市境,再向东行至蒋庄桥又入金坛,计长0.85公里,最后东行全部入宜兴市。

以上四河年平均东排流量为33.4立方米/秒,约占全市排出水量的87%,其中通过尧塘河为10.5立方米/秒,通过湟里河、北干河和中干河为22.9立方米/秒。

另外,丹金溧漕河向南排出为5立方米/秒,流出金坛地区的年平均流量为38.4立方米/秒。

(四)西部山区排水河自北而南计有6条并列河道,西旸河、石马河、河口河、薛埠河、罗村河、芦溪河(旧称史塔坝河),其中薛埠河水量最大,以薛埠镇金牛塘至夏家口,全长19.34公里,是金坛市山区排洪干河。

(五)沿洮湖各港口沿洮湖港口计13条,湖西有新河港、大浦港、白石港、清水渎港、仁河港、庄阳港6个。

湖北有方洛港、新建河2个,湖东有下汤港、燕子港、北湖头港,中干河南、北口55个。

(六)圩区河网北部有上新河、庄城河、简渎河;南部东西向有薛埠北河、圩桥河、光荣河、社头河、白石港西段九里湾及后迈河等;南北向的有西岗河、
社头南北河。

圩区原有河网较多,因联圩并圩,大量河道并入圩内,圩外仅留上述一些骨干河道。

(七)平原河道较重要的有儒林河、儒林中河、后阳干河(旧称清培河)、东钱资荡、薛庄河、下塘河、汤庄河等,平原边缘有许多岔河,有些深入平原腹地,如五叶的太平桥河,桥南至大吕庄河,燕子港至河下河、水北、岸头的泗庄河、后阳的长竹埂河等。

二、湖泊
(一)外荡湖泊
洮湖又名长荡湖,位于城南9公里处,跨金坛、溧阳两市,系古太湖分化残留湖之一。

古代洮湖水面较大,后逐渐围垦。

1984年11月,实测已缩减为8192公顷。

湖底高程大部分在吴淞标高2.16~2.26米之间,最深处高程为2.06米,边缘浅处高程为2.5~2.7米,以附近王母观水文站年平均水位3.49米计,平均水深为1.2~1.3米之间,蓄水量1亿立方米。

平时湖水呈黄绿色,透明度为0.35~0.8米,PH值8。

洮湖有蓄洪、灌溉、养殖之用途,是全市湖蟹养殖重点区域之一,由金坛、溧阳长荡湖管理委员会负责水产养殖管理,为城区三水厂的备用水源地,也是儒林、指前水厂的水源地。

钱资荡位于城南4公里处,为狭长湖泊,东西长5.5公里,南北最阔处为1公里。

狭处只有50~60米,水面积有686.8公顷,平均水深2米,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具有蓄洪、灌溉、饮用水、水产之用途,也是水北、尧塘、汤庄、河头、涑渎水厂的水源地。

白龙荡又名思湖,位于顾龙山南,解放初水面为725公顷,1970年将丹金溧漕河以西的白龙荡水面全部围垦,属金城镇白龙荡村,以东水域均被沿湖各村相继分块围占作养殖田,仅剩丹金溧漕河航道及内部几条小的通航河道。

(二)内荡湖泊
天荒湖位于城西北约7公里处的建昌圩内东中部,解放初有水面积936公顷,湖中盛产芦苇,有两块陆地,一名铜马泉,一名泉家墩。

解放后,周围各村陆续围垦,仅剩301公顷水面,相继被筑埂承包养殖,已丧失圩内调蓄功能。

南天荒湖位于建昌圩南部,面积100公顷,至2007年水面积未有变化,主要养殖水产,也是建昌自来水厂的水源地。

后高湖为古高湖的一部分,位于金城镇前庄、联丰、管庄村,解放初有水面积343.4公顷,历经垦荒和开挖鱼池,尚余水面123公顷,用于开发水产养殖。

兆歧塘位于金城镇白塔村,原为两个支塘互相连通,1974年秋新开白塔南河,从兆歧塘东西向穿过,遂分成互不通连的南北两塘,南塘30.4公顷,北塘51.4公顷,计81.8公顷。

景塘又名井塘,位于金城镇庄城村、花桥村,解放初有水面积136公顷,1974年塘内开河筑堤,1978年建白塔北水产养殖场,两侧水面草滩改成鱼池,仅剩水面89公顷。

西关塘位于金城镇中巷、白塔、管庄村范围内,原属高湖的一部分,解放前已筑埂建闸蓄水,塘内水位略高于外河,有水面35公顷,是白塔自来水厂的水源地。

鲍塘又名宝塘,位于直溪镇西部,上游为薛埠镇泉江村浅山丘陵区,解放初有水面94.5公顷,蓄水位在吴淞高程5米左右。

1969年直溪公社在鲍塘北部建水产养殖场,一些浅滩陆续围垦或改成鱼池,至2007年水面不足66.7公顷,是直溪镇水厂的水源地。

澄湘荡又名滕湘荡,位于金坛市直溪、薛埠及镇江市丹徒区荣炳之间,分上澄湘、下澄湘两部分,上澄湘为一个大塘,面积47公顷,南半部属金坛,北半部属丹徒;下澄湘为河网浅滩,有水面积30.6公顷,属直溪镇澄湘村,水面全被开发利用。

三、平原大塘
金坛市的尧塘、朱林、儒林所处地势较高,历史上主要依靠塘沟蓄水灌溉,解放后全部改从大河提水灌溉,不再需用塘水。

大部分平原大塘被放水养殖和垦殖。

金沙公园一角
表1-22 1988~2007年金坛站水位情况表
点击查看
表1-23 1988~2007年王母观站水位情况表
点击查看
表1-24 2007年金坛市主要河道情况表
点击查看
表1-25 2007年金坛市平原大塘情况表
点击查看
第五节土壤
一、土壤养分变化 2006年,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25.2克/公斤,比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7.1克/公斤,增39.2%;全氮1.63克/公斤,增加0.45克/公斤,增38.5%;有效磷14.46毫克/公斤,增加8.79毫克/公斤,增155.0%;速效钾84.5毫克/公斤,减少8.8毫克/公斤,减9.4%。

其中水稻土9个土属,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有增加,速效钾小粉白土、小粉土两个土属有增加,7个土属下降。

(一)土壤中量元素 2003年,有效硅含量46.8~388.4毫克/公斤,平均157.0毫克/公斤,中等到较丰富之间。

有效硫含量36.7~384.1毫克/公斤,平均93.1毫克/公斤;有效钙含量2519.6~4040.6毫克/公斤,平均3275.7毫克/公斤;有
效镁含量272.0~734.4毫克/公斤,平均487.2毫克/公斤。

均属丰富范围。

(二)土壤微量元素有效硼含量0.01~0.77毫克/公斤,平均为0.27毫克/公斤,93.6%的土壤低于临界值(0.5毫克/公斤),严重缺硼。

有效铜含量5.18毫克/公斤(临界值0.2毫克/公斤),有效锌含量5.5毫克/公斤(临界值0.5毫克/公斤),有效锰含量128.2毫克/公斤(临界值5毫克/公斤),有效铁含量276.7毫克/公斤(临界值4.5毫克/公斤),四种含量都较高,属不缺地区。

(三)土壤理化性状 2003年,全市土壤容重平均为1.30克/立方厘米,比1982年1.19克/立方厘米增加0.11克/立方厘米,多数适宜,通透性有所下降,板浆白土稍差些。

土壤PH值4.0~7.4之间,大部分属中性、微酸性,2003年平原圩区的水稻土PH值比1982年有所降低(黄泥土、白土、乌栅土、乌散土、小粉土、滩乌土分别下降0.03、0.02、0.45、0.28、0.36、0.23),有酸化趋势。

二、耕地环境质量 2003年,对铅、砷、汞、镉、铬、铜等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

采样土壤面源污染24个,点源污染49个,水源20个。

综合评价耕地质量总体达标,可作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耕地质量评价 2003年,全市4.62万公顷耕地地力评定为五个等级。

与1982年相比,一级地和二级地面积有所增加,四级地面积减少。

四、中低产田改良 1988年,城西乡长竹埂村72公顷中低产田改造,1989年扩展到19个村,1113公顷,以“治水改土、培肥改土”为中心,实行“水、田、林、路”全面规划,“桥、涵、闸、站”全面配套。

1992年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1.33万公顷。

1994年,金坛市被省农林厅列为太湖地区白土中低产田改良重点市(县)之一。

至2007年全市改造中低产田2.58万公顷。

第六节植物动物
一、植物
(一)木本植物 1987年全县有树木约140多种,2007年发展到236种及变种、栽培种,分属82个科,117个属。

树木品种增加主要是绿化品种的引进。

常绿乔木类:香樟、广玉兰、雪松、柳杉、金桂、银桂、四季桂、丹桂、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