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大战中的插曲》【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战中的插曲
• 目标:
• 1 .梳理脉络,了解纪实性文学的特点
• 2.理解文中插入材料的作用
• 3.感受中国军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 14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 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元勋
人民军队的性质
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 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 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 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 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探究
【思考3】鉴赏句子
①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 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立刻”表明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心和重视,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 和大爱之心。
探究
【思考4】鉴赏句子
②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 到哪里。 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对 他产生了依赖感,这为下文写孩子从日本来中国探亲谢恩做了铺垫。
我对日本平民:决不为仇 国际主义
小举止:全心全意 大精神:救死扶伤
人道主义
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讨论) (1-3) 救下幼女 (4-5) 照料幼女 (6-10) 送走幼女 (11-15) 幼女报恩
【初读思考1】大战和插曲分别指什么?为何选取这个插曲?
【初读思考2】文中有哪些细节写出聂帅对孤女的关心?
• 如让送到司令部 • 让哺乳期的妇女给喂奶。 • 把梨冲洗了 • 用小勺喂她 • 观察包扎情况 • 在筐里放很多梨(正面) • 一直跟着我等等(侧面)
回忆录
分类
(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 《高卢战争回忆录》 (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 代上。 回忆录的写法特点 (1)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2)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质紧缺,由此日本采取 了“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 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 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1940年8月 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 放了3000旷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 年,这对物质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 心之战”。
探究
【思考9】试分析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 ①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更有趣味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 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 征。如:我考虑,或是有我把她们养起来。 ③本文用词精炼,富于变化,更加准确形象。如“我牵着她的手”,“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 里”,“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 ④夹叙夹议。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落难百姓的同情,对小女孩的关爱,还有对日军暴行的披露 和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 ⑤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聂帅的回忆录语言浅白,用口语的 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使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叙述往日的故事,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 同时在文中,聂帅充满了感情,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和谴责,同时又表现对和平的向往。
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作用: (1)点明了这一事件深厚的历史北京 (2)说明了它的特殊性——不是战争主要部分, 而是“插曲” (3)显得耐人寻味,强调了事件的美好性。
文体感知—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 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 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 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民军队的性质 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 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 阀血战到底。
小“插曲”见大境界
大战:炮火轰鸣 刀光剑影 小插曲:全力救助,至仁至义
我缺医少药 我条件艰苦 日阀:烧杀淫掠
救治日本副站长、女婴 救死扶伤 尽我所能安顿日本女孩 仁至义尽
探究
【思考1】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第一段总写战时的生活也会有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道出百团大战中, 拯救日本小姑娘的事情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探究
【思考2】本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先说现在,对于战时生活的总结和感受,然后引出 “插曲”,开始讲述故事,交代原委和心情。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这样一场战役,它 由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参战兵力达 105个团,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 人。这是哪一场战役?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 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 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探究
【思考6】分析形象
1.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 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 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 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 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聂荣臻细心救助日本小姑娘,充分反映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 种精神深深感动了爱好和平的日本人。 ③几十年后,美穗子回访中国当面感谢聂荣臻,并积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这和聂 帅救助前后呼应,反映了两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共同愿景。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 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 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 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探究
【思考7】本文是如何体现中国军队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
①救日本小姑娘。孩子是无罪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对日本人民尽最大力量进行 爱护和关心。 ②通过一封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表达去齐心合力共谋和平的愿望。 ③通过聂荣臻元帅的讲述。
探究
【思考8】为什么救助日本小姑娘的事会成为中日友好的 “佳话”?
探究
【思考5】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包含几层含义?初衷和目的 是什么?
信件一共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层,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层,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 目的:在打仗的过程中,还要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
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
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 ➢ “插曲”:“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
• 目标:
• 1 .梳理脉络,了解纪实性文学的特点
• 2.理解文中插入材料的作用
• 3.感受中国军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 14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 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元勋
人民军队的性质
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 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 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 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 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探究
【思考3】鉴赏句子
①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 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立刻”表明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心和重视,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 和大爱之心。
探究
【思考4】鉴赏句子
②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 到哪里。 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对 他产生了依赖感,这为下文写孩子从日本来中国探亲谢恩做了铺垫。
我对日本平民:决不为仇 国际主义
小举止:全心全意 大精神:救死扶伤
人道主义
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讨论) (1-3) 救下幼女 (4-5) 照料幼女 (6-10) 送走幼女 (11-15) 幼女报恩
【初读思考1】大战和插曲分别指什么?为何选取这个插曲?
【初读思考2】文中有哪些细节写出聂帅对孤女的关心?
• 如让送到司令部 • 让哺乳期的妇女给喂奶。 • 把梨冲洗了 • 用小勺喂她 • 观察包扎情况 • 在筐里放很多梨(正面) • 一直跟着我等等(侧面)
回忆录
分类
(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 《高卢战争回忆录》 (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 代上。 回忆录的写法特点 (1)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2)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质紧缺,由此日本采取 了“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 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 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1940年8月 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 放了3000旷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 年,这对物质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 心之战”。
探究
【思考9】试分析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 ①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更有趣味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 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 征。如:我考虑,或是有我把她们养起来。 ③本文用词精炼,富于变化,更加准确形象。如“我牵着她的手”,“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 里”,“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 ④夹叙夹议。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落难百姓的同情,对小女孩的关爱,还有对日军暴行的披露 和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 ⑤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聂帅的回忆录语言浅白,用口语的 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使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叙述往日的故事,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 同时在文中,聂帅充满了感情,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和谴责,同时又表现对和平的向往。
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作用: (1)点明了这一事件深厚的历史北京 (2)说明了它的特殊性——不是战争主要部分, 而是“插曲” (3)显得耐人寻味,强调了事件的美好性。
文体感知—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 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 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 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民军队的性质 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 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 阀血战到底。
小“插曲”见大境界
大战:炮火轰鸣 刀光剑影 小插曲:全力救助,至仁至义
我缺医少药 我条件艰苦 日阀:烧杀淫掠
救治日本副站长、女婴 救死扶伤 尽我所能安顿日本女孩 仁至义尽
探究
【思考1】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第一段总写战时的生活也会有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道出百团大战中, 拯救日本小姑娘的事情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探究
【思考2】本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先说现在,对于战时生活的总结和感受,然后引出 “插曲”,开始讲述故事,交代原委和心情。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这样一场战役,它 由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参战兵力达 105个团,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 人。这是哪一场战役?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 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 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探究
【思考6】分析形象
1.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 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 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 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 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聂荣臻细心救助日本小姑娘,充分反映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 种精神深深感动了爱好和平的日本人。 ③几十年后,美穗子回访中国当面感谢聂荣臻,并积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这和聂 帅救助前后呼应,反映了两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共同愿景。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 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 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 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探究
【思考7】本文是如何体现中国军队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
①救日本小姑娘。孩子是无罪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对日本人民尽最大力量进行 爱护和关心。 ②通过一封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表达去齐心合力共谋和平的愿望。 ③通过聂荣臻元帅的讲述。
探究
【思考8】为什么救助日本小姑娘的事会成为中日友好的 “佳话”?
探究
【思考5】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包含几层含义?初衷和目的 是什么?
信件一共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层,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层,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 目的:在打仗的过程中,还要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
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
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 ➢ “插曲”:“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