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6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69)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69
(八七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
彼此相笑,求以相胜。
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
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
才智所在,一焉而已。
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
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
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
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
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
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
②较然:明显。
1.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3.“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
4.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1)
(2)
5.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才智所在,一焉而已。
解析要知道与“文武之道一也”相呼应的语句,首先应该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即学文和习武的道理是一样的,理解了这一句话的意思,相呼应的语句就很容易找出。
2、B 解析 A项“只有一条”错误,文中的“文武之道一也”中的“一”是一样、一致的意思。
C项明显错误。
由“吾鄙人也……又非所长”,可知D项是错误的。
3、(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论证的气势。
解析从句子表面形式来判断,排比手法的修辞不难判定,而排比手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强气势,加强语气,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分析就会得出结论。
4、(1)(史书中)所记载的英雄缺乏才智的事例(2)英雄具备才智但前人未能分辨明白的事例
解析文中提到的“故能于前使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等语句可以得出合理的答案。
5、是为了探究、参酌历代治国用兵的成败得失,为后人提供借鉴。
解析从文章最后一句,可知作者的写作目的。
(八七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
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
半为之隐。
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
内子出,复忘之矣。
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次。
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灸虽寒,或且味变,亦不觉也。
至或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客伺久,辄大怒垢,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
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
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余惝然久之,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但为李白妇、太常妻不易耳。
”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洁:干净
B.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省:记得
C.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刺:名帖
D.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名:命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竹床一,坐以之挟泰山以超北海
B.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余惝然久之顷之,烟炎张天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C.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
D.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醉书斋与明代著名作家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非常相似,都是面积狭小,陈设简陋。
B.作者爱书惜书,从不许别人触碰自己的书籍,婢女送酒送茶时不小心碰了一下书或不小心将书打湿,必受怒责。
C.作者读书极其专注,沉湎书中自得其乐,常常是废寝忘食,甚至因为读书而怠慢了客人,真可谓书痴一个。
D.作者不仅嗜书,而且嗜酒,后来他本想戒酒,但妻子认为他和刘伶一样根本无法将酒戒掉,于是他打消了戒酒之念,而且将书斋命名为“醉书”。
5、文言文翻译。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藡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参考答案
1.A(洁:使……洁,打扫干净)
2.D都是用在时间词之后,不译。
(A介词,用;连词,相当于“而”。
B代词,“此”;语气词,相当于“呢”。
C且……且,一边……一边;将要。
)
3.A会心,古今都指领悟到别人的意思。
(烂漫:文中指散乱;今意指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启事:文中是两个词,禀报事情;今为名词,指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出的文字。
赞成:文中是帮助实现的意思;今意为赞同,同意。
4.C(A文中看不出面积,且陈设并不简陋。
B“误触”的不是书,是酒茗,且文中指的是
酒或茶水被自己碰翻而打湿书页。
D嗜书而非嗜酒,嗜书如嗜酒,“醉书”是说自己醉心于书如刘伶醉酒。
5、(1)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别人,他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的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能。
(2)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可无不可(即无一定之规),一切按照义去做。
”
(3)内没有守法不阿的大臣和直言敢谏的士,外没有敌国干涉与侵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文言文参考译文:
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
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等。
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
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筒各四个,古今的书籍都放在里边。
琴、磬和麈尾等各种什物,也都交错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将笔蘸饱满做好准备。
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
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提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
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
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
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
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后来就不再端来了。
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
只有妻子有时通过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
妻子出去后,又忘掉了。
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
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
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
晚上坐着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
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举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面。
客人等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
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格严厉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再追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
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
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着你沉湎在书中,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
,’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区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痴迷诗文不也胜于沉溺女色吗?(注:典故: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
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韩愈《醉赠张秘书》)于是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很好的,只是做李白和周太常的妻子不容易啊!”于是不再立即戒除,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八七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
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
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
天下
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
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
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
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
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
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
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
异域遐陬,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
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
乞身于强健之日,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
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
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
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
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后世终莫之许也。
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
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文法津梁》上册,有删改)【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
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
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
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
宋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
当是时,朝廷多故,
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
或谏曰:“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
”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节选自《宋史·韩琦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行乎利害之涂涂: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留之,莫释也释:释手,放弃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形:寄托形骸
D.韩琦所为诚善诚善:诚实善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生前曾经在自己的宅第旁园池之上建造一座娱乐休憩的厅堂,并且把这座厅堂命名为“醉白”,借以寄托自己的情趣怀抱。
B.韩琦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但晚年羡慕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
因此遭到世人的责怪。
C.古之君子对自己要求严,孔子认为自己不如学生颜渊。
韩琦能够自比白乐天,可见他也像孔子一样“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D.宋史《韩琦传》选段赞美韩琦识量英伟,年轻有为,肯定他在国家危疑之际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知无不为,勇于担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
(2)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
(3)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参考答案
1、D 解析诚善:诚,的确,确实;善,好,对。
2、B 解析排除①④⑥,①泛指担任治理天下工作辛劳繁重④说的是白乐天⑥写韩琦不在乎个人得失。
3、B 解析“遭到世人的责怪”错,世人只是觉得韩琦可比伊尹,对他羡慕乐天不能理解,没有责怪之意。
4、(1)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或:他羡慕白乐天)是不值得奇怪的。
(2)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
(3)人臣竭尽力量为国君做事,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怎么能够预先忧虑事情不能成功,就停止下来不去尽
力做呢?
【文言文译文】
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
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作醉白堂歌。
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
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何道理。
我听了这些士人的议论感到好笑,我说: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人家忠献公正想做一个普通人却得不到。
老天生出这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
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
如果有谁能够帮助他们,那他将穷于应付。
因此他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遭遇各种利害冲突。
这难道是人所愿意做的吗?忠献公治理国家已经辅佐三个皇帝。
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继续任职,他不
能够放弃。
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是不值得奇怪的。
但是把白乐天平生行事和忠献公比较,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那么后世的评论,相信一定会公允无欺。
治理天下,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却不居功自傲。
渴求贤才,拿爵禄赏赐天下贤才,而世人并不知道对他感恩。
勇敢征战,安定六军。
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一身。
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没有做到。
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田园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乐趣。
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
这些就是白乐天所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
忠诚言论,美好计谋,为国家效劳,而且灿烂文采在后代显露;处境困穷,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忠献公和白乐天都是一样的拥有。
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
只是将寄托情趣在与白乐天相同的爱好中。
当他在一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
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
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
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
圣人如孔子,却把自己比为左丘明,自认为不如学生颜渊。
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
杨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不赞同他们。
由此看来,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
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求我为醉白堂写一篇记没有实现。
死后,忠彦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
(八七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醒心亭记
曾巩
滁洲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直:径直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隅:角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草树众而泉石嘉②则其心洒然而醒
B.①而名之以见其实②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
C.①泉水之涯②旷野之无穷
D.①则必即丰乐以饮②则必即醒心而望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译文:
(2)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译文:
(3)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译文:
参考答案:
1、B(滋:滋生、蔓延。
)
2、D(连词,就。
A项①表并列关系;②表修饰关系。
B项①表目的连词,来;②介词,凭借。
C项①结构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B(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是“乐”的实质;②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这不是“公之乐”;③④由“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均是“公之乐”;⑤写同游者的“喜”与“幸”。
)
4、C(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
5、(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2)边远地区的人、鸟和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
(3)那么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
参考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从丰乐亭径直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曾巩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公和滁州的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
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在那里可以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
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
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这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
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的人、鸟和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
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
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
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又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
那么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八七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释惟俨文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