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理第五辑
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
吴维棠
杭州市的发展史,文字记载所及的起自证实这一推断档杭州北郊平窑镇之北;公里秦始皇置钱唐县,从考古上看,聚落建立远及的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处平原边缘,海
新石器时代验期。
前人对于杭州的历史地理
L
已作了不少论述。
首1921年和1924年发表拔接近8米,遗址底层两个标本的碳—14年
J
代,距今60S0和5970年已树轮校正,下
了竺可桢和章鸿钊关于西湖的论文①,开创■
T用近代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杭州的地•理交迁。
史地相结合的研究,推进了研究的
深度命广度。
但是,对于杭州城市兴起与地
*
理变迁的关系,尤其是水系变迁问题,认识还
彳艮不一致。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笔者企求'对此有所贡献,撰出此犒,不当之址,敬候读者赐教打
杭州附近平原的形成年代和'钱塘江江岸的变迁幅度
杭州附近的平原区原先曾是海滴,这是
L 普遍的认识。
什么时粹成.陆和成陆后的变迁
如何?汪品先等推断,西湖发展史中进入晚苒湖阶段“始于2500年前”②。
魏嵩山认为"直到西汉时期西湖仍为海湾”③。
笔者对此二说都不能赞同。
从较大范围说,按笔者的认识,在六千年前杭州湾的轮廓已造就,包括航卅附近的北岸平原已经形成④。
就杭州附近而论,考古、地层和碳一14年代材料更可同)<>距今4000—5000年的遗址,在平原上广泛分布,市东北郊的菟桥附近也有,良渚.
安溪.和平窑一带更为密集(图1九其中安溪新若器时代遗址的碳一14年代为距今4800年。
遗址分布范围扩大的事实表明,杭州附近的平原从6000年前成陆,经过上千年的冲积,高阜处已适于人们居住,原先海积平原上的湖泊缩小乃至沼泽化。
西湖东岸望湖饭店一带#地面下4米深度,有一黑色富有机质和植物残体的粘土层■
J
碳—14年代距今2600年左右「白堤锦带桥两侧的5.5—6米深处,约相当海拔2.5—2米高度,有一炭化程度较倉的泥炭层,厚
①
②
③
竺可桢:當杭州西湖生成的原@>,^>1921年
6卷4期。
及章鸿钊:<tS洲西湖成因一解汇住科
学》1924年P卷6期。
汪品先等泮从微体化石看杭拥西湖的历史<海
洋与湖沼年雄期。
魏蠶曲泮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b<0
史地理*创刊号1981
昊维棠:電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杭州湾两岸
的全新世古地理X<地理学报,1983年第2期「
J
—176
—
10—50厘,用其上部的标本作碳一14年代测定,为距今1805±136年。
泥炭层之下是靑灰色粉砂质粘土,富有机质和炭化的植物干枝,抱粉分析结果,有黑三棱、眼子菜等陆上浅水生的植物,表明当时西湖已是沼泽。
据此怙计,在春秋时代已沼泽化。
在疏浚西湖时,曾发现一些新石器,有石凿、石确、石箭头等生产工具。
在保俶路以东,省府賂以南,杭州市环境监测站附近,于3米左右深处,也发现过磨光石器,钗石粘冠一类生产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石器所在的高度,大致都在海拔3米左右。
鉴于到目前为止在杭州、苏州、绍兴一带发现的铜器,年代都不早于春秋时代,因此,这一地区使用石器的时期必然延续到更近的年代。
估计西湖中出土的石器,有春秋至战国的遗物。
其来源,既不是祭器,也不可能是溪水挟带进来,因为都是使用旧了的,西湖下的沉积是泥质的,连细砾都没有,沉重的石器更不可能是流水冲入的了,只能•是人类使用中残落的。
大约那时西湖已大面积沼泽化,至少人们在旱季中可以进入从事渔猎等生产活动「西湖底下还曾发现战国至一汉的铁斧三件。
根据这些遗物,有理由推断,在西汉前,杭州非但不是海湾,连海湾成陆后厂遗留下的残迹湖都已沼泽化。
这就无怪乎《史记沢《汉书沢《越绝书》等古籍中,只记及钱唐县和别的湖泊,而没有古西湖的记载。
西汉的墓葬已濒西湖,杭州饭店院内,建店时曾发现西汉墓葬群,埋深3米,与今日西湖的湖岸高度相差不多。
东汉的墓葬已在平厮,文二街省团校内(原铁佛寺)和文三街上宁桥东头的省教育学院内都曾发现汉墓群。
后世的一些关于潮水浸袭杭州和防潮工
姑且不论其位置何在,从抵御能力上看,现代的鱼鳞石塘尚且会被潮水冲坍,华信创筑的土塘岂能在江岸前沿抵挡狂澜。
这种土塘只能在距江岸一定距离的内地.抵御泛溢上岸的水流,其作用犹如后来的备塘。
在防潮水的工程中,为了约束奔溢岸上的水流,不致漫延为害,往程在大塘之后开挖人工河渠。
唐代咸通年间崔彦曾守杭州时开的沙河塘②賈大致就是这种性质的°由于泛溢进来的江水挟带大量泥沙,会壅塞这种河渠,因此,隔多少时间要开挖疏通。
苏东坡《杭州六井记》中说“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由来远矣……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古地化这是他的看法而已,更不能作为成陆时间的证明J事实上,钱
塘江口和杭州湾两岸的变动趋势,与东坡之说相反」、
钱塘江河口段河床,其主河槽和岸线南r
北摆动频繁夕据笔者所见的文献的记述而言,其变动的总趋势是南涨「而北坍。
但是,其最北的位置,大致只到过盐官镇、盐仓、翁家埠、范家埠、乔司、塘湾里、白石庙、彭浦、新塘、清泰门外、望江门外、南星桥、闸口一线,发生的年代较晚,大致在唐以后&盐官镇和觉桥北”侧都有良渚文化遗址保存,足见未被江潮冲坍。
五十多年前,清泰门外建杭州自来水厂时,发现塘木一列(现还有几枝保存在浙江博物馆),当时西湖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即认为是唐朝遗物。
1983年夏,南星桥附近铁路与江城路交叉口造立交桥,在江城路下发现装块
r
石的竹笼、木桩等等,经考古发掘,是丄段相当完整的海塘,其方向北路偏东,构筑法与历史记载相符,是唐末吴越厚的遗迹。
钱塘江河床到过何地,地层差别上也可判别O在上
程的记载,是钱塘江逼近杭州的证明,但是y
用以作为成陆早晚的依据就不够妥当的。
即U《钱唐记》中华信创议筑就的海塘来说①,① 武水经•海江水注入
②崛新唐书痒地理志性
—177—
述岸线以北,3—4米以下,普遍保留先前的 滨海相沉积,为青灰色粉砂质粘土,其上偶见 湖相和河流冲积层,上覆粉砂为主的钱塘江 •沉积,自下而上,陆相、海相、陆相三分性特色 明显。
要是曾被沦为钱江河床,就只有钱江 [的粉砂层。
-在江岸南涨北坍的总趋势中,江岸也有 南退的时候,这是河床摆荡的必然现象。
但 .是南退的幅度不很大。
可以將北岸的白塔山、 秦望山和南岸的西兴为河床南北限的基线, 推算江岸南移的幅度。
按《越绝书》载,西兴 •在春秋吴越争战时已有其地,当时名固陵①。
要是杭州附近的钱塘江南移过大,势必引起 帝岸也南移。
在汉以后,西兴之北已有一带 陆地,往后还渐次扩大。
《吴越备史》中记有 吴越时杭州钱塘江滨“沙涨一十五里”②,或 須此为江岸犬幅度南逋的依据。
其实未必, 须知从西兴至南星桥江城路,直线距离不过- 五・5公里,扩大之,充其量不过6公里。
要是 北岸南務15里,岂不把西兴沦入江心J 这段 记载中的一十五里,应是向南淤涨的粉砂质 岸滩的沿江长度。
概而言之,.杭州附近的干原约形成于 6000年前,但是,因地势低,論位高'受潮水 倒灌。
尤其是钱塘江北移,陆地被江潮侵蚀。
当河床南摆时,沿江又有岸滩涨出。
必须把 这种情况与出海成陆区别开来。
二「东苕溪在杭州附近两次改道在探讨杭州的地理变迁与城市阿关系 时祟人们往往只重视西湖和钱塘江的播变,对 于东苕溪的作用却不予重视。
笔者的认识, :东苕溪对杭州市的兴起和岌展关系密切,这
聃联系至今还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
东苕溪源出东天目山■经临安.余杭镇入 平原,属山溪性河流,水量丰沛,流势湍急,洪 枯比大。
它流出山地后,原是从余杭镇附近 东下流经平原,经杭州市北郊,在杭州市东郊 附近注入杭州湾。
从地形大势看,杭州、余杭镇、安溪之间, 三面环山,•只有东南方平广直达杭州湾。
原
先地面髙程也是向东降低,则古苕溪顺势东 下,是理在必然。
再则,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 在平原的西侧和北侧,杏以北侧为密集,南侧一 的平原却没有发现遗上。
有趣的是如今东苕’ 溪流贯北侧遗址群,有几处遗址在东苕溪酒 床下,例如安溪镇以东,下溪湾至五马村、后 溪里之间,河床中有大面积的遗址区。
古入 若如此选择居地,岂不沦入水中。
显然,东苕 溪原先的河遺与今不同,应在其南侧范围内. 东苕溪下游古河道的重新确认主要是由沉积 相和河流地貌形态的分析而获得。
古河道沉 积从余杭镇向东绵延芬布厂与当前苕溪河道 几成直角相交。
覆盖在浅海相沉积之上的河 床相沉积,粒径询东渐细。
沿程动力分选十 分明显,在余杭镇附近是苕溪出山地而流速 骤减中沉积的砾石,分布直达宝塔山麓。
余
杭镇即建于砾石组成的低河漫滩之上。
自宝 塔山以亲约5公里则为中细砂夹砾石。
在宝 塔山至仓前之间,发现古河床埋藏于地.下, (图1)底部埋深.5-6米左右。
古河床相沉 积厚度4-5米左右,并发育河漫滩和牛辄湖
相沉鼠,二元结构宛然在目,还有明显的沙波
H I
J 运动所造成的交奮层理* (图2〉沉积层中的
优势粒级为中细砂,间夹细砥。
在余杭塘河
南岸的花园皈、枫树桥、邵家境等处,都有采I
建筑砂料而揭开的沉积剖面T 仓前以东为夹
有粉砂的细砂,因粒径过小,虽经采挖,已不① 卓越绝书•外传记地传“
② 喉吴越备史•武肃王入一 178
-
® 專B 抑mjfi 址 詡矗穴瑁 -------SM5的施江岸 -------*苔溪石沔宦位遇«•心秋至笳况ts 址 ------■锁培江打岸It 忌 —2f 毛1H 改楚方向 ~亡发風的占河床
I
■" 图1东苕溪河道变迁图
F ・
Z
翊中纟酗夹细殊曰泥炭或灰黑色有机质上
邑灰黑色亚枯土 冒栩痰亚枯工園粉 砂
h
固衣色亚粘土夹细砂
图2枫树桥附近古河床沉积信手剖面
—
179
宜作为建筑用的砂料。
再往东,古河道已缺 乏相应的地质资料。
鉴于海积平原的淤长延伸,对于苕溪中上游而言歹相当于基面抬高,比降调平,来自山地的粗颗粒物质不再向下 游推移沉积,亦有可能F 古河床沉积也就不如 仓前以西明显可辨了。
正如冲积平原发育的一般规律一样,古苕溪泛滥于下伏的潮坪沉积之上,河漫滩沉 积还向南北变薄,地势也向侧方渐低(图3 使得两侧山前地带相对低洼,从闲林埠附近 经留下镇、古荡一带表现十分明显,成为西溪 两侧的湖荡地中
古东苕溪冲积综合剖面示意图
以及相上述材床相的分布和沿程分选, 应的河漫滩地貌,自可作为追踪东苕溪下游 古河道的确证。
东苕溪现行的流路,是古苕溪经过两次 改道而成的。
第一次改道是自然力的作用而• ♦ 玫道,由钱塘江潮汐作用和苕溪自身冲积作 用所致。
余杭镇以东,发育于海积平原之上L l h 的东苕溪,随着海积平原的不断淤长泗道逐■ 渤延伸科在喇叭形的杭州湾形成过程中,潮 披变形日趋加剧,潮差增大,潮流变急,含沙 教度增高。
随潮而来的海域来沙在高潮位時 所发育的新潮坪,以及由此而演变成的海积 平原地面,就高于北侧原来的海积平原「在 古苕溪入海口,当上游洪峰下泄,而又适遇高■ 潮顶托■径流不仅渲泄有碍,甚至可能倒灌. 丽业侧平原的地势又较低,必然导致河水向 北分流。
上述河流演变过程反复进行,分流 的河床断面日益扩大;分流比愈来愈矢,终致■ 分流河道对古苕溪进行劫夺寥苕溪上游来水 经分流河床转折北上而注入太湖*分流改道
洼地带,具体位置较难恢复,图1中这一段河 道是示意性的。
古东苕溪下游发生劫夺后,古苕溪河口
段就转变为断头河。
该断头河汇集的径流自 h 然大为减少,相应改变了涨潮和落潮的流速 对比,而河口外又具有强潮条件,作为断头河 的古苕溪河口段实际上具有率潮槽的性质。
由于涨潮输砂矢于落潮输砂,断头河的演变 趋势是将缓慢地淤废。
.看来这一改疆过程经 历的时间相当长,上限可能早于春秋,基本完 成于东汉的前期9 '东苕溪主流虽然完成第一次彼道,其原 来的河口段作为尾闾,即具有涨潮槽性质的 暫头河,延续到更晚的时期。
《水经注)》上说, “齢江迳县左合大溪J 大溪即东苕溪「余杭镇 一带的人现在还这稈称呼。
杨守敬以为“苕 溪北入太湖,与富春江隔山不通流,言浙江左 合大溪误”①。
从历史地理眼光看问题,郦道 元的注该是对的。
如上所述,东苕溪尾阎并肩的河床位置,必在半山与大官山之间的低杨守:严水经注疏■渐江水疏》①— 480
—
古沉),近溪
河
口自速 河I0变经芫
£不马上淤废,在海塘未固筑之前,洪水季或大
潮时,江海仍可相通。
诚如是,其尾闾可延续
到南北朝时期,浙江左合大溪是不无可能的。
从武林山来的西湖山水和西溪,原来亦
应注入流经杭州的古苕溪。
现在虽然可通上
塘河,但上塘河与下塘河(即大运河)有高差,
前者高丄些,因此,还是先入大运河。
在古苕
溪通钱塘江时,武林水夜是钱塘江的支流的
支流,古苕溪改道后,它随之成为太湖水系。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把汉朝时的武林水作单
独一流入海①,且道经临平镇附近,与上塘几
乎复合。
从河流发育和地貌上说,是否存在.
这样的武林水,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苕溪第一次改道的结果,水流集注杭州
北郊,抬高水位,从而威胁良渚、安溪一带的
先民生活和居住,迫使良渚文化创造者的后
裔搬家。
良鲁、安溪一带的良渚文化遗址中,
几乎没有发现商周乃至春秋时期的文化连续
下去,不见青铜器,可能与东苕溪的第一次改
道有些关系。
春秋起的一个时期的文化逋址;
多出现在较高的山麓地带,大概是良•渚文化
的后裔避水搬家的结果Q
对杭州附近的平原再度开发,在东苕溪
第二次改道以后口第二次苕溪改道是从余杭
♦.
■
镇附近北折■经瓶窑:安滇至獐山.就是形成
现行的河道。
这一带在平原与山麓交接的地
形位置.地势犊高。
东苕溪上游的干枝流之
■
所以不就地势东下,而披大溪横截,转向北
流,是人为的结果八伫立溪旁一望,要是沒有
西险大塘拦截和约束,山水奔腾出谷忘势必
东下"什么时始有西险大塘?笔者所知,最
早记载的还是《水经注》/希江又东迳余杭故
县南新县北,秦始皇南游途出是地因立为县,
王莽之进睦也,汉末陈浑移筑南城'县后溪南
大塘即浑立以防水也力②。
这个在县后溪南的
大塘,后来又专名瓦窑塘,是西险大塘的西端
一段,溪水在此最易决堤扌历史上余杭旦城南
北搬迁数次,为的是避水患。
要是这段大塘
一决,.东苕溪水就东下杭州。
往后有关于此一
,的记载,也只上溯到汉末为止。
《新唐书》载士
亶余杭,南五里有上湖,西二里有下湖,宝历
中,令归琳因汉令陈浑故迹置”③。
据此,西险
大塘始筑于东汉末。
从考古和地层方面考查,
改道也在东汉乜余杭镇造纸厂内,即瓦窑塘
下,建广挖基时豐发现秦汉时代铁锄。
余杭
镇东的古河床砂砾层屮夹有陶片,最晚的是
东汉前后的遗物。
1
汉末余杭兴建如此大的水利工群,是社
会发展的需要。
秦置余杭县时,必已有相当
的人户数,后来,秦始皇还把大越民迁到余
杭④。
经过三百年的生聚开垦,人丁增长要
■
求增加耕地,而经济和人力鲁技术条件也有基
础。
可以说汉末兴修这项水利工程正是时候°
这一工程巨大,包括筑堤拦截,辟湖蓄洪,建
闸泄蓄I等等设施。
工程主持者是颇有魄力和
远见卓识的,从宏观经济着眼,以牺牲西险大
塘以西的部分土地(用于蓄洪〉,俾能保障大
塘以东的大面积土地得以垦种,即牺牲小的
眼前的实惠,换得大的长远利益。
工程效益
不仅对当时的农垦利,还施惠及今O
东汉末期,在余杭至钱塘江畔,似乎有过
统一的水利规划和实施措施。
上游是县令陈:
浑主持苕溪改道,钱塘江畔由华信主持造海
塘。
后世治理杭州附近的水利,也莫过于修
,海塘■治苕溪两项为重。
三、杭州的兴起和早期的城市变迁
①
②
杭州在四千年前已有聚落,那就是193&
澤共骡主综:老即国历史地冬赏势策2£良
就水经•渐江水注%
<新唐书•地理志i
壹越绝书•夕卜传记地传耳
④
—]83—
年即已发现的古荡新石器时代遗址①。
1953 年再度发掘时改名为老和山遗址②。
其位置 在现在浙江大学校园内。
遗址中发现的遗物 很多,除石器、陶器、玉器、灶孔等等以外,还 有在石器上穿孔链下的石心,可见有专制石 •器的工场。
遗址范围大,遗迹多,是个较大的 聚落所在。
此外,玉皇山前的莲花峰下、凤凰 山麓、王家山等都有新石器时代遗迹,可能是 较小的聚落所在。
这些遗址都属良渚文化。
老 和山遗址中还有几何印纹陶,时代早于汉代。
到东汉才成为墓地,汉以后的各个朝代的墓 葬都有,重重叠叠。
这表明从新石器时代晚 期直到西汉,这里都是有人居住的地方。
不 过,从遗址的密度、遗物的丰富程度等等多方 面判断,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中心区在良 渚、安溪和瓶窑一带,那里30多平方公里内, 已发现和试掘的遗址不下30处,还有众多的 葛葬,遗物极为丰富,黑陶,玉器,石犁等等是 彳艮著名的文物。
推想当时那里的人口、经济、 文化盛冠周围地区,堪称杭州的摇篮,大约到 西周才衰落下去,人口中心逐渐转移。
不过, ,中心转移到杭州,要到东苕溪第二次改道以 后。
从良渚、安溪一带转移到杭州的路线,•按 遗址分布看,大抵是经瓶窑、潘贩、漕桥、舟 就、余杭镇的路线。
这一线的山麓地常多春 秋到汉的遗址和遗迹。
吴越春秋时期的武 器、军事遗迹不少录仇山有吴越抗争时的战J
堡,洋阪,小古城附近,陶村桥和张堰一带的 古河床中,瓶窑到良渚间的山坡上,獐山山■
L 顶,长乐、吴山等地的山坡上,都发现有春秋 到战国的铜制剑、矛、戈、'斧、箭头等武器出 土.好象是争战之地。
怨乎当时吴越抗争的 进军路线不是走杭州至皋亭山的捷径,而是 向西绕了个弯。
其原因恐怕是因为中间有大 片湖沼相隔。
秦始皇置余杭和钱唐县时,中心大概还在余杭镇一带。
隋朝设杭州,初时州治在余杭,并以余杭的杭字为州名,恐怕就 与余杭一度是人口和经济中心有关。
到杭州 的州治移到钱唐,中心才完全转移到今杭州 市区来。
从秦汉的钱唐县发展到隋唐的杭州,城 市位置不在同一地方。
对于秦时的钱唐县的 地理位置何在,说法不一。
適常的说法是在 今灵隐寺附近,主要依据是《水经注》;“浙江 又东径灵隐山,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 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 其上开散状似莲花,昔有道士长往不归,或以 稽留为山号,山下有钱唐故县。
”郦道元未到 机州,注文当参考文献或听闻,刘si 真的《钱 唐记》大约是作者重要的依据。
但是《水经注》 行文简略,所引《钱唐记》也未照抄,与后世各 家的引文颇有不同便是例证。
因此,灵隐山 的.范围,县在山下何方都是不清楚的。
按注 文,是石灰岩山地,既与灵隐寺前的飞来峰相 似,又与玉皇山、南屏山和凤凰山之间的莲花 峰相像,两者都是石灰岩地形,都在“四山之 中”。
即便与玉皇山、南高峰也是同类地形。
古 代地名不如后来多,一个地名包括今天许多 地名的范围,山名尤其如此,甚至于古代的一 个著名山名,现在没有一个具休的山头可落b ・•实?只是一片山地的统痫,例如天台山,武林. 山;因此,把《水经注》说的灵隐山樨定为今 天的飞来峰,大W 存疑。
如果说是飞来峰,因 何不提灵隐寺,此寺在东晋咸和年间已建立, 距郦道元时代已將近二百年,距刘道真写《钱 唐记》也有一百多年,《水经注》中是不乏其它 寺庙的记述的O 从聚落发展,考古遗迹,地形条件,地名①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吴越史地研究会:髦杭州古 荡新石器时代遗址之试探报告b 1936年。
® 蒋赞初: <杭州老和山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 学报T958年2期』
I — 182
—
变化等多方面分析判别,秦和西汉时的钱唐县城市在今浙江大学到玉泉一带的山麓缓坡地上,理由综合如下’
1.那里是老和山遗址的范围,秦以前已
J
有悠久的聚落历史。
在灵隐飞来峰附近或杭州市区别的地方,至今未发现有这么大的古“天凤元年,罢大小钱■改作货布……其文右曰“货'•左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货泉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J左曰水泉J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角甜而莽性躁扰J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④°王莽因忌刘字有金刀而忌及钱字.以钱与泉通
聚落遗址合这种大聚落是建县治的基础。
2.在老和山遗址南区,即位于浙江大学.校门至图书馆一线的两侧,考古发掘时曾发现南北相对的两个土丘,高3—5米,是人工垒筑的,用的土中包含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等而改钱为泉。
泉亭一名,大概就是取钱唐的钱,改作泉,又取秦的亭,组合而成。
实际上是有政治用心的复古行为。
或以为泉亭因灵隐前的泉水得名。
这是有点附会的。
秦汉之际,灵隐寺未建,灵隐这一名称还没有,区区泉
遗物,土丘上面是东汉和六朝的墓葬,可见土丘垒筑时间在东汉前,新石器时代之后。
因水,何足能成县名?
4.浙江大学到玉泉一带,背山面水(现
被墓葬扰乱,土丘的形制未能清楚。
推测,这可能是聚落中较大的建筑物基地的遗迹,或浙大前的平野,原是湖沼片水陆交通方便,附近广阔的缓坡地又适于人居和农业生产。
灵
许是官署、寺宇或守备设施的基-rth隐寺附近地窄坡陡,水路不通;陆路不便,又3・王莽改钱唐为泉亭'可能与那里原先非兵要之地。
古人建聚卜地、岂能不顾及这
是秦或西汉时亭L级建制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有关,是探索秦钱唐县治的线索。
浙江大学至玉泉以北的山,古名秦亭山。
万历杭州府志中有此名。
清朝修的《浙江通志》中有一段关于秦亭山的考古记录/近人于青枝坞掘地*
得唐于府君墓志铭,乃贞元中人,其铭有云大墓高岗新亭之阳掙①。
青枝坞又名青芝坞,正—情况°
5.古代灵隐山范围很大,不然,浙江不能东径灵隐山。
即使框得小一点,以现在気
咚近邻为其范围,浙大至玉泉一带也在其山卡,此与郦道元说的“山下有钱唐故县霸并不
矛盾今
鉴于老和山遗址区东汉墓葬群集,已成
当秦亭山之南。
新亭当是秦亭之谐音,又称为墓地,东汉时钱唐县治已冷落,城市中心已
蜻蜓山°秦亭山可能是秦汉时亭一级机关所在地而岛名,由来已久。
《后汉书》记载,“亭b
有亭长,以禁盗贼。
本注曰■亭长,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②。
按此,亭是治安机关•不会孤悬在偏僻之地,必在聚落区。
秦置钱唐县,转移他方。
魏嵩山同志说东汉的钱唐县治在今武林门内•依其图示■在环城西、中山北路之间,青春路以北◎。
此说值得重视和继续探索。
1984年拓建环城西路时,在靠近杭州十四中学(杭女中)附近的路面下厂发现有水井
可能即亭的所在地设治。
即使秦时有否在此
设亭难定,那末,西汉文帝前十六年,西部都尉移到钱唐是可肯定的③。
王莽改钱唐为泉亭,更可能与秦汉时的亭有关。
莽早欲篡刘氏而自立,居摄时即大改地名。
墓位后,“以为书刘字有金刀;乃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拶。
① 清先绪重刊厳浙江通志摘杭州府r商务印书馆版,
I
19触年口
② 疼后汉书-百官五,0
③名汉书*地理志“镣越绝书-外传记地传三性
④ 專汉书•食货志性
⑤魏嵩山:老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b
曜万史地理事创刊号1981年。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