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模拟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00分钟分数:120分
题号一二三合计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挣扎./扎.根汲.取/级.别蹊.跷/独辟蹊.径不卑不亢./引吭.高歌
B.刹.那/古刹.怪癖./僻.静收讫./迄.今为止同舟共济./人才济.济
C.伺.候/窥伺.忸怩./拘泥.殷.红/殷.切希望拾.级而上/拾.金不昧
D.复辟./精辟.旖旎./伉俪.舍.弃/退避三舍.媒妁.之言/众口铄.金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辐射蒸馏水呕心沥血融汇贯通
B.嫡系烂摊子插科打诨豆蔻年华
C.影牒捅娄子声名鹊起溘然长逝
D.寒碜消防栓励精图治共商国事
3.填入下列语段空缺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段精彩的旅程。

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将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

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的思考。

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
⑤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

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

A.⑤①④⑥②③
B.⑥⑤①③②④
C.⑥③②⑤①④
D.⑤①⑥③②④
4.古诗文默写(共8分)
(1),浅草才能没马蹄。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借窦宪燕然勒石,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3),直挂云帆济沧海。

(4)潇洒是什么?孔子说,潇洒是“,不亦君子乎”的旷达;陶渊明说,潇洒是“,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刘禹锡说,潇洒是“斯是陋室,”的自信;龚自珍说,潇洒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优雅。

5.名著阅读。

(4分)
下面《水浒》的两个回目都体现了“合作”精神,请任选一个,简要叙述其是怎样合作的。

(1)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第十六回)
(2)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第十四回)
6.请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3分)
2017年4月1日讯这两天贯穿许昌市区的清潩河畔樱花盛开,当地举办了首届樱花节,大批市民趁着好天气来踏青赏花。

可就在三年前,一年四季这条臭水河让人很闹心。

这也是当地政府最头疼的事儿。

因为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日趋严重,原本就缺水的许昌,每年枯水期,市民们吃水都成问题。

转机出现在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许昌市每年能分得2.26亿立方水,完全满足了许昌市民吃水问题。

于是许昌市把北汝河水和城市中水作为生态水源,连通了环城河道,挖出5个城市湖泊,开辟了4片沿河林带,一套完整的城市生态水系建立起来。

同时关闭了河道内所有排污口,污水输入处理厂集中净化。

通过建生态水系,许昌地下水平均回升了2.6米,河水都达到了四类水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了目前的40.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4平方米。

标题:
理由:
7.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7分)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①《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

②通过比拼及赏析诗词知识,使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1)材料中,有一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

(2分)
(2)《中国诗词大会》“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得到观众称道,认为节目既有诗意,又有新意。

右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请简要说说徽标设计的妙处。

(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共16分)
奇迹
(1)18岁那年,他因为行凶伤人,被判了6年。

从他入狱那天起,就没人来看过他。

母亲守寡,含辛茹苦地养大他,想不到他刚高中毕业,就发生这样的事情,母亲伤透了心。

他理解母亲,母亲有理由恨他。

(2)入狱那年冬天,他收到了一件毛线衣,毛线衣的下角绣着一朵梅花,梅花上别着窄窄的字条:“好好改造,妈指望着你养老呢。

”这张字条,让一向坚强的他泪流满面。

这是母亲亲手织的毛线衣,一针一线,都是那么熟悉。

母亲曾对他说,一个人要像寒冬的腊梅,越是困苦,越要开出娇艳的花朵来。

以后的四年里,母亲仍旧没来看过他,但每年冬天,她都寄来毛线衣,还有那字条。

为了早一天出去,他努力改造,争取减刑。

果然,在第五个年头,他被提前释放了。

(3)背着一个简单的包裹,里面是他所有的财物——五件毛线衣,他回到了家。

家门挂着大锁,大锁已经生锈了。

他感到疑惑,母亲去哪儿了?转身找到邻居,邻居告诉他,母亲“走”了。

他的头上像响起一个炸雷,不可能!冬天他还收到了她的毛线衣,看到了她留下的字条。

(4)邻居摇头,带他到祖坟。

邻居说因为他行凶伤人,母亲借债替伤者治疗。

进监狱后,母亲便搬到离家两百多里的爆竹厂做工,长年不回来。

那几件毛线衣,母亲怕他担心,总是托人带回家,由邻居转寄。

就在去年春节,工厂加班生产爆竹,不慎失火,发生爆炸,死了好多人。

其中,就有他的母亲。

邻居说着,叹了口气,说自己家里还有一件毛线衣呢,预备今年冬天给他寄出去。

(5)在母亲的坟前,他捶胸顿足,痛哭不已。

第二天,他把老屋卖掉,背着装了六件毛线衣的包裹远走他乡。

一晃四年过去了。

他在城市开了一家小饭馆,不久,娶了一个朴实的女孩做妻子。

(6)小饭馆的生意很好,夫妻两个人忙得像陀螺。

不久,一个推着三轮车的老人来到他门前。

她驼背,走路一跋一跋的,用手比画着,想为他提供蔬菜和鲜肉,绝对新鲜,价格还便宜。

老人是个哑巴,脸上满是灰尘,额角和眼边的几块疤痕让她看上去面目丑陋。

不知怎的,眼前的老人让他突然想起了母亲。

(7)老人很讲信用,每次应他要求运来的蔬菜果然都是新鲜的。

于是,每天早晨六点钟,满满一三轮车的莱准时送到他的饭馆门前。

他偶尔也请老人吃碗面,老人吃得很慢,很享受的样子。

他心里酸酸的,对老人说,她每天都可以在这儿吃碗面。

老人笑了。

他看着她,不知怎的,又想起了母亲,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8)两年又过去了,他的饭馆成了酒楼,他还买了房子。

可为他送菜的,依旧是那个老人。

(9)又过了半个月,突然有一天,他在门前等了很久,却一直等不到老人。

他没有她的联系方式,无奈,只好让工人去买菜。

可这车菜远远比不上老人送的莱。

老人送来的菜全经过精心挑选,几乎没有干叶子,棵棵都清爽。

(10)只是,从那天后,老人再未出现。

(11)春节就要到了,他包着饺子,突然对妻子说想给老人送去一碗,妻子点头。

煮了饺子,他拎着,反复打听一个跛脚的送菜老人,终于在离他酒楼两个街道的胡同里,打听到她了。

(12)他敲了半天门,无人应答。

门虚掩着,他顺手推开。

昏暗狭小的屋子里,老人在床上躺着,骨瘦如柴。

老人看到他,诧异地睁大眼,想坐起来,却无能为力。

他把饺子放到床边,问老人是不是病了。

老人张张嘴,想说什么,却没说出来。

他坐下来,打量这间小屋子,突然,墙上的几张照片让他吃惊得张大嘴巴。

竟然是他和妈妈的合影!他5岁时,10岁时,17岁时……墙角,有一只用旧布包着的包袱,包袱上,绣着一朵梅花。

他转过头,呆呆地看着老人,问她是谁。

老人怔怔地,突然脱口而出:“儿啊。


(13)他彻底惊呆了!眼前的老人,不是哑巴?为他送了两年菜的老人,竟是自己的母亲?
(14)他呆愣愣地,突然上前,一把抱住母亲,号啕痛哭,母子俩的眼泪沾到了一起。

不知哭了多久,他先抬起头,哽咽着说看到了母亲的坟,以为她去世了,所以才离开家。

母亲擦擦眼泪,说是她让邻居这么做的。

她做工的爆竹厂发生爆炸,她侥幸活下来,却毁了容,瘸了腿。

看看自己的模样,想想儿子进过监狱,家里又穷,以后他一定连媳妇都娶不上。

为了不拖累他,她想出了这个主意,说自己去世,让他远走他乡,在异地生根,娶妻生子。

(15)得知他离开了家乡,她回到村子。

辗转打听,才知道他来到了这个城市。

她以捡破烂为生,寻找他四年,终于在这家小饭馆里找到了他。

她欣喜若狂,看着儿子忙碌,她又感到心痛。

为了每天见到儿子,帮他减轻负担,她开始替他买莱,一买就是两年。

可现在,她的腿脚不利索,下不了床了,所以,再不能为他送莱。

(16)他眼眶里含着热泪,没等母亲说完,背起母亲拎起包袱就走。

他走了没二十分钟,就将母亲背回家里。

母亲在他的新居里住了三天。

(17)三天后,她安然去世。

医生看着悲恸欲绝的他,轻声说:“她的骨癌看上去得有十多年了。

能活到现在,几乎是个奇迹。

所以,你不用太伤心了。

”他呆呆地抬起头,母亲,居然患了骨癌?
(18)打开那个包袱,里面整整齐齐地叠着崭新的毛线衣,有婴儿的,有妻子的,有自己的,每一件上都绣着一朵鲜红的梅花。

包袱最下面,是一张诊断书:骨癌。

时间,是他入狱后的第二年。

他的手颤抖着,心里像插了把刀……
8.文章中这位身患骨癌的母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4分)
9.赏析第(6)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她驼背,走路一跛一跛的,用手比画着,想为他提供蔬菜和鲜肉,绝对新鲜,价格还便宜。

老人是个哑巴,脸上满是灰尘,额角和眼边的几块疤痕让她看上去面目丑陋。

10.结合上下文,说说第(14)段画线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

(4分)
他呆愣愣地,突然上前,一把抱住母亲,号啕痛哭,母子俩的眼泪沾到了一起。

11.儿子或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共12分)
善者不亏行之则远
(1)这是较早前的事情:南京市有一位叫沈现台的环卫工人,曾经捡到过一百七十多个钱包归还失主,还曾多次为生病的陌生孩子捐款。

不承想,做了那么多好事,不仅没有得到周围人的夸奖,反遭调侃:“你不是整天做好事吗,怎么连个奖状也没有?人家做好事都有奖励,你这好事做得莫名其妙。

”沈现台心灵受到的刺激可想而知,于是给新闻媒体发去短信,希望得到一本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

(2)这件事值得品味,做好事、行善举应不应该得到某种荣誉或奖励?在沈现台看来,奖励不奖励并不重要——如果行善只图奖励和荣誉,那么就不会等到这一天才说。

但周围的人对他做了那么多善事却不曾有任何表彰和奖励表示不理解——好人不能总是隐姓埋名、默默无闻、没有回报。

(3)那么,可以认为沈现台周围的人过于现实,思想觉悟不够高吗?愚以为不可武断下结论。

几乎在沈现台这件事发生的同时,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有72.1%的中国人认为应当给善行以合理的回报或表彰。

可见,给善行以回报,是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不仅与现阶段社会的物质利益原则不矛盾,而且任何社会条件下也都应当如此,让一个人永远地付出却不予一丝褒奖和回报是不符合常理的。

(4)亚当·斯密有一句名言:“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做无名英雄可以是人们的自觉选择,也为我们所敬仰,但不能是对所有人的要求。

道德与金钱、善举与名誉、奉献与回报不仅不是水火不容的对立物,而且是可以互补的。

合理的奖励和表彰既能使行善者的热情得到鼓励,也使得善举被宣扬、被推崇,让一个善举衍生出更多的善举,让一个好人带出更多的好人。

正可谓:“善者不亏,行之则远。


(5)徒手接坠落儿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事迹被广为宣传后,其所在公司奖励她20万元。

用一些人的习惯思维来解读,这20万元似乎应当捐给福利院、贫困山学校什么的才合适。

可吴菊萍并没有这样选择,面对记者,她的回答是,父母身体不好,住房要还贷款,还要抚育孩子,“这笔钱我自己要留着用。

”她话语甫出,就赢得了绝大多数网民的认同。

为什么?这样的做法一样很善良。

我们不能要求奉献者永远奉献,要让行善者得到应有的善报。

(6)善举需要滋养,滋养它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荣誉、奖励和补偿。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讲过这个
道理,他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同时,反对盲目行善取义的做法。

子贡在国外赎回一个鲁国的奴隶,
却不按鲁国法律规定领取国家补偿,孔子批评他说:“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意思是,如果大家都学你这样,那就有很多人做不到,鲁国设法赎回在国外的奴隶这一计划也就落空了。

相反,一次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落水者送他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很高兴,说,鲁国这种见义勇为者日后会多起来。

这可以认为行之以善与善得以行的辩证法。

(7)行善而不图回报,这是一种至高的个人境界,但作为社会、当政者、受惠者,则不能忽视奖励和报偿。

不仅如此,古人甚至主张奖励要快,“民有一介之善,不终朝而赏随之”,使人速得为善之利。

因为这样人们“皆将鼓舞奔走,日夜惟善之归矣”。

相反,一个社会如果总让“好人流血又流泪”,那么,善行就会踯躅,就会徘徊,就会止步。

一个让善行成为稀缺资源的社会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8)总之,唯有让善行者不亏,善行方能致远。

1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13.第⑦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文章开头写环卫工人沈现台的事例有什么作用?(3分)
15.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8题。

(共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

(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以.中有足乐者
B色愈恭,礼愈至.至.于行者歌于途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执.策而临之
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18.语段(甲)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2分)19.两个语段都在谈爱读书,但侧重点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2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0—21题。

(共4分)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历来被人们所传唱,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2分)
21.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动,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作文
22.任选一题作文。

(50分)
(1)题目:的日子
要求:
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

有个人对他说:“你到越国一定会穷的。

”那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劝他的人说:“编草鞋是为了给人穿,而越国人不爱穿鞋喜欢赤脚,织白绸是为了做帽子,而越过人不爱戴帽子喜欢披散着头发,你要到了不能用你长处的国家去,想不穷做得到吗?”
要求:
①根据材料,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正确答案:C
A.Zhá/zhā, jí/jí, qī/xī, kàng/háng,
B.chà/chà, pǐ/pì, qì/qì, jì/jǐ,
C . cì/sì, ní/nì, yān/yīn, shè/shí D.bì/pì, nǐ/lì, shě/shè, shuò/shuò
2.正确答案:B
A.融汇贯通——融会贯通 C.影牒——影碟 D.共商国事——共商国是
3.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根据所给语段可推出下一句该衔接“旅程”,⑥句中有关键词“旅行”,应放在第一句,故排除A、D项。

⑥句先说“小说天地”,故应接③句,故排除B项。

4.(1)乱花渐欲迷人眼(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长风破浪会有时(4)人不知而不愠;采菊东篱下;惟吾德馨;落红不是无情物
5.(1)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吴用利用酷热难耐的天气,知道赶路的杨志一行会口渴,于是设计让白胜用欲擒故纵法在酒中下蒙汗药,晁盖等人扮作枣贩子在黄泥岗埋伏。

杨志等人全被麻倒,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

(2)宋江和戴宗即将被斩,刑场边一群乞丐、使枪棒卖药的、挑担的脚夫、商客都来捣乱,李逵率先动手,杀死了刑场的刽子手。

商客中的两人背起宋江和戴宗逃出刑场。

这些捣乱的人都是梁山好汉。

(人物,1分;突出合作,2分;情节正确,1分。

任选一题,共4分)
6. 标题:建立生态水系,打造北国水乡(创北国/许昌美丽城市)
理由:因为它概括了整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了南水北调后带给许昌的好处,使读者印象深刻。

(标题1分,理由2分,共3分)
7.(1)第②句,删去“通过”或者“使”。

(2分)
(2)徽标整体呈现中国水墨画的风格。

①图的上方是月和祥云,寓意为共赏一轮明月,同吟中国诗词。

②圆月左边是一书卷(书轴),寓意为中国诗词如海洋浩瀚无边,神奇奥妙。

③右上
角是一方印章;
④“中国诗词大会”几个字,点明了徽标的名称;
⑤“中国诗词大会”几个字采用中国书法写成,“中”字又演变成一个仰头望月的诗人,画面整体体现了李白《静夜思》的意境,充满了中国特色文化元素。

(写出画面元素1个1分,写出寓意1个1分,共5分)
点评本题是图文转换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标志图,明确标志图的内涵,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图标进行表述,用语要简明连贯得体.
8.①在儿子入狱后给儿子寄去毛线衣,鼓励儿子。

②为了给儿子还债到爆竹厂做工。

③为了儿子出狱后不拖累他,她诈死埋名,让儿子远走他乡成家立业。

④为了能经常看到儿子,帮助儿子,她假扮哑巴给儿子送菜。

9.外貌描写(动作描写),【1分】通过描写老人“脸上满是灰尘”“额角和眼边的几块疤痕”等外貌,(通过描写老人“驼背”“走路一跛一跛的”“比划”等动作)【1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母亲身体残疾、外貌丑陋的特点,【1分】反衬出她坚强的品格,突出母爱的伟大。

【1分】
10.由一开始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到后来激动、感动、悔恨和痛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

11.儿子:①爱母亲:知道老人就是自己母亲后一路把母亲背回家。

②善良,有同情心:坚持让身体残疾、外貌丑陋的老人给自己送菜,并请她吃面。

③坚强: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毅然远走他乡,到外地闯荡,并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家立业。

母亲:①无私:为了儿子出狱后自己不拖累他,她诈死埋名,让儿子远走他乡成家立业。

②坚强:身患骨癌,为了给儿子还债到爆竹厂打工,坚持活了十多年。

③智慧:儿子入狱后,不去探监,而是用绣着梅花的毛线衣和字条鼓励儿子。

12.善者不亏,行之则远。

(唯有让善行者不亏,善行方能致远。


13.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1分】引用“民有一介之善,不终朝而赏随之”,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古人主张奖励要快”/“使人速得为善之利”的观点。

【1分】从正面阐述行善需要得到回报,再从反面论述行善者如果总是“流血又流泪”,行善者就会止步(把“行善需要得到回报”和“行善者就会止步”进行对比)。

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了“让让善行者不亏,善行方能致远”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分】
14.运用沈现台的事例引出本文论题。

【1分】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1分】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分】
15.首先提出本段分论点“善举需要滋养,滋养它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荣誉、奖励和补偿”,【1分】接着举出子贡做善事不要补偿而被孔子批评的事例作反面论证,【1分】然后举出子路救人接受一头牛的报酬的事例作正面论证,【1分】最后用“这可以认为是行之以善与善得以行的辩证法”作为全段的总结。

【1分】
16.正确答案:D
A.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因为;
B.周到/到了;
C.“的”/代词,指书;
D.握、持
17.(1)因此别人大多都愿意借书给我,我于是能广泛的阅读各种书籍。

(2)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18.借书抄书之苦;从师叩问之难(意思对即可)
19.语段(一):通过写宋濂的“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遍观群书”,突出了宋濂的勤奋与刻苦(诚恳、诚信)。

语段(二):通过描写高凤的“专精诵读,昼夜不息”“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突出了高凤读书的勤奋、专注与痴迷。

(二)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

在他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他却精于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

他的妻子曾经有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晒着麦子,让高风看住鸡(以防吃麦)。

当时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

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麦子被雨水冲走了)。

后来高风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

20.唯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即使相隔千里之遥,也能共同欣赏那天上美丽的月亮。

表达了作者豪爽旷达的情感。

21.B
22.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