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如表是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修自课”的目录(部分)。据此说明当时教育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自重
改过
去伪
立志
御侮
恒心
坚忍
名誉
知耻
谦虚
A.重视继承优秀精神遗产B.重视开阔国际视野
C.重点培养现代公民意识D.忽视社会公德教育
【10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修自课”的目录(部分)体现的是传统的优秀儒家思想,说明当时教育重视继承优秀精神遗产,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会起到开阔国际视野的作用,排除B项;“修自课”的目录(部分)体现的是传统儒家思想,不能体现重点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排除C项;根据“修自课”的目录(部分)可知,当时教育并没有忽视社会公德教育,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战给西方文明带来重大打击,欧洲优势地位开始丧失,所以欧洲知识分子悲叹西方社会的衰落,故选C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不是造成西方衰落的原因,故排除A项;经济大危机发生于192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点睛】
3.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下表为诸子的部分政见,据此可知,诸子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
《管子。霸言》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庄子·天下》
隆一而治,二而乱
《荀子·致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A.主张君权至上B.倡导家国一体C.推崇权力一元D.强调政治伦理
A 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C 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4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可得出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因此反映出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观念更新,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佛教的影响,排除B;唐朝中外交往频繁只是总体的反映,但材料强调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D。
11.如图是1949-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图书馆数量的变化
A.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结果
B.体现了社会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
C.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事业的成就
D.-直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
【11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955年到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急剧上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三大改造时期,社会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毛泽东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从1956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一直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与图表数据变化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帮助创造了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可知当时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开始塑造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由此可知促进了国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政策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对公共书籍文化的塑造,无法体现对社会阶层界限的模糊,排除C项;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早期启蒙思想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6.17世纪末,四书五经、科举用书、标准化的礼仪指南、医学手册和小说及叙事歌谣等大众书籍的出版地遍及全国,由各地的书坊和出版商从社会阶层和地理分布两个层面上扩散传播普及,帮助创造了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据此,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A. 得益于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B. 促进国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
C. 模糊了传统社会阶层的界限D. 导致了早期启蒙思想的形成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A.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B.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
C.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D.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
【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关于“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史书记载,这描绘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也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D项正确;“三皇五帝”的事迹属于神话传说,尚不能证实确有其人,排除A项;我国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而不是“三皇五帝”,排除B项;“三皇五帝”的传说未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7.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两年后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派驻领事。清政府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重视华工的利益B.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D.中国逐渐接轨近代世界
【7题答案】
C.利于增进古希腊城邦间的民族认同D.是古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12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还会利用奥运会公共场合讨论政治问题,解决彼此争端以及洽谈商贸活动。”可得出利用运动会,可以促进各城邦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古希腊城邦间的民族认同,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民主政治,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战争与和平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运动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两年后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派驻领事”可得出当时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已经与世界逐步接轨,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政府对华工利益的重视,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碰撞,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宋人邢呙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宋代
A.教育文化发展迅速B.社会求学风气盛行
C.儒学开始走向大众D.科技推动文化发展
【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雕版印刷术推动了儒学 传播,这说明科技进步能够推动文化发展,D项正确;从材料中可得知北宋教育有发展,但不足以得出迅速发展,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求学风气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儒学日益大众化,但无法得出开始大众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世纪20年代,欧洲知识分子悲叹西方社会的衰落,当时出版的《西方的没落(1918—1922)》一书,也认为欧洲社会已进入了其存在的最后阶段,接下来是不可逆转的衰落。上述认知形成主要是因为
A.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B.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一战后欧洲优越感的丧失D.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5题答案】
【8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占绝大数,即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该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深化,即从“器物”到“制度”,故选C项;题干表格数据能够看出在该时期中国学习西方“器物”的减少,但题干中的设问方式是“侧面”,排除A项;自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才开始广泛传播其革命思想,即革命思想在该时期尚未深入发展,排除B项;题干表格数据表明社会科学占比较大,不能笼统地概括为“科学”,排除D项。故选C项。
9.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很多以平民命名的社团组织,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B. 救国路径发生变化
C. 知识分子充当了民主革命的主力D.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9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前后,群众性 运动风起云涌,群众的力量得到重视,而以平民命名的社团大量出现,说明救国路径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主力,排除C项;D项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历史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13.在15-19世纪,右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15-19世纪,右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可知,图示中甲地是北美洲,乙地是南美洲,丙地是欧洲,丁地是非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推动了人口的迁移,16世纪大量欧洲的新教徒主动移民前往北美洲,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推动了北美的近代化,故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19世纪,北美洲没有主动移民到其他地区,而是人口移入地,故A错误;南美洲这期间也没有主动移民到其他地区,而是其他洲的人口移入地,故B错误;这期间,非洲人口通过三角贸易大量移出到美洲,故D错误。
8.下表为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统计表。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翻译的书籍
(1898—1911)
40部
23部
63%
37%
购买的国外书籍
(1903—1905)
421部
153部
73%
27%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革命思想深入发展
C.向西方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主张大一统,说明他们都推崇权力一元,C项正确;他们都主张大一统,但并不能说明是主张君权至上和家国一体,排除AB项;强调政治伦理的说法也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下图中的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
14.如表是英国奴隶贸易过程中的大事摘录。这反映了
时间
大事
1562年
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70—1776年
英国பைடு நூலகம்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
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A.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B.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
C.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D.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进程
2.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
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B.体现了治国思想进步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
【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商代的迷信鬼神,神权色彩浓厚到西周提出“怀保小民”,反映了西周轻神事,更关注人事的现实精神,这是治国思想进步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等级秩序崩溃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分封制度,而是强调治国思想进步,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是民主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2.奥林匹亚运动会创立于公元前776年,据记载,运动会期间,运动员除了到奥林匹克城参加比赛外,还会利用奥运会公共场合讨论政治问题,解决彼此争端以及洽谈商贸活动。雄辩家、诗人、戏剧家以及民间艺人也聚集在此,展示才华。据此可知,奥林匹亚竞技会
A.丰富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B.体现了人民对和平友谊的强烈愿望
【14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展示了英国在不同时期对待奴隶贸易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末到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展开了黑奴贸易;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可见,奴隶制的状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是英国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正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遍布五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自重
改过
去伪
立志
御侮
恒心
坚忍
名誉
知耻
谦虚
A.重视继承优秀精神遗产B.重视开阔国际视野
C.重点培养现代公民意识D.忽视社会公德教育
【10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修自课”的目录(部分)体现的是传统的优秀儒家思想,说明当时教育重视继承优秀精神遗产,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会起到开阔国际视野的作用,排除B项;“修自课”的目录(部分)体现的是传统儒家思想,不能体现重点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排除C项;根据“修自课”的目录(部分)可知,当时教育并没有忽视社会公德教育,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战给西方文明带来重大打击,欧洲优势地位开始丧失,所以欧洲知识分子悲叹西方社会的衰落,故选C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不是造成西方衰落的原因,故排除A项;经济大危机发生于192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点睛】
3.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下表为诸子的部分政见,据此可知,诸子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
《管子。霸言》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庄子·天下》
隆一而治,二而乱
《荀子·致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A.主张君权至上B.倡导家国一体C.推崇权力一元D.强调政治伦理
A 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C 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4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可得出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因此反映出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观念更新,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佛教的影响,排除B;唐朝中外交往频繁只是总体的反映,但材料强调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D。
11.如图是1949-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图书馆数量的变化
A.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结果
B.体现了社会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
C.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事业的成就
D.-直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
【11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955年到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急剧上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三大改造时期,社会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毛泽东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从1956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一直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与图表数据变化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帮助创造了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可知当时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开始塑造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由此可知促进了国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政策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对公共书籍文化的塑造,无法体现对社会阶层界限的模糊,排除C项;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早期启蒙思想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6.17世纪末,四书五经、科举用书、标准化的礼仪指南、医学手册和小说及叙事歌谣等大众书籍的出版地遍及全国,由各地的书坊和出版商从社会阶层和地理分布两个层面上扩散传播普及,帮助创造了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据此,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A. 得益于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B. 促进国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
C. 模糊了传统社会阶层的界限D. 导致了早期启蒙思想的形成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A.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B.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
C.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D.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
【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关于“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史书记载,这描绘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也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D项正确;“三皇五帝”的事迹属于神话传说,尚不能证实确有其人,排除A项;我国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而不是“三皇五帝”,排除B项;“三皇五帝”的传说未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7.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两年后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派驻领事。清政府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重视华工的利益B.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D.中国逐渐接轨近代世界
【7题答案】
C.利于增进古希腊城邦间的民族认同D.是古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12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还会利用奥运会公共场合讨论政治问题,解决彼此争端以及洽谈商贸活动。”可得出利用运动会,可以促进各城邦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古希腊城邦间的民族认同,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民主政治,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战争与和平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运动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两年后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派驻领事”可得出当时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已经与世界逐步接轨,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政府对华工利益的重视,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碰撞,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宋人邢呙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宋代
A.教育文化发展迅速B.社会求学风气盛行
C.儒学开始走向大众D.科技推动文化发展
【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雕版印刷术推动了儒学 传播,这说明科技进步能够推动文化发展,D项正确;从材料中可得知北宋教育有发展,但不足以得出迅速发展,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求学风气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儒学日益大众化,但无法得出开始大众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世纪20年代,欧洲知识分子悲叹西方社会的衰落,当时出版的《西方的没落(1918—1922)》一书,也认为欧洲社会已进入了其存在的最后阶段,接下来是不可逆转的衰落。上述认知形成主要是因为
A.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B.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一战后欧洲优越感的丧失D.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5题答案】
【8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占绝大数,即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该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深化,即从“器物”到“制度”,故选C项;题干表格数据能够看出在该时期中国学习西方“器物”的减少,但题干中的设问方式是“侧面”,排除A项;自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才开始广泛传播其革命思想,即革命思想在该时期尚未深入发展,排除B项;题干表格数据表明社会科学占比较大,不能笼统地概括为“科学”,排除D项。故选C项。
9.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很多以平民命名的社团组织,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B. 救国路径发生变化
C. 知识分子充当了民主革命的主力D.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9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前后,群众性 运动风起云涌,群众的力量得到重视,而以平民命名的社团大量出现,说明救国路径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主力,排除C项;D项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历史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13.在15-19世纪,右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15-19世纪,右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可知,图示中甲地是北美洲,乙地是南美洲,丙地是欧洲,丁地是非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推动了人口的迁移,16世纪大量欧洲的新教徒主动移民前往北美洲,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推动了北美的近代化,故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19世纪,北美洲没有主动移民到其他地区,而是人口移入地,故A错误;南美洲这期间也没有主动移民到其他地区,而是其他洲的人口移入地,故B错误;这期间,非洲人口通过三角贸易大量移出到美洲,故D错误。
8.下表为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统计表。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翻译的书籍
(1898—1911)
40部
23部
63%
37%
购买的国外书籍
(1903—1905)
421部
153部
73%
27%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革命思想深入发展
C.向西方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主张大一统,说明他们都推崇权力一元,C项正确;他们都主张大一统,但并不能说明是主张君权至上和家国一体,排除AB项;强调政治伦理的说法也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下图中的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
14.如表是英国奴隶贸易过程中的大事摘录。这反映了
时间
大事
1562年
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70—1776年
英国பைடு நூலகம்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
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A.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B.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
C.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D.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进程
2.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
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B.体现了治国思想进步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
【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商代的迷信鬼神,神权色彩浓厚到西周提出“怀保小民”,反映了西周轻神事,更关注人事的现实精神,这是治国思想进步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等级秩序崩溃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分封制度,而是强调治国思想进步,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是民主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2.奥林匹亚运动会创立于公元前776年,据记载,运动会期间,运动员除了到奥林匹克城参加比赛外,还会利用奥运会公共场合讨论政治问题,解决彼此争端以及洽谈商贸活动。雄辩家、诗人、戏剧家以及民间艺人也聚集在此,展示才华。据此可知,奥林匹亚竞技会
A.丰富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B.体现了人民对和平友谊的强烈愿望
【14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展示了英国在不同时期对待奴隶贸易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末到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展开了黑奴贸易;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可见,奴隶制的状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是英国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正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遍布五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