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检测:5.4 蒸腾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腾作用同步练习
班别: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
1.蒸腾作用时,水分是以什么状态散失的( ) A.液态 B.气态 C.固态 D.都不是2.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是( ) A.根、茎、叶 B.叶、叶柄和幼嫩的茎C.所有器官 D.花、果实、种子3.控制蒸腾作用强弱的结构是( ) A.保卫细胞 B.气孔 C.叶片 D.根毛4.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 ) A.人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 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5.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是( ) A.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B.增加植物表面的湿度 C.促使分解体内的有机物D.降低植物体内的水分6.关于蒸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蒸腾作用能带动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以及水和无机盐的向上运输
B.蒸腾作用的结果是把植物体内的水全部散失掉 C.蒸腾作用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表现 D.蒸腾作用晚上要比白天旺盛7.下列哪项与水分的蒸腾作用无关( ) A.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B.促进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 C.促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D.降低植物体的温度8.号称“世界爷”的巨杉,树高可达142米,影响水分输送到树梢的生理活动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9.有人形容植物像个喷泉,能将土壤中的水带到大气中,这是因为植物能进行()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10.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一般植物的叶片上,上表皮的气孔数总是比下表皮的少,这是因为()
A.上表皮的气孔少,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B.下表皮的气孔多,可以吸收更多的水
C.下表皮的气孔多,可以加速水分的散失
D.上表皮的气孔少,可以减少氧气的散失
11.水分进入植物体以后的运输途径是()
A.在导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B.在导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C.在筛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D.在筛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12.下列关于叶片上气孔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表皮气孔少,下表皮气孔多
B.上表皮气孔多,下表皮气孔少
C.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缩小
D.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张开
13.移栽植物时,要尽量在其幼苗期进行,还要使它的根部多带些土,原因是()
A.根部需要适应环境
B.增加根部的营养物质
C.保护成熟区的根毛
D.以上都不对
14.“滩涂能种菜,海水能灌溉。
”如今在盐城沿海滩涂上已逐渐变成现实。
盐碱地上的植物能强烈地从土
壤中吸收水分的主要原因是()
A.根毛细胞吸胀作用大
B.根毛细胞细胞液浓度大
C.根毛细胞呼吸作用旺盛
D.叶片蒸腾作用强
15.植物体能把根部吸收的水分不断地运输到顶端。
其动力主要是来自
A.根的吸收作用 B.茎的输导作用 C.叶的蒸腾作用 D.叶的光合作用
16.炎热的夏天,植物体不会由于气温高受到伤害,是因为植物可以
A.进行光合作用
B.进行蒸腾作用
C.进行呼吸作用
D.进行吸收作用
16.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它的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17.如图,将天平已平衡的实验装置放置于阳光下照射3小时后,发现天平明显向右倾斜,产生这一现象
的最主要原因是
A.蒸腾作用
B.运输作用
C.呼吸作用
D.光合作用
18.绿色植物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
A.叶肉细胞
B.上表皮
C.气孔
D.下表皮
18.甜玉米是惠城区一项特色农产品。
甜玉米生长的后期,其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该期间甜玉米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果实的生长发育
D.秸杆的生长发育
19.农民为农作物施肥的主要目的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
A.糖类
B.蛋白质
C.无机盐
D.土壤微生物
20.把一段带叶的木本植物幼茎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
后对其进行横切,观察到就红色的部分是
A.树皮
B.韧皮部
C.形成层
D.木质部
二、实验与探究题(每空1分,共10分)
1.(5分)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分别进行了如下处理:
A、叶片不作处理;
B、在叶片的下表面涂上凡士林;
C、叶片的上、下表面都涂上凡士林;
D、切去叶片并在切口处涂上凡士林。
将这四株嫩枝插到盛有清水的试管中,并在清水的上面滴加油,同时放在阳光下。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质量调整到80克,其后每隔4小时记录各个装置的质量变化。
实验结果曲线图如下:
(1)曲线Ⅰ代表的两组装置是、。
(2)曲线Ⅱ代表的装置是;曲线Ⅲ代表的装置是。
(3)如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目作出合理的推断,请将C组的实验装置进行改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