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为提高患者生存几率提供依据。

方法以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7月接收的98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

结果治疗前两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NIHSS 评分为(19.9±7.3)分,观察组为(13.4±6.8)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为57.14%,观察组为87.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2,P=0.001)。

结论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出血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正向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保守治疗;神经功能
脑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以及致残率极高,有文献报道,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可高达70%,即使安全度过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也会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以往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保守治療、开颅手术,但是内科保守治疗时间长、患者预后差,开颅手术创伤大、花费高,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由于操作简单、费用少、避免二次损伤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上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但是临床上关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鲜有报道,本文以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7月接收的98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7月接收的98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脑出血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CT证实。

纳入标准:发病后在6 h 内住院;出血量≥30mL;有突发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经家属或本人同意。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复发性颅内出血,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出血患者;行外科开颅手术患者。

对照组男性28例,女21例;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5
2.1±6.7)岁;出血量30~60 ml,平均脑出血量(47.9±9.5)ml;出血部位:基底节37例,脑叶12例。

观察组男性26例,女23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
3.9±5.8)岁;出血量30~60 ml,平均脑出血量(48.7±10.3)ml;出血部位:基底节35例,脑叶14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脑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包括:给予甘露醇、呋塞米脱水降
颅压;给予降血压药物控制收缩压≤140mmHg;给与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经口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发症对症处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

具体操作:于发病后6h范围内根据血肿位置选择侧卧位或者仰卧位,通过CT寻找出血肿的最大层面进行定位;以血肿的最大层面与血肿中心的最近处作为穿刺点,确定穿刺平面等,并且给与穿刺点局部麻醉;常规备皮、消毒,采用YL-1 型颅内血肿穿刺针穿透颅骨和硬脑膜;更换钝圆头塑料针芯,按血肿定位方向进针;退下针芯后,侧孔接引流管,吸取血肿表层液态部分;再次更换钝圆头塑料针芯,推至血肿中心,通过注射器缓缓吸引抽出颅内血肿,并用肝素生理盐水多次冲洗血肿部位;残余血肿作尿激酶溶液腔内引流,血肿引出80% 以上时拔除引流管;拔去穿刺针,局部缝合包扎。

1.3 观察指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

治疗3个月后,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以及ADL分级法,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

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日常生活完全恢复;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日常生活部分恢复或者可独立生活;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日常生活需人帮助,扶拐可走;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植物生存状态。

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 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为(22.6±6.4)分,观察组为(21.9±7.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957,P=0.203)。

治疗后,对照组NIHSS评分为(19.9±7.3)分,观察组为(1
3.4±6.8)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4.194,P1=0.016;t2=7.541,P2=0.00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52,P=0.01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比较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为57.14%,观察组为87.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2,P=0.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ICH)不仅是脑血管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致残及致死原因之一,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者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据相关文献报道[1~
3],脑出血后血肿本身占位效应引起的机械性损伤,以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等继发性损伤会引起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和脑室移位、变形,形成脑疝,造成死亡,并且血肿压迫时间越长,致死、致残率就越高。

因此,对脑出血患者,尤其是血肿较大患者,尽量清除血肿可以明显的阻断上述的脑出血损害级联反应机,使受损的脑组织恢复一定的功能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

随着影象学技术和立体定位技术的发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removal ofintracranial hematoma ,MPST)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成为近年来治疗脑出血的一种新方法。

本实验针对”MPST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14%VS87.76%;χ2=11.502,P=0.001)说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快速缓解血肿对脑神经组织的损害,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

以往有文献报道[4,5],MPST适于中等量的颅内血肿,小量的血肿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就可以,本研究中证实了内科保守治疗对于颅内血肿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远远小于MPST,因此,对于脑出血患者应尽量采用MPST。

但是有文献报道,大量脑出血使用MPST造成的脑内一系列病理损害是存在的,应尽量采用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因此临床上对于大量脑出血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出血早期6h血肿周围组织损伤较轻,血肿形成6h~12h后周围组织出现坏死,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早期的治疗效果要优于晚期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打破出血后一系列病理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6,7],然而,临床上对于MPST治疗脑出血的具体时间窗报道甚少。

本院考虑到脑出血后20min~30min大部分脑血肿已经形成,83%的血肿扩大在6h,6h~8h后血肿周围组织出現相应的病理变化,对脑出血患者于于发病后6h范围内使用MPST,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最佳治疗时间窗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出血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正向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宝荣,王顺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小量脑出血的疗效研究[J]. 吉林医学,2013,34(20):4030-4031.
[2]黄警锐,程凯敏. 超早期微创穿刺急进型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8):1965-1968.
[3]Kim I M,Yim M B,Lee C Y,et al.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 multitract aspiration of extensive ganglionic hemorrhage:technical note[J]. Surg Neurol,2005,64(6):519-524.编辑/王海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