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1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
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
课题)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介绍作者
2、逐句串讲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这两
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
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
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
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
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逐句教读,边读边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出应注意的节奏、字音。
2、根据诗歌的主旨确立朗读的感情基调。
(兴致勃勃豪情万丈热爱家乡)
3、讲清朗读时每联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具体要求。
首联是诗歌的起,内容是叙事性的,语调应该比较平实,语速适中。
颔联是诗歌的承。
李白顺流而下,兴致勃勃地来楚地一游。
刚出三峡,看到的是茫茫原野,辽阔江天。
眼前顿时一亮,心旷神怡。
这一句要读出诗人的兴奋。
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
颈联是诗歌的转,由实景转为虚景,同时也是感情的转折上升点。
这句要读的跌宕生姿,读出诗人的万丈豪情。
语气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结合,音色浑厚粗犷。
尾联是诗歌的合,也是情感的归结。
由于前几联的蓄势这里是一个总的爆发。
要读出诗人的无限乡思,对家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动。
语气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4、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颔联: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
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
颈联: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风发地吟道:(生朗诵)
尾联: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
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李白满怀深情地吟道:(生朗读)
5、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6、抽查朗读,点评。
7、齐读背诵
五、体会写法,指导写作
1、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押韵的句子或者韵脚,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如:
《赠汪伦》行_íng 声shēng 情 qíng
《静夜思》光guāng 霜shuāng 乡_iāng
教师点拨归纳,总结一般规律。
(韵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加首句押韵。
)
2、这首诗哪几句是叙事的,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弄清结构,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生答,教师点拨,总结。
3、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教师点评。
4、这首诗写景的两联,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伟略的万丈豪情。
这种借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达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师小结。
5、自由命题,以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为主旨写一首诗。
要求:注意偶句押韵;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7、集体交流。
六、课堂总结
由学生谈收获。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起叙事
颔联承借景抒情
颈联转借景抒情
尾联合直接抒情《渡荆门送别》说课稿2
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中的第三首。
本单元的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
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设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
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本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不足。
五、说学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尝试学习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李白出生地?李白什么时候离家远游?李白是如
何走上仕途的?
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二十五岁就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设计依据:李白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是大家都很陌生的。
熟悉是因为我们读过李白很多诗歌,了解他一些趣事。
但对他的一生缺乏系统了解,因此选择其中三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正课:
活动一:一读见韵律
(1)、出示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停顿准确,根据自己理解用语音表现。
(2)、学生自读,组内展示,组内评价。
(3)、朗读展示,合作评价,教师示范。
设计依据:初读是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接触和了解,学生有自己的朗读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性,开展小组合作竞争学习,但要初步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教师的引领很重要。
活动二:二读晓内容
(1)、自读看注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全班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意思。
(3)、全班合作,其他小组纠错。
设计依据:诗句的表层意思,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就可以了解,学生间互相纠错,有利于激发思想,形成争鸣,加深印象。
活动三:三读知情感
(1)、小组朗读,说说每句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情感。
(2)、全班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情感。
(3)、教师点拨,询问学生朗读处理的依据,适时补充背景。
设计依据:对于诗歌的情感学生有自己的体会,通过对朗读的技巧处理,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老师起到引领和帮助的作用。
(1)、提问: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特别生动优美?诵读展
现。
(2)、提问:你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刚才诵读的句子描绘出来吗?
设计依据:对于诗歌美感的体会,是学生欣赏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高。
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以优美的词句描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与中考的诗歌鉴赏接轨。
活动五:六背寻美词
(1)提问:你认为在朗读这些诗歌的时候哪些词语需要注意和强调?
(2)提问:这些词语你能换成其他词语吗?试一试。
哪个词语更好?设计依据:用词的精妙是诗歌的典型特点。
学生通过朗读的处理以及词语变换比较,能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炼字的精准,将之用于写作,同时与中考的诗歌鉴赏接轨。
3、当堂练习: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
改写这两句诗。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设计依据:当堂练习进口教学重点和难点,实时监测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
4、小结:学生学习活动小结。
设计依据: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形成整体印象,加深记忆和理解。
同时学生明确了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利于下次学习转化为正向的动力。
八、说板书:渡荆门送别李白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向往颔联远景惊喜近景喜爱故乡水送行舟依恋《渡荆门送别》说课稿3
1教学目标
1、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2、品读,欣赏出峡美景。
2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欣赏出峡后的美景。
3教学过程3.1第三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唐诗三百首》
1、激趣导入,话谈诗人李白。
一曲动听的儿歌,不仅让我们想起儿时背诵过的诗歌。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朝则更是一个诗歌鼎盛的时代,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这个时代,诗歌大放异彩,名家辈出,就曾产生了被人们誉为“李杜”的两位大诗人,他们是李白和杜甫,下面我们先来谈一谈李白。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他25岁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足迹踏遍半个中国。
42岁时,被唐玄宗召到京城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未得到重用,反而遭到权贵的诽谤,迫使他上书请还。
44岁离开长安,再度漫游。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因参加李璘幕府而受牵连。
晚年四处漂泊,生活困苦,62岁病死在安徽。
这节课,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
(板书课题)
活动3【讲授】朗读诗歌
3、朗读诗歌,感知全诗内容。
⑴这首诗是李白25岁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时所作,那么,这时的李白仗剑东游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指名回答)那么在朗读时就应该读出一种豪情、锐气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下面就请一位同学试着用这种情感读出来。
(指名朗读,学生点评。
)
⑵倾听录音,听录音跟读,注意节奏,体会情感。
(放录音)
⑶学生随音乐自由朗读。
(放音乐)
⑷指名朗读,学生点评。
⑸请以诗人李白的口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⑹诗歌围绕这次出游主要写哪几方面的内容?
活动4【活动】研讨诗歌
4、合作讨论,欣赏出峡美景。
⑴诗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出峡美景的?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来写呢?(注意联系“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诗人是如何描绘出峡美景的?试从用词和写景角度等方面
作点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
⑶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试结合诗句,发挥想象,给你喜欢的画面拟个适当的标题。
⑷诗人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如此美丽、壮观而神奇呢?
5、探究质疑,体会诗人情感。
⑴下列思乡名句与诗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表现情感方面有什么异同?请你探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⑵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你是怎样认为的.?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6、直面李白,穿越时空隧道。
读完这首诗,假如有机会让你穿越时空隧道,直接面对诗人李白,当你和他谈起这首诗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7、拓展比较,丰富诗歌积累。
旅夜抒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⑵试比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异同。
8、与同学们共勉。
儿时背下的诗词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
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
——郭沫若活动5【练习】背诵诗歌
背诵诗歌。
活动6【作业】默写
默写诗歌。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4
1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学习赏析这首诗以壮景传豪情的表现手法。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古诗的经验和知识,对写景抒
情一类的诗词有一定的积累,对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做简单的认识和分析。
本课将继续学习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咏。
全诗蕴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广阔的时空之中,写景有灵动之感,情蕴悠长。
3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这首诗描壮景,抒豪情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理解诗人昂扬振奋与深沉低婉交织的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示标
1.以李白写景抒情的著名诗句引入新课;
2.提示课堂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学习赏析颔联和颈联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生活动:
朗读思考: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活动2【活动】循标预学
读全诗,解题目。
朗读涵咏这首诗,仔细体会,然后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提示:首联开篇点题叙事,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颔联颈联紧扣荆门写景,选取山、江、月、云、平野、大荒等景物,尾联点出“送别”,表达思乡之情。
预设:
随平野尽入大荒生结海楼仍怜(连)
学生活动:
1.学生先默读这首诗,体会诗的节拍押韵、起伏对应、抑扬顿挫;
2.然后小组交流,读出对这首诗的理解。
3.小组交流3分钟,朗读展示,解说题目。
生生交流诗句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朗读指导: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读名联,解景语。
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
预设:
写出了乘船出蜀特殊的游览感受,景物辽阔高远,雄健、奇伟、瑰丽,壮阔、恢宏、绮丽、梦幻。
表达了诗人初看平原时的兴奋、激动、欣喜的豪迈之情,写出了一个初上征程、满怀豪情的青年。
学生活动:
3分钟,小组讨论,思考交流:
颔联和颈联写了哪些景物?诗中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诗人借这样的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
万里长江:壮阔
山、平野、江、大荒
水中映月:静谧
天边云霞:绮丽(瑰丽)
豪迈之情(喜出望外、欢欣鼓舞、满怀豪情)
小组发言不一定全面,要注意引导生生之间相互补充、评价。
抓动词,析效果。
从颔联和颈联中选出一个你认为用得最传神精炼的动词,分析其表达效果。
预设:
随——跟随,写出行船的过程和变化,将山化静为动,亲山送亲人;
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广阔无际的原野,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喜悦与开朗;
入——流入荒寂辽远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
“入”字平中见奇,衬托得天空辽阔高远;
飞——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
著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
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
结——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
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
学生活动:
3分钟,小组讨论,思考交流:我认为,哪个动词最能表现景物的壮阔高远、奇伟瑰丽,这个词在诗句中是如何描绘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小组确定一个人发言,一个人黑板前板演,写要点,写关键词。
第21页。